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體不勤,下-句是什麼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文化
  • 2022-03-19

四體不勤,下-句是什麼songhuiyear 2018-04-04

四體不勤”下一句是“五穀不分”。

這是一個成語。

讀音   

[sì tǐ bù qín , wǔ gǔ bù fēn]

釋義   

四體:指人的兩手兩足;五穀:通常指稻、黍、稷、麥、菽。指不參加勞動,不能辨別五穀。形容脫離生產勞動,缺乏生產知識。

出處 

《論語·微子》:“丈人曰:‘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論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四體不勤,下-句是什麼

四體不勤,下-句是什麼無不知無不行 推薦於2018-02-17

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原文如下

子路從而後,遇丈人,以杖荷莜。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丈人曰:“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隱者也。”使子路反見之,至則行矣。子路曰:“不仕無義。長幼之節,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欲潔其身,而亂大倫。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論語·微子》)

其中“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一句,存在歧義。“四體不勤,五穀不分”是丈人自謂,還是丈人指責子路或者孔子不事農業耕作?朱子注:“分,辨也。五穀不分,猶言不辨菽麥爾,責其不事農業而從師遠遊也”。朱子認為這是丈人指責子路“四體不勤,五穀不分”,不事農業生產而從師遠遊。《論語註疏》曰:“不勤勞四體,不分殖五穀,誰為夫子,而來問我求索之邪?”這句註釋本身也可以有不同的解讀。

樊遲請學稼、學為圃而受到孔子的批評,孔子主張,“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農家許行認為“賢者與民並耕而食”,君子不耕種則不得食。而孟子認為社會應該有分工合作,“通功易事,以羨補不足”,並且社會還有等級,有勞力、勞心之別,所謂“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隱者嚮往卓然獨立、超然絕世的生活,而儒家主張積極入世,故常受到隱者的譏諷和批評。但後人以此為背景解讀本章,就會受到干擾而曲解丈人之意。丈人隱而不仕,與孔子不同道,從而認為“四體不勤,五穀不分”是丈人指責孔子師徒不事稼穡。其實,這屬於過度解讀。

“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丈人“植其杖而芸”,為什麼還說自己四體不勤?這並不是言行相互矛盾,正如現代人在發言前首先自謙:某不才。而且“四體不勤,五穀不分”重點是後一句“五穀不分”,五穀尚且不分,更不能分辨誰是夫子了。“孰為夫子”一句為反問語氣,且重心又在“孰”字上,丈人的意思是:我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做一個農夫還不稱職,你竟然在我面前說夫子,我哪裡知道誰是夫子?對一個人的蔑視,莫過於說不知道他的存在,即使丈人看到孔子從旁邊路過也會對子路說不曾見過。“夫子”為尊稱,且相對於門弟子而言的,言外之意是告訴子路,在長者面前稱呼“夫子”,是不合適的,是沒有禮貌的表現。

丈人在子路面前是長者,子路有求於丈人,稱謂更應該以長者為中心。《論語》另一章就涉及到稱謂的轉換問題。

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論語·公冶長》)

顏子名回,字子淵,子貢與顏子是同門師兄弟,應稱字而不能稱名。但此章記述子貢與孔子的對話,對話以孔子為中心而展開,子貢在老師面前稱顏子之名而不稱字。現代人聚會時七嘴八舌,沒大沒小,而在古代,無論人多人少,都要敘一個尊卑長幼,稱謂他人或自稱時都要以一位或數位尊者為中心,尊者發言時晚輩之間不能隨便對話。

如果認為丈人指責孔子四體不勤,五穀不分,不配為人師,顯然說不通。老師以傳道授業為本職,從事稼穡不是為人師的必要條件。且不能以“孰為夫子”一句相承接,而應該說:“敢為夫子”?如果取朱子的解釋,“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為丈人責子路不事農業而從師遠遊,也不應該說“孰為夫子”。再者,孔子師徒與荷蓧丈人素不相識,正因為不相識,所以丈人只是對“夫子”這個稱謂有意見。即使孔子盛名在外,丈人知道孔子師徒,但初見子路,一般也不會涉及其他深層次問題。

本章應該結合前面“長沮、桀溺耦而耕”章來解讀,兩章所記述的事件在時間上應前後相隨,相差不了幾天。子路前恭後倨,在隱者面前前後兩次對孔子稱謂的不同,反映出子路心理的微妙變化。

“長沮、桀溺耦而耕,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焉。長沮曰:‘夫執輿者為誰’?子路曰:‘為孔丘’。曰:‘是魯孔丘與’?曰:‘是也’”。子路在長沮、桀溺面前為晚輩,孔子與長沮、桀溺且不論齒序與輩分高低,子路在隱者面前稱孔子之名而不稱字,可見子路很低調,身段放得很低,“夫禮者,自卑而尊人”。子路雖然彬彬有禮,換來的卻是兩個隱者的盛氣凌人,不僅沒有告知渡口在哪,還數落孔子師徒:“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也,豈若從辟世之士哉?”子路行以告,孔子憮然曰:“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子路這次在丈人面前直接稱“夫子”是不合禮儀的,這正是不久前長沮、桀溺的傲慢無禮在子路心中留下印記不知不覺發生了作用。或者是子路有意為之,希望這次主動為自己與老師挽回點面子。以顏子“不遷怒,不貳過”審視子路之言行,子路之德行學問與顏子還差得遠,子路前恭後倨,或過或不及。

子路受到丈人斥責後馬上認識到自己的無禮,丈人耕作時,“子路拱而立”。由此可見子路性情憨直,知錯就改,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丈人對子路的態度也隨之發生變化,“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兩章一對照研讀,可知丈人之德行高於長沮、桀溺。

“子路行以告。子曰:‘隱者也’。使子路反見之,至則行矣”。本章最後子路為什麼又以教訓的口吻發表一段議論呢?“不仕無義,長幼之節,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邢昺認為,“丈人既不在,留言以語丈人之二子,令其父還則述之”,這樣理解顯然錯誤。其實,子路如此議論只是說給孔子聽,還是受不久前孔子憮然一嘆的影響。長沮、桀溺譏諷孔子“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孔子憮然曰:“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須注意,桀溺說“易之”,而孔子說“與易”,其中有云泥之別。孔子有“擔負天命的自覺”,“雖擔負之重,卻無絲毫負擔”,“憂以天下”與“樂以天下”實現了統一。隱者不知孔子,而子路對此也是不懂的。朱子注:“憮然,猶悵然”。子路性情還有細膩的一面,孔子憮然一嘆讓子路銘記在心,因而又把與長沮、桀溺之間發生的不愉快再次轉移到丈人身上,其實是要代替孔子來數落不仕無義的隱者。子路喋喋不休,而孔子呢,卻一言不發,與長沮、桀溺之間發生的不愉快根本沒有放在心上,莊子所謂:“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

四體不勤,下-句是什麼kenshin0759 2014-01-29

四體不勤的下一句是:五穀不分。

【解釋】四體:指人的兩手兩足;五穀:通常指稻、黍、稷、麥、菽。指不參加勞動,不能辨別五穀。形容脫離生產勞動,缺乏生產知識。

四體不勤,下-句是什麼來自化城寺偉大的南瓜子 2019-07-16

四體不勤一五穀不分

四體不勤,下-句是什麼網友0b3efc8 2016-02-16

上海的地名謎語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