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賈島關於詩人推敲詩句的故事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詩詞
  • 2022-10-26

除了賈島關於詩人推敲詩句的故事漢匠文化 2022-06-25

1。 除了賈島和王安石還有誰關於“推敲”的故事

是韓愈,不是王安石

唐朝的賈島是著名的苦吟派詩人。什麼叫苦吟派呢?就是為了一句詩或是詩中的一個詞,不惜耗費心血,花費工夫。賈島曾用幾年時間做了一首詩。詩成之後,他熱淚橫流,不僅僅是高興,也是心疼自己。當然他並不是每做一首都這麼費勁兒,如果那樣,他就成不了詩人了。

有一次,賈島騎驢闖了官道。他正琢磨著一句詩,全詩如下:

閒居少鄰並,

草徑入荒園。

鳥宿池邊樹,

僧敲月下門。

過橋分野色,

移石動雲根。

暫去還來此,

幽期不負言。

但他又有一處拿不定主意,那就是第二句中的“僧推月下門”“。可他又覺著推不太合適,不如敲好。嘴裡就推敲推敲地念叨著。不知不覺地,就騎著驢闖進了大官韓愈的儀仗隊裡。

韓愈問賈島為什麼亂闖。賈島就把自己做的那首詩念給韓愈聽,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還是用“”敲”好的事說了一遍。韓愈聽了,哈哈大笑,對賈島說:“我看還是用‘敲’好,萬一門是關著的,推怎麼能推開呢?再者去別人家,又是晚上,還是敲門有禮貌呀!而且一個‘敲’字,使夜靜更深之時,多了幾分聲響。靜中有動,豈不活潑?”賈島聽了連連點頭。他這回不但沒受處罰,還和韓愈交上了朋友。

推敲從此也就成了為了膾炙人口的常用詞,用來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時,反覆琢磨,反覆斟酌。

2。 除了賈島和王安石的“推敲”故事以外,還有什麼關於“推敲”的故事

北宋汴京有個陳舍人,偶然得到一部舊本的《杜甫詩集》,他如獲至寶。但由於這本書保管不善,致使有不少詩句中的字都脫落了。有一次,陳舍人讀到《送蔡都尉詩》時,發現“身輕一鳥□,槍急萬人呼”一句的“鳥”字後面少了一個字,他反覆斟酌,始終不能斷定那是什麼字。

有一天,他和幾位詩友談論詩文時,提出了這個問題,希望大家能補上一個最恰當的字。有人寫出一個“疾”字,認為“疾”字最能表現蔡都尉輕快迅速的縱跳功夫。有人認為不好,因為“身輕一鳥疾,槍急萬人呼”上句的“疾”字與下句的“急”字,無論在讀音或意思上都太接近,顯得有點重複。又有人寫出“度”字,但陳舍人認為“度”字用在此處顯得太生硬,也顯不出身輕如鳥的特點。有人更提出用“落”、“起”、“下”等字,但大家都不滿意。

後來,陳舍人在別處找到了一本比較完整的《杜甫詩集》,翻到《送蔡都尉詩》一看,原來那句是“身輕一鳥過”。用“過”字來形容蔡都尉跳得又高又快,像一隻鳥在眼前飛過一樣,確實恰當不過。

3。 除了賈島之外有誰還知道關於“推敲”的故事,並用簡短的語言闡述“

推敲的來歷

唐朝的賈島是著名的苦吟派詩人。什麼叫苦吟派呢?就是為了一句詩或是詩中的一個詞,不惜耗費心血,花費工夫。賈島曾用幾年時間做了一首詩。詩成之後,他熱淚橫流,不僅僅是高興,也是心疼自己。當然他並不是每做一首都這麼費勁兒,如果那樣,他就成不了詩人了。

有一次,賈島騎著毛驢在長安朱雀大街上走。那時正是深秋時分,金風一吹,落葉飄飄,那景色十分迷人。南島一高興,吟出一句“落葉滿長安”來。但一琢磨,這是下一句,還得有個上句才行。他就苦思冥想起來了,一邊騎驢往前走,一邊念念叨叨。對面有個官員過來,不住地鳴鑼開道。那鑼敲得山響,賈島愣是沒聽見。那官員不是別人,正是京兆尹,用今天的職務來說就是長安市市長。他叫劉棲楚,見賈島闖了過來,非常生氣。賈島忽然來了靈感,大叫一聲:“秋風生渭水。”劉棲楚嚇了一跳,以為他是個瘋子,叫人把他抓了起來,關了一夜。賈島雖然吃了不少苦頭,卻吟成了一首詩《憶江上吳處士》:

“閩國揚帆去,蟾蜍虧復圓。

秋風生渭水,落葉滿長安。

此處聚會夕,當時雷雨寒。

蘭猱橈未返,訊息海雲端。”

賈島吃了一回虧,還是不長記性。沒過多久,他又一次騎驢闖了官道。他正琢磨著一句詩,

全詩如下:

閒居少鄰並,

草徑入荒園。

鳥宿池邊樹,

僧推月下門。

過橋分野色,

移石動雲根。

暫去還來此,

幽期不負言。

那就是“僧推月下門”“。可他又覺著推不太合適,不如敲好。嘴裡就推敲推敲地念叨著。不知不覺地,就騎著驢闖進了大官韓愈的儀仗隊裡。

韓愈比劉棲楚有涵養,他問賈島為什麼亂闖。賈島就把自己做了一首詩,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還是用“”敲”好的事說了一遍。韓愈聽了,哈哈大笑,對賈島說:“我看還是用‘敲’好,萬一門是關著的,推怎麼能推開呢?再者去別人家,又是晚上,還是敲門有禮貌呀!而且一個‘敲’字,使夜靜更深之時,多了幾分聲響。靜中有動,豈不活潑?”賈島聽了連連點頭。他這回不但沒受處罰,還各韓愈交上了朋友。

推敲從此也就成了為了膾炙人口的常用詞,用來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時,反覆琢磨,反覆斟酌。

4。 你還知道文學史上除了賈島“推敲”的故事還有哪些其他“推敲”的故

王安石,《泊船瓜洲》的“綠”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王安石《泊船瓜洲》) 詩中的“綠”字用得巧妙,自古以來廣為稱道。

據南宋洪邁(《容齋隨筆》續筆捲八)記載,王安石先後用了“到”、“過”、“入”、“滿”等十多個字,最後才選定這個“綠”字。那麼,這個“綠”字究竟好在哪呢?原來這個“綠”字是一個表顏色的形容詞,用在詩中變成了使動用法的動詞,有色彩感和動態感,給人以視覺上的形象美。

擴充套件資料

文學賞析

全詩以“泊船瓜洲”為題,點明詩人的立足點。

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間”寫了望中之景,詩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邊岸上的“京口”與“瓜洲”這麼近,中間隔一條江水。“一水間”三字,形容舟行迅疾,頃刻就到。

次句“鐘山只隔萬重山”,以依戀的心情寫他對鐘山的回望,王安石於景祐四年(1037年)隨父王益定居江寧,從此江寧便成了他的息肩之地,第一次罷相後即寓居江寧鐘山。“只隔”兩字極言鐘山之近在咫尺。

把“萬重山刀的間隔說得如此平常,反映了詩入對於鐘山依戀之深;而事實上,鐘山畢竟被“萬重山”擋住了,因此詩人的視線轉向了江岸。

結句“明月何時照我還”,從時間上說,已是夜晚。詩人回望既久,不覺紅日西沉,皓月初上。隔岸的景物雖然消失在朦朧的月色之中,而對鐘山的依戀卻愈益加深。他相信自己投老山林,終將有日,故結尾以設問句式表達了這一想法。

詩歌開篇寫景,既兼具比興,更透過誇張將空間的近與時間的久構成了有力的反差,直逼出末尾“明月何時照我還”的情感迸發,大有銀瓶乍破之勢。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泊船瓜洲》

5。 請告訴我文學史上的“推敲”故事(除賈島)

京口瓜洲一水間,

鐘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到江南岸,

明月何時照我還?

寫完後,王安石覺得“春風又綠江南岸”的“到”字太死,看不出春風一到江南是什麼景象,缺乏詩意,想了一會,就提筆把“到”字圈去,改為“過”字。後來細想一下,又覺得“過”字不妥。“過”字雖比“到”字生動一些,寫出了春風的一掠而過的動態,但要用來表達自己想回金陵的急切之情,仍嫌不足。於是又圈去“過”字,改為“入‘字、“滿”字。這樣改了十多次,王安石仍未找到自己最滿意的字。他覺得有些頭疼,就走出船艙,觀賞風景,讓腦子休息一下。

王安石走到船頭上,眺望江南,春風拂過,青草搖舞,麥浪起伏,更顯得生機勃勃,景色如畫。他覺得精神一爽,忽見春草碧綠,這個“綠”字,不正是我要找的那個字嗎?一個“綠”字把整個江南生機勃勃、春意盎然的動人景象表達出來了。想到這裡,王安石好不高興,連忙奔進船艙,另外取出一張紙,把原詩中“春風又到江南岸”一句,改為“春風又綠江南岸”。

6。 除了泊船瓜洲還有那些詩人推敲煉字的故事嗎有關詩人

你好! 《泊船瓜洲》作者:王安石原詩: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傳說,王安石在寫這句詩句時,在原稿上曾經換過許多字,先用“到”,又改作“過”,後改作“入”,再改作“滿”,都不合意,修改了好多次,最後才選定了這個“綠”字。這個“綠”字用得很好,一個“綠”字把春風給江南披上了綠裝這一變化,生動而又形象地寫出來了,給人以動的感覺。這句詩是寫景,觸景生情,為下句的抒情做了很好的鋪墊。

《天仙子·水調數聲持酒聽》作者:張先原詞: 水調數聲持酒聽。午醉醒來愁未醒。

送春春去幾時回。臨晚鏡。

傷流景。往事後期空記省。

沙上並禽池上暝。雲破月來花弄影。

重重簾幕密遮燈,風不定。人初靜。

明日落紅應滿徑。“雲破月來花弄影”,我們的古人慣於活用詞語,形容詞、名詞都可以作動詞,且一作就作得鮮活生動,呼之欲出。想那黃口雛鳥從昂首待哺的嬌憨,慢慢豐了一身羽毛,再到展翅離巢,不是一天一日的時光,更待其中親鳥的辛勞,形態種種,時日漫漫,到後來只得了一個“老”字,當真濃釅醉人。我們的思想就在“老”字中徜徉,不留神便過足了幾個月的時光。又一個雨“肥”梅子,又經了幾場雨呢?那該是從“小雨纖纖風細細”,到“拂堤楊柳醉春煙”,到“一枝紅杏出牆來”,再到“花褪殘紅青杏小”,最後還是在雨裡豐肥。寫出了動態,寫出了形態,想那梅子從輕輕小小的羞澀,到黃黃肥肥的圓潤,那黃中暈紅的豐潤,怎不叫人垂涎! 《題西林壁》作者:蘇軾原詩: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膾炙人口的《題西林壁》是大文豪蘇軾遊廬山所作,歷來為人們所讚賞。但據《東坡志林》,第二句原為“到處看山山不同”,後來才改為“遠近高低各不同”。“到處看山”,不僅意思與第一句重複,而且語言平平,讀來乏味,改為“遠近高低”,既再現了廬山的特點,又代表了不同的角度,意蘊無疑豐富得多,詩意也更加濃厚宋人煉字的故事——蘇東坡。

相傳,蘇東坡,一次與他的妹妹蘇小妹及詩友黃山谷一起論詩,互相題試。小妹說出“輕風細柳”和“淡月梅花”後,要哥哥從中各加一字,說出詩眼。蘇東坡當即道:前者加“搖”,後句加“映”,即成為“輕風搖細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蘇小妹卻評之為“下品”。蘇東坡認真的思索後,得意的說:“有了,‘輕風舞細柳,淡月隱梅花。’”小妹微笑道:“好是好了,但仍不屬上品。”一旁的黃山谷忍不住了,問道:“依小妹的高見呢?”蘇小妹便唸了起來:“輕風扶細柳,淡月失梅花。”蘇東坡、黃山谷吟誦著,玩味著,不禁託掌稱妙。 這樣一改究竟妙在何處?我們不妨也來玩味一番。“輕風”徐來,“細柳”動態不顯,怎能配得上“搖”、“舞”這類較露的動詞呢?惟有“扶”字才恰到好處,與“輕” 、“細”相宜,顯得和諧,並且又把風人格化了,形象地描繪出了輕風徐來,柳枝拂然的柔態,給人以一種柔美之感。下句中添“映”、“隱”也欠貼切。試想,恬靜的月亮已經輝滿大地,梅花自然沒有白天那麼顯眼。在月光照映下,也就黯然失色了。這樣,好一個“失”字,就勾畫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增強了這一首詩的感染力,真是一字生輝。

希望對你有幫助。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