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了解一下茅臺鎮的歷史,有知道的大哥給我講哈哈,我想去茅臺鎮耍幾...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旅遊
  • 2022-12-03

想了解一下茅臺鎮的歷史,有知道的大哥給我講哈哈,我想去茅臺鎮耍幾...南昌志明 推薦於2017-09-16

黔北一帶,水質優良,氣候宜人,當地人善於釀酒,早就有人把這一帶稱為“酒鄉”,而“酒鄉”中又以仁懷縣茅臺村釀的酒最為甘洌,謂之“茅臺燒”或“茅臺春”。所以醬香型白酒代表茅臺酒是以產地而得名。

茅臺村開設正規酒坊,始於何時,目前尚沒有完整確切的考證材料。據茅臺村現存最早的明代《鄔氏族譜》扉頁所繪鄔氏家族住址地形圖的標註,其臨近有釀酒作坊。族譜所載,鄔氏是明代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隨李化龍進軍貴州,平定了播州土司楊應龍動亂後定居茅臺的。這說明茅臺早在1599年以前就有了釀酒作坊。

茅臺最早的酒坊名稱,據查考,是大和燒房。這個資訊是從茅臺楊柳灣一尊建於清嘉八年(1803年)的化字爐上所鑄的捐款戶名單有大和酒坊名稱而獲得的。據最近的考證發現,有一家比大和燒房更早的酒坊叫偈盛酒號。這是在1990年茅臺至縣城的三百梯段出道的路碑上發現的。碑上刻有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茅臺偈盛酒號。

茅臺酒在清代興旺起來,這與在乾隆年間,開修赤水河,茅臺鎮成為川鹽連黔的集散地有很大關係。到嘉慶道光年間,製作茅臺酒的燒房已發展到不下20餘家。據黃植青《自流進李友堂由發韌到衰亡》一文,富順﹑榮縣大鹽商“李四友堂”與陝西商人田﹑劉二姓在仁懷所設鹽號“協興隆”就擁有了子號70餘外,分佈在由仁懷至貴陽的各州縣。由於鹽業的興隆,茅臺地區,商賈雲集,民夫川流不息,對酒的需求與日俱增,從而刺激了釀酒業的發達和釀酒技術的提高,正如清代大詩人鄭珍所說:“酒冠黔人國,鹽登赤虺河。”當時茅臺酒的獨特工藝已基本形成,而且生產規模不小,(清道光)《遵義府志》相《田居既室錄》說:茅臺酒,仁懷城西茅臺村制酒,黔省稱第一,其料用純高梁者上,用雜糧者次,製法:煮料和曲即納地窖中,彌月出窖烤之,其曲用小麥,謂之白水曲,黔人稱大麴酒,一日茅臺燒。仁懷地瘠民貧,茅臺燒房不下二十家,所費山糧不下二萬石。”

清道光年間,茅臺酒已遠銷滇﹑黔﹑湘﹑川。清朝張國華《茅臺村》作技詞寫道:“一座茅臺舊有村,糟丘無數結為鄰。使君休怨麴生醉,利鎖名疆更醉人。於今酒好在茅臺,滇黔川湘客到來。販去千里市上賣,誰不稱奇亦罕戰!”清朝盧鬱芷有詩讚雲:“茅臺香釀嚴如酒,三五呼朋買小舟,醉倒綠波人不覺,老漁喚醒月斜鉤。”清咸豐初吳振或在《黔語》中寫道:“南酒道遠﹑價高,至不易得,尋常沽貰燒春也。茅臺村隸仁懷縣,濱河土人善釀,名茅臺春﹑極清洌……。”

到清咸豐年間,在黔北一帶有楊龍喜領導的號軍起義。清咸豐四年(1854年)派兵鎮壓,與號軍戰於茅臺,村寨夷為發墟,茅臺的幾十家酒房皆毀於兵燹茅臺酒生一度中斷。戰後1862年華聊輝在茅臺開辦“成裕酒房”(成義酒房的前身),茅臺酒從此才逐漸恢復和發展。

清光緒年間,由於再說疏通赤水河道,大大提高了川鹽入黔的貨運量,加上改革運銷制度,實行官運商銷,使茅臺鹽運業進一步興旺,因而也促進了茅臺酒的恢復和發展。這個暑期具有特色的“茅春”﹑“茅臺燒春”﹑“回沙茅酒”等名酒也遠銷外地。茅臺酒的獨特工藝在這個暑期也大體定型。據《續遵義府志》載:“茅臺酒﹑前志:出仁懷縣西茅臺村,黔省稱第一,《近泉居記錄》製法,純用高梁作沙,蒸熟和小麥面三分,納釀地窖中,經月而出,蒸烤之,即烤而復釀,必經數回然後成。初曰生沙,三四輸曰燧沙,六七輸曰大回沙,以此概曰小回沙,終乃得酒可飲,品之醇氣之香,乃百經自俱,非假曲與香料而成,造法不易,他處難以仿製,故獨以茅臺稱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