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景區的象鼻山名稱由來及傳說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旅遊
  • 2021-09-21

象山景區的象鼻山名稱由來及傳說lulula1213855 2019-10-08

傳說,七位仙女相伴下凡賞世間美景,最小的那位仙女看到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常常遇到水患的困擾,民不聊生,心生憐憫,便私自與玉帝的坐騎天象一起到凡間幫助人們疏通河道,不久後被玉帝知道,便命天將把仙女帶回天庭。

而把天象化為石山,並用寶劍將其鎮住,令天象永不得返回天界。一日,普賢菩薩雲遊此地,見一頭天象被寶劍鎮於此處,普賢菩薩被天象的行為所感動,心生慈悲,便用法力拔去了象身上的寶劍。

但天象畢竟觸犯天規私下凡間,菩薩只好用自己的寶瓶置於象背將其鎮在原地;後來,寶瓶變成了象鼻山上的普賢寶塔。不知過了過久,普賢菩薩騎白象重地,再次見到天象,便想度化天象,但見天象已經化身上為山,即使度化也已不能飛天;

正在菩薩欲返天界之時,卻發現江邊不見一人一畜,得知是因天象疏通了河道擾動了江水,使得江水汙濁人畜無法飲用;菩薩仔細檢視後,發現原來江底無石,致使江水中的泥土不能沉澱下來,菩薩便將自己的坐騎白象化身為一枚金光閃閃的“石足”落入灕江之中。

江底頓時幻化出無數的閃閃江石,灕江的水也瞬時變得清澈見底,從此人們便沿江安居繁衍下來;後又傳說,此石為普賢菩薩的右足,腳踩金蓮來造福人間。人們後來感動天象為人間所做得一切,便將其命名為“象山”,即象鼻山;人們也時時感恩菩薩的慈悲,為紀念白象

的自我犧牲精神故稱灕江中的石頭為“清水石”;桂林人物件鼻山和灕江石都有著天生的熱愛,及真摯的情感寄託,賞石藏石文化、山水文化都早已經融入了桂林人的日常文化生活中,不管是在家中、庭院、案堂、以及身上,你都能見到人們收藏的各式寶石;

人們之間盛傳著一句話:“山中有石則奇,水中有石則清,家中有石則安,園中有石則幽,堂中有石則雅,身上有石則貴”;人們都相信“清水石”的靈效能辟邪、鎮宅、助財、轉運。

象山景區的象鼻山名稱由來及傳說

擴充套件資料:

截至2019年10月8日,象鼻山上現存石刻六十餘件,其中宋代的有23件,元代的有1件,明代的有12件,清代的有14件,民國的有2件。此外還有12件是難以辯別年代及姓氏署款,這些石刻中既有題詩、填詞、題榜、銘文,又有傳記、營繕紀事、跋刻名人作品,種類豐富。

六十餘件不同年代的石刻,每一件石刻的背後都有著動人的故事,記錄著象鼻山及桂林的歷史,這遠比導遊講的那些神話傳說有意義得多。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每天來到象鼻山旅遊的遊客,卻少有人關注這些石刻,更不會去了解石刻背後的文化,那怕就坐在邊上,一幅撲克也比懸崖上的石刻有吸引力。

這些石刻中很多都有不同程度的風化,有的甚至都已經無法辯別,其中比較著名的石刻有宋乾道二年張孝祥的《朝陽亭記》和《朝陽亭詩》,以及乾道九年,時任廣西經略安撫使的范成大的《覆水月洞銘》。

在象鼻山的象鼻(也就是水月洞)之中也有不少石刻,包括宋代張維、張自明、曾宏正等人的詩詞都屬佳作。

宋慶元三年杜思恭刻有《陸游詩札》, 紹定四年張茂良刻有《趙公德政碑》, 而張釜的《範藻等五人水月洞題名》、陳疇的《水月洞題記》、卓樗的《趙繇夫等二十一人水月洞題名》皆屬於非常有價值的書法作品。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象鼻山

象山景區的象鼻山名稱由來及傳說叔祿R7 2016-05-30

象鼻山,簡稱“象山”,位於灕江與桃花江(舊稱陽江)匯流處,因其山形酷似一隻站在灕江邊伸長鼻子飽飲江水的大象而得名,而且在半山處正好有一個對穿的巖洞,叫“象眼巖”。山呈東北走向,長約180米,寬約100米,相對高度50米,海拔約200米。

象鼻山因在灕江之濱,原名“漓山”。唐會昌年間(841—846年),唐代詩人、桂管觀察使元晦以“漓山”之名與陝西臨潼的“驪山”音同,為避其誤會,又取風景宜人之意,更名“宜山”。後又將“宜山”寫作“儀山”,因古文“宜”與“儀”通,音也一樣。唐代莫休符在《桂林風土記》中說,漓山“一名沉水山,以其在水中,遂名之。”沉水山之名在歷史上文人士大夫之中很少見,估計是民間的俗稱。 明朝孔鏞也曾在廣東、山西、貴州等地任職。他有一首著名的《象鼻山》詩,物件鼻山作了生動的描繪:

象鼻分明飲玉河,西風一吸水應波。

青山自是饒奇骨,白日相看不厭多。

人們常常把象鼻山作為桂林山水的代表,象鼻山已成為桂林城的象徵與城徽。象鼻山是著名的旅遊勝地,在國內外盛名遠揚,是遊人到桂的必遊之地。 關於這座象鼻山,在當地還流傳著許多動人的故事。相傳,這象鼻山是天上的神象變化而成。它原是為天帝馱寶瓶的神象,給天帝當坐騎。有一年,神象隨天帝外出征戰,戰況異常激烈,很多天兵天將都受了傷,神象也為了保護天帝而負傷累累。到最後,天帝還是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傷痕累累的神象在戰鬥中與天帝失散了,由於過度疲勞,病倒在了桂林。正當大象生命垂危的時候,一對名叫向公、向婆的桂林老人搭救了它。向公、向婆及附近善良的村民從灕江裡的鯉魚精那求來了它的鬍鬚,製成充滿精氣的米粉,伴以清澈的灕江水來餵養寶象。在大家的精心照料下,寶象慢慢恢復了健康。當時的桂林灕江,水中妖精經常興風作浪,時有洪水暴發,弄得村民們的房子、農田被淹,苦不堪言。為了報答老人的救命之恩,神象多次下灕江,最終降服了一眾水妖,平定了河面,又幫助農民們耕田勞作,疏通水道。在寶象的幫助下,桂林的老百姓都過上了幸福安定、豐衣足食的好日子。而神象也很喜歡跟桂林百姓在一起的日子,而決定不再返回天庭。

天帝感恩於神象的保護,一直在派遣各路仙人四處尋找神象的蹤跡。一支天兵天將來到桂林發現了正在為農民們耕田勞作的神象,欣喜的同時也感到非常的驚訝。一個天將首領問:“神象,你常侍天帝左右,又保護天帝勞苦功高,為何還要在此幫當地百姓耕田治水,而不返回天庭接受封賞,過些輕鬆的日子呢?”神象回道:“我雖然是天庭的神象,但是同樣也受恩於桂林的老百姓,是他們救了我,為我求來了恢復精氣的食物,為我療傷,讓我得以康復。他們需要我,有我的守護,水妖們才不敢作亂,他們才能生活得更好。我對天帝已鞠躬盡瘁,現在天庭的戰鬥已經勝利結束了,天帝也已不再需要我來守護他了。你們回去吧。就說我神象此生決定待在桂林守護桂林的山水,跟百姓們在一起。”天兵天將見神象留意已決,也就都回去天庭向天帝報信去了。 天帝聽說神象要留在桂林,感嘆不捨之餘,也感恩於神象對他的保護之功。於是天帝命普賢菩薩去往桂林,將天帝手中其中一個最厲害的法器九轉鎮妖塔賜予了神象,可鎮一切邪魔妖道。而神象自此以後,也再也沒有離開桂林,一直跟向公、向婆及桂林百姓生活在一起,為他們耕田治水,快活的過著神仙般的日子。

久而久之,神象化成了一座雄偉的象鼻山。遠遠望去,象鼻、象身處處分明。山上那座瓶形小塔,據說就是天帝賜予的九轉鎮妖塔。其實,這座古塔是明代建造的喇嘛型實心磚塔,因塔身正北面嵌有一幅青石線刻的南無普賢菩薩像,所以叫“普賢塔”,也叫“寶瓶塔”,有鎮水,保平安的意思。

象山景區的象鼻山名稱由來及傳說

象山景區的象鼻山名稱由來及傳說繼潤time 推薦於2017-12-16

象山景區成立於1986年,是國家首批AAAA級景區,2003年被列為“世界旅遊組織推薦遊覽景區”, 2007年與法國艾特大市象鼻山景區結為友好景區,是一個集山青、水秀、洞奇、石美於一體的多元化國際精品旅遊景區。主要景點有象鼻山、水月洞、象眼巖、普賢塔、三花酒窯、愛情島、雲峰寺太平天國革命遺址陳列館等。

象鼻山,簡稱“象山”,位於灕江與桃花江(舊稱陽江)匯流處,因其山形酷似一隻站在灕江邊伸長鼻子飽飲江水的大象而得名,而且在半山處正好有一個對穿的巖洞,叫“象眼巖”。山呈東北走向,長約180米,寬約100米,相對高度50米,海拔約200米。

象鼻山因在灕江之濱,原名“漓山”。唐會昌年間(841—846年),唐代詩人、桂管觀察使元晦以“漓山”之名與陝西臨潼的“驪山”音同,為避其誤會,又取風景宜人之意,更名“宜山”。後又將“宜山”寫作“儀山”,因古文“宜”與“儀”通,音也一樣。唐代莫休符在《桂林風土記》中說,漓山“一名沉水山,以其在水中,遂名之。”沉水山之名在歷史上文人士大夫之中很少見,估計是民間的俗稱。 明朝孔鏞也曾在廣東、山西、貴州等地任職。他有一首著名的《象鼻山》詩,物件鼻山作了生動的描繪:

象鼻分明飲玉河,西風一吸水應波。

青山自是饒奇骨,白日相看不厭多。

人們常常把象鼻山作為桂林山水的代表,象鼻山已成為桂林城的象徵與城徽。象鼻山是著名的旅遊勝地,在國內外盛名遠揚,是遊人到桂的必遊之地。 關於這座象鼻山,在當地還流傳著許多動人的故事。相傳,這象鼻山是天上的神象變化而成。它原是為天帝馱寶瓶的神象,給天帝當坐騎。有一年,神象隨天帝外出征戰,戰況異常激烈,很多天兵天將都受了傷,神象也為了保護天帝而負傷累累。到最後,天帝還是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傷痕累累的神象在戰鬥中與天帝失散了,由於過度疲勞,病倒在了桂林。正當大象生命垂危的時候,一對名叫向公、向婆的桂林老人搭救了它。向公、向婆及附近善良的村民從灕江裡的鯉魚精那求來了它的鬍鬚,製成充滿精氣的米粉,伴以清澈的灕江水來餵養寶象。在大家的精心照料下,寶象慢慢恢復了健康。當時的桂林灕江,水中妖精經常興風作浪,時有洪水暴發,弄得村民們的房子、農田被淹,苦不堪言。為了報答老人的救命之恩,神象多次下灕江,最終降服了一眾水妖,平定了河面,又幫助農民們耕田勞作,疏通水道。在寶象的幫助下,桂林的老百姓都過上了幸福安定、豐衣足食的好日子。而神象也很喜歡跟桂林百姓在一起的日子,而決定不再返回天庭。

天帝感恩於神象的保護,一直在派遣各路仙人四處尋找神象的蹤跡。一支天兵天將來到桂林發現了正在為農民們耕田勞作的神象,欣喜的同時也感到非常的驚訝。一個天將首領問:“神象,你常侍天帝左右,又保護天帝勞苦功高,為何還要在此幫當地百姓耕田治水,而不返回天庭接受封賞,過些輕鬆的日子呢?”神象回道:“我雖然是天庭的神象,但是同樣也受恩於桂林的老百姓,是他們救了我,為我求來了恢復精氣的食物,為我療傷,讓我得以康復。他們需要我,有我的守護,水妖們才不敢作亂,他們才能生活得更好。我對天帝已鞠躬盡瘁,現在天庭的戰鬥已經勝利結束了,天帝也已不再需要我來守護他了。你們回去吧。就說我神象此生決定待在桂林守護桂林的山水,跟百姓們在一起。”天兵天將見神象留意已決,也就都回去天庭向天帝報信去了。 天帝聽說神象要留在桂林,感嘆不捨之餘,也感恩於神象對他的保護之功。於是天帝命普賢菩薩去往桂林,將天帝手中其中一個最厲害的法器九轉鎮妖塔賜予了神象,可鎮一切邪魔妖道。而神象自此以後,也再也沒有離開桂林,一直跟向公、向婆及桂林百姓生活在一起,為他們耕田治水,快活的過著神仙般的日子。

久而久之,神象化成了一座雄偉的象鼻山。遠遠望去,象鼻、象身處處分明。山上那座瓶形小塔,據說就是天帝賜予的九轉鎮妖塔。其實,這座古塔是明代建造的喇嘛型實心磚塔,因塔身正北面嵌有一幅青石線刻的南無普賢菩薩像,所以叫“普賢塔”,也叫“寶瓶塔”,有鎮水,保平安的意思。

象山景區的象鼻山名稱由來及傳說江小嫿 2018-03-30

“象鼻山”因其山形酷似一隻站在灕江邊伸長鼻子飽飲江水的大象而得名,而且在半山處正好有一個對穿的巖洞,叫“象眼巖”。

象山景區的象鼻山名稱由來及傳說

一、關於“象鼻山”的傳說:

傳說玉皇大帝有一頭坐騎大象,有一天玉帝帶它下人間,待到要回去的時候 ,大象留戀桂林的美景,不願回去,便到灕江喝水,玉帝很生氣,拔出腰間的寶劍向大象刺去,大象化為石山,即象鼻山,寶劍的劍柄便成了象山上的普賢塔;

傳說很久以前桂林有一隻大象,在 地上橫行霸道,毀壞田地,使得民不聊生,玉帝知後,派人趁大象在灕江邊喝水之時,用劍將大象殺死,後化為石山,劍變成了寶塔。

二、”象鼻山“簡介:

象鼻山位於桂林市內桃花江與灕江匯流處,是桂林名山之一,主要景點有水月洞、象眼巖、普賢塔、宏峰寺及寺內的太平天國革命遺址陳列館等,附近還有隋唐開元寺僅存的舍利塔,水月洞緊靠江邊,灕水流貫其間,如水中浮月,山石垂入水中又如象鼻飲水灕江,景緻極佳,唐宋以來即為遊覽勝地。

象山景區的象鼻山名稱由來及傳說深藍色憂鬱王子 2016-05-30

象山景區成立於1986年,是國家首批AAAA級景區,2003年被列為“世界旅遊組織推薦遊覽景區”, 2007年與法國艾特大市象鼻山景區結為友好景區,是一個集山青、水秀、洞奇、石美於一體的多元化國際精品旅遊景區。主要景點有象鼻山、水月洞、象眼巖、普賢塔、三花酒窯、愛情島、雲峰寺太平天國革命遺址陳列館等。

象山景區內的主體景觀象鼻山因酷似一頭大象而得名,象鼻山位於桂林市灕江與桃花江的匯流處,因其獨特的山形和悠久的歷史於1995年被評為桂林市城徽標誌。

2014年央視馬年春晚,匈牙利的Attraction舞團在創意舞蹈《符號中國》裡將象鼻山做為桂林山水的代表在春晚舞臺上展示出來,這是第一次由外國演藝團體利用特殊舞蹈形式進行表現。2013年9月象山景區獲得央視新聞頻道網路評選的“中國最美賞月地”稱號;2014年9月象山景區再次獲得央視新聞頻道網路評選的“中國最美賞月地”稱號,並在9月8日中秋當晚,央視現場直播;

因此,象鼻山不僅是桂林的城徽、山水的代表,更成為了中國山水中人與自然合諧的標誌符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