冥想要怎麼做?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攝影
  • 2022-10-06

冥想要怎麼做?匿名2018.11.27 回答

塔羅牌冥想 塔羅牌很多時候依據的是隨心而發,所以亦有根據自己個人喜好而設計而成的牌陣。較簡易常見的牌陣有二擇一牌陣,身心靈牌陣或關係牌陣。由於大型牌陣需結果多隻牌的意思,故占卜者的功力強弱很影響牌陣能否正確解讀。例如:生命之樹牌陣和六芒星牌陣最初是用來作冥想之用的,後來亦發展成占卜用都可以。 冥想字面上的解釋:冥,就是泯滅。想,就是你的思維、思慮,冥想就是把你要想的念頭、思慮給去掉,找到感知。 冥想,大家都誤認為只有坐在那裡才是冥想,甚至還專門為冥想設立了一堂課程,實際上隨時隨地可以進入無思慮的這種狀態。例如體位法、觀察呼吸也可以進入DHYANA,做體式的時候透過呼吸移動身體,當用呼吸移動身體,當身體達到極限的時候已經處於一種DHYANA的狀態,有人把體式運動叫做移動冥想。移動冥想從什麼作為入口,透過一段時間來觀察我們的身體,會發現在身體裡有可控的部位和非可控制的部位。 可控:比如移動身體、眨眼、吸氣、閉氣,是你可以控制的。 非可控:比如指甲、頭髮的生長是你無法指揮他的,是你不能夠控制的。 冥想是從我們身體的可控部分為入口的。例如:把手做一個高度的彎曲,當你彎曲伸展,伸展到極限的時候,思維在這個時候就停止了,瑜伽很多體式要求儘量做到身體的極限,到達身體的極限後意識進入到了感知的狀態,進入DHYANA的狀態。PRANAYAMA中的YAM具有另外一層意思:無限擴充,無限伸展的意思,做一個體式達到無限伸展的時候,就進入了DHYANA這種狀態,練體式是使用了身體的極限,身體的運動後很多老師會設一些燭光冥想、OM聲冥想、觀照呼吸的冥想等等,原理都是相同的。燭光冥想是用眼睛,眼睛張開,不要眨眼,其實只要掌握了原理不使用蠟燭也可以掌握冥想,不使用蠟燭,把眼睛睜開,儘量不眨眼,可控系統達到非可控的時候,眼睛睜開了一會,疲勞了需要眨眼來保護眼睛,但是你控制他,不眨,這時頭腦的思維就停止了,這時候沒有了任何思維。冥想的鍛鍊實際上是利用身體可控的部分切斷思維,呼吸也一樣,很多老師會教呼氣、吸氣、屏氣。我們來實驗一下,深吸一口氣後屏息,在屏息這一瞬間頭腦進入真空狀態,無法進行思維。就進入了DHYANA。 當思維切斷的時候,有一種能量自動流淌,進入感知,感知和思維是很難同時存在的,當思維存在太厲害的時候感知就會消失。 DHYANA這種狀態是處於一種感知,這種感知是智慧的。不是小孩或瘋子沒有思維的感知。小孩和瘋子的思維是低階的尚未啟動的,其感知是無知的和無智慧的。DHYANA是知覺和智慧高度的統一。 想是比較難講解的內容,涉及到很多不能夠用話語表達的東西,很多書都說,冥想是不可以說,是不可以講的。但我們古代的老子說過:“道可道,非常道。”就是說不可說的東西還是可以說出來的,儘管說出來的東西不是原來的東西,還是要去體會,儘量去闡述他。在YOGA修行裡面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字眼:DHYANA,冥想這個詞就來源於梵文的DHYANA。在古代把這個詞翻譯成“禪”,古代透過達摩祖師傳給中國,又由中國傳給曰本,在曰本叫ZEN。 在西方的語言裡找不到DHYANA這樣的詞彙,只能翻譯成MEDITATION(心靈的藥物)來源於MEDICINE(藥物)。現在的冥想來自於MEDITATION的翻譯,也會把MEDITATION翻譯成為靜心、靜修,基本上在網路上把奧修的東西翻譯成靜心。 冥想課程就是禪的課程。冥想、禪是一種感知狀態。 什麼是感知、知覺:知覺就是說,你打了我一下或被開水燙了,我感知到了疼,是一種知覺的感應。DHYANA:我們的頭腦經常處於一種思慮的狀態,老在想東西,想太多就忘記了知覺,當一個人的思慮太多,就會忘記身體的感知能力,長期處於思慮狀態,心靈跟身體會高度的分裂,當很強烈的分裂時會失眠、焦慮、緊張,由此引起各種病症,如高血壓、心臟病等等。

冥想要怎麼做?未知數2014.08.25 回答

我也來說說一些概念:

1。 冥想的本義是指人進入無念、平靜的狀態

冥想本來的定義就是不想、不起念、不作思考、不作判斷,所有帶著具體內容的冥想其實都是運用冥想來提高目標達成自信的 ”輕音樂“,對於已經能夠進入無念、平靜、愛的冥想者來說,對人生目標的理解不一樣,自信也不一樣,因而他們可以輕而易舉地做所有具有內容的冥想過程,因為他們已經到過至高至遠至大至愛至自信的狀態。

當然,專注於某個具體內容的聯想,在現代人來說也屬於冥想,也一樣會有益於靈魂。

2。 在有內容的冥想中,主動的專注聯想與被動的觀想都能有不同的作用。

冥想並非聖人可享,即使是有內容的冥想,也對生命的靈魂起到正作用,能不斷在冥想中帶來體驗,積累自信,達成目標。主動的專注聯想,它的性質是主動起念,這種專注的起念會為念頭中的事情帶來啟動和達成的能量,並且跟主動冥想者的自信度和專注度有直接關係。但主動起念常會迷失在自我的”事件演變“中。被動的觀想,它的性質是觀察,這種專注的觀察中,將會慢慢帶領冥想者發現真我、真理。

任何主動聯想都可以同時是被動的觀察,這是冥想大師們都輕易做到的事情。

3。 和冥想深度有關的是當下的情緒及觀念

當下這一刻的情緒很重要,這一生積累下來的觀念也很重要,當我們試圖閉上眼睛去冥想時,很多時候不知覺地被這兩個因素影響了冥想的收穫度。例如冥想時,你的情緒是愛嗎?如果不是或不是主角,那麼是什麼觀念導致當下的情緒不是這樣的呢?

我們透過冥想可以帶來觀念的改變,但也可以透過觀念的改變來為冥想提供更有利的當下。

對冥想有助的情緒有如下:

輕快、喜悅、開放、自信、平靜、感恩和愛等,所有你能認為是正能量的情緒,當然最好是愛與感恩,因為恐懼沒有辦法在其中產生。

對冥想有重要影響的觀念如下:

什麼是愛?什麼情況下才愛?

什麼是感恩?什麼情況下才感恩?

什麼是生命?生命與智慧與神的關係的觀念如何?

什麼是人生?人生與生命的選擇如何?

什麼是冥想?冥想的目的及作用如何?以及為什麼自己對冥想有興趣並選擇冥想?

冥想的時長與時短如何?是否當下這一分鐘的冥想不被認可?

其它萬物與我的關係如何?

達到冥想狀態之後,我可以在人生上有什麼不同的能力?

你是為了超越別人還是為了尋找自己而選擇冥想的?

我們可以想象,在進行冥想之前,能把這些有利的因素擺在心中,將使你的冥想5分鐘等同冥想5小時、甚至是5天或5年。因為感受到的不一樣。

4。 我們都認為冥想時間越長越好,這正確嗎?

相對世界來說是正確的,能長則長,這有益而無害。

但也請想象冥想就像是一場跑步過程,當跑到終點之後,停留在終點上的冠軍有藐視在中途因故而”退賽“ 的新跑手嗎?

沒有,也不能,一切生命都是神聖的,每一次冥想都是一次有收穫的體驗,在終點前,我們無數次專注,也有無數次因故停止。所以如果你認為一小時的冥想才有效(這是觀念),那麼將導致你放棄大部分不夠一小時的休閒時間。即使是課間的10分鐘、等人的時間、在外吃飯等上菜的微小時間,我們都可以用來冥想,甚至是正做所有事情的時間和外界正在發生的所有事情,因為我們可以觀想自己的行為與思維。這些都是冥想機會。

5。 冥想只為了自己?

冥想能帶來智慧與自信、創造力。但這一切只為自己而來嗎?(這也是觀念),我們可以為自己的”未來“冥想,也可以為所有生命都回復自信與愛而冥想。

所以,拿出所有有利的因素擺上心頭,深呼吸幾口,然後就可以開始進入體驗之旅。那怕只是剛深呼吸完就放棄,那也已經是一次完整的冥想。因為它已經讓你有所收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