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博物館中某個展品的背景故事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旅遊
  • 2022-04-02

大英博物館中某個展品的背景故事 幸福就好 1級 2017-08-31 回答

大概許多即使是沒來過英國的人,也會聽說過鼎鼎大名的“大英博物館”(British Museum)。因 此,在來劍橋之前,早就計劃著要去好好看看,終於,在一個星期日,將此計劃付諸實施。

確實,大英博物館是太有名了,但它的名聲,又確實不是憑空而來,而是與其極為豐富的收藏密 切相關。按照介紹,它目前擁有將近600萬件藏品,其中,稀世之寶也數不勝數。由於收藏品太多, 展覽也總在不停地變換,參觀者,特別是偶爾一去的參觀者,能夠看到的,也不過是九牛一毛而已。 但就是這九牛一毛,用一整天的時間來看,也還是太過忽忙了些。甚至於,不要說看具體的展品,就 算能把大英博物館自己出版的有關其館藏的書籍讀上一遍,也不會是件容易的事,那些書籍竟然滿滿 地擺了好大的一廳,自然也價格不菲。

不過,不管怎樣,既然不能常來,甚至,也許近期只能來此一次,就用上一整天,儘量認真地、 有計劃按比例地參觀吧。但記述下來的,卻仍是極有選擇性的,而不可能是看到的全部。

到2003年,大英博物館將慶祝其建館250週年,因此,它的歷史也算是非常之悠久了。但是,它也確 實在不斷的發展中,例如,原來大英圖書館(British Library)就與大英博物館同在一處,直到1998 年,大英圖書館才遷到新址,只留下了原來的大閱覽室在博物館的中央。因此,進門之後,很自然地, 就順人流進入了這個宏大輝煌的閱覽大廳。

恐怕許多中國人都會熟知馬克思的故事,其中很有名的一段,就是說馬克思當年在大英圖書館裡 寫作《資本論》,固定坐在一個座位上,數年下來,桌子下面竟然留下了磨出的腳印。當我走進這個閱 覽大廳時,頭腦中自然也這一故事的背景。按照博物館的介紹,在這座閱覽室裡,150年來,無數的學 者、革命家、作家、詩人、音樂家、學生和抄寫員曾來到這座世界上最大的圖書館。在一圈的說明牌 中,果然有一塊牌子是介紹馬克思的。這塊以“閱覽室與革命”為題的牌子上寫道:

這間閱覽室以及在它之前的建築為眾多的政治流亡者和學生提供了避難所和精神的源泉。

最深地植根於這間閱覽室的政治體系是共產主義。卡爾·馬克思在將近30年的時間中每天來到這 裡。1850年6月,馬克思最先被舊的閱覽室接待。從1857年起,他在這裡從事包括《資本論》在內的 數項計劃的研究。很可能,他使用的是離他所需要的參考書不遠處的L、M、N、O、P幾排的座位。

當我與那裡的工作人員交談,問起這塊說明牌的介紹,並講了在國內流傳的說法後,一位工作人員 非常認真地回答說,我們經常聽到的那種說法應該是一種“神話式”的傳說,馬克思並不是固定地坐在某個訂好的座位上。不過,那位工作人員又說:我告訴你一個故事,某年前蘇聯的戈爾巴喬夫來這裡參觀時,也問過同樣的問題,出於可以理解的原因,他們只好告訴戈爾巴喬夫說,馬克思當年就坐在某某排某某號,因為那裡離參考書比較近的一個座位。結果戈爾巴喬夫聽了之後非常高興。不過,這位工作人員又補充說,在那麼多年裡,至少馬克思應該在那個位置上坐過一次吧,所以他們回答戈爾巴喬夫的話也不能算完全騙人。

在科學史的傳統研究理論中,就有對所謂科學家傳記中的“傳奇”與“神話”的問題的討論。其實, 在日常流傳的說法中,“傳奇”和“神話”是很常見的。不過,如果從歷史的嚴肅性來說,能夠破除一 些神話也是很重要的,儘管它的代價可能是讓傳記的故事不再那麼吸引人和激動人心。(圖,馬克思說 明牌,閱覽室照片)

看完閱覽室,自然就是到各展室去參觀,大英博物館有大約100個展室,要想一一細看,再一一 敘述,既太煩瑣,也不大可能。唯一能做的是,走馬觀花般地匆匆瀏覽一下,像史前英國與羅馬的不 列顛收藏、非洲的展覽、古代木乃尹的展覽、瑪亞藏品等,此外,像亞述館的牛身人面雕像、大量古 代雅典的帕臺農神廟的雕塑,真是讓人覺得置身於不同的時空中。不過,在我的印象中,我還是最喜 歡它關於古代埃及、美索不達米亞、古代希臘等收藏,那些收藏,也確實難得。幾年前,有一次去德 國柏林開會,當時也去了一個有關古代希臘等收藏的博物館,當時曾留下很深刻的印象,不過,與大 英博物館相比,僅就古代收藏而言,要遠為更加豐富,更加讓人流連忘記返,目不暇接。而且,大英 博物館除了參觀免費之外,再有一個優點,是允許參觀者攝影,這是在眾多博物館中不多見的。因為 剛剛裝備了數碼相機,於是,一氣照了近200來張照片。其中,像古代的紙草書、泥板書,以及上萬 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的石制工具等實物的照片,以後回去在科學史課上展示一下,想必會大大增加教學 的效果吧。 在大英博物館中,中國古代文物的收藏也是非常獨特的,被說成是在歐洲最豐富的收藏。這些藏 品與印度、泰國等藏品一同在一間專門涉及東亞和東南亞的大展室中展出,當然,中國的藏品佔據了 最大的比例。尤其獨特的是,在中國部分的陳列中,在“與外部世界的貿易”這一專題下,專門有一 個展櫃是關於中國古代的科學與技術的(有圖片),就我匆忙瀏閱的印象中,在大英博物館的各種展區 裡,這似乎也是獨一無二的。不過,在這裡非常值得注意的是,在文字的介紹中,只是著重提及了中 國古代的“三大發明”,即印刷術、指南針和火藥的發明。介紹的原文先是引用了培根在新工具中的說 法:“印刷、火藥和磁石。第一項發明在文獻方面,第二項發明在戰爭方面,第三項發明在航海方面, 這三項發明改變了整個世界的全部面貌和事態,並帶來了無數的變革……”。在下面具體的介紹中,除 了“三大發明”之外,也還提到了在中國水稻的培育對人口的迅速增長和國家財富的增加的作用,鐵 器鑄造的早期發明使中國農民比歐洲早兩千多年用上了鐵製工具,高溫燒窯技術使得瓷器的發展成為 可能,以及中國絲綢的生產依賴於勞動力的高度有組織和織機的發明等。由此看來,他們並不像我們 在國內那樣習以為常地將造紙包括在內統稱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國外學界在這方面的一般觀點我 不太瞭解,但至少在大英博物館的看法中,是將造紙排除在外的。也許,這至少反映了一部分國外觀 點。我想,如果造紙真是是由中國人最先發明,而且如果我們真想要徹底說服人家,讓國際上公認“四 大發明”,那麼,中國科學史的研究者們還需要拿出更有力的證據和研究成果才行。要不然,就只好關 起門來自豪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