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文化"一詞是指什麼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收藏
  • 2021-08-01

中國古代"文化"一詞是指什麼資政新篇 推薦於2016-12-02

漢語“文化”一詞,當今可謂耳熟能詳。其出現頻率之高,與人們日常生活關係之密,其他詞彙難有其匹。但其最早出處安在,其所指為何,卻關注者寡。筆者最近偶來雅興,一番考釋之後,撰成小文一篇,現冒昧奉上,以饗讀者。

搜檢我國古籍《十三經》,亦未見“文化”一詞現身。但《易經・賁卦》之《彖傳》中,有“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之語。以“人文”、而“化成天下”,用當今用語詮釋,則是指用禮儀、風俗、典籍,以教化天下蒼生。此處文與化雖未連結成詞,但已有當今“文化”所指之意。

在西漢時劉向之《說苑・指武》中,有“聖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後武力。凡武之興,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後加誅。”這裡的“文化”是指文治為法,以禮樂典章制度為依據而教化臣民。已與當今“文化”之所指十分接近,這也是當今學界所掌握的“文化”一詞最早出處。

細究文化一詞衍變軌跡和含義所指,亦頗有興味。《舊唐書・音樂志》三有云:“經緯兩儀文化洽,削平萬域武功成。”“既薦羽旌文化啟,還呈幹鏚武威揚。”《舊唐書・李紓傳》:詔曰:“帝德廣運,乃武乃文,文化武功,皇王之二柄,祀禮教敬,國章孔明。自今宜上將軍以下充獻官,餘依紓所奏。” 此處其與武功、武威相對,皆是“以文化之”之意。

《清史稿》乃民國初年成書,文化影響急劇擴大,故而此詞出現頻率明顯增加。筆者經窮搜細檢,於《清史稿》中共尋到文化之出處9條,現舉例三四,列於下:

《清史稿・曾國藩傳》:禮聘名儒為書院山長,其幕府亦極一時之選,江南文化遂比隆盛時。

《清史稿・饒應祺傳》:又規復豐登書院,創修府志,文化蔚興,士民為立生祠。

以上二條,文化皆與學校、書院和考試相聯絡,足見其與教育建立起密切聯絡,相輔相成。

《清史稿・屬國傳一・朝鮮傳》:琉球自入清代以來,受中國文化頗深,故慕效華風如此。

《清史稿・文苑傳三・林紓傳附嚴復傳》:窮無所之,日人聘講東方文化,留東數年,歸。

以上4條出現之文化,均出現於與外國交流領域,其中關於“文化大開,交際日盛”、“數千年文化之古國”、“中國文化”、“東方文化”等提法,已完全與當今文化之定義相互吻合。

我們今天使用的“文化”一詞,是19世紀末。當時學界先賢在翻譯英文Culture時,運用了“文化”一詞與之對應,堪稱巧思絕對,頗具匠心。查《美國傳統詞典》,【Culture】字源意義為:“廣泛傳承的行為規範,信仰,制度和所有其他人類勞動及思想產品的總和。廣義是人類在社會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是指自然科學技術和社會意識形態等人類精神產品的社會意識形式。作為一種歷史現象,其有歷史繼承性;作為社會意識形態,其反映著一定社會政治經濟的水準。”因對譯關係,上述定義也就是當今漢文“文化”一詞之定義。

綜上所述,“文化”一詞,最早出現於西漢時著名學者劉向所撰之《說苑・指武》,但其意旨在《易經》中即已存在;後應用日廣,並與教育發生聯絡;清代時逐漸用於國際交流領域;19世紀末葉,學界先賢在翻譯英文Culture時,運用了“文化”一詞與之對應,雖是典型的古詞新用,但十分貼切自然。其後便被普遍應用於諸多領域,成為當今最強勢的名詞之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