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在官渡之戰中,為什麼會贏?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文化
  • 2022-08-22

曹操在官渡之戰中,為什麼會贏?玄逸無咎 2011-02-05

官渡之戰是當年中國歷史的一個轉折點,因此史家多給予高度重視。《三國志·武帝紀》甚至還記載一則“神話”(也可以說是“鬼話”)。說是桓帝時,土星出現在楚(今湖南、湖北)、宋(今河南商丘一帶)之間,於是一個名叫殷馗的“預言家”便斷言,五十年後必有真命天子起於梁國和沛國之間,而且“其鋒不可當”。果然,五十年後,沛國譙縣(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曹操在官渡打破袁紹,從此“天下莫敵矣”。

這當然是無稽之談。其實就連官渡之戰的許多細節,史家都有不同看法。史學大師呂思勉先生的《三國史話》在談到這場戰爭時,就幾乎把《三國志》全部推翻。呂先生甚至說:“《三國志》上所說的兵謀,大都是靠不住的。”他認為曹操取勝的原因並不在於謀略,主要是能咬緊牙關堅持到底。這就沒辦法辯證了。

戰爭打響前,荀彧曾對曹操說,當今之世,能夠和明公爭奪天下的,也就是袁紹,而袁紹其實外強中乾,因為明公有四個方面比袁紹強。

第一,袁紹這個人,表面上寬宏大量,實際上嫉賢妒能(貌外寬而內忌),既要使用人才,又不能給予充分的信任(任人而疑其心);而明公您豁達大度不拘小節(明達不拘),能夠給予人才最大的信任,並且把他們放在最適合的位置(唯才所宜),這是氣度勝過袁紹。

第二,袁紹這個人,反應遲鈍,優柔寡斷,決策總是慢半拍(遲重少決,失在後機);而明公您總能夠當機立斷,而且變化莫測(能斷大事,應變無方),這是謀略勝過袁紹。

第三,袁紹這個人,治軍不嚴,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御軍寬緩,法令不立),人馬雖多,其實沒有用(士卒雖眾,其實難用);而明公您執法如山,令行禁止,賞罰分明,言必信,行必果(法令既明,賞罰必行),軍隊雖然不多,但將士們都爭先恐後拼力死戰(士卒雖寡,皆爭戰死),這是英武勝過袁紹。

第四,袁紹這個人,憑藉 “四世三公”的家族勢力,裝腔作勢,沽名釣譽(紹憑世資,從容飾智,以收名譽),所以那些自命清高的人都投靠了他,可惜他們徒有其表,其實沒有真才實學(故士之寡能好問者多歸之);而明公您以誠待人,不玩虛套(公以至仁待人,推誠心不為虛美),自己的生活很簡樸(行已謹儉),獎賞有功之人卻毫不吝惜(有功者無所吝惜),所以那些既忠誠又能幹的人都來歸順您(故天下忠正效實之士鹹願為用),這是仁德勝過袁紹。

荀彧說,有此“四勝”,再加上明公尊奉天子,匡扶正義,師出有名,堂堂正正,豈有不勝之理?類似的話郭嘉也說過。郭嘉的說法就更誇張,一口氣說了“十勝”:道勝、義勝、治勝、度勝、謀勝、德勝、仁勝、明勝、文勝、武勝。與之相對應,袁紹則有“十敗”。不過《三國志》只記錄了荀彧的“四勝”,郭嘉的“十勝十敗”十裴松之的注引用西晉傅玄的《傅子》所言。謀士的話不一定靠得住,尤其是荀彧和郭嘉都站在曹操的立場上說話,又要給曹操打氣,難免誇大其辭。但如果連袁紹的謀士也有看法,就很能說明問題了。

且看袁紹這邊怎麼講。

袁紹的謀士沮授和田豐倒沒有(也不可能)對曹操和袁紹作全面的比較,但是,他們卻提到了一個帶有根本性的問題,那就是發動這場戰爭是否正義。據《三國志·袁紹傳》裴松之注引《獻帝傳》,沮授和田豐對袁紹說,戰爭連年不斷(師出歷年),民眾疲憊不堪(百姓疲弊),國庫空無一物(倉庾無積),稅費有增無減(賦役方殷),這是國家最大的憂患。因此,應該發展生產,安定人民,派使節向天子報告我們的成就。如果去不了,就公開狀告曹操阻礙尊王之路,破壞統一大業,然後用運動戰、游擊戰和持久戰對付他。不出三年,“事可坐定”。

這個策略無疑是正確的。先將曹操置於不義,是為“道理”;以強制弱,以逸待勞,是為“有利”;步步為營,循序漸進,是為“有節”。但是審配和郭圖反對。反對的原因,在審配,可能是因為糊塗;在郭圖,則多半是拍馬屁。郭圖說,《孫子兵法》有云:我方十倍於敵就包圍,五倍於敵就進攻,旗鼓相當就可以打他一仗(十圍五攻,敵則能戰)。如此看來,以主公之神武,軍隊之強大,消滅一個小小的曹操,那不是易如反掌(譬若覆手)嗎?現在不抓緊,以後就來不及了。這顯然是誇誇其談,空談誤國,毫無實質性內容,因此沮授不能不予以痛斥,話就說得比較重了。

沮授說,平定動亂,誅滅殘暴,叫做“義兵”(救亂誅暴,謂之義兵)。窮兵黷武,仗勢欺人,叫做“驕兵”(恃眾憑強,謂之驕兵)。義兵是戰無不勝的(兵義無敵),驕兵則是必敗無疑的(驕者先滅)。現在,天子在許,“舉兵南向,於義則違”。何況曹操法紀嚴明,士卒精銳,哪裡是像公孫瓚那樣坐以待斃的?以驕兵戰義兵,已是不利;以無名伐有名,更是無理。如果再不講究策略,一心只想畢其功於一役,那就是失策了。所以沮授說:“今棄萬安之術,而興無名之兵,竊為公懼之!”

沮授這話,是說到根本了。我們知道,戰爭是政治的延續。因此,戰爭的勝敗,並不僅僅在於軍事力量的強弱。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也不能只考慮實力(廟勝之策,不在強弱),更應該考慮政治上是否正確,道義上是否在理。像袁紹這樣,興兵不義,師出無名,豈有不敗之理?可惜袁紹不懂這個道理,聽信郭圖等人的強詞奪理,結果在政治上和道義上就先輸給了曹操。在戰略上,又急功近利,務虛名而不顧實際,當然會碰個頭破血流。可以說,政治上失利,道義上失理,戰略上失策,是袁紹失敗的首要原因。

袁紹指揮上也失誤。戰爭之初,中曹操聲東擊西之計,不守白馬,馳援延津,是一誤;曹操還軍官渡以後,不知曹操是以退為進,以守為攻,挺進官渡,是二誤;相持階段,派劉備和劉闢在許縣周邊騷擾,卻不接受許攸的建議劫持天子,是三誤;曹操奇襲烏巢時,接受郭圖的意見,派輕兵救援烏巢,派重兵攻打官渡,是四誤。袁紹指揮這場戰爭,可以說是一誤再誤。官渡之戰的結局,與其說是因為曹操用兵如神,不如說是因為袁紹愚蠢透頂。俗話說,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主帥一錯再錯,戰爭就一敗塗地。

指揮失誤的根本原因是袁紹並不具備帥才。荀彧就說袁紹的特點,是“遲重少決,失在後機”,也就是見事遲,反應慢,優柔寡斷,總是錯過時機。相反,曹操則“能斷大事,應變無方”,也就是能夠當機立斷,隨機應變。《三國志·武帝紀》說,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正月,官渡之戰即將打響的前夜,曹操忙裡偷閒打了劉備一傢伙。當時大家都說,和明公爭奪天子的不是袁紹嗎?怎麼去打劉備?曹操說,劉備是真正的人傑。現在不滅了他,後患無窮。大家又說,袁紹正大兵壓境,我們去打劉備,袁紹抄我們的後路怎麼辦?曹操說放心吧!袁紹“雖有大志而見事遲”,他一定不動。果然,一直到曹操打完了劉備,俘虜了關羽和劉備的老婆孩子,重新回到官渡時,袁紹也沒動一下。據《三國志·袁紹傳》,當時田豐曾經建議袁紹趁機襲擊曹操。袁紹卻說小兒子正在生病,不肯出兵,氣得田豐用手杖敲著地說,千載難逢的機會呀!卻說什麼兒子生病!

指揮失誤的另一個原因是用人失當。說起來,袁紹手下是很有些人才的。顏良、文丑有勇,田豐、許攸有謀,沮授、郭圖多智,審配、逢紀盡忠,所以孔融曾經斷言曹操不是對手。據《三國志·彧傳》,孔融曾對荀彧說:“田豐、許攸,智計之士也,為之謀;審配、逢紀,盡忠之臣也,任其事;顏良。文丑,勇冠三軍,統其兵,殆難克乎!”

然而荀彧卻認為毋庸憂慮。不可否認,這些人都是人才,但這些人都有毛病:“田豐剛而犯上,計謀就難被採納;許攸貪而不治,忠誠就沒有保證;審配專而無謀,決策就難以周全;逢紀果而自用,做事就難免霸道。荀彧甚至還預料,如果許攸的家人犯法,審配和逢紀這兩個盡忠之臣一定會不講情面,執法如山,許攸也一定會叛變。至於顏良、文丑,則不過匹夫之勇,“可一戰而擒也”。結果完全如荀彧之所言,田豐被囚,許攸叛逃,顏良和文丑丟了腦袋。

如果只有這些人有毛病,還不要緊。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人,人都是有毛病的。所謂“知人善任”,關鍵就在於知道這些人有哪些優點,有哪些缺點,然後揚其長避其短。可惜袁紹不會。袁紹用人只有一個原則,就是自己個人的好惡。好惡的標準也很簡單,就是誰拍馬屁就喜歡誰,誰提意見就討厭誰。田豐喜歡提意見,他讓田豐進牢房;沮授喜歡提意見,他讓沮授坐冷板凳。沮授坐冷板凳的結果,是袁紹決策一錯再錯。袁紹進軍黎陽,派顏良攻白馬。沮授提醒說,顏良性情急躁,沉不住氣,雖然驍勇,卻不可以獨當一面。袁紹不聽,結果顏良被殺。曹操還軍官渡,沮授勸他屯兵延津,分兵官渡。官渡那邊初戰告捷,延津的大部隊再去不遲。如果前方失利,也還有個退路,袁紹又不聽,結果被曹操拖進泥潭。曹操奇襲烏巢,沮授再次建議,派蔣奇率一支別動隊斷其後路,袁紹還是不聽,結果一把火燒光了所有的本錢。袁紹似乎有一種特殊的性格和特別的本事,凡是對自己有利的正確意見,他一定本能地抵制。越是對他有好處,他越是不聽。這真是一個奇觀。

主帥沒名堂,謀臣有毛病,這已經很糟糕了,更糟糕的是他們還要窩裡鬥。先是郭圖嫉恨沮授,後是逢紀誣陷田豐。郭圖、審配和沮授、田豐意見分歧,原本正常。討論問題,難免見仁見智,哪能完全一致?只要大家都處以公心,實無妨會上爭議,會下合作。然而袁紹集團不。會議剛散,郭圖就去說沮授的壞話,說沮授“監統內外,威震三軍”,如果不控制一下,只怕將來尾大不掉。袁紹馬上起了疑心,不但削弱了沮授的軍權,而且再也不聽他的。沮授提出辭職,也不準。沮授萬般無奈,只好跟著袁紹過河。據《三國志·袁紹傳》裴松之注引《獻帝傳》,上船之前,沮授仰天長嘆,說悠悠黃河啊,我怕是再也回不來了。

果然,袁紹兵敗,沮授被俘,落入曹軍手中。沮授原本是應該跟著袁紹撤退的,但袁紹只顧自己逃命,哪管部下死活?沮授來不及過河,做了俘虜。軍人押解他去見曹操,他一路高呼“授不降也”。見到曹操,則說:“速死為福”。沮授也是曹操的老朋友,曹操就迎上前去說,天翻地覆,滄海桑田,沒想到我們在這裡見面。沮授說,袁公失誤,窮途末路(冀州失策,以取奔北)。沮授的智慧和力量都用完了,活該做你的俘虜。曹操說:“本初無謀,不用君計”,你我合作如何?沮授說,家人的性命都在袁紹手裡,就請曹公成全了我吧!曹操沒有辦法,只好殺了他。曹操說,我要是早得到沮授,天下事就無可憂慮了。

袁紹的謀士窩裡鬥,袁紹自己則鬧家務。袁紹有三個兒子:袁譚、袁煕、袁尚。他最喜歡的是袁尚。原因也很簡單,就是袁尚長得漂亮。我們知道,袁紹自己是一表人才的,《三國志》的說法是“有姿貌威容”。袁紹認為,老帥哥的接班人就應該是小帥哥,因此想立袁尚為儲。但這話說不出口,就藉著要考察他們的能力,讓三個兒子和一個外甥各領一州:袁譚為青州刺史,袁煕為幽州刺史,高幹為幷州刺史,袁尚和自己一起守在根據地冀州。據《三國志·袁紹傳》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沮授當時就表示反對。沮授說,一隻兔子跑到十字路口,大家都來追。如果有一個人抓住了,大家就都不追了(一兔走衢,萬人逐之;一人獲之,貪者悉止)。你這樣做,是存心製造矛盾,“必為禍始”。袁紹不聽。果然,袁紹一死,袁尚兄弟就禍起蕭牆,謀士們也分為兩派。審配、逢紀擁護袁紹,辛評、郭圖擁護袁譚,最後在爭權奪利中同歸於盡。

所以,袁紹之“失”,還要加上一條,即組織上失和。政治失利,道義失理,戰略失策,指揮失誤,用人失當,組織失和。有此“六失”,袁紹不敗,那才是天理不容。

袁紹的愚蠢、固執和狂妄是三位一體的。他因狂妄而固執,因固執而愚蠢,又因愚蠢而狂妄。他蠢就蠢在沒有自知之明。因為沒有自知之明,他狂妄,總認為自己天下無敵,因此愚蠢。因為愚蠢,他總認為自己決策英明,因此固執。因為固執,他聽不進任何不同的意見,因此失敗。可以說,袁紹的失敗,乃是做人的失敗;而他做人的失敗,又是性格使然。

袁紹的性格特徵是內心分裂。荀彧就說他“貌外寬而內忌,任人而疑其心”。《三國志》則說他“外寬雅,有局度,優喜不外形於色,而內多忌害”。也就是說,袁紹這個人,看起來溫文爾雅,寬宏大量,風度翩翩,其實心理陰暗。他見不得別人比自己風光,容不下別人比自己聰明,受不了別人比自己正確。他打曹操,就因為曹操比自己風光;他貶沮授,就因為沮授比自己聰明;他殺田豐,則因為田豐比自己正確。據《三國志·袁紹傳》裴松之注引《先賢行狀》,袁紹兵敗官渡以後,將士們捶著胸脯痛哭流涕,說如果田豐在這裡,我們不會落得這個下場。袁紹自己也覺得沒面子,就向逢紀問田豐的態度。逢紀說,田豐在獄中幸災樂禍,拍手大笑,說自己料事如神。結果,袁紹回到鄴城,第一件是就是殺了田豐。

興亡誰人定,勝敗豈無憑。現在看來,曹操的勝利,袁紹的失敗,應該說是勝敗有憑。事實上,曹袁二人的高下之別,很早就已經顯示出來了。據《三國志·武帝紀》,還是在剛剛起兵討董卓的時候,袁紹就問過曹操如果討伐董賊不能成功,你看哪方面能做我們的依靠和憑據(方面何所可據)?曹操反問,足下的意思呢?袁紹問答說,南據黃河,北佔燕代(泛指河北北部和山西山東一帶),兼領戎狄(指烏桓),南向以爭天下,或許可以成功吧?曹操聽了肚子裡好笑,心想如果人是沒有用的,躲到哪裡也沒有用,便淡淡地說,照我看,任用普天下的智慧之士,用正道和正義來統帥他們,就左右逢源沒有做不了的事(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無所不可)!

曹操在官渡之戰中,為什麼會贏?祖國的花朵自封 2011-02-05

1。袁紹驕傲輕敵

2。有許攸的幫助

3。曹操深得民心,袁紹失去民心

綜合起來就是這簡短的三點,希望您給力

曹操在官渡之戰中,為什麼會贏?來自石家大院迷人的晴天 2011-02-05

1:主公問題(自身)

2:曹操內部比較融洽,派系不嚴重。

3:時機錯誤,完幾年打,拖也拖死曹操了。

曹操在官渡之戰中,為什麼會贏?夢の垨護榊 2011-02-06

指揮有當,巧妙運用策略和軍隊戰鬥等因素,不剛愎自用

曹操在官渡之戰中,為什麼會贏?786997008 2011-02-06

具體來說應該就是許攸這個人了,他投靠曹操之後,曹軍就襲擊了烏巢,襲擊了之後,袁紹就沒戲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