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道?什麼是庸?什麼是仁?什麼是義?

  • 作者:由 浪跡天涯難入喉 發表于 文化
  • 2022-09-29

什麼是道?什麼是庸?什麼是仁?什麼是義?Mars@JN2010.12.13 回答

道的含義道是陰陽。首先運用道教的思維方法,分析一下“道”字原來是這麼寫的,右上角的兩點“- -”在八

道是陰陽

卦裡面代表的意思是陰,兩點下面是一橫“—”代表著陽的意思,即所謂“道以道陰陽,一陰一陽謂之道”也;中心是一個自我的“自”,強調出道是要靠自己用心去體悟才能得到的;最下方是一個走字底,道明人若想要體悟大道,就需要深諳天地萬物執行的規律。道———天道執行,陰陽造化。 道是過程。這是道的第一層含義。道不僅是對萬事萬物的系統性、整體性的概括,而且是對萬事萬物發展過程的高度抽象和概括。道不是一種靜態的形而上實體,?而是一個過程。道的過程性表現為道生萬物的過程,即老子說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就是說,道轉化為一,一轉化為二,二轉化為三,?三轉化為萬物。在這一過程中,道迴圈往復,“周行而不殆”,它的運動週期是“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它逐漸的離開,離開得越來越遠,遠到一定程度又返回來。萬物又復歸於道。道的過程性是由只能用混沌理論說明的各種關係構成的,因此,道也是關係。 道是本原。這是道的第二層含義。道是天地萬物之母,無和有都來自道,是道的不同角度的名稱。這是最為玄妙和深奧的。道是萬物的本體和來源。天地萬物都是由道演化而來。道作為本原,是混然一體的東西。老子指出,“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就是說,道是天下萬物的本原,這裡“始”、“母”、“根”、“門”等等都含有本原的意思,但是,它們有層次的區別。作為本原,它具有唯一性,它無前無後,無上無下,“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它象是在天帝的前邊,?然而在它之前卻沒有什麼存在。“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在沒有天地之前,它就存在了。?作為本原,它是物質的東西,“道之為物,惟恍惟忽,其中有物,其中有精,” 道是規律。這是道的第三層含義。道是物質運動的規律,道是天地萬物變化的終極原因。老子指出,“道者萬物之奧”,就是說,道是萬事萬物運動的規律。道是普遍存在的,“大道泛兮”,道存在於一切事物之中,?貫穿於一切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萬物從道起源,又迴歸於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覆命曰常”,返回本性是事物發展的永恆規律。作為規律的道,是看不見,聽不著,摸之不得的。所謂“夷、希、微”,它是“無狀之狀,無物之象”,但是一切都受到它的支配和制約。道的規律是不可抗拒的,不能違反的。只有遵循道的規律,堅持“無為”的原則,才能把事情辦好。否則,“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違背了規律要受到規律的懲罰,下場是極其可悲的。 道是法則。這是道的第四層含義。老子把道視為必須遵循的法則,他說,“故從事於道者,道者同於道”,他要求人們要堅持,遵循道的法則。又說,“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意思是要遵循古代的法則,駕馭現實的實有,?以認識歷史的規律,這就是遵循道的法則的具體表現。廢棄了這一原則,有了仁義,“大道廢,有仁義”老子主張“唯道是從”,“貴食母”,即是要堅持道的法則,按道的法則做事。道也是觀察事物的永恆法則。“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然哉,以此”就是說老子自己就是用道的法則觀察萬事萬物的,給人們作出了榜樣。老子認為,人們對道的法則的態度是有區別的。“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上等人能夠堅持道的原則,而且身體力行。至於其他人,肯定是相形見絀了。“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堅持道的原則的人,才能把自己有餘的奉獻給社會。是否按道的原則辦事,結果是不一樣的。“天下有道,卻走馬亦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堅持道的原則,天下和平安定,放棄道的原則,則會陷於兵荒馬亂之中。按道的法則去作,道會成全你的,“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最後,道的原則是最高原則,而且有很高的價值,“天之道,利而不害”。

先秦對某些地位較低的勞動者的一種稱呼。 春秋戰國之間,與社會政治、經濟的變革相適應,“庸”所指的物件也發生了變化。在戰國時期的史料裡,“庸”有時作“傭”(傭),多指僱傭勞動者。 平常;平凡、能力低;無所作為的、須;用:無庸細說|無庸諱言。庸人自擾,自己攪亂自己。形容原本沒事,卻要自找麻煩,自尋煩惱。庸俗,平庸鄙俗;不高尚。

儒家重要倫理範疇。本意為仁愛與正義。戰國時的孟軻曾著重提出,漢儒董仲舒繼承其說,將“仁義”作為封建道德的最高原則。宋代以後,由於理學家的闡發、推崇,“仁義”成為封建道德的別名。常與“道德”並稱為“仁義道德”,與“禮、智、信”合稱為“五常”。

對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都有較大影響,肯有一定的欺騙性。《老子》第十八章:“大道廢,有仁義。慧智出,有大偽。”《孟子。梁惠王上》:“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趙岐注:“有仁認之道,可以為名。以利為名,有不利之患矣。”朱熹集註:“仁者,心之德,愛之理。義者,心之制,事之宜也。”

《資治通鑑》

孟軻拜孔伋為師, 曾經請教治理百姓什麼是當務之急。 孔伋說:“叫他們先得到利益。” 孟軻問道:“賢德的人教育百姓, 只談仁義就夠了, 何必要說利益?” 孔伋說:“仁義原本就是利益! 上不仁, 則下無法安分; 上不義, 則下也爾虞我詐, 這就造成最大的不利。 所以《易經》中說:‘利, 就是義的完美體現。’ 又說:‘用利益安頓人心, 以弘揚道德。’ 這些是利益中最重要的。”

司馬光曰: 孔伋, 孟子的話, 都是一個道理。 只有仁義的人才知道仁義是最大的利, 不仁義的人是不知道的。 所以孟子對魏惠王直接宣揚仁義, 閉口不談利, 是因為談話的物件不同的緣故。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