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創始人張角、張陵、張魯三者是什麼關係?各有何活動?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書法
  • 2021-08-18

道教創始人張角、張陵、張魯三者是什麼關係?各有何活動?沸融熔 2019-02-13

一、張角、張陵、張魯的關係

1、張角、張魯都是東漢末年。

2、張陵、張魯是爺孫關係。張魯是張陵的孫子,三國的時候算是一方諸侯,佔據漢中,後來投降了曹操。

3、後人尊張陵為天師,張角是賢師,張魯叫系師。他們都擁有《太平經》,不過版本不同,中心思想都是一致的。

二、張角、張陵、張魯的主要活動

1、張角

A、創立太平道。張角是東漢末年鉅鹿人,憑《太平青領經》創立太平道。

B、發起黃巾起義,失敗後,太平道也滅跡。

2、張陵

A、中國東漢五斗米道創立者,是道教正一派天師道的創始人。

B、漢明帝時曾任巴郡江州令,後隱居北邙山,修煉長生之道。後改名張道陵,字輔漢,敬為張天師,沛國豐邑。少時喜讀河洛圖諱、天文地理之書。曾入太學,通達五經,又好黃老之學,舉薦“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科”。

C、東漢順帝時,修道於鵠鳴山,創立五斗米道。

製作道書24篇,建立24治區,各治立道官祭酒,以統治道民。道民有犯小過者以悔過自新為奉道之主旨 ,並用符水咒法為道民治病。傳有弟子王長、趙升等。子孫世襲天師道號,歷代帝君皆加有封號

3、 張魯

A、在巴蜀地區創立了“政教合一”的國家,是東漢末年割據漢中一帶的軍閥。

B、張魯為五斗米道的第三代天師(稱系師),在殺張修後繼續在漢中一帶傳播五斗米道,並自稱“師君”。

C、 張魯雄據漢中近三十年,後投降曹操,官拜鎮南將軍,封閬中侯,食邑萬戶。張魯去世後諡號為“原”,葬於鄴城東。元武宗至大元年,追封張魯為“正一系師太清昭化廣德真君。

道教創始人張角、張陵、張魯三者是什麼關係?各有何活動?

擴充套件資料

道教的名稱來源,一則起於古代之神道;二則起於《老子》的道論,首見於《老子想爾注》。道家的最早起源可追溯到老莊,故道教奉老子為教主。一般學術界認為,道教的第一部正式經典是《太平經》,完成於東漢,因此將東漢時期視作道教的初創時期。

道教正式有道教實體活動是在東漢末年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的出現,而《太平經》、《周易參同契》、《老子想爾注》三書是道教信仰和理論形成的標誌。近年來,道教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宇宙觀日益受到重視,並引起了歐美人士的興趣。

具體而言,是從“天”、“地”、“人”、“鬼”四個方面展開教義系統的。天,既指現實的宇宙,又指神仙所居之所。天界號稱有三十六天,天堂有天門,內有瓊樓玉宇,居有天神,天尊、天帝,騎有天馬,飲有天河,侍奉有天兵、天將、天女。其奉行者為天道。

地,既指現實的地球和萬物,又指鬼魂受難之地獄。其執行受之於地道。人,既指總稱之人類,也指侷限之個人。人之一言一行當奉行人道、人德。鬼,指人之所歸。人能修善德,即可陰中超脫,脫離苦海,姓氏不錄於鬼關,是名鬼仙。

神仙,也是道教教義思想的偶像體現。道教是一種多神教,沿襲了中國古代對於日月、星辰、河海山嶽以及祖先亡靈都奉祖的信仰習慣,形成了一個包括天神、地祗和人鬼的複雜的神靈系統。道教提倡無極,元極,太極,中庸即為‘道’的教理,既中庸之道。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道教派系

百度百科-道教

道教創始人張角、張陵、張魯三者是什麼關係?各有何活動?為誰為誰為ray 2019-01-12

張角和張陵和張魯沒有關係,張魯是張陵之孫。

1、張角:他因得到道士于吉等人所傳《太平清領書》(即《太平經》),遂以宗教救世為己任,利用其中的某些宗教觀念和社會政治思想,組織群眾,約於靈帝建寧(168-172)初傳道。中平元年(184),張角以“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為口號,自稱“天公將軍”,率領群眾發動起義,史稱“黃巾起義”。不久張角病死,起義軍也很快被漢朝所鎮壓。

2、張陵:建立天師道的背景:當時在巴蜀一帶,原有巴人信奉原始巫教,大規模的淫祀而害民。而這些祀奉鬼妖(學名為:妖邪)的法教巫師聚眾斂財,無惡不作。

張天師攜王長、趙升二位弟子和黃帝九鼎丹經,來到北邙山修行,平定了那些禍害百姓的巫妖之教。川渝一帶流傳的張天師以太上老君劍印符籙大破鬼兵的故事就是以此為原型的。

太上老君“授以三天正法,命為天師”,後世尊稱為“老祖天師”、“正一真人”,“三天扶教大法師”,高明上帝,張天師。著作《老子想爾注》,弟子有3000多人,設立24治,奠基天師道。張道陵、葛玄、許遜、薩守堅合稱四大天師。

3、張魯為五斗米道的第三代天師(稱系師),於東漢末年相繼襲殺漢中太守蘇固、別部司馬張修後割據漢中,並在此傳播五斗米道,並自稱“師君”。他雄據漢中近三十年,後投降曹操,官拜鎮南將軍,封閬中侯,食邑萬戶。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張魯去世,諡號“原”。

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年),追封“正一系師太清昭化廣德真君”。有觀點認為張魯是《老子想爾注》的作者。

道教創始人張角、張陵、張魯三者是什麼關係?各有何活動?

擴充套件資料:

張道陵天師為天師派第一代張天師,其繼承者為第二代張天師張衡(非科學家張衡)張道陵,在道教中被尊為祖天師,由於是第一代,所以又稱祖天師。天師職位的繼承採用世襲嗣教制度,祖天師化去後,由兒子張衡接任,史稱嗣天師。

衡化去後,又由子張魯接任,是為系天師。到了第四代孫張盛時,迴歸遷居江西鷹潭龍虎山,子孫世傳其業,一般稱第幾代天師。統稱張天師。民國初期,已傳至六十三代張恩薄。到六十三代以後由於歷史原因無法認證下一代天師,使得張天師職位停傳。

當初六十三代張恩薄天師追隨蔣介石離開大陸(解放時被北京定為牛鬼蛇神和大地主),逃亡臺灣。本來要傳給長子,但長子青年夭亡。張家一族有沒有選舉出新的人選,於是至今天師職位懸空未定。大陸內地道教方面則表示不承認任何六十四代或六十五代天師。臺灣自稱是正統,基本只在張源先(當初在臺繼承六十四代,為張恩薄老天師的侄子。已故)、張道禎(繼承了張源先的職位。

但不承認張源先為六十四代天師,認為只是其代理)、張美良(六十三代的么子。聲稱張源先當初造假,按遺囑自己才是真正人選),後面還有一群是不是張氏一族天師後裔都不確定的跑出來說自己是張天師。各方各執一詞,真假莫辨。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張角 

百度百科-張道陵 

百度百科-張魯

道教創始人張角、張陵、張魯三者是什麼關係?各有何活動?匿名使用者 推薦於2017-06-26

張陵為正一道(東漢時俗稱“五斗米道”)創始人。字輔漢,沛國豐(今江蘇豐縣)人。道教徒稱“張道陵”,尊奉為“天師”。生卒年不詳。《漢天師世家》說他生於東漢建武十年(34),卒於永壽二年(156),七歲即學道。但《太平御覽》卷六百七十二引《上元寶經》稱:“太清正一真人張道陵,沛國人。本大儒,漢延光四年(125)始學道。”與《漢天師世家》所載相差八十四年。根據《蜀記》,張陵大約卒於東漢熹平(172~178)末。

關於張陵的生平事蹟,《後漢書》和《三國志》記載都十分簡略,而後起神仙傳則神化色彩愈益濃厚。據較早的記載,張陵本大儒,博通“五經”,晚乃嘆曰:“此無益於年命”,遂學長生之道。得黃帝九鼎丹法,欲合之,然其家素貧,難以成就其事;營田牧畜治生,又非其特長。聞蜀人多純厚,容易教化,且多名山,乃於東漢順帝時(126~144)入蜀,居鶴鳴山(一作“鵠鳴山”,在今四川省成都市大邑縣北)修道,造作道書,聲稱太上老君授以新出正一盟威之道。張陵適應當地習俗,吸收巴蜀巫術為人治病。葛洪《神仙傳》稱“百姓翕然奉事之以為師,弟子千餘人”。據說創教時曾設二十四治(教區),立祭酒(教職)分領道民,有如官長。又使徒眾出米絹、器物等以奉道。《三國志·張魯傳》謂“從受道者出五斗米,故世號米賊”,《華陽國志·漢中志》亦稱“世謂之米道”。張陵以廉恥教人,乃立條制,令有疾病者疏記其生身以來所犯過錯,手書之投水中,與神明盟誓,以身死為約,不得復犯,謂之“首過”。道民因懼怕患病,皆遵守戒約。張陵還借用神的名義設定命籍,要求教徒在一定時候會集治所,核實戶籍,檢查教徒有無違反禁約行為。有王長、趙升兩弟子很得他的信任,乃傳其九鼎丹法。

張陵聲稱其教“正一盟威之道”要用“道氣”取代“故氣”。故其教法以上章招神、符咒劾鬼為主,反對殺生血祀和淫祠,而兼修行氣、導引、房中、金丹諸術。著有道書二十四篇,當包括《米巫祭酒張普題字碑》所說“微經十二卷”和《魏書》所說《天官章本》(又名《千二百官儀》,儲存在《正一法文經章官品》)等。《魏書·釋老志》說:“及張陵受道於鵠鳴,因傳天官章本千有二百,弟子相授,其事大行,齋祠跪拜,各成法道,有三元九府百二十官,一切諸神,鹹所統攝。”相傳張陵又有《黃書》,《正統道藏》收《洞真黃書》即屬三張正一系《黃書》,誤題“洞真”者(另有《洞真太微黃書九天八籙真文》一卷,則是上清系許遠遊所受《太微黃書》)。關於張陵的傳說,有《張陵別傳》《正一真人三天法師張君內傳》等,均已亡佚。

張陵歷來被視為得道成仙者,葛洪《神仙傳》就說“後陵與升、長二人皆白日沖天而去”。明《漢天師世家》彙集其仙化事蹟甚眾。他死後,子孫後代世傳其教,他也為道教徒和唐宋元明諸朝帝王所崇奉。南朝道士已尊稱他為“正一真人三天法師”。據《唐會要》卷五十記載,天寶七載五月十三日,唐玄宗冊贈他為太師。《佛祖統紀·歷代會要志》載稱,宋徽宗敕封為“正一靜應真君”(《歷世真仙體道通鑑》作“正一靜應顯佑真君”,蓋誤)。《漢天師世家》補充說:唐僖宗中和四年(884)封“三天扶教大法師”,宋神宗熙寧年間(1068~1077)加號“三天扶教輔元大法師”,徽宗大觀二年(1108)冊封“真君”,理宗嘉熙三年(1239)冊封“三天扶教輔元大法師正一等應顯佑真君”,元成宗元貞元年(1295)

加封“正一衝元神化靜應顯佑真君”。張角(?~184)為東漢太平道創始人和黃巾起義領袖。

冀州鉅鹿(今河北平鄉)人。他因得到道士于吉等人所傳《太平清領書》(即《太平經》),遂宗教救世為己任,利用其中的某些宗教觀念和社會政治思想,組織群眾,約於靈帝建寧(168~172)初傳道。他自稱“大賢良師”,拳事黃老道,以陰陽五行、符籙咒語為根本教法,信“中黃太一”之道①,“持九節杖,為符祝,教病人叩頭思過,因以符水飲之,得病或日淺而愈者,則雲此人通道;其或不愈,則為不通道”②。收養弟子,在災情特別嚴重的冀州傳道成功後,便派遣8名弟子到各地傳教,十餘年間,徒眾發展至數十萬,連結郡國,青、徐、幽、冀、荊、揚、兗、豫八州之人,莫不畢應。

起初,張角的活動似乎仍屬普通的宗教活動。但到熹平年間(172~177),隨著漢王朝內部宦官集團和外戚士人清議集團間鬥爭的加劇,他藉機發展勢力,不少人“棄賣財產,流移奔赴,填塞道路……,郡縣不解其意,反言角以善道教化,為民所歸”③。於是約在光和二年至四年(179~181)之間,張角按照軍事編制,將道徒分為三十六“方”,大“方”萬餘人,小“方”六七千,各設渠帥統領。另有“神上使”等首領稱號。他和其弟張寶、張梁則依據漢代流行的天、地、人“三正”(或“三統”)觀念,分別稱“天公將軍”、“地公將軍”和“人公將軍”。並用讖語形式,四出散佈“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以“黃天泰平”鼓動群眾反抗東漢王朝。又用白土書寫於京城寺門、州郡官府,皆作“甲子”字,預定在甲子年(184)三月五日各地同時起義,以應“甲子大吉”和“三五復反”之期。

張角原定至期即發難於鄴城,並收買宦官為京師內應。未及起事,其弟子濟南唐周(一作“沛陰人唐客”)上書告密。

張角知事已洩露,星夜馳敕諸方,令提前舉行起義。於是,除青、徐二州以外,六州一時並起,其眾“皆著黃巾為標幟,時人謂之黃巾”,“所在燔燒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據,長吏多逃亡。旬日之間,天下響應,京師震動”④。是年,張角病卒,黃巾主力也被官軍鎮壓。但張角的影響卻延及後世,據《雞肋編》等記載,宋代摩尼教徒即以張角為教祖,諱言“角”字。清代川陝五省白蓮教起義,以“黃天將死,蒼天當生,大劫在邇,人民有難”相號召,顯系模仿張角讖語。 張魯(?~216)為張陵之孫,五斗米道系師。字公祺(一作“公旗”),沛國豐(江蘇豐縣)人。張陵死後,其子張衡繼行其道。衡死,張魯繼為首領。其母好養生,“有少容”①,“兼挾鬼道”②,往來益州牧劉焉家。他透過其母跟劉焉家的關係,得到信任。東漢初平二年(191)劉焉任命他為督義司馬,與別部司馬張修帶兵同擊漢中太守蘇固。張修殺蘇固後,張魯又殺張修,奪其兵眾。劉焉死,其子劉璋代立,以張魯不順從他的調遣,盡殺魯母家室。張魯遂割據漢中,以“五斗米道”教化人民,建立起政教合一的政權。史載,張魯在漢中,因襲張修教法,並“增飾之”③。自稱“師君”。來學道者,初稱“鬼卒”,受本道已信,則號“祭酒”,各領部眾;領眾多者為“治頭大祭酒”。不置長吏,以祭酒管理地方政務。繼承其祖的教法,教民誠信不欺詐,令病人自首其過;對犯法者寬宥三次,如果再犯,然後才加懲處;若為小過,則當修道路百步以贖罪。又依照《月令》,春夏兩季萬物生長之時禁止屠殺,又禁酗酒。他還創立義舍,置義米肉於內,免費供行路人量腹取食,並宣稱,取得過多,將得罪鬼神而患病。

東漢末年,群雄蜂起,社會動亂,不少人逃往相對安定的漢中地區,如關西民從子午谷逃奔漢中的就有數萬家。張魯還得到巴夷少數民族首領杜濩、樸胡、袁約等人的支援。他採取寬惠的政策統治漢中,“民夷便樂之”。④“流移寄在其地者,不敢不奉”。⑤五斗米道憑藉政權的力量擴大了影響。

當時曹操把持的東漢政權無暇顧及漢中,遂封張魯為鎮民中郎將(一作“鎮夷中郎將”),領漢寧太守。張魯統治巴、漢近三十年。建安二十年(215),曹操親率十萬大軍西征漢中,張魯弟張衛以數萬人馬據陽平關堅守,為曹操所破,張魯避走巴中,不久降操。因本有降意,拜鎮南將軍,封閬中侯(一作“襄平侯”),邑萬戶。其五子皆封侯,且與曹操聯姻。後世道教徒稱張魯為“張鎮南”。次年,張魯卒,諡原侯,葬於鄴城(今河北臨漳)東。他投降曹操後,大量徒眾北遷,使五斗米道的勢力發展至北方和中原地區。

張魯以《道德經》為該教的主要經典,為便於向其徒宣講《道德經》,乃為之作注,名《老子想爾注》。提出“道”“散形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常治崑崙”;認為“道精”“分之與萬物,萬物精共一本”;主張君臣民皆須“順道意,知道真”,“行誡守道”。又認為,“生”是“道之別體”,道人“但歸志於道,唯願長生”。“道設生以賞善,設死以威惡”。只有“奉道誡”,將“積善成功”和“積精成神”二者結合起來,才能不死成仙。主張“治國之君務修道德,忠臣輔佐在行道”,指出如此一來,“道普德溢,太平至矣。吏民懷慕,則易治矣。

悉如通道,皆仙壽矣”。還抨擊儒家五經“半入邪”,“大偽不可用”;反對淫祀,認為“天之正法,不在祭餟禱祠”;對宣揚“聖人天所挺生,必有表”,“仙自有骨,非行所臻”的《河》《雒》緯書也予以否定,提出道徒“忠孝至誠感天”、透過修行自臻“仙壽”的觀點。因此他尤其重視道徒的自身修養,倡導誠信,有病則懺悔己過。相傳他又創塗炭齋等齋醮儀式。

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追封他為“太清昭化)廣德真君”。

道教創始人張角、張陵、張魯三者是什麼關係?各有何活動?AAA大法王 2018-07-29

1、張角,東漢末年鉅鹿人,憑《太平青領經》創立太平道。還發起黃巾起義,失敗後,太平道也滅跡。

2、張陵,東漢末年豐縣人,入鶴鳴山修道,創立“正一盟威之道”(今稱正一派),世人尊稱其為“張天師”著有《老子香兒住》(一說為張魯所著)。

3、 張魯,是張道陵的孫子,稱為“系天師”,在巴蜀地區創立了“政教合一”的國家。後歸降曹操,舉家北遷,道教因此在北方得到傳播。

道教創始人張角、張陵、張魯三者是什麼關係?各有何活動?神木二號 2017-06-26

張角不是道教創始人道教創始人是老子李耳張角是黃巾軍的大賢良師惡人張陵是五斗米教的創始人張魯是張陵的孫子他們和張角沒關係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