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氣有重量嗎的教學反思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動漫
  • 2021-11-24

空氣有重量嗎的教學反思 匿名使用者 1級 2016-12-09 回答

教學反思不同於傳統意義上的簡單“回顧”,需要遵循一定的程式,教師只有熟悉這一程式,才不會使反思成為混亂與無效的行為。反思過程一般包括以下四個環節:發現問題、觀察分析、重新概括、實踐驗證。

空氣有重量嗎的教學反思 自從遇見你, 1級 2016-12-10 回答

在10月份參加省特級教師網路工作室活動的時候,我聽了應小敏老師的《空氣有重量嗎》一課,當時我覺得很有感觸,所以這次我也選擇挑戰這種經典的課。這一課是三年級上冊“水和空氣”單元的最後一課,本課中的重量,是被當作一個可被學生接受的質量的前概念在使用。是讓學生認識到空氣和別的物質一樣都具有重量(質量),從而認識空氣是一種物質。本課教材分二個部分:空氣有重量嗎和整理我們的觀察結果。為了體現課堂的趣味性,也保證學生探究的時間,我決定本課的活動就圍繞“空氣有重量嗎”展開,教材的思路是讓學生猜測空氣是否有重量,再想辦法來證明自己的想法,從而去建構有關的科學概念。從課程的型別來分本課的優勢知識型別為陳述性知識,透過實驗的方法理解空氣是有重量的且比較輕。

課後根據專家的點評,發現雖然是模仿名師的課且多次試教卻依然存在的不少問題,現結合四次試教及上課的情況反思總結如下。

一、創設活動載體,教具精益求精。

科學課不同於其他課,除了教學設計之外,教具也是支撐教學的一大要點。有些課有好的設計,可是拿不出能與之配套的教具。特別是探究實驗型別的課,拿出的教具如果引發學生思維的混亂那就適得其反了。應老師的這節課教學設計是一大亮點,上課思路非常清晰,從不平衡——平衡——不平衡——平衡,所以我基本上都沿用了她的教學設計。在教具的選擇上是依據教材中的小天平進行改進,因為教材中的小木棒太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響,不適於小組活動,所以選擇了實驗室中的槓桿尺作為天平的杆。在應老師的課堂上用的是氣球,當我自己兩次試教過後發現,在放氣後天平的變化並不明顯,反而使學生模糊了空氣是有重量的這一概念。我們分析其中的原因,一個可能是因為氣球裡面的氣不夠多,另一方面可能是氣球本身比較輕,受空氣浮力的影響,導致結果不是很明顯。所以在第三次試教的時候我們改用皮球,一方面皮球中可充的氣多,另外也去除了空氣阻力產生的影響。這一次實驗的結果明顯了,對於學生最後結論的得出也顯得水到渠成。

二、注重課堂生成,積蓄教學智慧。

雖說試教了四次,但每一次、每個班級的情況還是很不一樣的,所以教學的預設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還是教師的課堂反應,這才是課堂能真正出彩的地方。而因為自己在生成性問題的處理上欠缺教學智慧,這節課中學生的回答出現了好幾個亮點,而自己都沒能及時把握住,失去了好些機會。例如:

①當一個坐在教室最邊上的學生提出第一次在明顯不平的情況下說天平是平衡的時候,我可以將天平輕輕的轉至該生所在的位子,然後再讓他判斷,同時也可以提醒學生在自己實驗觀察的過程中,一定要站在天平正前方的位子才能準確判斷。

②當讓學生想辦法第一次調節平衡的時候,有學生說加幾根鐵棒,這時候有學生提出反對意見,而且他的理由也說得很好,在這個時候教師應該準確的抓住這個契機,追問一句,那你認為加什麼合適呢?既可以增又可以減的物體你能想到嗎?這樣就省去了接下去很多不必要的繞圈,直接引出可以使用橡皮泥。

③在課堂上還是太多一問一答得方式,活動缺少塊面化的設計。學生的回答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的問題設定,教師將問題零散化、模糊化就不利於學生思維的形成。而當教師丟擲一個核心問題的時候一定要抓住所有學生的注意力。例如開始我提問:如果右邊皮球不動的情況下,怎麼使天平達到平衡呢?因為在這個問題的提出時教師的輕描淡寫,導致後面連續兩個學生提出把氣球裡的氣放掉,如果教師在提出這個要求的時候能順利抓住所有學生的注意力就不出現這樣的情況了。

三、關注課堂評價,調動課堂氛圍

自己性格的關係,一直以來課堂多是一碗水的感覺,沒有太多情緒的起伏。但是對於學生來說,特別還是三年級的孩子,適當的表揚、鼓勵可以很好的激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在擺一擺的環節,有一個孩子擺了放了氣之後的天平的樣子,另外的學生提出意見,認為沒有傾斜的這麼厲害,只是稍微傾斜,這個時候作為教師就應該加以表揚,說明他對之前介紹的天平平衡情況掌握的比較好,觀察的也很仔細,關鍵是能夠事實就是的畫圖,這些品質是我們科學課學習中很重要的,也是需要重點培養。這樣的表揚不僅能增加該生的信心,也能提醒其他的孩子,原來這麼細微的差別也是如此的重要,在他們心中也隱隱形成要信心、耐心、事實求是的實驗精神,為今後學生科學素養的形成奠定一定基礎。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