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璞 《西湖的綠》閱讀答案?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收藏
  • 2021-10-05

宗璞 《西湖的綠》閱讀答案? 匿名使用者 1級 2012-05-14 回答

我沒找到答案,只找到點撥,希望能對每一位求答案的童鞋有用。

1。請快速閱讀全文,劃出顯示作者遊蹤的句子。

【點撥】寫遊記,一般以遊蹤為序,讀遊記,抓住遊蹤,有利於我們迅速理清文章結構。

2。請你概括:西湖的綠,在作者筆下顯出了哪些不同的形態和特點?

【點撥】首先要明確答題(概括)區間:在⑤、⑥、⑦三段;其次,有些可以直接摘引回答,如“黃龍洞綠得幽,屏風山綠得……”,有些則須概括,如蘇堤樹身上青苔的綠,鮮嫩,可愛,莽莽蒼蒼,堅忍不拔,生機勃勃……

3。作者筆下的綠寫得非常生動優美、富有生氣,你認為主要原因有哪些?請從運用寫作技巧的角度分析。(要舉例分析,至少說出兩個方面)

【點撥】提示:設題要求分析寫作技巧,比較突出的技巧有:運用豐富的聯想與想象;運用比喻、誇張等修辭手法;運用對比映襯的表現手法;運用優美詞語、句式等等。答題需有例句,有分析。

4。最後一段中“鞋匠的議論”是什麼意思?它在結構上的作用是什麼?

【點撥】作者將這篇小文比喻為“鞋匠的議論”,是一種自謙的話,應從這個方面去理解其意思;在結構上的作用要從照應前文,使結構嚴密緊湊上考慮作答。

另從第三題開始,又有別的題型:

19.作者寫的是西湖,為什麼文章開頭卻從《永遠的微笑》寫起?(4分)

20.結合文意,分析文章結尾“這熱鬧,不更千百倍地有意思麼”一句的具體含義和作用。(5分)

21.閱讀下面朱自清的散文《綠》中對梅雨潭“綠”的描寫片段,回答問題(6分)

我曾見過北京什剎海拂地的綠楊,脫不了鵝黃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見過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綠壁”,叢疊著無窮的碧草與綠葉的,那又似乎太濃了。其餘呢,西湖的波太明瞭,秦淮河的也太暗了。可愛的,我將什麼來比擬你呢?我怎麼比擬得出呢?大約梅雨潭是很深的,故能蘊蓄著這樣奇異的綠,彷彿蔚藍的天融了一塊在裡面似的,這才這般的鮮潤呀。──那醉人的綠呀!

《西湖漫筆》第⑤段至第⑧段詳細描寫了西湖的“綠”,與《綠》的選段進行比較,你認為哪個描寫更好,並簡要說明原因。

19.對《永遠的微笑》的欣賞認識過程與下文對西湖美的認識過程相似。(1分)透過寫對《永遠的微笑》由不覺得美到被深深打動的認識過程,(1分)引出下文對西湖的認識同樣是一個變化的過程,並重點突出了對西湖的美的讚頌。(2分)

20。 “這熱鬧”指的是人們在西湖嬉戲遊玩的活潑熱鬧。(1分)蘇詞 “傾城隨太守”熱鬧的是射獵取樂的達官顯宦們,今天熱鬧的都是普通百姓。時代不同了,這種“熱鬧”的意義也迥然不同,所以說“更千百倍地有意思”。(2分)對深化作品讚美祖國河山和發展的主題起了畫龍點睛的作用。(2分)

21。

(1)《西湖漫筆》中對“綠”的描寫好。(1分)《西》採用了點面結合的描寫方法,不僅從整體寫出了西湖綠的特點,還選取了蘇堤、花港觀魚等進行了點的描寫。“綠”的特點既有共性,又有變化。(2分)《西》對西湖的“綠”進行了細緻入微的描寫,將綠的特點表現得淋漓盡致。譬如“道旁古木參天,蒼翠欲滴,似乎飄著的雨絲兒也都是綠的。飛來峰上層層疊疊的樹木,有的綠得發黑,深極了,濃極了;有的綠得發藍,淺極了,亮極了。”可視可感可觸,且層次豐富,氣氛濃郁。又譬如寫:“黃龍洞綠得幽,屏風山綠得野,九曲十八洞綠得閒。”文字極為簡約,卻傳神盡意。(2分)《西》融情於景,將對西湖的喜愛和讚美之情融入到了景物描寫之中,含蓄委婉。如“走近看時,原來是樹身上佈滿了綠茸茸的青苔,那樣鮮嫩,那樣可愛,使得綠蔭蔭的蘇堤,更加綠了幾分。”“再加上葉面上的水珠兒滴溜溜滾著,簡直好像滿池荷葉都要裙袂飛揚,翩然起舞了。”(2分)(答出任意兩點即可,語言通順流暢1分)

(2)《綠》中對“綠”的描寫好。(1分)《綠》運用襯托的手法突出了梅雨潭的綠。透過描寫北京什剎海拂地的綠楊,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綠壁”,西湖和秦淮河的水波等等的“綠”的不夠恰到好處來突出梅雨潭“綠”的美麗。(2分)《綠》採用了第二人稱來寫,用“你”來稱呼梅雨潭的“綠”,拉近了與梅雨潭的“綠”的距離,便於抒發對其強烈的熱愛和讚美之情。(2分)《綠》情景結合,既有對梅雨潭的“綠”的描寫,又有直接抒發對梅雨潭的“綠”的感情。(2分)《綠》描寫梅雨潭的“綠”採用了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的手法。既有透過描寫別的地方“綠”來襯托梅雨潭的“綠”,又有對梅雨潭的“綠”的直接描寫。(2分)(答出任意兩點即可,語言通順流暢1分)

宗璞 《西湖的綠》閱讀答案? 匿名使用者 1級 2012-05-14 回答

答案:(1)《西湖漫筆》中對“綠”的描寫好。(1分)《西》採用了點面結合的描寫方法,不僅從整體寫出了西湖綠的特點,還選取了蘇堤、花港觀魚等進行了點的描寫。“綠”的特點既有共性,又有變化。(2分)《西》對西湖的“綠”進行了細緻入微的描寫,將綠的特點表現得淋漓盡致。譬如“道旁古木參天,蒼翠欲滴,似乎飄著的雨絲兒也都是綠的。飛來峰上層層疊疊的樹木,有的綠得發黑,深極了,濃極了;有的綠得發藍,淺極了,亮極了。”可視可感可觸,且層次豐富,氣氛濃郁。又譬如寫:“黃龍洞綠得幽,屏風山綠得野,九曲十八洞綠得閒。”文字極為簡約,卻傳神盡意。(2分)《西》融情於景,將對西湖的喜愛和讚美之情融入到了景物描寫之中,含蓄委婉。如“走近看時,原來是樹身上佈滿了綠茸茸的青苔,那樣鮮嫩,那樣可愛,使得綠蔭蔭的蘇堤,更加綠了幾分。”“再加上葉面上的水珠兒滴溜溜滾著,簡直好像滿池荷葉都要裙袂飛揚,翩然起舞了。”(2分)(答出任意兩點即可,語言通順流暢1分)

(2)《綠》中對“綠”的描寫好。(1分)《綠》運用襯托的手法突出了梅雨潭的綠。透過描寫北京什剎海拂地的綠楊,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綠壁”,西湖和秦淮河的水波等等的“綠”的不夠恰到好處來突出梅雨潭“綠”的美麗。(2分)《綠》採用了第二人稱來寫,用“你”來稱呼梅雨潭的“綠”,拉近了與梅雨潭的“綠”的距離,便於抒發對其強烈的熱愛和讚美之情。(2分)《綠》情景結合,既有對梅雨潭的“綠”的描寫,又有直接抒發對梅雨潭的“綠”的感情。(2分)《綠》描寫梅雨潭的“綠”採用了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的手法。既有透過描寫別的地方“綠”來襯托梅雨潭的“綠”,又有對梅雨潭的“綠”的直接描寫。(2分)(答出任意兩點即可,語言通順流暢1分)

解析:所謂“點睛”之詞,是指在鑑賞文學作品時所採用的鑑賞術語(加點詞語)。缺乏術語,即使有對相關語段的分析解讀,也會如群龍無首一般,不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鑑賞也不可能得分。因此,我們應有相關的知識儲備。比如:要求回答“某一句話的作用”這類題,如問的是結構方面的作用,可考慮是否該用“承上啟下”、“過渡”、“首尾呼應”等關鍵詞語加上自己的話;如果是內容和主旨方面的,可考慮“強化”“昇華”“畫龍點睛”等詞語;如果是情節方面的話,簡短的一個故事之類的則要考慮“鋪墊(伏筆,一般在文章的開頭)”“懸念”“反差(欲揚先抑或者欲抑先揚之類)”等詞語,若是神話傳說則要考慮是不是要增強文章的神秘色彩等等;如果涉及到修辭方面的作用,可以想到對比,誇張,生動形象,印象深刻;而寫作手法的作用則要考慮更多,因為具體的材料不同,要考慮的也要很多,這些可參考欲擒故縱,欲揚先抑,虛實結合,寓褒於貶等等

宗璞 《西湖的綠》閱讀答案? 匿名使用者 1級 2012-05-14 回答

烏龍山四面環水、孤峰兀立,山上樹木繁茂,翠竹成陰,山壁陡峭,江流澎湃。

仰望天湖山,只見那嵯峨黛綠的群山,滿山蓊鬱蔭翳的樹木與湛藍遼闊的天空,縹緲的幾縷雲恰好構成了一幅雅趣盎然的淡墨山水畫。

仰望天台,峰上雲霧繚繞,山徑蜿蜒曲折,像一條綵帶從雲間飄落下來,遊人似一個個小白點,零零星星散佈在綵帶上,緩緩地向上移動著。

影影綽綽的群山像是一個睡意未醒的仙女,披著蟬翼般的薄紗,脈脈含情,凝眸不語。

遠山在雲霧中若隱若現,像調皮的孩子和你捉著迷藏。

遠望天山,山頂千年積雪,像一位久經滄桑的白衣老人安詳地臥在那裡。

遠遠望去,整座雪峰好像一朵閃閃發光的雪蓮,不需要任何美麗的裝飾,它本身就是大自然的一個最完美的奇蹟。

在陽光下,遠山就像洗過一樣,歷歷在目,青翠欲滴,看上去好像離眼前近了許多,也陡峭了許多。

大小冰山千姿百態,潔淨的冰面像龜背一樣裂成美麗的紋理,卻並不破裂,冰面像鏡面一樣光滑透明,可照人影。

兩岸的山峰變化成各種有趣的姿態:有時像飄灑的仙女,有時像持杖的老翁,有時像獻桃的猿猴,有時像脫韁的野馬。

南極的冰山,頂部平展展的,四面陡立,像刀劈似的整齊,顏色是藍幽幽的。

泰山,以“拔地通天之勢,擎手捧日之姿”巍然屹立在齊魯大地上,古人盛讚泰山“方古此山先得日,諸峰無雨亦生雲”。

巍峨的雲峰上,霎時峭壁生輝;轉眼間,腳下山林雲消霧散,滿山蒼翠,掩映著雕簷玲瓏的古代建築群。

周圍的大山像一幅五顏六色的花布。

山浪峰濤,層層疊疊。

大山黑蒼蒼沒邊沒沿,刀削斧砍般的崖頭頂天立地。

起伏的黃土山頭,真像一片大洪水的波濤。

龍山頭,像一座大墓似的聳立在夜色中。

峽江兩岸的山直起直落,高得讓人頭暈。

幽幽的深谷顯的駭人的清靜和陰冷。

山溝被雪填平了,和山背一樣高,成了一片片平平的雪鋪的大廣場。

晨曦初照,而山像含羞的少女,若隱若現,日落西山,餘光橫照。

1。如許的山盤繞著如許的水,如許的水反照著如許的山,再加之面的天空中煙靄迷濛,山間綠樹紅花,江上竹筏小舟,讓你感應像是走進了綿延不停的畫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

2。我瞥見過波濤壯闊的滄海,玩賞歷程度如鏡的西湖,卻從沒瞥見過灕江如許的水。

3。灕江的水真靜啊,靜患上讓你覺患上不到它在流動;灕江的水真清啊,清患上可以瞥見江底的沙石;灕江的水真綠啊,綠患上彷彿那是一塊無瑕的翡翠。

4。船槳激起的微波廓張出一道兒道水紋,才讓你覺獲患上船在進步,岸在後移。

5。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聳立而起,各不相連,像白叟,像巨象,像橐駝,奇峰羅布,形態萬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青翠的樊籬,像新生的竹筍,顏色明麗,反照水中;桂林的山真險啊,怪石嶙峋,怪石粼粼,彷彿一不警惕就會栽倒下來

寫山的詩句

1.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柳宗元:《江雪》)

2.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王之渙:《登鸛雀樓》)

3.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望嶽》)

4.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5.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王維:《鹿柴》)

6.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李白:《關山月})

7.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李白:《獨坐敬亭山》)

8.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淵明:《歸園田居》)

9.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辛棄疾:《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10.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蘇軾:《題西林壁》)

宗璞 《西湖的綠》閱讀答案? 匿名使用者 1級 2012-05-14 回答

西湖漫筆(節選)

宗璞

①平生最喜歡遊山逛水。

②在足跡所到的地方,也有經過很長久的時間,我才能理解、欣賞的。正像看達芬奇的名畫《永遠的微笑》【注】,我曾看過多少遍,看不出她美在哪裡;在看過多少遍之後,一次又拿來把玩,忽然發現那溫柔的微笑,那嘴角的線條,那手的表情,是這樣無以名狀的美,只覺得眼淚直湧上來。山水,也是這樣的,去上一次兩次,可能不會了解它的性情,直到去過三次四次,才恍然有所悟。

③六月間,我第四次去到西子湖畔,距第一次來,已經有九年了。這九年間,我竟沒有說過西湖一句好話。發議論說,論秀媚,西湖比不上長湖天真自然,楚楚有致;論宏偉,比不上太湖,煙霞萬頃,氣象萬千。好在到過的名湖不多,不然,不知還有多少謬論。

④奇怪得很,這次卻有著迥乎不同的印象。六月,並不是好時候,沒有花,沒有雪,沒有春光,也沒有秋意。那幾天,有的是滿湖煙雨,山光水色,俱是一片迷濛。西湖,彷彿在半醒半睡。空氣中,瀰漫著經了雨的梔子花的甜香。記起東坡詩句:“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便想,東坡自是最瞭解西湖的人,實在應該仔細觀賞、領略才是。

⑤正像每次一樣,匆匆的來,又匆匆的去。幾天中我領略了一個字──“綠”,只憑這一點,已使我流連忘返。雨中去訪靈隱,一下車,只覺得綠意撲眼而來。道旁古木參天,蒼翠欲滴,似乎飄著的雨絲兒也都是綠的,飛來峰上層層疊疊的樹木,有的綠得發黑,深極了,濃極了;有的綠得發藍,淺極了,亮極了。峰下蜿蜒的小徑,佈滿青苔,直綠到了石頭縫裡。在冷泉亭上小坐,直覺得遍體生涼,心曠神怡。亭旁溪水錚琮,說是溪水,其實表達不出那奔流的氣勢,平穩處也是碧澄澄的,流得急了,水花飛濺,如飛珠滾玉一般,在這一片綠色的影中顯得分外好看。

⑥西湖勝景很多,各處有不同的好處,即便一個綠色,也各有不同。黃龍洞綠得幽,屏風山綠得野,九曲十八澗綠得閒……不能一一去說。漫步蘇堤,兩邊都是湖水,遠水如煙,近水著了微雨,也泛起一層銀灰的顏色。走著走著,忽見路旁的樹十分古怪,一棵棵樹身雖然離得較遠,卻給人一種莽莽蒼蒼的感覺,似乎是從樹梢一直綠到了地下。走近看時,原來是樹身上佈滿了綠茸茸的青苔,那樣鮮嫩,那樣可愛,使得綠蔭蔭的蘇堤,更加綠了幾分。有的青苔,形狀也很有趣,如耕牛,如牧人,如樹木,如雲霞;有的整片看來,佈局宛然,如同一幅青綠山水。這種綠苔,給我的印象是堅忍不拔,不知當初蘇公對它們印象怎樣。

⑦在花港觀魚,看到了又一種綠。那是滿池的新荷,圓圓的綠葉,或亭亭立於水上,或婉轉靠在水面,只覺得一種蓬勃的生機,跳躍滿池。綠色,本來是生命的顏色。我最愛看初春的楊柳嫩枝,那樣鮮,那樣亮,柳枝兒一擺,似乎蹬著腳告訴你,春天來了。荷葉,則要持重一些,初夏,則更成熟一些,但那透過活潑的綠色表現出來的茁壯的生命力,是一樣的。再加上葉面上的水珠兒滴溜溜滾著,簡直好像滿池荷葉都要裙袂飛揚,翩然起舞了。

⑧從花港乘船而回,雨已停了。遠山青中帶紫,如同凝住了一段雲霞。波平如鏡,船兒在水面上滑行,只有槳聲欸乃,愈增加了一湖幽靜。一會兒搖船的姑娘歇了槳,喝了杯茶,靠在船舷,只見她向水中一摸,順手便帶上一條歡蹦亂跳的大鯉魚。她自己只微笑著,一聲不出,把魚甩在船板上,同船的朋友看得入迷,連連說,這怎麼可能!上岸時,又回頭看那在濃重暮色中變得無邊無際的白茫茫的湖水,驚歎道:“真是個神奇的湖!”

⑨西湖也變得活潑熱鬧了。星期天,遊人泛舟湖上,真是滿湖的笑,滿湖的歌!西湖的度量,原也是容得了活潑熱鬧的。兩三人尋幽訪韻固然好,許多人暢談暢遊也極佳。見公共汽車往來運載遊人,忽又想起東坡的一首《江城子》:“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形容他在密州出獵時的景象。那時是“傾城隨太守”,這時是每個人在公餘之暇,來休息身心,享山水之樂。這熱鬧,不更千百倍地有意思麼?

【注】即《蒙娜麗莎》。

19.作者寫的是西湖,為什麼文章開頭卻從《永遠的微笑》寫起?(4分)

20.結合文意,分析文章結尾“這熱鬧,不更千百倍地有意思麼”一句的具體含義和作用。(5分)

21.閱讀下面朱自清的散文《綠》中對梅雨潭“綠”的描寫片段,回答問題(6分)

我曾見過北京什剎海拂地的綠楊,脫不了鵝黃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見過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綠壁”,叢疊著無窮的碧草與綠葉的,那又似乎太濃了。其餘呢,西湖的波太明瞭,秦淮河的也太暗了。可愛的,我將什麼來比擬你呢?我怎麼比擬得出呢?大約梅雨潭是很深的,故能蘊蓄著這樣奇異的綠,彷彿蔚藍的天融了一塊在裡面似的,這才這般的鮮潤呀。──那醉人的綠呀!

《西湖漫筆》第⑤段至第⑧段詳細描寫了西湖的“綠”,與《綠》的選段進行比較,你認為哪個描寫更好,並簡要說明原因。

(1)《西湖漫筆》中對“綠”的描寫好。(1分)《西》採用了點面結合的描寫方法,不僅從整體寫出了西湖綠的特點,還選取了蘇堤、花港觀魚等進行了點的描寫。“綠”的特點既有共性,又有變化。(2分)《西》對西湖的“綠”進行了細緻入微的描寫,將綠的特點表現得淋漓盡致。譬如“道旁古木參天,蒼翠欲滴,似乎飄著的雨絲兒也都是綠的。飛來峰上層層疊疊的樹木,有的綠得發黑,深極了,濃極了;有的綠得發藍,淺極了,亮極了。”可視可感可觸,且層次豐富,氣氛濃郁。又譬如寫:“黃龍洞綠得幽,屏風山綠得野,九曲十八洞綠得閒。”文字極為簡約,卻傳神盡意。(2分)《西》融情於景,將對西湖的喜愛和讚美之情融入到了景物描寫之中,含蓄委婉。如“走近看時,原來是樹身上佈滿了綠茸茸的青苔,那樣鮮嫩,那樣可愛,使得綠蔭蔭的蘇堤,更加綠了幾分。”“再加上葉面上的水珠兒滴溜溜滾著,簡直好像滿池荷葉都要裙袂飛揚,翩然起舞了。”(2分)(答出任意兩點即可,語言通順流暢1分)

(2)《綠》中對“綠”的描寫好。(1分)《綠》運用襯托的手法突出了梅雨潭的綠。透過描寫北京什剎海拂地的綠楊,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綠壁”,西湖和秦淮河的水波等等的“綠”的不夠恰到好處來突出梅雨潭“綠”的美麗。(2分)《綠》採用了第二人稱來寫,用“你”來稱呼梅雨潭的“綠”,拉近了與梅雨潭的“綠”的距離,便於抒發對其強烈的熱愛和讚美之情。(2分)《綠》情景結合,既有對梅雨潭的“綠”的描寫,又有直接抒發對梅雨潭的“綠”的感情。(2分)《綠》描寫梅雨潭的“綠”採用了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的手法。既有透過描寫別的地方“綠”來襯托梅雨潭的“綠”,又有對梅雨潭的“綠”的直接描寫。(2分)(答出任意兩點即可,語言通順流暢1分)

宗璞 《西湖的綠》閱讀答案? 匿名使用者 1級 2012-05-15 回答

爭議空山新雨後 ,天氣晚來秋

水光瀲豔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還不錯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