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流濺沫知多少,不與徐凝流惡詩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詩詞
  • 2022-09-30

飛流濺沫知多少,不與徐凝流惡詩匿名2017.09.22 回答

自古文章詩詞無數,但像太白那樣的神仙之作能有多少呢?帝遣銀河一派垂,古來唯有謫仙詞。飛流濺沫知多少,不與徐凝洗惡詩。”為比較、透徹理解兩詩,先弄清一點知識。古代度量單位一仞為七尺或八尺。徐凝寫瀑布“千仞”之高,即是七八千尺,按現在的高度來說是2。5千米左右。李白誇張瀑布“三千尺”之高,按現在不過1千米。看來,在瀑布的高度上,徐凝比李白還要誇張。徐凝詩用了“千古”一詞。先說古代,古代是指距離現代較遠的過去年代,我國曆史分期多指19世紀中葉以前的時期(1850年以前)為古代;另外,古代也特製奴隸社會時代,有時也包括原始公社時代。這樣來說,徐凝寫下的“千古”就是指久遠的年代。他極力讚頌廬山瀑布年代久遠,而李白並未論及年代。 徐凝詩中“白練”當白絹講,喻瀑布為一種絲織品徐凝的詩是從四個方面來寫瀑布,一是贊高(千仞),二是描聲(雷奔不息),三是寫狀(飛如白練),四是表力(界破青山)。徐凝也想寫盡廬山瀑布之美,也想寫出千古絕唱,但從下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他並未做到。實際上,徐凝只寫出了非詩人的感受。按我現在的說法,他寫下的感受太大眾化。面對廬山瀑布,即使不是詩人,就是普通遊客也能說出瀑布的高拔,雷鳴的聲響,飛動的絹白,青山秀色的撕裂等等。尤其是“一條界破青山色”詩句,表述的只是詩人看到的眼前的實景,想象力融入得相當稀少,可以說幾乎沒有表現出想象,整個詩境自然也就無法拓延。當然,他詩受前面詩思的侷限,最後也不可能出現意外的效果。概括說來,徐凝太囿於事物本身,沒有開啟想象的窗子,缺乏詩人應有的創造力。“飛流濺沫知多少,不與徐凝洗惡詩”,蘇軾評詩太過。徐凝詩不是惡詩,只是不在優秀之列。我們應明確,想象出詩人!詩人的想象要飛翔起來。聯絡到現在,有的人只知道寫詩,不知道怎麼寫詩,結果寫出來的東西,只是自以為是詩,其實,差之遠矣。我們猜測,李白在寫《望廬山瀑布》這首詩之前,一定也有徐凝的這種感受,但李白只是不滿足這種膚淺的感覺。任何深刻地感受都會起源於膚淺,但不能至於膚淺。要把感覺深化、昇華,直至不可再深化為止。李白詩首句寫山之雄奇峻美,勾勒瀑布背景,扣題目“望”字。“遙看瀑布掛前川”,雖然直白,但此句作用極大,使每一個讀詩者都能置身在“遙看”之時,進入宏闊場景。第三句“飛流、直下、三千尺”極力誇張其高,摹寫水急情狀。第四句突發奇想,視“瀑布”為“銀河”,傾心禮讚,使詩境敞亮。細品之,徐凝詩寫其高,我們反不覺其高;寫其聲,我們反不覺耳鼓受震;寫飛流之久遠,我們反不覺久遠。李白言其高,我們卻覺其高;未言聲,我們卻覺其聲;未言力與勢與久遠,我們身心卻均已感覺。原因何在?我以為皆出自李白有超常的想象,他只以一“銀河”之像之想,則使一切具足。銀河在九天之上,怎不高哉?地球無生靈之時,銀河已在,怎不久遠?銀河自九天而瀉,聲豈是響雷可比?銀河之勢豈是白絹能敵?如此,李白詩不成千古絕唱,誰人詩能成千古絕唱?李白詩還有一點,就是在關鍵之處巧妙設定了一道通天“臺階”。我們猜想,看到瀑布之後,李白經過想象深化,讓“瀑布”與“銀河”已然發生聯絡,但何時寫出卻有講究,直接出現未免突兀。怎辦?“飛流直下三千尺”,李白用誇張手法先把瀑布提升了一個高度,讓讀者想象先上了一層高高的臺階,登上之後,再向九天接近。接下來“疑是銀河落九天”,超常想象,合理合情。“三千尺” 不是瀑布高度的極致,只是一層通天“臺階”,是進一步想象的一個鋪墊。至此,唯有“銀河”的出現才寫出了廬山瀑布的極限高度、磅礴氣勢、壯闊聲響、璀璨光芒以及滌盪一切的偉力,把讀者淹沒在滔滔的“銀河”之中。“銀河”在詩中集中表現了李白的主觀感受。“一條界破青山色”,力量未免太小了。看來,寫詩找到表“意”與表“情”的形象十分重要。通觀兩詩,李白詩感情活動甚烈,情感的旋律充盈其中,而徐凝詩少有感情波瀾,兩人詩篇自然高下可分

飛流濺沫知多少,不與徐凝流惡詩千里走單騎2017.09.21 回答

你說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