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求將清朝人剪掉頭髮的人是誰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舞蹈
  • 2022-04-05

要求將清朝人剪掉頭髮的人是誰想要飛1級2019-06-16 回答

留辮本是女真人的風俗。滿族乃女真人後代,清軍入關後,多爾袞下令所有男人必須依滿人習俗,剃髮留辮。即把前顱、兩鬢的頭髮全部剃光,後腦勺留下比巴掌小一點面積的頭髮,編成一條長辮垂下。不從者殺頭。由此開始了中國男人二百多年留辮史。

清初之際,不少反清復明人士把留辮看作是奇恥大辱,寧殺頭不留辮。然而隨著歲月流逝,久而久之,人們由開始的抗拒到被迫接受,最後習慣成自然,不僅留起了長辮,而且講究如何蓄辮,以留辮為美。尤其是官宦人家及有錢人家的公子哥兒,飾辮梢以各種漂亮的裝飾,目為時尚,招搖過市。

太平天國時,洪秀全為反抗清朝統治,實施了嚴厲的剪辮子運動。太平軍所到之處,留辮不留頭,留頭不留辮。

國內最早提出剪辮倡議的當是康有為。1898年他上書光緒帝,提出剪辮易服的建議,但未被光緒接受。

人們頭上的長辮子,成為一種文化符號,也成為民族的象徵。留辮子和剪辮子被賦予了更多的政治含義。

頭上頂著那根長辮,辦事很不方便,且不衛生,打理起來也花時間。隨著海外留學生歸國日益增多,西方現代文明的廣為傳播,剪辮子的呼聲日益高漲,堅持剪辮子的人也越來越多。清政府建立新軍後,為了便於戴軍帽和打仗,部分士兵也剪去了辮子。為此,清政府下令,嚴禁學生、軍人剪辮,一經查出,嚴懲不貸。

1910年,在北京召開的第一屆資政院會議上,有人提出剪辮易服議案,雖然遭到部分滿洲貴族的強烈反對,最後還是以大多數議員贊成而獲得透過。不過,這個議案最終沒有得到清政府的批准。

武昌起義後,剛剛成立的軍政府即下令剪辮,掀起了聲勢浩大的剪辮子運動。

剪除辮子成為去舊圖新的標誌。許金城在《民國野史》記述道:“無數的漢人都興高采烈地剪去這條奴隸標誌的辮子。也有迷信的,事先選擇吉日,拜祭祖先,然後莊重地剪除,把辮子燒了。更有聯合多人同日剪辮,並燃放爆竹,舉行公宴慶祝。”當時人們流傳著:“不剪髮不算革命,並且也不算時髦,走不進大衙門去說話,走不進學堂去讀書。”一時間,剪辮浪潮席捲大江南北。

有人歡天喜,也有愁眉苦臉。特別是那些偏僻城鎮和鄉村,抵制剪辮者大有人在。革命軍便派出巡查隊上街,手執大剪刀,滿街剪辮子。看見留有辮子的人,不由分說,上去就剪。

理髮剪辮,今天看來是不值一提的小事,那時可是一件驚天動地、了不得的大事情。中國人歷來有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能毀傷的觀念。且人們出於長期形成的習慣,視烏黑髮亮的辮子為美。突然間,腦後這根跟隨自己多少年的辮子沒了,成了“假洋鬼子”,將來恐怕連媳婦也娶不進門了。不少被剪者哀號痛哭,謂無顏歸家。而鄉下留辮的人聽說城裡開始剪辮,便再也不敢進城了。有人甚至宣稱“吾頭可斷,辮不可剪”。後來,軍政府又想出了新招,在廟會、集市上搭棚設點,預備菜飯粥茶,見未剪髮的便扭進棚內,剪去辮髮。這時便有地方官員出來長揖恭維道:“您剪髮辮啦,大吉大利!請您棚裡用飯吧!”那碗白花花的米飯還是很誘惑力的。沒了辮子,哪還有心思吃飯呢,有的人賭氣憤然而去,有的一邊捧著碗吃飯,一邊哭著自己的辮子。飯吃完了,最後還請求將辮子撿回去,說是留著死後入殮時好放進棺材裡,落個“整屍”。魯迅先生的小說《風波》,就寫到了魯鎮上的七斤因被剪了辮,成天憂心忡忡的窘態。據說,不少農民對辛亥革命持反感態度,就是跟剪辮子有關。當時有民謠:“小宣統,退了位,家家都有和尚睡。”

鑑於不少地方人們抵制剪辮,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後,通令全國剪辮,措辭十分嚴厲:“凡未去辮者,於令到之日限二十日,一律剪除淨盡,有不遵者以違法論。”

大總統親自下令剪辮,這在世界上恐怕也是僅有的。

要求將清朝人剪掉頭髮的人是誰匿名使用者1級2016-03-02 回答

具體無從考究但是與近代的反帝反封建運動有關,當時的主要革命領導人是孫中山他所領導的同盟會最早開始減掉後腦勺的辮子的,這主要因為要建立一個新的政權所以要與舊政權區分開來所以要減掉辮子,還有就是當時清朝入關時曾要求漢人“留髮不留頭”因為當時滿清的男人前額的頭髮都剃光了只留著後腦勺的頭髮編成辮子,所以要求漢人也必須這麼做誰要是留著頭髮就要殺頭,另一個就是中英鴉片戰爭後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洋人”非常不起清朝人的裝束,經常在畫報和漫畫當中拿編著辮子的人物嘲諷,所以當孫中山領導全國人民革命時必然會採取與之相反的行動其中割掉後腦勺的辮子就成為首當其衝的一項任務了,所以想問是誰減掉後腦勺的辮子的第一人那就是敢於封建勢力鬥爭的革命黨人,是他們第一個減掉象徵封建的大辮子的!

要求將清朝人剪掉頭髮的人是誰匿名使用者1級2016-01-18 回答

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