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平原的主要產業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旅遊
  • 2021-10-17

成都平原的主要產業曠音UG 2016-05-12

該地為平原,適合水稻生植物生長,故主要出產水稻。在由透過都江堰的岷江等河流的灌溉下,這片平原水患、旱災較少,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經濟最為發達、物產最為富饒的地區之一,也是整個中國西部經濟較為活躍的地區,被譽“天府之國”。

整個平原地表鬆散沉積物巨厚,第四紀冰川的沉積物之上覆有粉砂和粘土,結構良好,宜於耕作。經過不斷的治理改造和擴建,土地利用率高達60%以上,農作物主要有水稻、小麥和油菜。四川和全國著名的商品糧油生產基地。

成都平原耕地集中連片、土壤肥沃、河渠縱橫密佈,梯田較多,屬典型的水田農業區,農作物一年兩熟或三熟。

成都是中國重要的水稻、棉花、油菜籽、小麥、柑橘、柚子、油桐、茶葉、藥材、蠶絲、香樟產區,享有天府之國美稱。其中水稻、小麥和油菜,產量高而穩定,常年提供的商品糧、油分別約佔四川全省的1/5和2/5,養豬水平居全省前列,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和四川生豬基地。

當前,成都已有的農產品品牌數量只佔成都農產品品種很小一部分,與“天府之國”和四川農業大省的形象極不相稱。成都農產品品牌中,能在全國叫得響的更少。即使有幾個聽起來還比較耳熟的牌子(如龍泉驛水蜜桃),在全國範圍內的知名度也遠遠遜於煙臺蘋果、河北鴨梨,品牌中蘊含的無形資產較低。縱觀省內市場,大部分高中檔農產品被外省佔據,本省的特色農產品市場,如高階大米、麵粉、食用油、優質肉類及其製成品等市場也漸漸失去了優勢。外省農產品以其質優價廉和優秀的經營戰略乘虛而入,不只是在省城市場,就是在產區市場上也有外省產品批次上市。

在省外,“成都造”的農產品不僅面臨著貼著“洋商標”進口農產品的競爭,而且國內不少地區也以強大的市場營銷攻勢,與成都平原地區搶佔市場。成都平原擁有豐富的乾鮮果品,卻沒有開發出像河北的“露露”杏仁露、海南的“椰風”椰子汁、北京的“匯源”果汁等名牌飲品;成都平原每年生產出大量的蔬菜,但是當你走進北京、上海的大型副食品商場和連鎖超市時,卻很難找到身帶條形碼的高價位成都蔬菜;這個地區也有全國著名的穩產、高產商品糧油基地,但是卻沒有像山東“金龍魚”那樣的名牌成品油,沒有自己的高檔大米品牌和類似湖南“旺旺”牌大米膨化類兒童食品;這裡還有全國最大的生豬、水牛、蠶繭產區,但僅有的“美好”火腿腸和“老成都”牛肉乾卻只能以低檔形象出現於省外市場。

從兩漢時期一直到唐宋,成都平原的蜀繡、蜀錦、藤藝、竹器、漆器等奢侈品營造工藝一直處於高度發展狀態。 這裡美景如畫,風景秀麗的龍泉山如蛇亙東方,靜謐清淨的武侯祠滿懷著思念,煙霧繚繞的青羊宮充盈著虔誠,清幽的青城山上依然可尋仙風道骨,俊秀的峨眉山前依然還聞寥寥梵音。這裡的江山不僅有江南的嫵媚,更有西部的豪情,貢嘎山、四姑娘山如巨人般守衛著她,長江、嘉陵江滔滔河水逝者如斯。

它擁有肥沃平坦的綠野平原、舒適宜人的氣候條件、豐富綿亙的水渠河川和幾千年的時間傳承。“九天開出一成都,千門萬戶入畫圖”,詩仙李白走遍神州,他的讚歎為“天府之國”的山水平添了一分書卷氣質,也因此吸引了不少海內外遊客前來參觀。每年的三月是龍泉山桃花盛開的時節也是成都平原一年中天氣最好的時節,漫山遍野的粉色桃花,吸引大批遊客前去踏青賞花,其景色非常壯觀,全國聞名的龍泉桃花節也在3月開幕,自古以來有天府之國之稱。 ①歷史

唐時射洪、綿竹同屬劍南道,兩縣的釀酒史都可以追溯到唐朝以前,而且兩縣和成都地理位置極接近,三城的關係緊密,形成了一個小的美酒帶。

從瀘州和宜賓北上,經樂山,進入川西。這裡又稱成都平原,是沱江和岷江水系灌溉之地。川西平原的釀酒歷史可以追溯到商周和戰國。巴蜀考古中發掘出土了大量的青銅器,如尊、壺、壘、觶、鍅、缶、彝、鍪、勺等等。特別是金沙遺址發掘出的大量器物,都展示了當時酒業的發達。是什麼力量塑造了川西平原濃郁幽雅、醇甜淨爽的白酒風味?

把蒸好的糧食加上曲藥,倒入窖池,就會產生濃香醉人的瓊漿。這個過程中,曲藥是自然接種,在窖池中的發酵也是自然過程,產生香味的微生物都是自然環境的產物。這種微觀生態環境的狀況如此複雜,地域和風土在相當程度上決定著白酒的風味。“水,土,氣,生(包括植物與動物),這四個地理要素決定了微觀的生物環境。 ”

②品牌

從成都出發,往東到射洪,沿途經過平原,進入射洪的丘陵和低山地帶,覆蓋著成片的柏木林,柳樹鎮臨著涪江。1946年,成都酒師郭炳林受泰安酢坊老闆李吉安的聘請來到該鎮,將蜀酒釀藝帶入射洪,創立“沱牌”麴酒。他來時正是7月,應該看到沿岸收穫過後的水稻田中成片的黃壤,體會到的是射洪的夏涼。他看到龍池、青龍山脈結合部的沱泉水,已經不再是酒的水源,而成為酒的歷史標誌。現代化大規模生產的酒廠在距涪江上游5公里處打下深井,引河水到蓄水壩。

③窖泥

射洪酒的窖泥主要是黃泥黏土,區別於宜賓的白鱔泥。水稻土是長期耕作熟化發育起來的,“黏性好,水分多,呈微酸性,土壤微生物多”,李家民說。這也是川西平原的共同特徵,土壤的差別可以很好地解釋汾酒和川酒的差異。“北方泥土沒有黏性,乾燥,保不住水分,無法生產微生物,而且還會垮窖,所以山西用陶缸發酵,而不是窖池。”徐佔成告訴記者。窖泥的微生物和香味物質在漫長的時間中和發酵過程中富集,那些百年來連續發酵的“老窖”正是川酒的特色。進入沱牌捨得酒的“泰安酢坊”,作坊經過修繕仍然抹不去蒼老的痕跡。潮溼隱蔽的作坊裡,十幾口窖已封上了窖皮泥,帶著窖香的酒味兒滲過窖皮泥彌散在空氣中。

④濃香

另一個可以解釋川西產濃香型白酒、北方產清香型酒,而四川以南的貴州產醬香型酒的因素是氣溫。“北方平均溫度低,產低溫曲,發酵時間短,生產清香型的酒。濃香型一般是中溫和中高溫蓄槽發酵,醬香型則是高溫曲堆積發酵。”徐佔成這樣對我解釋地理氣候帶分佈和香型的對應關係。

以成都為中心,北至綿竹,“5·12”地震破壞的痕跡在綿竹的平原地區已經不那麼明顯,農田裡建起江南風格的房子,白牆上裝飾著年畫,顯得喜氣,但是佔綿竹面積約60%的龍門山脈地區依然還未清理完廢墟。正是這條山脈賦予劍南春酒廠水源,海拔4000多米的大山終年積雪,冰川水浸下來,經過鹽層過濾成為泉水。據《綿竹縣誌》載,“惟城西一脈泉水可釀此酒,別處則否”。水是好酒地域特徵的靈魂。在沱牌的“泰安酢坊”和成都的水井坊中,都可以看到一口井。這些井早已枯竭,卻記錄著酒坊的起源。

劍南春的“天益老號”在地震中倖存,古老的牆健在。這裡還保留著傳統的釀酒裝置:作坊工人肩挑背扛把加入了曲藥的糧食送進窖池,密封好;待到發酵完畢,依著窖池壁爬下扶梯,在池底用鐵鏟剷起發酵好的酒糟,再用雞公車把酒糟推到晾堂上,然後在甑子上蒸,在冷凝器中過濾後成酒。

再回到成都。與射洪、綿竹略有不同,成都的酒坊位於城市之內的水井坊,也就是全興燒坊,就在一環內的市中心。這個地理位置把水井坊和都市文化聯絡在一起。水井坊位於府河和南河的交匯處,為岷江分流的水。府河繞過城北,南河繞過城西、城南,最終匯合向東流去,融入長江。馬可波羅曾經描繪這裡的景象為“有一大川,經此大城,川中多魚,川流甚深……水上船舶甚重”。相傳這裡有多處井水,作為城市內的作坊,作坊內還保留著“前店後坊”的格局,依然可以想象當時門市的熱鬧景象:用小鐵爐做桌子,供客小酌,酒菜放其上,雖冬不涼;酒用錫制的高腳小口酒器,稱為“棒子”,每棒大約一兩裝或二兩裝,下酒菜為花生、豆腐乾;隔壁還有個“葉矮子抄手”,供應的下酒菜有“魚香排骨”、“青筍燒雞”和“土豆燒肚條”。

在1998年新的酒窖遺址在水井坊作坊內被發現之前,全興燒坊的年代可追溯到1786年。乾隆年間的這幾口老窖仍然在發酵,作坊內充盈著濃郁的窖香。參與考古挖掘的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隊副研究員陳劍告訴我,“對酒窖最早年代下限的判斷是元明之際,距今大概600年。主要的斷代依據是晾堂。透過對最下層三合土的檢測,確定其成分是石灰、糯米黏合物,與唐宋和明代成都城牆的黏合物一致。這些城牆主要分佈在東門大橋、成都軍區武丹山和同仁路。晾堂周圍砌邊的磚與成都明代攀王墓、蜀王府太監墓所使用的磚一致 ”。

成都平原的主要產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