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律詩和絕句有什麼區別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書法
  • 2022-12-02

古詩,律詩和絕句有什麼區別梁景紅色彩與設計 2016-11-28

古詩是古代中國詩歌的泛稱;

律詩是唐朝流行起來的一種漢族詩歌體裁,屬於近體詩的一種,因格律要求非常嚴格而得名。常見的型別有五律和七律,一般有幾個字說幾言。

絕句,又稱截句、斷句、絕詩,四句一首,短小精萃;

古詩是古代中國詩歌的泛稱,在時間上指1840年鴉片戰爭以前中國的詩歌作品,從格律上看,古詩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以唐朝為界限,以前詩歌均為古體詩,其後,古體詩漸漸式微,逐漸消亡。古體詩又稱古詩或古風;近體詩又稱今體詩。從《詩經》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體詩,但唐代之後的詩歌不一定都算近體詩,具體在於格律聲韻之分。漢族古典詩歌,除了詞和曲以外,多數是句子長短整齊的,如《詩經》基本上是四言,《楚辭》大體上是六言加上“兮”字,古體詩和近代詩大多數是五言或七言。比如:《詩經·關睢》

關關睢鳩,

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

律詩是唐朝流行起來的一種漢族詩歌體裁,屬於近體詩的一種,因格律要求非常嚴格而得名。常見的型別有五律和七律,一般有幾個字說幾言。律詩是漢族文學的寶貴財富,而且具有重要意義。律詩發源於南朝齊永明時沈約等講究聲律、對偶的新體詩,至初唐就開始出現廣義五律,武週年代沈佺期、宋之問定型狹義七律,其成熟於中晚唐時期。律詩要求詩句字數整齊劃一,每首分別為五言、七言句,簡稱五律、七律。通常的律詩規定每首8句。超過8句 ,即10句以上的 ,則稱排律或長律。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詩,每2句成一聯,計四聯,習慣上稱第一聯為破題(首聯),第二聯為頷聯、第三聯為頸聯、第四聯為結句(尾聯)。每首的二、三兩聯(即頷聯、頸聯)的上下句習慣是對仗句。排律除首尾兩聯不對外,中間各聯必須上下句對仗。律詩要求全首通押一韻,律詩通常押平聲韻;第二、四、六、八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廣義律詩允許失粘,狹義律詩不允許失粘。有“仄起”與“平起”兩式。另外,律詩的格律要求也適用於絕句。

廣義律詩的包容度很大,它允許拗格存在,允許三仄尾。

如崔顥的【黃鶴樓】(就是典型代表)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絕句,又稱截句、斷句、絕詩,四句一首,短小精萃。它是唐朝流行起來的一種漢族詩歌體裁,屬於近體詩的一種形式。絕句一詞最早在南朝的齊、梁時代就已出現。陳代徐陵的《玉臺新詠》收有四首五言四句的詩,不知作者名字,題為“古絕句”。此時的絕句是指五言四句二韻的小詩,並不要求平仄和諧。絕的意思是“斷絕”,古人用四句一絕的四句詩來完成一個思想概念。絕句分為律絕和古絕。律絕是律詩興起以後才有的,要求平仄。古絕遠在律詩出現以前就有了。

七言絕句

早發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六言絕句

田園樂   唐·王維

桃紅復含宿雨,柳綠更帶朝煙。

花落家童未掃,鶯啼山客猶眠。

五言絕句

登鸛雀樓     唐·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古詩,律詩和絕句有什麼區別Why先生玩文藝 2016-12-11

中國古代的詩歌,主要以古體詩、絕句與律詩為主。

以唐朝為界限,以前詩歌均為古體詩,古體詩又稱古詩或古風;從《詩經》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體詩,但唐代之後的詩歌不一定都算近體詩,具體在於格律聲韻之分。

唐代出現的格律詩,分為律詩和絕句。律詩格律嚴格,篇有定句(每首八句),句有定字(五字或七字),字有定聲(平仄相對),聯有定對(中間兩聯對仗)。

絕句同律詩的區別,最明顯的是句數不同,絕句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兩種,簡稱五絕、七絕。絕句的平仄對仗沒有律詩那麼嚴格。唐朝以前的絕句叫做古絕句,押韻平仄對仗都較自由;唐朝以後的絕句稱為近體絕句,大部分也不講究對仗,稱作散體,如賀知章的《回鄉偶書》:“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有的絕句像律詩的一半,格律同於律詩的前四句、後四句或中間四句。同於律詩前四句的,後兩句對仗,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同於律詩後四句的,前兩句對仗,如王之渙的《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同於律詩中間四句的,前後兩句都對仗,如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古詩,律詩和絕句有什麼區別晨哥筆記 2016-11-25

古體詩:

字數不限 句數不限 對仗不限 平仄不限 押韻則是要雙數句 但可以換韻。

樂府詩和古詩不同的是句法:

樂府詩:多為長短句

古詩:句式整齊多五言七言

兩者皆可以合樂。

近體詩:

句法必須五言或七言 平仄有定格 雙數句必須要押韻 不可換韻。

絕句和律詩多有不同 很好判別:

絕句:五言為20字 七言28字 句數4句 對仗不限

律詩:五言40字 七言56字 句數8句 三四句五六句必須對仗

兩者皆不合樂。

近體詩:與古體詩相對的近體詩又稱今體詩,是唐代形成的一種格律體詩,分為兩種,其字數、句數、平仄、用韻等都有嚴格規定。

①一種稱“絕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簡稱五絕,七言的簡稱七絕。

②一種稱“律詩”,每首八句,五言的簡稱五律,七言的簡稱七律,超過八句的稱為排律(或長律)。

律詩格律極嚴,篇有定句(除排律外),句有定字,韻有定位(押韻位置固定),字有定聲(詩中各字的平仄聲調固定),聯有定對(律詩中間兩聯必須對仗)。例如,起源於南北朝、成熟於唐初的律詩,每首四聯八句,每句字數必須相同,可四韻或五韻,中間兩聯必須對仗,二、四、六、八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如果在律詩定格基礎上加以鋪排延續到十句以上,則稱排律,除首末兩聯外,上下句都需對仗,也有隔句相對的,稱為“扇對”。再如,絕句僅為四句兩聯,又稱絕詩、截句、斷句,平仄、押韻、對偶都有一定要求。

古詩,律詩和絕句有什麼區別玄水寒風 2016-11-14

古代詩歌分兩類,一是古體詩,一是近體詩。近體詩包括律詩和絕句。

古體詩又稱古詩、古風,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雜言諸體。後世使用五言、七言較多。五言簡稱“五古”,七言簡稱“七古”。古體詩不拘句數,不求對仗,也不大講平仄,用韻較為自由。

近體詩是相對古體詩而言的,產生較晚,起源於南朝,至唐初成熟。其中的律詩,形式固定,格律嚴密,每首八句。單句叫出句,雙句叫對句,合起來稱為一聯。一二句叫首聯,三四句叫頷聯,五六句叫頸聯,七八句叫尾聯。頷聯、頸聯一般要對仗。首句可用韻可不用韻,通常押平聲韻。五言簡稱“五律”,七言簡稱“七律”,十句以上的稱排律。其中的絕句,又稱絕詩、截句。它好像擷取律詩的一半,每首四句。就其規格看,有的後一聯對仗,類似律詩的首聯、頷聯;有的前一聯對仗,類似律詩的頸聯、尾聯;有的兩聯都對仗,類似律詩的頷聯、頸聯;有的不用對仗,類似律詩的首聯和尾聯。絕句的韻腳在二、四兩句,通常押平聲韻。第一句如押韻,也押平聲字。絕句有五言絕句、七言絕句兩種,簡稱“五絕”和“七絕”。

古詩,律詩和絕句有什麼區別bkck 2016-12-28

古詩就是古代的詩歌。最早的古詩指古典詩歌以及樂府、古風、歌行體三類詩和後來的律詩,形式上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詩和雜言詩。律詩有五言律詩,七言律詩和長律詩。絕句有古絕和律絕。

樂府詩多以敘事為主,如《戰城南》、《東門行》、《十五從軍徵》、《陌上桑》等。古風屬於半自由詩,除了押韻有限制之外,沒有刻意強調平仄對仗,屬於半自由詩。歌行體是南朝宋的鮑照所創,劉希夷的《代悲白頭吟》與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都是歌行體。

律詩,一般所說的五言律詩是4聯8句,句句五字,頷聯、頸聯要對仗的標準五言律。

五言律詩有按基本句式來寫的,即按照五律四個基本句式:

仄仄平平仄(仄起仄收式);

平平仄仄平(平起平收式);

平平平仄仄(平起仄收式);

仄仄仄平平(仄起平收式)。

也有按照135不論,246分明來寫。『“平仄律”講究“一間二對三粘”,因而也叫“間對粘律”。 “間對粘律”只限定偶字位嚴格遵守,也就是人們形象地稱之為“二四六分明”;不要求(或者說“不準”)奇位字也講究平仄排列規律,這就是“一三五不論”。』

當第一句第二字是平聲,那麼第一句第四字必須仄聲,才能相粘,即同一句內平仄必須相對,才能相粘住,當第一句第二字是平聲,那麼當第二句第二字要仄聲,才能相對,即第一句的246位跟第二句246位平仄相反。

七言律詩是4聯8句,句句七字,頷聯、頸聯要對仗。七言律詩按基本句式來寫的,即按照七律四個基本句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末了兩字是平仄,稱之為平仄腳);

仄仄平平仄仄平(末了兩字是仄平,稱之為仄平腳);

仄仄平平平仄仄(末了兩字是仄仄,稱之為仄仄腳);

平平仄仄仄平平(末了兩字是平平,稱之為平平腳)。

七言律詩亦可按135不論,246分明公式來寫。長律是在五言律詩或七言律詩基礎上加長。律詩要求同一句內偶數字平仄相粘,上下句平仄相反。如句子“新年納餘慶”,因為偶數字“年”字和“餘”字都是平聲,失粘,根據律詩規則,應該改成“新年添喜慶”。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因為偶數字“水”和“太”都是仄聲,失對。通俗地說,律詩就是按照平仄對仗格式選字填詩。寬律詩則是按照律詩句式,適度放寬平仄對仗。

詩歌的形式很多,不以辭害意為首要目的。選好合適型別,才能寫好詩。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