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弟不才,一直有個問題不解,為什麼很多人都管北京城又叫做四九城?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旅遊
  • 2021-09-11

小弟不才,一直有個問題不解,為什麼很多人都管北京城又叫做四九城? 丨мê丶黯灬 1級 2007-07-29 回答

http://bj。o。cn/

北京地圖 北京三維立體地圖~現在看地圖找地方 逛街購物要看立體才夠貼切清楚啦~

北京從前的內城是在明太祖1370-1419年建造,內城周長約24裡,一共有9個城門,老北京話說的“四九城”,就是內城東西南北的四面城牆和它的九個城門。

京城之城

□元尚

北京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文化古都,早在公元前一千多年的時候,那時的燕國就在這裡建起了城牆,從此開創了北京城牆文化的歷史。隨著歷史的演變和發展,北京城牆所承載的文化內涵也不斷被延展著、變化著、豐富著。

城牆是人類開始走向文明的標誌。說到文明就總是離不了城牆、青銅器、文字、階級這幾個標誌,而對於古代中國文明的發掘無不以城牆遺址為要,可見城牆對文明來說是多麼的重要。

城牆的建設不僅僅反映了人們挖壕築牆的水平,而且還反映了古代青銅礦冶和鑄造的科技進步水平。只有相對高階和相對發達的城牆建築,才能夠保證城市生活的穩定和發展,這才是城牆“文化”最貼切的核心內涵。

城之形制

在我國古代的漢字中的“城”,一方面是指“城牆”,另一方面又指“城市”。對於中國古代的城市的建設來說,大多是先修築城牆,後形成市區的。城牆的主要作用是用於軍事防禦。而國都的城牆不僅僅是一種防禦工事,而且還是統治中心象徵,這就是北京城牆所具有的文化內涵,也是北京城牆和其他城市的城牆的最大不同之處。我國曆史上的城牆主要以矩形為主,北京城的形狀為近似矩形。

說到北京城,原來有4道城牆,在城市的中心,皇宮外面是紫禁城,紫禁城的城牆不是一般老百姓的,所以它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城牆,雖然它也代表著一定的文化,只是那文化離我們老百姓太遠了。它的外面圍著一圈更大的城牆,叫皇城,皇城的外面還有周長24裡的內城城牆,此外北京的南邊還有外城城牆。

紫禁城宮城高牆環繞,城高10米,厚6米多,城外有護城河,又名筒子河。城四方都有高大的城門樓,南面叫午門,北面叫神武門,東邊的叫東華門,西邊的叫西華門。有城就一定有門,否則就只能叫牆而不能叫城牆了。中國對於門的理解和西方人不同,我們常見到的西式建築,差不多就一大門,其餘多是小門,西方文化是開放的,可是建築卻是相對封閉的獨立的。中國古代,從院落建築到城市建築,總是不厭其煩的大建其門,中國傳統文化是相對封閉,可是建築卻相對開放。

現存的北京皇城始建於明永樂年間(1406—1420年),它是用磚砌成的城牆,城牆的外面還塗了硃紅色,牆的頂上覆蓋著黃色琉璃瓦。皇城南的大門叫做大明門(清代改為大清門,民國時又改叫中華門),東側的叫“東安門”,西側的叫“西安門”,北邊的名“北安門”,清代改叫地安門。

北京從前的內城是在明太祖1370-1419年建造,內城周長約24裡,一共有9個城門,老北京話說的“四九城”,就是內城東西南北的四面城牆和它的九個城門。

外城,明代時,正陽門外人口增多,為了防止外部的侵擾,1542年劉伯溫等人建議明政府修築北京外城。嘉靖32年又有給事中朱伯辰上書也建議說應該修。另外我國古代城市本來就有“內城外郭”的重城制模式。於是嘉靖帝下令大興土木修築城牆。幹了一段時間之後,發現財政吃緊,嚴嵩下來到工地巡視了一番之後,提議先修築南面城牆,等到以後有錢了再續修其他幾面。最後把已經修好的北京南面的城牆,“東折轉北,接城東南角;西折轉北,接城西南角”,外城工程花費了十個月的時間,北京城就成了”凸“字形。

小弟不才,一直有個問題不解,為什麼很多人都管北京城又叫做四九城? ____YaNg,‘ 5級 2007-07-29 回答

北京城自明代後形成“裡九外七皇城四”的建設格局。“裡九外七皇城四”是指北京內城有九座城門,外城有七座城門,皇城有四座城門。內、外、皇城統一劃分為東、西、南、北、中五個行政區。清代統治者推行民族歧視政策,將漢民全部驅至外城居住,騰出內城住八旗軍隊及所攜家眷(直至中後期,方有高階漢官被特賞內城居住,如劉墉劉羅鍋的父親劉統勳)。這樣,一個北京城被人為地劃分成兩部分,內城成為軍事駐防地兼家屬區,外城則是單純的居民區。內城、外城涇渭分明,旗人、民人界限森嚴。當時的八旗很為自身的特權地位自豪,稱自己的所居地為“四九城”,來標明自己是拱衛紫禁城的高於他人的特殊群體,以區別居住在外城的民人。

這個“四九城”,即皇城的四個城門、內城的九個城門的總代稱。由此可知現在以“四九城”代替“北京城”的稱謂,是不全面的。從地域上看,它把外城排斥在外;從歷史來源上看,它是因民族歧視而產生的區域概念。倘若在特定的歷史時期,為典型環境和典型人物而使用“四九城”這個詞無可非議,但是,今天如若用來特指“北京城”則有缺欠。

小弟不才,一直有個問題不解,為什麼很多人都管北京城又叫做四九城? Estranged 2級 2007-07-29 回答

北京從前的內城是在明太祖1370-1419年建造,內城周長約24裡,一共有9個城門,老北京話說的“四九城”,就是內城東西南北的四面城牆和它的九個城門。

小弟不才,一直有個問題不解,為什麼很多人都管北京城又叫做四九城? 鈽噕瀹 5級 2007-07-29 回答

北京城自明代後形成“裡九外七皇城四”的建設格局。“裡九外七皇城四”是指北京內城有九座城門,外城有七座城門,皇城有四座城門。內、外、皇城統一劃分為東、西、南、北、中五個行政區。清代統治者推行民族歧視政策,將漢民全部驅至外城居住,騰出內城住八旗軍隊及所攜家眷(直至中後期,方有高階漢官被特賞內城居住,如劉墉劉羅鍋的父親劉統勳)。這樣,一個北京城被人為地劃分成兩部分,內城成為軍事駐防地兼家屬區,外城則是單純的居民區。內城、外城涇渭分明,旗人、民人界限森嚴。當時的八旗很為自身的特權地位自豪,稱自己的所居地為“四九城”,來標明自己是拱衛紫禁城的高於他人的特殊群體,以區別居住在外城的民人。

這個“四九城”,即皇城的四個城門、內城的九個城門的總代稱。由此可知現在以“四九城”代替“北京城”的稱謂,是不全面的。從地域上看,它把外城排斥在外;從歷史來源上看,它是因民族歧視而產生的區域概念。倘若在特定的歷史時期,為典型環境和典型人物而使用“四九城”這個詞無可非議,但是,今天如若用來特指“北京城”則有缺欠。

北京從前的內城是在明太祖1370-1419年建造,內城周長約24裡,一共有9個城門,老北京話說的“四九城”,就是內城東西南北的四面城牆和它的九個城門。

京城之城

□元尚

北京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文化古都,早在公元前一千多年的時候,那時的燕國就在這裡建起了城牆,從此開創了北京城牆文化的歷史。隨著歷史的演變和發展,北京城牆所承載的文化內涵也不斷被延展著、變化著、豐富著。

城牆是人類開始走向文明的標誌。說到文明就總是離不了城牆、青銅器、文字、階級這幾個標誌,而對於古代中國文明的發掘無不以城牆遺址為要,可見城牆對文明來說是多麼的重要。

城牆的建設不僅僅反映了人們挖壕築牆的水平,而且還反映了古代青銅礦冶和鑄造的科技進步水平。只有相對高階和相對發達的城牆建築,才能夠保證城市生活的穩定和發展,這才是城牆“文化”最貼切的核心內涵。

城之形制

在我國古代的漢字中的“城”,一方面是指“城牆”,另一方面又指“城市”。對於中國古代的城市的建設來說,大多是先修築城牆,後形成市區的。城牆的主要作用是用於軍事防禦。而國都的城牆不僅僅是一種防禦工事,而且還是統治中心象徵,這就是北京城牆所具有的文化內涵,也是北京城牆和其他城市的城牆的最大不同之處。我國曆史上的城牆主要以矩形為主,北京城的形狀為近似矩形。

說到北京城,原來有4道城牆,在城市的中心,皇宮外面是紫禁城,紫禁城的城牆不是一般老百姓的,所以它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城牆,雖然它也代表著一定的文化,只是那文化離我們老百姓太遠了。它的外面圍著一圈更大的城牆,叫皇城,皇城的外面還有周長24裡的內城城牆,此外北京的南邊還有外城城牆。

紫禁城宮城高牆環繞,城高10米,厚6米多,城外有護城河,又名筒子河。城四方都有高大的城門樓,南面叫午門,北面叫神武門,東邊的叫東華門,西邊的叫西華門。有城就一定有門,否則就只能叫牆而不能叫城牆了。中國對於門的理解和西方人不同,我們常見到的西式建築,差不多就一大門,其餘多是小門,西方文化是開放的,可是建築卻是相對封閉的獨立的。中國古代,從院落建築到城市建築,總是不厭其煩的大建其門,中國傳統文化是相對封閉,可是建築卻相對開放。

現存的北京皇城始建於明永樂年間(1406—1420年),它是用磚砌成的城牆,城牆的外面還塗了硃紅色,牆的頂上覆蓋著黃色琉璃瓦。皇城南的大門叫做大明門(清代改為大清門,民國時又改叫中華門),東側的叫“東安門”,西側的叫“西安門”,北邊的名“北安門”,清代改叫地安門。

北京從前的內城是在明太祖1370-1419年建造,內城周長約24裡,一共有9個城門,老北京話說的“四九城”,就是內城東西南北的四面城牆和它的九個城門。

外城,明代時,正陽門外人口增多,為了防止外部的侵擾,1542年劉伯溫等人建議明政府修築北京外城。嘉靖32年又有給事中朱伯辰上書也建議說應該修。另外我國古代城市本來就有“內城外郭”的重城制模式。於是嘉靖帝下令大興土木修築城牆。幹了一段時間之後,發現財政吃緊,嚴嵩下來到工地巡視了一番之後,提議先修築南面城牆,等到以後有錢了再續修其他幾面。最後把已經修好的北京南面的城牆,“東折轉北,接城東南角;西折轉北,接城西南角”,外城工程花費了十個月的時間,北京城就成了”凸“字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