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文介紹外白渡橋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旅遊
  • 2021-07-08

說明文介紹外白渡橋匿名使用者 2013-05-20

聞名中外的外白渡橋(Garden Bridge of Shanghai )是舊上海的標誌性建築之一。處於蘇州河下游河口,位於黃浦公園西側,架在中山東一路,東大名路之間的蘇州河河段上。是一座全鋼結構的橋樑,兩跨52。16米,寬18。3米,是上海市區連線滬北、滬東的重要通道,過橋人流量和車流量很高。如今,又有多少人知道它的風雨歷史呢?

現今的外白渡橋,其實已經是第三代了。

第一代外白渡橋建於1856年,名為“威爾斯橋”,是座木橋。它是由供職於怡和祥行的英國人威爾斯和寶順祥行的韋韌、霍梅等20人(多為祥行經理或鴉片巨販)湊資組起的“蘇州河橋樑公司”(中國有史以來第一家以橋樑建造為主的公司)投資建造的。橋長137。25米,寬7。015米,中間設活動橋面,船隻駛過時須起吊。

造橋純粹為牟利的威爾斯等人曾聲稱,上海道臺特准許其專利,人行需交“過橋稅”,且只向華人收稅,外國僑民車輛及僕役一概免去。繼之,上海居民憤起抗爭,粵人詹若愚就在今日的山西路口設定義渡,免費接送兩岸過路華人,以示不屈。因市民不再付錢,乃稱之為“白渡”。 租界工部局迫於眾怒難犯,於1876年在威爾斯橋近側造了木質浮橋,過橋免費。因其毗鄰外灘公園,當年的英國人叫它“花園橋”(Garden Bridge) ,並在橋頭立銅質紀念碑刻字記載(1949年後銅碑被毀),而百姓則直呼為“外擺渡橋”。 。從此,這裡過橋不再付費。而威爾斯橋則由工部局收購後拆除。這也是第二代橋——“外白渡橋”的由來。 後來數十年,民間口誤,讀音成“外白渡橋”,於是,約定俗成地沿襲下來,再後來,歷史走到今天,這其中的“涵括”早已經不止是一座橋的名字。

到了光緒年間,木橋幾經補修,以不能適應交通發展的需要,工部局決定另建鋼橋代替。光緒32年,打下第一根樁,第二年竣工。該橋上部結構為下承式簡支鉚接鋼珩架,下部結構為木樁基礎鋼筋混凝土橋臺和混凝土空心薄板橋墩,兩孔跨經組合各52。12米,梁底標高5。75米,橋面鋪設電車軌道。這就是第三代外白渡橋。

橋樑的建造設計單位為英國霍華思·厄斯金公司(Howarth Erskine Ltd。)。新橋於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交付使用,晚於法國艾菲爾鐵塔十一年。橋寬60英尺(其中車道36英尺,人行道24英尺),長171英尺,為當時技術最新的鋼鐵結構(鋼骨由英國克蘭佛蘭橋樑公司製造)。

工業革命的成果,科學技術的發展,鐵架橋樑興起於18世紀的英國,鋼架橋樑興起於19世紀的美國。白渡橋是中國第一座全鋼結構橋樑,由當時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主持修造,所有鋼材料皆從英國進口,由英國工程技術人員完成整座橋樑的設計和架構。 類似的鋼結構橋,在當時,除了上海,還有橫跨天津海河的萬國橋(今名解放橋),建於1902年,比外白渡橋的建成時間還要早5年,由天津法租界工部局主持修造,所以也叫“法國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