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江詞李白筆下的文章有什麼特點?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詩詞
  • 2022-09-19

橫江詞李白筆下的文章有什麼特點?檢曼辭MK 2020-11-25

李白詩歌藝術的主要特徵,是善於運用豐富的想象、大膽的誇張、生動的比喻、自由解放的體裁和樸素優美的語言來表現他熱烈奔放的思想感情。他的詩歌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主要表現為側重抒寫豪邁氣概和激昂情懷,很少對客觀物象和具體事件做細緻的描述。

李白的抒情方式最具鮮明的特點是:它往往是噴發式的,一旦感情興發,就毫無節制地奔湧而出,宛如天際的狂飆和噴溢的火山,一瀉千里。與噴發感情表達方式相結合,他的詩歌想象變幻莫測,往往發想無端,奇之又奇。詩歌中的意象多為:大鵬、巨魚、長鯨、大江大河、滄海雪山等壯美雄奇之物。這為其提供了更多更廣闊的想象空間,製造了更多的浪漫。

李白詩歌語言風格,具有清新明快的特點,明麗爽朗是其詞語的基本色調。他那些脫口而出,不加修飾的詩,常呈現出透明純淨而又絢麗奪目的光彩,反映出其不肯苟同於世俗的高潔人格。

總的來說,李白詩歌有以下這麼四個特點:

1、李白詩歌的想象豐富驚人。

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讀之則神馳八極,測之則心懷四溟,磊磊落落,真非世間語者,有李太白。(〔唐〕皮日休《劉棗強碑文》) 比如“狂風吹我心,西掛咸陽樹”(《金鄉送韋八之西京》)、“我寄愁心與明月,隨

橫江詞李白筆下的文章有什麼特點?呼延掣gk 2020-11-25

中國五千年悠久文化,產生了許多的文字與文體,其中最有特色的,高度凝鍊的便是詩歌,一首詩,就是一篇文章,甚至一本書,古詩散發出一種難以抗拒的魅力!

橫江詞·其六

朝代:唐 代 ‖ 作者:李 白

原文

月暈天風霧不開,海鯨東蹙百川回。

驚波一起三山動,公無渡河歸去來。

譯文

月出星天起大風,江霧不開,海潮就像是海中大鯨東遊一樣,壓促著百川之水往回倒流。

驚濤駭浪衝擊得三山搖動,先生不要渡河,還是回去吧。

註釋

月:一作“日”。

蹙:驅迫。回:倒流。

賞析

“月暈天風霧不開,海鯨東蹙百川回。”這兩句詩不僅寫長江浪濤之大,而且江面上起了大霧,說明更不能渡江了。“海鯨”是形容浪濤的。《木華海賦》雲:“魚則橫海之鯨,突兀孤遊,嗡波則洪漣踧踖,吹澇則百川倒流。”“驚波一起三山動”,用誇張手法表現江中波濤之險。《太平寰宇記》載:“三山,在升卅江寧縣西南五十七里,週迴四里。其山孤絕,面東西,絕大江。”按《輿地志》雲,其山積石濱於大江,有二峰南北接,故曰三山。在今江蘇省南京市西南長江東岸。“公無渡河歸去來”一句,前半是古樂府《公無渡河》曲名,後半是陶淵明《歸去來辭》題名,李白用來組成新句,表達了江中浪險不能渡河之意,了無痕跡。

作者簡介:

李 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待考),出生於西域碎葉城,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塗,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橫江詞李白筆下的文章有什麼特點?花燕爾 2020-11-25

橫江詞六首

橫江詞六首

作品原文

註釋譯文

創作背景

作品鑑賞

作者簡介

《橫江詞六首》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的組詩作品。這六首都是寫景詩,主要是寫橫江的地勢險峻,氣候多變,長江風浪大且惡的景象。作品名為寫景,實為寫心,處處流露出李白北上的急切和惡劣天氣下不可渡江北上的惆悵與焦慮。全詩想象豐富奇特,意境雄偉壯闊,充分體現了李白詩歌的浪漫主義特色。

基本資訊

中文名

橫江詞六首

別名

橫江詞

作者

李白

出處

全唐詩

朝代

唐朝

作品原文

橫江詞六首

【其一】

人道橫江好 ,儂道橫江惡。

一風三日吹倒山 ,白浪高於瓦官閣。[1]

【其二】

海潮南去過潯陽 ,牛渚由來險馬當。

橫江欲渡風波惡,一水牽愁萬里長。

【其三】

橫江西望阻西秦,漢水東連揚子津 。

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風愁殺峭帆人 。

【其四】

海神來過惡風回,浪打天門石壁開。

浙江八月何如此 ?濤似連山噴雪來 !

【其五】

橫江館前津吏迎,向餘東指海雲生 。

郎今欲渡緣何事?如此風波不可行!

【其六】

月暈天風霧不開 ,海鯨東蹙百川回 。

驚波一起三山動,公無渡河歸去來 。

註釋譯文

註釋

⑴橫江:橫江浦,古長江渡口,在今安徽和縣東南。

⑵道:一作“言”。

⑶一風三日吹倒山:一作“猛風吹倒天門山”。三日:一作“一月”。

⑷馬當:即馬當山,在今江西彭澤東北。《輿地紀勝·江州景物》下:“馬當山在古彭澤縣北一百二十里。其山橫枕大江,山像馬形。舟船險阻,乃立廟。陸笠澤記曰:‘言天下之險者,在山曰太行,在水曰呂梁。合二險而為一,吾又聞乎馬當。’”

⑸漢:一作“楚”;連:一作“流”。

⑹峭帆:很高的船帆。

⑺浙江:此指錢塘江。

⑻來:一作“東”。

⑼海雲生:海上升起濃雲。

⑽月:一作“日”。

⑾蹙:驅迫。回:倒流。

⑿公無渡河:古樂府有《公無渡河》曲,相傳朝鮮有個“白首狂夫”渡河淹死,其妻追趕不及,也投河自盡。自盡前唱哀歌道“公無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當奈公何!”

譯文

【其一】

別人都說橫江好,我卻說橫江惡。一連三日的大風能吹倒山,江中的白浪比瓦官閣的屋頂還要高。

【其二】

海潮向南而去,遠至尋陽,牛渚山歷來比馬當山還要險峻。欲渡橫江又嫌風高浪險,愁似長江之水,長流萬里。

【其三】

橫江上西望長安,歸路為大江所阻擋,向東而望,漢水東連著揚子津。白浪如山哪裡可渡,江上的狂風使船伕失色。

【其四】

好像是海神來過之後一樣,又來了一陣惡風,巨浪拍擊著天門山,打開了山門石壁。浙江八月的海潮能比得上這裡的風浪嗎,浪濤像連綿的山峰噴雪而來。

【其五】

橫江館的津吏上前來相迎,向我指著東邊生起的海雲說:相公有何事這麼著急過江?像這麼大的風波是不能開船的。

【其六】

月出星天起大風,江霧不開,海潮就像是海中大鯨東遊一樣,壓促著百川之水往回倒流。驚濤駭浪衝擊得三山搖動,先生不要渡河,還是回去吧。

創作背景

關於這組詩的創作背景,學界還沒有取得一致意見。上海復旦大學及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先後出版的《李白詩選》,均據此詩中“郎今欲渡緣何事”一語,認為“郎”乃古時對年輕男子的稱呼,因此推定此詩乃開元十四年(公元726年)李白初出蜀時所寫。李協民則認為這組詩是天寶元年(公元742年)秋李白由南陵奉詔赴京途中所作,詩中“顯示當時李白初受玄宗信任,急欲上到西秦為玄宗效力,大展宏圖”,而“白浪如山”的橫江,卻阻擋了去“西秦”的道路,可望而不可及,最急人,詩人把急切欲渡的心情寫到了十二萬分。而黃錫圭《李太白編年詩集目錄》將此詩繫於天寶十四載(公元755年),地點在當塗採石戍之橫江館前;何慶善也認為這組詩是“安史之亂爆發前夕的天寶十四年秋”所作,詩中的橫江風波象徵著“黑暗腐朽的政治局面”、“岌岌可危的國家命運”,寄寓著“大亂將興、大禍將起、迫在眉睫的危急形勢”。詹福瑞等《李白詩全譯》認為此六首約作於天寶十三載(公元754年)遊歷陽時,其中備言橫江風浪之險惡,隱含著詩人對天寶末政治形勢的隱憂。安旗則認為這組詩是天寶十二載(公元753年)秋天,李白由幽州歸來南下宣城途中經橫江浦時所作,認為橫江風浪象徵安祿山行將叛亂,寄寓著詩人對唐王朝危急形勢的憂慮。

橫江詞李白筆下的文章有什麼特點?魯步慧巧HT 2020-11-25

《橫江詞六首》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的組詩作品。這六首都是寫景詩,主要是寫橫江的地勢險峻,氣候多變,長江風浪大且惡的景象。作品名為寫景,實為寫心,處處流露出李白北上的急切和惡劣天氣下不可渡江北上的惆悵與焦慮。全詩想象豐富奇特,意境雄偉壯闊,充分體現了李白詩歌的浪漫主義特色。

這六首詩中處處流露出李白北上的急切和惡劣天氣下不可渡口北上的惆悵與焦慮。詩人以浪漫主義的彩筆,馳騁豐富奇偉的想象,創造出雄偉壯闊的境界,讀來使人精神振奮,胸襟開闊。語言也像民歌般自然流暢,明白如話。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屈原之後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並稱“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於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於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30卷。

橫江詞李白筆下的文章有什麼特點?荷塘月色宇 2020-11-25

李白《橫江詞六首》賞析

本文是關於李白的文學文章,僅供參考,如果覺得很不錯,歡迎點評和分享。

橫江詞 李白

【其一】人道橫江好,儂道橫江惡。猛風吹倒天門山,白浪高於瓦官閣。

【其二】海潮南去過潯陽,牛渚由來險馬當。橫江欲渡風波惡,一水牽愁萬里長。

【其三】橫江西望阻西秦,漢水東連揚子津。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風愁殺峭帆人。

【其四】海神來過惡風回,浪打天門石壁開。浙江八月何如此?濤似連山噴雪來!

【其五】橫江館前津吏迎,向餘東指海雲生。郎今欲渡緣何事?如此風波不可行!

【其六】月暈天風霧不開,海鯨東蹙百川回。驚波一起三山動,公無渡河歸去來。

簡析:

《橫江詞》是偉大詩人李白的作品,主要是寫橫江的地勢險峻,氣候多變,長江風浪大且惡。六首詩中處處流露出李白北上的急切和惡劣天氣下不可渡口北上的惆悵與焦慮。詩人以浪漫主義的彩筆,馳騁豐富奇偉的想象,創造出雄偉壯闊的境界,讀來使人精神振奮,胸襟開闊。語言也像民歌般自然流暢,明白如話。《橫江詞》也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晚唐詩人皮日休說過:“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讀之則神馳八極,測之則心懷四溟,磊磊落落,真非世間語者,有李太白。”

註釋:

⑴橫江:橫江浦,安徽和縣東南,古長江渡口。

⑵道:一作“言”。

⑶一風三日吹倒山:一作“猛風吹倒天門山”。三日:一作“一月”。

⑷漢:一作“楚”;連:一作“流”。

⑸峭帆:很高的船帆。

⑹浙江:此指錢塘江。

⑺來:一作“東”。

⑻海雲生:海上升起濃雲。

⑼月:一作“日”。

⑽蹙:驅迫。回:倒流。

⑾公無渡河:古樂府有《公無渡河》曲,相傳朝鮮有個“白首狂夫”渡河淹死,其妻追趕不及,也投河自盡。自盡前唱哀歌道“公無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當奈公何!”

創作背景:

對於這組詩創作背景的看法,學界還沒有取得一致意見。上海復旦大學及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先後出版的《李白詩選》,均據此詩中“郎今欲渡緣何事”一語,認為“郎”乃古時對年輕男子的稱呼,因此推定此詩乃公元726年(開元十四年)李白初出蜀時所寫。李協民則認為這組詩是公元742年(天寶元年)秋李白由南陵奉詔赴京途中所作,詩中“顯示當時李白初受玄宗信任,急欲上到西秦為玄宗效力,大展宏圖”,而“白浪如山”的橫江,卻阻擋了去“西秦”的道路,可望而不可及,最急人,詩人把急切欲渡的心情寫到了十二萬分。而黃錫圭《李太白編年詩集目錄》將此詩繫於公元755年(天寶十四年),地點在當塗採石戍之橫江館前;何慶善也認為這組詩是“安史之亂爆發前夕的天寶十四年秋”所作,詩中的橫江風波象徵著“黑暗腐朽的政治局面”、“岌岌可危的國家命運”,寄寓著“大亂將興、大禍將起、迫在眉睫的危急形勢”。安旗先生則認為這組詩是公元753年(天寶十二載)秋天,李白由幽州歸來南下宣城途中經橫江浦時所作,認為橫江風浪象徵安祿山行將叛亂,寄寓著詩人對唐王朝危急形勢的憂慮。

作品鑑賞:

【其一】

“人道橫江好,儂道橫江惡。”開首兩句,語言自然流暢,樸實無華,充滿地方色彩。“儂”為吳人自稱。“人道”、“儂道”,純用口語,生活氣息濃烈。一抑一揚,感情真率,語言對稱,富有民間文學本色。橫江,即橫江浦,在今安徽和縣東南,位於長江西北岸,與東南岸的採石磯相對,形勢險要。從橫江浦觀看長江江面,有時風平浪靜,景色宜人,所謂“人道橫江好”;然而,有時則風急浪高,“橫江欲渡風波惡”,“如此風波不可行”,驚險可怖,所以“儂道橫江惡”,引出下面兩句奇語。

“猛風吹倒天門山”,“吹倒山”,這是民歌慣用的誇張手法。天門山由東、西兩梁山組成。西梁山位於和縣以南,東梁山又名博望山,位於當塗縣西南,“兩山石狀飈巖,東西相向,橫夾大江,對峙如門”(《江南通志》),形勢十分險要。“猛風吹倒”,詩人描摹大風吹得兇猛:狂飈怒吼,呼嘯而過,彷彿要颳倒天門山。

緊接一句,順水推舟,形容猛風掀起洪濤巨浪的雄奇情景:“白浪高於瓦官閣。”猛烈的暴風掀起洪濤巨浪,激起雪白的浪花,從高處遠遠望去,“白浪如山那可渡?”“濤似連山噴雪來”。沿著天門山長江江面,排山倒海般奔騰而去,洪流浪峰,一浪高一浪,彷彿高過南京城外江邊上的瓦官閣。詩中以“瓦官閣”收束結句,是畫龍點睛的傳神之筆。瓦官閣即瓦棺寺,又名升元閣,故址“在建康府城西隅。前瞰江面,後據重岡……乃梁朝故物,高二百四十尺”(《方輿勝覽》)。它在詩中好比一座航標,指示方向、位置、高度,詩人在想象中站在高處,從天門山這一角度縱目遙望,彷彿隱約可見。巨浪滔滔,一瀉千里,向著瓦官閣鋪天蓋地奔去,那洶湧雄奇的白浪高高騰起,似乎比瓦官閣還要高,真是蔚為壯觀。詩人描繪大風大浪的誇張手法,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猛風吹倒天門山”,顯然是大膽誇張,然而,從摹狀山勢的險峻與風力的猛烈情景看,可以說是寫得活龍活現,令人感到可信而不覺得虛妄離奇。“白浪高於瓦官閣”,粗看彷彿不似,但從近大遠小的透視規律上看,站在高處遠望,白浪好象高過遠處的瓦官閣了。這樣的誇張,合乎情理而不顯得生硬造作。

【其二】

“海潮南去過潯陽,牛渚由來險馬當。”長江在安徽地界變為南北走向,所以“海潮”不是西去,而是南去。潯陽,即江西九江市,“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的《琵琶行》所寫的,就是這裡。牛渚,即採石,歷來以地勢險峻而聞名,可以用一人當關,萬夫莫開的險要來形容,其險峻遠遠勝過馬當這個地方。馬當,江西彭澤縣西北四十里,山形似馬橫枕大江而得名。“橫江欲渡風波惡,一水牽愁萬里長。”這兩句看似寫渡江之險,實則寫北上報國之路難行,“風波惡”,是指世事險惡,人心難測,所以才會有一個“愁”字了得。當時詩人避禍江南,也可以說報國無門,這裡還沒有以酒澆愁,這愁中還存在某種幻想,不似《月下獨酌》其四所寫的那樣“窮愁千萬端,美酒三百杯。愁多酒雖少,酒傾愁不來。”二十個字中用了三個“愁”字,而且愁到最後,連愁都不來了。感謝閱讀,希望能幫助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