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描寫風景優美環境的詩句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旅遊
  • 2022-10-11

古代描寫風景優美環境的詩句星恩文化 2022-07-02

1。 古代關於環境的詩句

古代關於環境的詩句 1。保護環境的古詩有哪些

1、《詣徐卿覓果栽》唐代:杜甫

草堂少花今欲栽, 不問綠李與黃梅。

石筍街中卻歸去,果園房裡為求來。

2、《詩三百三首》唐代:寒山

我昔少年時, 種松滿東崗。

初移一寸根, 瑣細如插秧。

3、《觀書有感二首·其一》宋代:朱熹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4、《寄舊山僧》唐代:王建

因依老宿發心初,半學修心半讀書。 雪後每常同席臥,花時未省兩山居。

獵人箭底求傷雁,釣戶竿頭乞活魚。 一向風塵取煩惱,不知衰病日難除。

5、《春曉》唐代: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2。求古代關於環保的詩詞

在大量的古典文學作品中,也有改善和保護環境的描寫,反映了古人對環境保護的重視。晉代詩人陶淵明最喜植柳,辭官歸隱後,始終與柳樹為友。他還特意在房前栽下五棵柳樹,自號“五柳先生”,寫下了許多愛樹的詩句:“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縈縈窗下蘭,密密堂前柳”等。唐代詩人杜甫在成都草堂居住時,四季不忘綠化,還以詩代札,向友人索取樹苗:“草堂少花今欲栽,不問綠李與黃梅。石筍街中卻歸去,果園房裡為求來。”宋代文豪蘇軾也愛種樹,“我昔少年時,種松滿東崗。初移一寸根,瑣細如插秧。”就是描寫他少時種樹的情景。後來他在杭州做官,修築長堤,“植芙蓉、楊柳其上,望之如畫圖”,成為西湖美景之一。明代吳承恩也在《西遊記》中描寫了火焰山等惡劣環境及其對它們的改造,對五莊觀毀壞人參果樹等破壞自然的行為進行了處罰。

3。古代保護環境名句

1、山林者,鳥獸之居也。

山林茂而禽獸歸之,山林險則鳥獸去之,樹成蔭而眾鳥息焉,無土則人不安居,無人則土不守,得地則生,失地則死。——《荀子致士》戰國·荀子譯文:高山樹林是鳥獸的居住地,山林茂盛,那麼鳥獸就會回來,山林貧瘠,鳥獸就會離去。

樹木茂盛成蔭,眾多飛鳥棲息,沒有土地,人民無法安居,沒有人民,土地就會守不住。2、取之有度,用之有節,則常足。

取之無度,用之不節,則常不足。——《資治通鑑》北宋·司馬光譯文:而取時有量,用時節約,則常常能滿足人類所需。

如果相反,取時無量,用時浪費,那地球上公有的資源也會很快消失。3、竭澤而漁,豈不得魚,而明年無魚;焚藪而田,豈不獲得,而明年無獸。

——《呂氏春秋·首時》秦·呂不韋譯文:抽乾湖水來捕魚,怎麼可能捕不到? 但是明年就沒有魚了;燒燬樹林來打獵,怎麼可能打不到? 但是明年就沒有野獸了。4、斬伐養長,不失其時,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餘材也。

——《荀子·王制篇》戰國·荀子譯文:砍伐樹木,且種植樹木,使其生長,不要錯過時機,因而使山林不光禿,使百姓有木材。5、為人君而不能謹守其山林菹澤草萊,不可以立為天下王。

——《管子》春秋·管仲譯文:國君的不能守住自己的山林沼澤,就沒有資格做天下諸國的盟主。擴充套件資料:國外古代保護環境名句:1、非但不能強制自然,還要服從自然。

——埃斯庫曼斯2、只有服從大自然,才能戰勝大自然。——達爾文3、我們違背大自然的結果是,我們破壞了自然景觀的美,自然動態的美和天籟的美。

——諾曼·卡曾斯4、人們常常將自己周圍的環境當作一種免費的商品,任意地糟蹋而不知加以珍惜。——甘哈曼5、大地給予所有的人是物質的精華,而最後,它從人們那裡得到的回贈卻是這些物質的垃圾。

——惠特曼。

4。關於環境的古詩詞

肅肅花絮晚,菲菲紅素輕。

日長雄鳥雀,春遠獨柴荊 前兩句形容花色紅,柳絮素。後兩句謂日色漸長。春色淡遠,唯聽鳥雀調嗽,無人來往,獨有柴門而已, 唐 杜甫《春運》 繁枝容易紛紛落,嫩蕊商量細細開 唐 杜甫《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 林花著雨燕支溼,水荇牽風翠帶長 燕支:胭脂。

荇:荇菜,一種水生草本植物。 唐 杜甫《曲江對雨》 侵陵雪色還萱草,漏洩春光有柳條 萱草:一種古人以為可以使人忘憂的草。

此句說萱草萌芽,侵陵雪色。漏洩:透露。

唐 杜甫《臘日》 江漢春風起,冰霜昨夜除 唐 杜《遠懷舍弟穎觀等》 春城而色動微寒 唐 杜甫《遣悶戲呈路十九曹長》:“江浦雷聲喧昨夜,春城而色動微寒。” 朝來新火起新煙,湖色春光淨客船 朝:早晨。

唐 杜甫《清明二首》 恰似春風相欺得,夜來吹折數枝花 唐 杜甫《絕句漫興九首》 東風好作陽和使,逢草逢花報發生 陽和:春天的和暖之氣。 唐 錢起《春郊》 燕子不歸春事晚,一汀煙雨杏花寒 汀:水岸平地。

唐 戴叔倫《蘇溪亭》 詩家清景在新春,綠柳才黃半未勻 半;多數。未勻:參差不齊。

唐 楊巨源《城東早春》 長江春水綠堪染,蓮葉出水大如錢 唐 張籍《春別曲》 有時三點兩點雨,到處十枝五枝花 此是清明時節的景色描寫。 唐 李山甫《寒食二首》 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

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 兩句寫白雪等不及春天到來,已穿樹飛花裝點早春之景。 唐 韓愈《春雪》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天街:京城裡的街道。草色遙看;春草始生,微微露出一點細芽,遠看一片新綠,近看卻似不見。

絕勝;遠遠勝過。 唐 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鬥芳菲 芳菲:美盛的花草。

唐 韓愈《晚春》 洛陽東風幾時來,川波岸柳春全回 唐 韓愈《感春五首》 狂風落盡深紅色,綠葉成陰子滿枝 唐 杜牧《悵詩》:“自是尋春去校遲,不須惆悵怨芳時。狂風落盡深紅色, 綠葉成陰子滿枝。”

萬樹江邊杏,新開一夜風。滿園深淺色,照在綠波中 一夜風:一夜春風。

唐 王涯《春遊曲》 颯颯東風細雨來,芙蓉塘外有輕雷 颯颯:風聲。 唐 李商隱《無題四首》 寒隨一夜去,春還五更來 唐 史青《應詔賦得除夜》 東風何時至,已綠湖上山 唐 丘為《題農父廬舍》 不覺春風換柳條 唐 韓滉《晦日呈諸判官》:“年年老向江城寺,不覺春風換柳條。”

春風賀喜無言語,排比花枝滿杏園 唐 趙嘏《喜張渢及第》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1、春日遲遲,卉木萋萋。倉庚喈喈,采蘩祁祁。

遲遲:緩慢。卉木:草木。

萋萋:草茂盛的樣子。倉庚:鶯。

喈喈:鳥鳴聲眾而和。蘩:白蒿。

祁祁:眾多。 《詩經·小雅·出車》 2、時在中春,陽和方起。

陽和:春天的暖氣《史記·秦始皇本紀》 3、陽春佈德澤,萬物生光輝。 漢 樂府古辭《長歌行》 4、陽春白日風在香。

晉 樂府古辭《晉白綺舞歌詩三首》 5、陽春二三月,草與水同色。 晉 樂府古辭《盂珠》 6、春晚綠野秀,巖高白雲屯。

秀:秀麗。屯:駐,聚集。

南朝宋 謝靈運《入彭蠡湖口》 7、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 變鳴禽:鳴叫的鳥換了種類。

兩句寫冬去春來,鳥兒已經替換了。 南朝宋 謝靈運《登池上樓》 8、喧鳥覆春洲,雜英滿芳甸 覆春洲:落滿了春天的沙洲。

雜英;各種各樣的花。芳甸:郊野。

南朝 梁 謝眺《晚登三山還望京邑》 9、寄語洛城風日道,明年春色倍還人 洛城:洛陽城。風日:春光風物。

道:說。 唐 杜審言《春日京中有懷》 10、雲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氣催黃鳥,晴光轉綠蘋作者: ~閃閃~ 2007-4-8 23:46 回覆此發言 ———————————————————————————————————————— 2 描寫春天的詩句50個 海曙:海上日出。梅柳渡江春:梅柳渡過江來,江南一片春色。

淑氣:春天的和暖氣息。轉綠蘋浪:使水中蘋草轉綠。

四句意謂:彩霞伴著朝日在海面升起,梅花綠柳把春意帶過了江面,黃鳥在和煦的春光中歌唱,陽光催綠了蘋草。 唐 杜審言《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 11、不知細對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唐 賀知章《詠柳》 12、林花掃更落,徑草踏還生。 唐 孟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尋》 13、二月湖水清,家家春鳥鳴。

唐 盂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尋》 14、聞道春還未相識,走傍寒梅訪訊息 。唐 李白《早春寄王漢陽》 15、寒雪梅中盡,春風柳上歸。

唐 李白《宮中行樂詞八首》 16、東風隨春歸,發我枝上花。 唐 李白《落日憶山中》 17、東風灑雨露,會人天地春。

唐 李白《送祁昂滴巴中》 18、咸陽二三月,宮柳黃金枝。 唐 李白《古風》 19、春草如有情,山中尚含綠。

唐 李白《金門答蘇秀才》 20、時有落花至,遠隨流水香。 唐 劉昚虛《闕題》 21、飛雪伴春還,善庭曉自閒。

唐 劉昚虛《積雪為小山》 22、道由白雲盡,春與青溪長 意為:道路被白雲遮斷,春景與青青的流水一樣綿延不斷。 唐 劉昚虛《闕題》 23、芳樹無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鳥空啼。

唐 李華《春行即興》 24、肅肅花絮晚,菲菲紅素輕。日長雄鳥雀,春遠獨柴荊 前兩句形容花色紅,柳絮素。

後兩句謂日色漸長。春色淡遠,唯聽鳥雀調嗽,無人來往,獨有柴門而已,唐 杜甫《春運》 25、繁枝容。

5。環保的古詩詞有那些

在我國古代的文化典籍中,留下了豐富的關於古代環境保護思想與實踐的記載。

一、神話傳說 遠古時代的人們在極其艱苦的自然條件下,從事著改善和保護環境的活動,這些活動在當時沒有文字記載的情況下,只能以神話傳說的形式流傳下來。“鯀禹治水”、“精衛填海”、“女媧補天”、“后羿射日”等就屬於這一類,這些改善或保護環境的活動當然不是“鯀禹”“女媧”等個人所為,而是整個氏族部落的活動。

二、文學作品 在大量的古典文學作品中,也有改善和保護環境的描寫,反映了古人對環境保護的重視。晉代詩人陶淵明最喜植柳,辭官歸隱後,始終與柳樹為友。

他還特意在房前栽下五棵柳樹,自號“五柳先生”,寫下了許多愛樹的詩句:“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縈縈窗下蘭,密密堂前柳”等。唐代詩人杜甫在成都草堂居住時,四季不忘綠化,還以詩代札,向友人索取樹苗:“草堂少花今欲栽,不問綠李與黃梅。

石筍街中卻歸去,果園房裡為求來。”宋代文豪蘇軾也愛種樹,“我昔少年時,種松滿東崗。

初移一寸根,瑣細如插秧。”就是描寫他少時種樹的情景。

後來他在杭州做官,修築長堤,“植芙蓉、楊柳其上,望之如畫圖”,成為西湖美景之一。明代吳承恩也在《西遊記》中描寫了火焰山等惡劣環境及其對它們的改造,對五莊觀毀壞人參果樹等破壞自然的行為進行了處罰。

三、經驗總結 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在狩獵和家禽馴養中、在農業經營管理中,獲得了一些關於生態環境的知識和動植物繁衍成長的規律性的認識,這些認識反過來成為古人保護自然的經驗性指導。公元前11世紀,西周頒佈了《伐崇令》:“毋壞屋,毋填井,毋伐樹木,毋動六畜,有不如令者,死無赦。”

這是我國較早的保護水源、動物和森林的法令。《呂氏春秋》中對自然資源的保護規定得更為具體,稱為“四時之禁”。

在規定的季節裡,禁止隨便進山砍樹,禁止割水草燒灰,禁止打鳥狩獵,禁止捕撈魚鱉。 四、環保法令 在古代文獻中,還記載著嚴格遵守環境保護法令的故事。

《國語》中有一個故事叫“裡革斷罟”,說的是魯宣公在夏天到泗水撒網捕魚,大夫裡革出來制止,說根據祖先規定的制度“夏三月川澤不入網略”。他不但把魚網撕破,還向魯宣公講了古訓,為了保護草木鳥獸魚蟲,使之繁衍生息,山上再生出來的枝條不得再砍,水中未長大的水草不能割,捕魚不捕小魚,捕獸不捕幼獸。

而《管子》中則把自然保護提高到作為人君是否有資格進行統治的一個條件:“為人君而不能謹守其山林菹澤草萊,不可以立為天下王。”還說:“苟山之見芽者,謹封而為禁,有動封山者罪死而不赦。

有犯令者,左足入,左足斷;右足入,右足斷。”禁令似乎過嚴了,但也反映了古代統治者保護自然資源的決心之大。

在禁止破壞自然資源的同時,古代的統治者還注意保護、發展自然資源。秦始皇曾下令在全國範圍內修築馳道,道旁種植松樹。

他還制定了關於保護山林、水道、植物、鳥獸和魚類的律令。其他朝代的法律如《唐律》、《清律》等也都有類似的記載。

許多思想家也持相同的觀點,如荀子認為,一切屬於人類自然資源的動植物,什麼時候必須禁止對它們的狩獵採伐,什麼時候則可以對它們開發利用,都有一定的規律,即“斬伐養長,不失其時”。堅持這種制度,就能“山林不童而百姓有餘材也”。

既保護了環境,又發展了經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