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知道有什麼帶京味兒的歇後語嗎?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旅遊
  • 2021-11-13

誰知道有什麼帶京味兒的歇後語嗎?李家思 2006-10-13

京味兒的歇後語

http://post。baidu。com/f?kz=16032357

京味兒歇後語

“前門樓子搭腳手――好大的架子”

前門是正陽門的俗稱,建於明朝永樂年間,高12丈多,面闊7間。那時候皇帝赴天壇祭祀必走此門。因此建得雄偉壯觀,威風凜凜。您想,前門樓子在建設和維修時必然要搭腳手架,這腳手架能小得了麼?民間百姓用來諷刺那些本事不大,假模假式把誰都不放在眼裡的人。

“別瞧那小子官不大,不但不辦事,還誰都不愛搭理。真是前門樓子搭腳手――好大的架子”。

“喇嘛的帽子――黃啦”

藏傳佛教之僧人通稱喇嘛,乃藏語譯音,是對藏傳佛教僧侶的尊稱,意為上師是也。藏傳佛教中又分紅黃白……等幾個教派。黃教喇嘛著服、暖帽黃色。黃寺、雍和宮等為黃教寺廟。尤其是在每年的陰曆正月三十、二月初一,跳布扎時喇嘛的黃色衣帽頗為引人注目。北京人常形容某事沒辦成半途而廢為“黃了”。這句歇後語就是由此而來。

“七月十五吃月餅――趕先(鮮)兒”

誰都知道,吃月餅應該是在八月十五中秋節,可是還沒到八月十五就急著吃月餅,有點太著急了(當然,現在就不那麼講節令了,想吃什麼時候都有)。這句話是老年間形容那些超前、愛趕時髦的人。

“三十晚上吃餃子――沒有外人”

該過陰曆年了,三十晚上吃完團圓飯,全家人就忙著包餃子。老規矩此時不許串門、走親戚。到了子夜新舊交替、更歲交子。大夥就開始吃餃子了。這時候家中是沒有外人的。由此產生了這句歇後語。

“幾位都別走,隨便聊。您瞧咱們這可是三十晚上吃餃子――沒有外人呀!”

“貓臥房脊――活受(獸)”

喜愛古建的朋友都知道建在房脊上的仙人、異獸,北京人還喜歡用五脊六獸這個詞。仙人異獸在建築的簷角上不僅有消災祛禍還有主持公道剪除邪惡之意。北京城裡,家貓野貓都為數不少。晚上視物模糊,貓一上房蹲在屋脊上,往往被錯認為是屋脊上的小獸。由此便產生了這句歇後語。

“他都作(zuo平聲)成這樣了,還不學好,活該!這可真是貓臥房脊――活受。”

“買鼻菸不聞――裝著玩”

鼻菸可是老北京的東西,由西洋傳教士帶到中國。氣味芬芳,有明目提神之功效還可以通竅、避疫、活血。我想現在如果有鼻菸,大夥都聞聞,沒準就不怕非典了。我小的時候有親戚喜聞此物,茉莉香味誘人,隨之偷聞了一點,沒想到當時就噴嚏不止,別說,打完噴嚏還真覺得渾身痛快。可惜這東西現在見不著了。解放前前門大柵欄內的天蕙齋鼻菸鋪名滿京華,京劇界的名人泰斗不少是那兒的常客。

鼻菸壺種類繁多,用料講究,甚麼翡翠、瑪瑙、玻璃內畫等極為精製。其中精品多為收藏家持有。假如買了鼻菸不聞只是擱在鼻菸壺裡,似有裝蒜、裝傻充愣之嫌。

“你以為我什麼都不知道,這裡的事我全明白,甭跟我這兒買鼻菸不聞――裝著玩”。

“吃烤肉到了盧溝――宛(晚)來宛(晚)走”

據說北京著名的烤肉宛始於康熙年間。數代經營烤肉,選料精緻、味道鮮美,慢慢在北京就有了名氣,吸引了眾多食客。這句歇後語是藉助了烤肉宛和宛平縣兩個宛字的諧音,形容來得晚走的晚。

“瞧見沒有,都這時候了他剛來。等到下班就得讓他吃烤肉到了盧溝――宛(晚)來宛(晚)走”。反之也可以用“吃棗到了盧溝――棗(早)來(宛)晚走”。

“門頭溝的財主――窯(搖)頭”

以前北京人家做飯、取暖有不少使用的是門頭溝的煤。民國年間門頭溝大概有三十幾座煤窯,由於當時開煤窯能賺大錢,上至官吏下至商人都競相投資。窯主用盡各種手段剝削下窯的工人,都成了當時的財主。這句話也是當時煤礦的寫照。

“這事兒到底怎麼辦?你倒說呀!甭老跟我這兒裝門頭溝的財主――窯(搖)頭”。

“廠甸的糖葫蘆――串上了”

貼子相關圖片:

作者: 優優公主 2005-5-12 16:45 回覆此發言

————————————————————————————————————————

2 京味兒歇後語(來學點損人用)

舊京的春節廠甸,誰人不知哪個不曉。廠甸的風車、大糖葫蘆更是孩子們津津樂道的話題。春節時賣大糖葫蘆的小販們把一個個山裡紅串在一根根長長的荊條上,忙得不可開交。此語借用串糖葫蘆,形容人們為了某些事情串通一氣。

“怎麼著,這事就瞞著我一人兒,你們幾個可真是廠甸的糖葫蘆――串上了”。

“萬春亭上談心――說風涼話”

景山的萬春亭是舊京城裡的最高點,四面透風。一年四季或涼風習習,或寒風刺骨。北京人一般把一些不切實際或譏諷他人的語言稱作風涼話。在這個地方就借用了景山萬春亭來表達此意。

“皇上家的祠堂――太妙(太廟)”

現在的勞動人民文化宮就是當年皇家祖廟稱太廟。北京人常稱讚一些做得非常好的事情為“妙”、“妙極了”。老百姓由此引申借用皇家祠堂的諧音來表達對一些事物的稱讚。

“藥王廟進香――自討苦吃”

老北京城藥王廟有不少處,這供奉的藥王爺又是誰呢?原來藥王爺還不是人們都知道的唐代中醫藥家孫思邈,而是供奉著伏羲氏、神農氏和黃帝。孫思邈、韋慈藏等古代名醫則侍立兩旁。著名的幾座藥王廟坐落在東西南北城。東藥王廟在東直門裡,西藥王廟在地安門外,南藥王廟在天壇北側,北藥王廟在安定門裡。舊京城中,不少老百姓瞧不起病,每年陰曆的四月初一、十五為參拜藥王爺的日子,到廟裡燒香拜藥王爺求醫者甚眾。拜過藥王爺之後,能夠得到些香灰,有些人在回家的路上還順便買些野藥吃。這香灰和野藥咱們都沒嘗過,其味道就可想而知了。所以北京城中的老百姓就傳開了“藥王廟進香――自討苦吃”。

“唱戲的騎馬――走人”

大夥兒都知道,在北京“走人”這個詞用得挺多。常常是話不投機雙方一較勁:“你給我走人,從今以後,你別登我們家門兒”。那怎麼又跟唱戲的有關呢?原來傳統戲是有一定程式的,傳統戲裡沒有真馬,都是用道具馬鞭代替。劇中人道:“馬來”!當兵的把馬鞭送到這位手裡,這位一揮馬鞭:“眾將官,南京去者”!臺上眾人來回轉倆圈兒。當兵的回秉:“此處已是南京”!您瞧見沒有,揮揮馬鞭,腳下轉倆圈兒就等於騎著馬走出了數百、上千裡地。那時候的北京人無論大人小孩兒都愛聽戲,所以把戲裡的玩業兒與生活聯絡在了一起。

“兔兒爺掏耳朵――崴泥”

這句話是形容事兒辦砸了,有時候說事辦砸了,也說“崴”了。在北京誰都知道兔兒爺,可能有些年輕人沒瞧見過,但都聽說過。這兔兒爺(還有兔兒奶奶)是泥捏的,兔兒頭人身,有身著鎧甲,插護背旗者、有作搗藥狀者還有正襟端坐者等等形態各異。兔兒爺是泥捏的,渾身上下除了泥就沒別的了。

堆泥兒的不拜佛——心裡有數兒

這是流傳於北京老年間的俏皮話兒,大約出於清初,當時大興佛教,修廟塑佛盛行,因此就有了專門塑佛的手藝人——堆泥兒的。他們知道佛像多是泥、麻刀(草)和制而成,不信有什麼會特殊的法力,因此不會去膜拜。就有了“堆泥兒的不拜佛——心裡有數兒”。

奶茶鋪的炕——窄長

沙鍋居的買賣——過午不候

黃胖子的褲腰帶——稀鬆

不敢(擀)——那是煎餅

餅從做法上說,一般有兩種:一是烙餅,一是煎餅。前者要用擀麵杖或者手壓,把麵糰擀成圓形,放在餅鋮裡烙制,如餡餅,大餅、燒餅等等;後者用麵糊直接澆在容器上,攤成圓形成餅,如煎餅果子等,不用擀,借用諧音有此歇後語。比如:“你敢打這賭嗎?” “切,不敢?不敢那是煎餅!賭就賭!”

老太太追電車——-別吹

原來北京的有軌電車的售票員都帶有一個哨子,每當乘客上車完畢時,就會吹口哨通知司機發車,就象今天有些帶有售票臺的公共汽車的電鈴的作用一樣,老人嘛,行動自然很慢,為了不出意外,所以就不吹哨,等著他上車

案板的黃瓜——-找拍

老虎拉車——-誰敢(趕)呢

兔兒爺掏耳朵——崴(音)泥了。

兔兒爺是泥捏的啊,一掏耳朵,那泥還不得出來?

意思嘛,大夥兒應該知道吧。壞了,有麻煩了。

你這人怎麼跟炒肝兒似的——沒心沒肺

炒肝兒是北京的傳統小吃,是由白水雜碎改良而成;白水雜碎以切成小塊兒的豬腸、肝、心、肺加調料用白湯煮就,由於不講究佐料,製作簡單,日久不受歡迎。於是店主將心、肺去掉,易名“炒肝兒”。

因此,老北京就留下這麼個歇後語。

炒肝兒中肝其實很少,而以豬肥腸為主。炒肝兒、包子是老北京早點的主力。去年朋友帶我去南城“小胖包子鋪”吃炒肝兒、包子。我一口氣開了5碗,老闆都傻眼了。呵呵

輪船打晃兒——-浪催的

十個軋路碾子壞了兩個——-叭咯呀路

老太太靠牆看錶喝稀粥——-卑鄙無恥下流到極點了

和尚打傘——-無法無天

麵茶鍋裡煮西紅柿——-糊塗大包還帶一肚子酸水

穿著水兵服站在船頭上——-裝押艇(丫挺)的

廚子彎腰——-找勺(打人之意)

案板的黃瓜——-找拍

罈子裡放炮竹——-想不開

鋦碗的戴眼鏡——-沒茬找茬

蒼蠅坐月子——-出去(出蛆)

耳挖勺裡炸芝麻——-小咕嘟油

放屁拉抽屜——-遮醜的事

老太太看地圖——-這剛哪(兒)到哪(兒)呀

死孩子放屁——-有緩兒

吃冰棒拉冰棒——-沒話(化)

誰知道有什麼帶京味兒的歇後語嗎?上官一笑9Tzzu 2006-10-13

蘆溝橋的獅子——數不清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