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老子要說“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專業)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文化
  • 2022-06-02

為什麼老子要說“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專業)放牧de 2019-07-31

展開3全部

原因如下:

1、因為老子的時代是中世時期,個時代聖賢基本等同於統治者,大家看起來都聰慧有謀,可是卻缺乏大智慧,大多數人都掛聖賢之名謀一已之利,現仁義之象而行苟且之事。

2、老子認為,統治者不應該把自己的理念強加於民眾,不應該束縛甚至是引導民眾,這樣民眾的行為才符合自然,也就是合乎道在這種社會風氣下,因此發出“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的感慨。即保持淳樸,減少慾望,摒除仁義巧智。

為什麼老子要說“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專業)

這句話出自《道德經·第十九章》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

絕仁棄義,民復孝慈;

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此三者以為文不足。

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慾。

釋義:

極其聖明的人拋棄智謀,民利百倍;

極其仁愛的人拋棄忠義,民復孝慈;

絕高技巧的人拋棄利潤,盜賊無有。

這三種人僅做表面是不夠的。

所以下令讓那些行為體現在身上:外表樸素內心樸實,減少擁有清心寡慾。

學盡學問就不用愁了。

 擴充套件資料:

老子是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與莊子並稱老莊。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教始祖,稱“太上老君”。在唐朝,老子被追認為李姓始祖。

老子思想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其思想核心是樸素的辯證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在權術上,老子講究物極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老子傳世作品《道德經》(又稱《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參考資料來源:

百度百科-老子

為什麼老子要說“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專業)zazensun 2019-05-16

絕聖棄智:是指不要用世間的小聰明。

小聰明是指世間的名言概念分別,世人均是用這概念來分別和認識事物,這些都屬於小聰明。

什麼是

大智慧?就是直接認識事物本質的智慧。

這裡面沒有概念名言,沒有聖人,也沒有凡夫。

那錯覺圖來說事。

為什麼老子要說“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專業)

比如,這張圖,有的人只看到是少女,有的人只看到是老婦,有的人能看到兩者。

其實,你看到的

無論少女、老婦,這些統統都是名言概念

,是先有了相應的概念,然後才呈現在我們心中的。為什麼有人只看到一個?是因為心落入了慣性執取。

為什麼說少女老婦都是概念?因為

圖中根本上沒有實在的少女和老婦

,有的只是黑白的色點。

是否可以說,黑白的色點,也是名言概念?是的。回答完全正確!這是更深層次的名言分別。

當我們的

眼睛落在圖上的第一剎那,其實還沒有起名言分別

。如同用照相機拍照,只是取了個景。但是,我們的心,無法安住在這個景上,

很快就在慣性分別勢力的推動下,落入到了概念分別當中

,用概念分別來取景,取出來的景就不真實了,早已經背離了真實。

有了概念分別,很容易就產生種種相違。還是拿錯覺圖來說:

為什麼老子要說“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專業)

這張圖上,到底是方柱,還是圓柱?為什麼此圖看上去這麼違和?

其實無論是方柱,還是圓柱,也都是概念分別。方與圓這兩種強大的慣性概念分別的衝突,讓我們產生了違和的感覺。

另外,這種概念分別所造成的錯覺,已經達到了驚人的地步。還是看錯覺圖:

為什麼老子要說“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專業)

這張圖上,A格和B格的顏色,是相同的,還是不同的?

答案是:完全相同!是的,非常的不可思議。

所以,

絕聖棄智,說的就是如何迴歸真實的方法

:讓我們的心,在面對一切境界時,都能如其所是的呈現,而不是落入到種種概念名言分別這種世間的小智之中。這種境界,道家就稱之為“天人合一”。

心與境界,完全地貼合在一起

。現代人稱之為直覺,或者靈覺。

一旦擁有了這種體察事物本質的直覺大智慧,那麼,世間的種種概念名言分別的小智慧,唾手可得。如同一顆樹紮下了根,何愁沒有枝梢末節呢?

這種就是修行,道家稱為返樸歸真

,顯然是需要長時間投入功夫的。

為什麼老子要說“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專業)匿名使用者 2015-01-07

第十九章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

絕仁棄義,民復孝慈;

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此三者以為文不足。

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慾。

絕學無憂。

譯文:

極其聖明的人拋棄智謀,民利百倍;

極其仁愛的人拋棄忠義,民復孝慈;

絕高技巧的人拋棄利潤,盜賊無有。

這三種人僅做表面是不夠的。

所以下令讓那些行為體現在身上:外表樸素內心樸實,減少擁有清心寡慾。

學盡學問就不用愁了。

理解:

本章是第十八章種種問題的解決方案。

追求至聖的人,只有徹底拋棄那些智巧心機,社會就能創造出極大的繁榮。

因為用智巧心機來和別人交往一定會讓人識別,使社會上人與人之間的誠信度降低,增加了人在社會交往中的成本和風險性,是社會進步的障礙。人的大腦當然需要充分開發,並應該把充分開發的大腦用於推動社會進步和改善自然社會等工作上來。如果人與人之間不勾心鬥角,並能純樸友愛的話,那麼每個人就都不會擔心上當受騙等等不利因素,進而能一心一意的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專心於自己興趣或領域,並有所成就,進而為社會做出百倍貢獻。

追求至仁的人,徹底拋棄所謂的公正、正直的“義”,對所有人都充滿博愛,人民就會慢慢的懂得孝慈。

社會之中,由義組成的團體間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矛盾,用義來調解這些不和諧則會偏袒,只有拋棄那些剛烈教條的“義”,進而變通博愛的、平等的對待每個人每個團體,人們才會感到你的公正,進而把這位至仁之人當做榜樣來學習。那些六親不和民眾也會在學習中懂得互諒互信,進而重新孝慈,社會風氣就會蒸蒸日上。

追求極高技巧的人,徹底放棄那不合理的虛高利潤,社會就不會有盜賊。

作為有著極高技巧的管理者,只有徹底拋棄用巧妙的方法謀取私利的行為,一心為公,他才有資格要求民眾遵守法度。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如果那些有著極高技巧(可以是賺錢、發明創造、工藝科技等等技巧)的人拋棄那些不合理的虛高利潤,那社會也就不會有變態的貧富差距。人們也就不會盜竊、不會坑蒙拐騙、不會競相追逐謀取私利。那時社會每個人賺的錢都是良心的,又有嚴明的法度,管理層不為自己謀私,社會風氣就會進步。

這三種人都是各行各業的表率,所以這三種人把“棄”當做表面文章是不行的,所以一定要讓自己隨時隨地的實踐到位:外表要樸素、內心觀念要純正樸實,不要總想著自己、不要總沉浸在慾望幻想與利益中。

如果社會中的每個人都能做到,那每個人學儘自己領域的學問,就沒有憂愁了。

注意:

本章是緊接著第十八闡述的。呼應第五十七章。

註釋:

絕,非常、極致。智,計謀、智謀。巧,技藝高明。利,利銛也《說文》、有利、財利。

仁,溫良者,仁之本也《禮記·儒行》。義,公正的道理正直的行為。復,往來、還原。

文,花紋、紋理。令,發號也《說文》。屬,“尾”與身體相連,本義:連線。

素字本義:沒有染色的絲綢。抱字本義:用手臂圍住。樸字本義,未加工的木材。

見,看見、顯現。私,自己的、與“公”相對。寡,少、古代王侯的謙稱。憂,愁也《說文》。

為什麼老子要說“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專業)大道教育 2013-05-31

這並不是老子說的,而是漢代篡改的,為了挑撥儒道鬥爭。在更古老的楚墓竹簡上,這句話其實是:

絕智棄辯,民利百倍。絕巧棄利,盜賊無有。絕偽棄詐,民復孝慈。三言以為辯不足,或命之,或乎屬:視素保樸,少私寡慾。

為什麼老子要說“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專業)自信之路 推薦於2017-09-25

上古竟於道德,中世謀於智慧,當今爭於氣力。

老子處於中世之期,社會風氣如是,大家都謀於智慧,若是大智還好,可惜人性難移,掛聖賢之名謀一已之利,現仁義之象而行苟且之事。這種社會形勢下,自然就有了“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之說。

莊子亦說過,名利是罪惡之源,而耍小聰明謀取名利則是人的劣性所致,名利與小聰明是兩大凶器。

這裡的聖智仁義指的都是名,而不是實。如果為人不賢無智,不仁不義,如何能有民利孝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