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邊城》的~~~求讀後感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舞蹈
  • 2022-10-22

看過《邊城》的~~~求讀後感匿名使用者2009.10.01 回答

《邊城》是一部很耐人尋味的作品,讀了這本書,我受到了許多啟發。

邊城茶峒位於湘川黔三省交界處。沈從文筆下的邊城鄉土氣息很重,今年五一,我有幸去鄉村遊玩,參觀了原始森林,體驗了農家的樂趣。河流,山川,渡頭,渡船,竹林,茅屋,小鎮,都是大自然的尤物,它們平凡,寧靜,毫不張揚的散發著它們獨特的美。這使我看到了邊城的影子,看到了它質樸的村莊。而這座質樸的邊城,在作者筆下宛若世外桃源,散發著迷人的氣息。如果用一個字來概括小城的景色,那就是——“境”。這座小城的意境,像詩一般柔美,這清新脫俗的境界,令人心馳神往,魂牽夢縈。

作者用很多的筆墨來描寫小城的自然風景,為小城營造了一個和諧寧靜的氣氛,這優美的環境,烘托出了小城中的人們質樸、熱情的性格。在這裡,沒有名利場的硝煙,沒有商場的變化莫測,有的只是淡泊名利,誠懇敦厚的人性光輝。這裡的小城平靜,人的心情更加平靜,所以用一個“靜”字來形容這裡的人,這個字,讚頌小城的人們美麗得心靈,他們並不像城市中的人那樣,喧囂,吵鬧,而是少有的脫俗,一個“靜”字,送給《邊城》中美麗的人物,美麗的人格。

說到人物,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儺送。在他的眼中,沒有名和利,即便是當地團總的女兒以新磨坊為陪嫁,也絲毫沒有動搖儺送對愛人翠翠的感情。當儺送得知自己的哥哥天保也喜歡翠翠時,兄弟倆沒有按照當地風俗以決鬥論勝負,而是約定採用公平的唱山歌的方式表達感情,這足以表現儺送在愛情與親情之間的權衡。當他得知哥哥為了自己而離家出走時,他放棄了自己唾手可得的愛情,他深知“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的道理,這使他有很大的負罪感,從而走向他鄉。他的風範,不禁使人刮目相看。儺送的淡泊名利,重情重義,兄弟倆公平,坦然地較量,令人肅然起敬。此時此刻,用一個“敬”字表達我內心地感受“敬”——讚美儺送,讚美這對兄弟,他們熠熠生輝的人格,無愧於這個“敬”字。

看過《邊城》的~~~求讀後感 塞北一生2009.10.01 回答

細細品讀沈從文的《邊城》,讓人心靈顫動、浮想聯翩的,是作品展現在我們眼前的那一幅山靈水秀、天人和諧的風俗畫。

川湘交界的茶峒一帶,似乎還停留在原始社會,山是自然的山,水是自然的水,人是自然的人,民情風俗還沒有為儒家道統文化所薰染,淳樸正直的人情人性還沒有被現代都市文明所扭曲。它確實顯得落後、蠻荒、愚昧、閉塞了一些,但自然的神力與人們美好的天性卻依然蓬蓬勃勃地生長。

正如沈從文所說的:“我們家鄉所在的地方,一個學習歷史的人便會知道,那是‘五溪蠻’所在的地方。那地方直到如今,也仍然為都市中生長的人看不上眼。假若一種近於野獸純厚的個性就是一種原始民族精力的儲蓄,我們永遠不大聰明,拙於打算,永遠缺少一個都市中人的興味同觀念,我們也正不必以生長到這個樸野邊僻地方為羞辱。”(沈從文《記胡也頻》) 沈從文正是以對故鄉的一種“痴情”,對現代腐朽庸俗風氣的一種“憎惡”,描繪了一幅他童年記憶中、理想世界中的美麗湘西地域風俗畫。這幅風俗畫是優美的、精緻的、奇麗的,它蘊涵了湘西邊地的自然風光、社會風俗、人際關係、人情人性等等,積澱著深厚博大而又神秘瑰麗的楚文化。《邊城》所以成為30年代鄉土小說的一座峰巔,所以成為經久不衰的文學經典,其奧秘就在這幅風俗畫中。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鄉土小說,發端於1923年前後,它們具有共同的藝術趨向和共同的藝術特徵,形成了一個極為重要的文學流派。

魯迅、周作人、茅盾等文壇巨匠,不僅在創作上開闢了鄉土小說的先河,而且在理論上也為鄉土說的興盛鋪平了道路。魯迅在1935年《中國新文學·小說二集·導言》中,對蹇先艾、許欽文、王魯彥等6位作家的創作進行了概括和論述,稱他們的作品為“鄉土文學”,並精闢地分析了這些作家創作中的“鄉愁情緒”“鄉間習俗”“異域情調”“鄉土氣息”“地上的憤懣”等等創作特徵。這些論述及時地總結了鄉土小說的經驗和不足,指明瞭鄉土小說的發展前景。沈從文的《邊城》,創作、出版於1934年,此時正是中國鄉土小說強勁發展的時候,他的作品一方面表現了當時鄉土小說的一些共同特徵,如鄉民的生存狀態、民情風俗、鄉愁情緒等等;另一方面,他又透過對湘西民眾生存與異域情調的描述,傾盡全力地表現了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這種“人生形式”是從來就有的,生生不息的,它融化在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變成了一種人的道德、信念、人情、人性,或者說是一種無所不在的“地域文化”,這種“地域文化”是邊城獨有的,別的地方沒有,大概也不會有的。在風俗畫中蘊含豐富的文化,就使這風俗畫顯得餘味無窮,也使沈從文的鄉土小說超越了許多同時代作家的作品。《邊城》真像一脈溪水,平平靜靜、清清亮亮、溫溫柔柔。

故事也極簡單。川湘交界的茶峒附近,小溪白塔旁邊,住著一戶人家。獨門獨院裡,只有爺爺老船伕和孫女翠翠兩個人,還有一隻通人性的黃狗。端午節翠翠去看龍舟賽,偶然相遇長得英俊的青年水手儺送,儺送在少女的心裡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此時,當地的團總以磨坊為陪嫁,想把女兒許配儺送。而儺送一見翠翠也生出愛慕之心,寧肯繼承一條破船與翠翠成婚。巧的是,儺送的兄長天保也喜歡翠翠,並先走一步託媒人提了親。爺爺尊重翠翠的心願,讓兄弟倆到溪邊山上唱歌,讓翠翠自己從中選擇。儺送是唱歌好手,天保自知唱不過弟弟,斷然駕船遠行做生意,不幸觸礁葬身水中。儺送心裡悲痛且知道婚事一時難成也乘船下了桃源。爺爺年事已高再加上心情鬱悶,在一個雷雨交加的夜裡溘然去世。老軍人楊馬兵熱心地前來陪伴翠翠,以渡船為生,等待儺送的歸來。課本中節選的是第13章至第15章,寫的是翠翠突然長大了,傷春感懷,心事重重,爺爺悄悄地為她張羅婚事,試探她的心思。天保乘船遠行。節選部分是全篇中很關鍵的一段故事。

我們不難看出,故事寫的是生活中很平常的故事——一出有點傷感的情愛戲劇,很平常的人物——沈從文所謂的“愚夫俗子”。但正是因了它的平常事、平常人,才更顯示出這是湘西民眾真實的生活,日常的生活,祖祖輩輩沿襲的生活。但是,如溪水一般平靜的生活,也會有波浪驚起的時候。作品描寫了茶峒一帶的兩種民情風俗,端午節的龍舟賽,走車路和走馬路的婚戀方式。這龍舟賽可是當地最隆重的文娛活動,改善伙食、穿著新衣、傾城出動,觀看划船。賽舟如梭,船手似虎,分秒必爭,助喊雷動。賽舟過後,還要放30只大雄鴨到河裡去,軍民人等,誰都可以下水捉鴨子,誰捉住就歸誰。從早到晚,熱鬧一天。在這年年如斯的龍舟賽中,展現的是湘西民眾的熱血性格、團結精神和對生活的熱愛。茶峒人的婚姻方式也是很有特點的。在長期的封建社會中,漢族青年的婚姻,都是要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這樣的程式的,而在苗族居住的茶峒,既有透過媒人上門求親的方式——所謂的走車路;也有男子站在溪邊、山崖上唱歌給女子聽,一人獨唱或是二人對唱,在唱歌中瞭解和認識對方,直到或分手或結親——所謂的走馬路。這後一種方式,表現了湘西民眾在婚姻問題上的寬容和自由,也反映了這塊地方人們善歌的才能。翠翠的母親就是透過唱歌愛上了一位軍人,輪到翠翠也要用唱歌的方式來選擇自己的情人。儺送在對岸山崖上唱歌給翠翠聽,儘管翠翠還不明白這是唱給她的,但她“夢中靈魂為一種美妙歌聲浮起來了,彷彿輕輕地在各處飄著,上了白塔,下了菜園,到了船上,又復飛竄過對山懸崖半腰——去作什麼呢?摘虎耳草”。翠翠在夢中、在潛意識裡,已經與儺送心有靈犀一點通,並愛上了儺送。走馬路、唱歌、求愛,這是一種多麼富有詩意的民間風俗。不知道這種風俗今天是否還存在?沈從文說,《邊城》寫的是“湘水流域一個小城市中幾個愚夫俗子,被一件人事牽連在一起時,各人應有的一份哀樂,為人類‘愛’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說明”。正因為作者痛感30年代都市的墮落、鄉村的變異,他才要透過自己的創作,發掘邊城山民身上那種“優美,健康,自然”的人性,那顆與天地相諧的赤子“愛心”。他相信山民身上這種美好的東西,在過去有,在今天依然有,它是人類精神世界裡不滅的火種。主人公翠翠是刻畫得最成功的一個人物形象,她是湘西山水孕育出來的一個精靈,純潔、溫柔、聰慧、自尊。她與爺爺相依為命,對爺爺體貼入微,愉快地承擔著家裡的生活擔子,還常常幫爺爺划船渡人。她情竇初開,愛上了儺送,愛得痴心;當儺送駕船遠走,她又忠貞不渝地等待心上人的歸來,愛得又那麼堅定執著。一個弱女子,滿心盛的都是“愛”。年逾古稀的老船伕,把義務划船渡人看作自己的人生天職和最大快樂,年老力衰了,依然不肯休息,堅守崗位。他把自己的孫女當作掌上明珠,精心地關愛、呵護她,耐心地教育、啟發她,既默默地為她的婚事操心運籌,又完全尊重她的個人意願和選擇。這是一個純樸、堅韌、樂觀、慈祥,又有點幽默的老船伕,在他身上集中體現了湘西鄉民的美好品格和人性。還有天保、儺送兄弟倆,水碼頭管事順順,退伍老軍人楊馬兵等,都刻畫得真實、鮮活、自然,無不閃爍著芸芸眾生身上美的人情與人性。

迷人的湘西邊城,感人的湘西山民!

看過《邊城》的~~~求讀後感匿名使用者2009.10.01 回答

《邊城》讀後感

我不知道那是幾年前,父親推薦我看沈從文的《邊城》。他告訴我,《邊城》寫得很美,是一個發生在湘西的故事。一直都不曾看,卻一直都在心中留存著一份盼待。我明白我與《邊城》是宿世緣深。不必強求,命中註定屬於你的終會在某個合適的時候出現,終會為你所擁有。而萬千錯落的情緣便只是匆匆交叉而過,它們不是一季的候鳥,逝去了就不再回來。想起老船伕的一句話:“怕什麼?一切要來的都得來,不必怕!”在這樣的堅強與勇氣背後,不是隱藏著一種對人生的無奈嗎?很多時候,我們真的無能為力。

《邊城》講述的故事悽美動人。它沒有驚心動魄的情節,也沒有撕心裂肺的感人場面,但他細膩而且真實,像一根輕柔的絲線悠悠地牽動你心靈的一角,使你在不知不覺間已然淚落滿面。

湘西擁有那樣美麗的風光:清瑩的河水映出水底凌亂的碎石;微風吹過竹林,發出沙沙的輕響;乳白色的霧靄靦腆地在薄暮的夜色裡飄浮……景緻柔美而寧靜,遠離都市的喧囂與浮華,有一種出塵而卓然的清麗,似林泉深處悠然飄出的牧歌。

是的,牧歌,小說裡始終洋溢著的牧歌的情調。看多了高樓華廈,看慣了車水馬龍,我的心憧憬著一片遠方的土地。沈從文筆下的湘西是我在心中朦朧勾勒出的天堂。

人說,人情如水;人說,世態炎涼。在這個世界上,有這樣多這樣多的人為了自己的利益而算計他人,帶上偽善的面具,或違心或有意地幹著坑蒙拐騙的勾當。人性該是世間最最甘美的東西。然而在物慾橫流的石頭森林裡,我們還保留著多少真正純淨的人性呢?它太剔透,剔透到染不得一絲纖塵。可是,在大城市中終日奔波勞碌的人卻無力去呵護,只任由塵埃將它逐漸掩埋。誠信的埋沒滋生了欺詐,善良的埋沒滋生了邪惡。人性中太多的美德被封鎖在心靈的一角,可是疲倦的都市人是否還有閒暇去將它開啟?或許很多人已經開始遺忘。遺忘不是罪過,但若任由它們成為回憶,成為昨日的擁有,則將是人類的悲劇!

《邊城》裡的人情亦如水,卻不是如水樣淡薄,而是一如湘西的河川明澈純淨。在閱讀的時候,我感受到了人性的芬芳。翠翠和爺爺一起守著渡船,相依為命,彼此關懷。爺爺意識到自己的年老,擔心死後翠翠無人照顧,總操心著她的婚事。十五六歲的少女不免帶著青春年少的羞澀。爺爺不便明說,只是遠遠地觀望,只是小心翼翼地探問。他是真心地為翠翠好,卻不知由於他太過的關心和太深的愛延誤了翠翠一生的幸福。

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愛,可是有的時候,愛也可以成為一種負擔。父母永遠是天底下最愛子女的,含辛茹苦,窮盡一生,只為孩子能避開一切災禍,擁有燦爛的笑靨。他們的付出無私無怨,然而內心總還是有所希求,渴望著孩子能長伴身側。看到子女點滴的成長便是父母心底最深的安慰。但是,漫漫人生路最終還是要自己走完。我不相信,那個陪伴你終生的人會真的存在過。於是,當父母的愛逐漸成為子女闖蕩世界的牽絆,當至親之情終於纏繞住我們遠行的腳步,我們變得如此懦弱與無助。長期處於父母廕庇之下的稚弱的翅膀該怎樣獨自去搏擊風雨?而不經歷風雨,又怎能見到彩虹?真的,我們揹負不起太深的情!

整篇小說,三年的時光被濃縮進了三個美麗的端午節。三年前的那個夜晚,翠翠與二老儺送不期然的相遇在她心中埋下了情愫。年少的懵懂,初開的情竇,卻怎知終於落得孑然一身獨守渡船,為了一個未必會歸來的人作永無盡期的等待!冥冥之中,是否真的有歲月輪迴?母親的悲劇在女兒身上又一次重演。我們的碌碌,我們的匆匆,是否真的只是徒勞?低頭看掌心交錯的細碎紋路,心中泛升起一片茫然:我們一路前行,可是又有誰知道前方的路究竟通往哪裡?幸而沈從文的結尾還是留給了人們希望。“或許他永遠不會回來,或許他明天就會回來。”故事終於哀而不傷,在悽婉中結束。

大老與二老都是茶峒地方的優秀青年,情深似海,卻愛上了同一個女孩。湘西的柔水與淨土滋養出的是兩個坦蕩的襟懷,愛已充盈,怎容得下恨去插足?沒有勾心鬥角,沒有反目成仇,彼此鼓勵,彼此謙讓。天保先走了車路,便說什麼也要讓儺送走馬路。兩人相約為翠翠唱歌的夜晚動人已極。二老的歌聲美妙有如山間的竹雀。自他開口的一刻,大老已經預知屬於自己的命運。同去的是兩顆緊緊依偎的心,歸來時一顆卻已破碎。為了成全弟弟,大老決然出走。

兩顆雙子星,一顆在這頭,一顆在那頭。無情的洞庭湖吞噬了天保,只留下儺送在岸上遙遙地觀望。他一半的熱情隨著哥哥的死而消逝了,內心的自責又將另一半隱去。在某個寂寞的早晨,二老悄然離開,帶著滿心的傷痛去尋找自己的命途。

這兄弟兩人的情感是多麼純樸而又真摯!我不知道現在的人們面對自己的情敵會採取何種樣的措施。是嫉恨?是誹謗?甚或殺人。我們憑什麼去剝奪另一個人生存的權利?難道就因為他(她)在愛情上作出了與我相同的選擇?愛情應當是純潔的。為了獲取愛情而不惜使自己的雙手沾染鮮血的人根本就不配得到愛情,因為他將愛情玷辱了。與天保和儺送相比,這一類人該怎樣的自慚形穢!

後來,也就是故事結束的時候了。爺爺的死使翠翠成為完全的孤獨,這樣徹底,找不到一個可以傾訴的物件。碧溪的渡船上只剩了一個清寂的身影,她依然在執著地守望……

故事寫得這樣淡遠,骨子裡卻盡是悲涼。原來離散可以這樣迫近,原來一切曾經的擁有可以瞬間成空。時間的觸角是那麼的細而綿長,都以為我們是被時光照料的孩子呢,等待在遠方的,卻是不能回頭的滄桑!然而,只要有希望,就總會有明天的曙光。任歲月流逝,細數度過的那些在回憶的凝眸裡變得淡遠而美麗的日子,生活也就這樣繼續下去了。大仲馬不是曾在《基督山伯爵》中如此作結:“請記住:等待和希望!”

故事寫得這樣淡遠,骨子裡卻盡是悲涼。原來離散可以這樣迫近,原來一切曾經的擁有可以瞬間成空。時間的觸角是那麼的細而綿長,都以為我們是被時光照料的孩子呢,等待在遠方的,卻是不能回頭的滄桑!然而,只要有希望,就總會有明天的曙光。任歲月流逝,細數度過的那些在回憶的凝眸裡變得淡遠而美麗的日子,生活也就這樣繼續下去了。大仲馬不是曾在《基督山伯爵》中如此作結:“請記住:等待和希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