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地方歷史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旅遊
  • 2021-08-20

常州地方歷史a925552330 2019-04-28

常州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古名延陵,系春秋時期吳王壽夢的第四子季扎的封邑。秦置縣。西晉以後。向為郡、州、路、府治,城名多次更迭為毗陵、毗壇、晉陵、蘭陵、常州、南蘭陵、長春、嘗州、武進等。

“常州”之名始於隋,此前稱“郡”,此後至宋稱“州”,元稱“路”,明、清稱“府”,均有轄縣。清雍正四年(1726)起,常州府轄武進、陽湖、無錫、金匱、宜興、荊溪、江陰、靖江等8縣。清末,城內尚有一府(常州府)兩縣(武進、陽湖)治所。

常州地方歷史

擴充套件資料

地理環境

1、位置境域

常州地處長江下游南岸,太湖流域水網平原,位於江蘇省南部,長江三角洲中心地帶,北攜長江,南銜太湖,東望東海,與上海、南京、杭州皆等距相鄰,扼江南地理要衝,與蘇州、無錫聯袂成片。

北緯31°09′-32°04′、東經119°08′-120°12′。境內地勢西南略高,東北略低,高低相差2米左右。

2、地形地貌

常州地貌型別屬高沙平原,山丘平圩兼有。南為天目山餘脈,西為茅山山脈,北為寧鎮山脈尾部,中部和東部為寬廣的平原、圩區。境內地勢西南略高,東北略低,高低相差2米左右。

3、氣候條件

常州屬於北亞熱帶海洋性氣候,常年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常州春末夏初時多有梅雨發生,夏季炎熱多雨,最高氣溫度常達36℃以上,冬季空氣溼潤,氣候陰冷。

參考資料來源:

百度百科-常州

常州地方歷史雙子新鮮橙 2019-09-08

常州,是江蘇省地級市,地處江南、長江三角洲中心地帶。常州為新石器時代村落遺址距今已有6000餘年,有馬家浜文化與崧澤文化疊壓地層。天寧區青龍鎮潘家塘、奚蔣塘、劉家村一帶的潘家塘聚落遺址於1976年發現,距今5500多年,下層屬於馬家浜文化時期,淺層屬於崧澤文化時期。

常州地方歷史

自吳太伯從先週一路南奔至長江下游南岸太湖流域百越之地建立句吳(吳囯的前身),常州作為吳國領地已有3200多年的文字記載史。常州武進區的淹城遺址,是中國目前西周到春秋時期儲存下來的最古老的城市,也是世界上僅有的三城三河形制的古城,迄今已有近3000多年曆史。

西晉大康二年(281年)建毗陵郡,轄丹徒、曲阿(丹陽)、武進、延陵、毗陵、暨陽(江陰、張家港西部)、無錫7縣,是為江南大郡。以毗陵命名的江南大驛——毗陵驛就設於此。西晉惠帝永興元年(305年)為避東海王越(司馬越)世子司馬毘諱,改毗陵為晉陵,晉陵之名前後沿用290多年。

常州地方歷史匿名使用者 2013-09-13

常州是一座具有兩千五百多年悠久歷史的文化古城,底蘊深厚。公元前547年的春秋時期,建邑立邦,始稱延陵。別名龍城,系春秋時期吳王壽夢的第四子季扎的封邑。秦代置縣。

西晉以後,向為郡、州、路、府治,素有“三吳重鎮、八邑名都”之稱。城名多次更迭為毗陵、毗壇、晉陵、蘭陵、常州、南蘭陵、嘗州、武進等。“常州”之名始於隋,此前稱“郡”,此後至宋稱“州”,元稱“路”,明、清稱“府”,均有轄縣。

清雍正四年(1726)起,常州府轄武進、陽湖、無錫、金匱、宜興、荊溪、江陰、靖江等8縣。清末,城內尚有一府(常州府)兩縣(武進、陽湖)治所。

1912年廢常州府,陽湖縣併入武進縣。解放初,常州專署轄常州市和無錫、江陰、武進、宜興、溧陽、金壇6縣;1953年1月常州市定為省轄市,當年3月共轄6區;1958年7月,鎮江專區遷往常州,改稱常州專區,常州屬之。

常州地方歷史竇氏一家親 2008-07-17

【歷史背景】

延陵,作為常州歷史上的第一個名稱,具有永久的紀念意義。公元前547年,吳王餘祭封其弟季札於延陵,從此常州就有了第一個地名。以延陵命名,是有深遠的歷史文化意蘊的。

【發展】

常州是一座具有2500多年悠久歷史的文化古城,底蘊深厚。公元前547年的春秋時期,建邑立邦,始稱延陵。別名龍城,系春秋時期吳王壽夢的第四子季扎的封邑。秦置縣。

西晉以後。向為郡、州、路、府治,城名多次更迭為毗陵、毗壇、晉陵、蘭陵、常州、南蘭陵、嘗州、武進等。“常州”之名始於隋,此前稱“郡”,此後至宋稱“州”,元稱“路”,明、清稱“府”,均有轄縣。

清雍正四年(1726)起,常州府轄武進、陽湖、無錫、金匱、宜興、荊溪、江陰、靖江等8縣。清末,城內尚有一府(常州府)兩縣(武進、陽湖)治所。

1912年廢常州府,陽湖縣併入武進縣。解放初,常州專署轄常州市和無錫、江陰、武進、宜興、溧陽、金壇6縣;

1953年1月常州市定為省轄市,當年3月共轄6區;

1958年7月,鎮江專區遷往常州,改稱常州專區,常州屬之。

【文化特色】

常州,別稱“龍城”。自西晉起,常州一直是郡、州、府治所在地,素有“三吳重鎮、八邑名都”之稱。這裡人傑地靈,人文薈萃,享有“天下名士有部落,東南無與常匹儔”之譽。“常州今文經學派”、“陽湖文派”、“常州詞派”、“常州畫派”和“孟河醫派”飲譽全國。

民間工藝:

根雕、金壇刻紙、木梳、亂針繡、漢畫磚刻屏、留青竹刻

風土民俗:

女回孃家“歇六月”

立夏時節嘗三鮮

二月十二“花朝節”

二月初二“龍抬頭”

冬至大如年

“歲朝春”與“踏雙忙”

“送灶”與“接灶”

“三尸神”與撣簷塵

“馬和尚過江”與“驚蟄聞雷米似泥”

常州地方歷史箕洮D 2009-08-27

常州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古名延陵,系春秋時期吳王壽夢的第四子季扎的封邑。秦置縣。西晉以後。向為郡、州、路、府治,城名多次更迭為毗陵、毗壇、晉陵、蘭陵、常州、南蘭陵、長春、嘗州、武進等。“常州”之名始於隋,此前稱“郡”,此後至宋稱“州”,元稱“路”,明、清稱“府”,均有轄縣。清雍正四年(1726)起,常州府轄武進、陽湖、無錫、金匱、宜興、荊溪、江陰、靖江等8縣。清末,城內尚有一府(常州府)兩縣(武進、陽湖)治所。 1912年廢常州府,陽湖縣併入武進縣。解放初,常州專署轄常州市和無錫、江陰、武進、宜興、溧陽、金壇6縣;1953年1月常州市定為省轄市,當年3月共轄6區;1958年7月,鎮江專區遷常州,改稱常州專區,常州屬之。

1961年3月,武進縣由鎮江專區劃歸常州市領導。1962年6月,常州市又改名為省轄市,10月武進縣復歸鎮江專區領導。1983年3月實行市管縣體制,除轄5區外,增管武進、金壇、溧陽3縣。1996年,常州市轄天寧區、鐘樓區,戚墅堰區、新區、郊區、武進區、金壇市、溧陽市。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