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文化
  • 2022-10-11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呆萌小怪獸17 2022-07-25

《周禮·地官·媒氏》記載:媒氏,掌萬民之判。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書年月日名焉。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凡娶判妻入子者皆書之。仲春之月,令會男女。於是時也,奔者不禁。若無故而不用令者罰之。司男女之無夫家者而會之。凡嫁子娶妻,入幣純帛無過五兩……

無媒不成婚,婚姻從古至今都是人生中的大事,在中國古代,婚姻講究明媒正娶,因此,若結婚不經媒人從中牽線,就會於禮不合,雖然有兩情相悅的,也會假以媒人之口登門說媒,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方才會行結婚大禮。我們學過的《衛風·氓》中所說“匪我愆期,子無良媒”,意思就是說“不是我故意拖延,而是你沒有找到好媒人”。由此可見,媒人在當時就已經是婚姻的必備條件了。

媒人,也稱伐柯人、撮合山、月老、大冰、媒妁、紅娘等,在中國漫長的歷史裡,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角色。最早建立官媒制度的是周王朝。當時,媒官的名稱叫“媒氏”,他們從國家領取一定俸祿,執行公務。那麼,媒人為什麼會稱為伐柯人呢?我們從這首詩中來找找答案:

伐柯

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

伐柯伐柯,其則不遠。我覯之子,籩豆有踐。

全詩二章,每章四句,首章以“伐柯”起興,言伐柯、娶妻各有其道,用伐柯沒有斧頭就不成來比喻娶妻也需要有媒妁。

伐柯:砍取做斧柄的木料。《說文解字》:柯,斧柄也;伐,擊也。匪:同“非”。克:能。取:通“娶”。怎麼砍伐斧子柄?沒有斧子砍不成。怎麼迎娶那妻子?沒有媒人娶不成。

男女雙方的結合,要有媒人從中牽線,婚姻才得以成功。作者以自問自答的方式來說,斬釘截鐵,不容置疑,說明其道理就像做個斧柄那樣簡單明白,興中有比,比喻淺顯易懂。

斧代表男子,有“夫”的諧音,柯即斧柄,代表女子。斧與柯是最為簡樸的“卯榫”契合,婚姻則是男人與女人生活和人生的契合。斧頭選擇合適的斧柄,如同丈夫選擇合適的妻子。

想要娶到妻子就必然有媒人,就像要取得斧柄就必然要斧子才能做成,婚姻也要有禮的約束才可以。《周禮》中為婚禮制定了一套規範,即“納彩、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與迎親,俗稱“六禮”,在此過程中每一個環節都離不開媒妁的穿針引線。

《說文解字》:媒,謀也,謀合二姓;妁,酌也,斟酌二姓也。這裡“謀合二姓”,就是“合二姓之好”,幫助兩姓男女締結婚姻;“斟酌”,就有權衡利弊、擇善而定之意。

聘娶婚有三個要素:首先就是媒妁之言,二是父母之命,三是納幣。《禮記·曲禮》說:“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儀禮·士昏禮注》:“將欲與彼合婚姻,必先媒氏下通其言”,女家“許之,乃後使人納其採擇之禮”。這是當時社會婚姻活動所普遍遵循的準則。透過媒妁的溝通獲得雙方父母同意後,形成的婚約才合禮合法,否則就會被視為無媒苟合,為世人所唾棄。

伐柯伐柯,其則不遠。我覯之子,籩豆有踐。

則:原則、方法。此處指按一定方法才能砍伐到斧子柄。覯(gòu):通“遘”,遇見。籩(biān)豆有踐:在古時家庭或社會舉辦盛大喜慶活動時,用籩豆等器皿,放滿食品,整齊地排列於活動場所。

砍斧柄啊砍斧柄,這個規則在近前。我遇見的那個人呀,舉行儀式很整齊。

這一章具體地寫出古時娶妻的過程:媒人兩家介紹牽線,最後雙方同意,辦了隆重的迎親禮儀,妻子過門來。這是中國古代喜慶民俗的場景,也表示中國人對婚姻大事的嚴肅重視。

這裡的“則”字重點強調了規則的意義及協調的重要性:斧與柄要協調才可以相配,做其他事情,也同樣需要協調關係,遵守一定的原則方法,即“其則不遠”。大家想,如果砍下的枝條歪七扭八,過粗或過細,都不能插進斧頭眼中,成為合適的斧柄。說白了意思就是說,我們要砍下樹木做斧子把兒,那個樣式就在眼前,即手裡這把斧子的把兒,照此去做,就不會錯。

砍取斧柄,要有一定的要求、原則、方法,那麼,協調一件事物或一種活動的雙方,也要有一定的要求、原則、方法。因此後人常用“伐柯伐柯,其則不遠”,來表示有原則的協調關係,來引指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活動。

“豆”,在甲骨文中就有,是一個象形字,即高腳碗中裝食物。上古時“豆”為盛食器具和祭祀用禮器,後來用於盛放黍稷穀物,再後來用於盛放食物。“籩豆有踐“是說食物整齊有序地排列放置。在古代,家庭、部落或社會舉辦祭祀、典慶活動或者重大聚會時,都有相應的規章與禮儀,籩、豆、觚、爵等等器皿的擺放都有規則。這裡也是在讚美新娘安排事務很有頭緒,生活之事處理得很得當。

“之子于歸,宜其室家”,之子即新婚妻子,古時理想的女人不是貌美、健康,能生兒育女,而是能夠輔佐宴饗祭祀。因此詩中特意給我們一個鏡頭:“我覯之子,籩豆有踐”,指新婚妻子在料理宴席祭祀很有經驗,這一點讓男子滿心歡喜,懂得籩豆之事的女子,做事一定有理有條,能夠“宜其室家”。

《伐柯》這首小詩很短,全篇為四言句式,簡單而琅琅上口。以砍伐一支合適的斧柄作比喻,說男子找一個好妻子,如斧頭找一支合適的柄子一般,要有一定的方法程式,也要有媒人、迎親禮等基本的安排。實際上,這首詩還十分富有哲理性。它用常用的勞動工具斧子來說明婚姻關係需要藉助媒妁這一中間渠道,闡釋了事物發展的一個普遍規律:萬事萬物彼此之間都是有聯絡的,都需要根據一定的原則加以協調,才能形成一個和諧的環境。

《中庸》裡引用這首詩的“伐柯伐柯,其則不遠”一句,並說:“執柯以伐柯,睨而視之。猶以為遠。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告訴我們道不遠人的道理,遠人非道。如執柯伐柯,只要用心,一眼就能看到。我們要做一把斧柄,工具和標準其實都在我們自己手裡握著,如同道一直就在我們身邊,規則也在自身中,禪宗所言:“佛在性中作,莫向身外求”。不需到外面去尋找,修道即是盡己之性,“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因“伐柯”的比喻樸素明朗,淺顯易懂,明示娶妻要有媒妁之言,後世遂以“伐柯人”稱作媒人,稱替人做媒為“作伐”“伐柯”“執柯”。在今天婚姻自主、婚戀自由的時代背景下,人們在選擇愛情時,已不再執著於門當戶對,不再執著於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只要是感覺對了,就可以在一起。然而,婚後的穩定性卻不如從前了。人們在對”禮“的形式的摒棄時,也將內涵漸漸淡化了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