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用長兵器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舞蹈
  • 2021-08-12

如何使用長兵器網友ad3a87ca5 推薦於2016-01-27

十八般兵器--戟

戟是器械的一種,始於商周。系由古代兵器演變而來。戟有“一條龍”的說法,即龍頭、龍口、龍身、龍四爪、龍尾。其頭能攢,口能刁,身能貼、靠,爪能抓,尾能擺。有青龍探爪、黑龍入洞、懶龍翻身、烏龍擺尾等式子。戟分馬上戟和步下戟,雙手執這,還可一手握杆,另一手握於月牙內的鐵樑上。長戟杆長於大刀,有能舞花,諺稱“劍無纏頭,戟無花。”戟可左右手前後換把使用,其出之勢如同戳棍,故叫“戟扎戳勢”各派戟法差異較多,以六路戟法為最佳。戟最基本用法有貼、靠、剁、片、鉤、摟刁、提等。

戟分為長杆單戟和短柄雙戟。長戟分為方天戟(戟頭有兩個月牙,杆上有戟形,如畫字,朱漆為飾,故名畫戟。還懸有綵綢,上系金錢,叫金錢五色幡),青龍戟(單月牙,杆上畫有盤龍,朱漆為飾,懸系彩鉞叫金錢豹尾子)、蛇龍戟(戟刺為蛇形,餘同青龍戟)、月牙戟、東方戟、護神戟和戟鐮、常勝戟等。短柄雙戟分單月牙(練者多),雙月牙。也繫有彩纓球,今皆系紅纓。

戟初為兵器,後深化為儀仗和裝飾物。如帝王駕前衛士執戟侍立。明代民族英雄于謙的《漫題屋壁》詩末兩句曰:“門前無列戟,錯認野人家。”列戟是官爵的象徵。富戶條案上古瓶中插銀戟,取戟與“給”諧音,象徵富貴、自給自足。牆壁上掛有戟圖,上畫之戟,中為雙月牙青龍戟,兩旁斜插有單月牙青龍戟。

百兵之首――棍

我國北方多稱棍為“棒”或“白棒”方則稱“棍”,而古代多稱棍為“梃”或“ ”,名稱雖異,實為一物。棍為無刃和兵器,素有“百兵之首”之稱。

棍的歷史悠久,是原始社會主要生產工具之一,也是最早用於戰爭中的武器之一。佔國時,孟子曾對魏惠王說:“王如施仁政於民……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而俞大猷所著《劍經》,是集棍法之大成著作。

我國古代棍術流派甚多,明代已有少林棍、紫微棍、張家棍、青田棍、趙太祖騰蛇棍、賀屠鉤杆、牛家棒、孫家棒、巴子棍、俞大猷棍法等十幾種著名棍法。嘉靖四十年抗倭名將俞大猷奉命南下,取道河南,遂訪少林寺。觀少林棍法後,俞認為“已失古人真傳”眾僧“願受指教”,並扒宗擎,普從二人入俞軍中學習,三年後二人返寺,又教百人之多,少林棍法由此馳名海內。明萬曆年間,安徽休寧縣著名武術家程衝鬥曾投師少林寺學藝,並將所學少林棍法依勢繪圖並附文學說明公佈於世,這就是《少林棍法闡宗》一書,此書為研究古代棍法的演變和發展提供了珍貴的資料。

棍的各類很多,有大棍、齊眉棍、三節棍、大梢子棍、手梢子棍等。大棍長八尺有餘,舞動時需要有很大的腰腿之勁和臂力,實戰時往往以其長、大、重先制於人。齊眉棍立棍於地,棍高以眉為度(現在武術競賽規定用棍與頭齊),舞動時可大蹦大跳,倭、劈、掃、舞,靈活多變,棍聲呼嘯,氣勢極為勇猛,很適用於“武舞”棍法練用。三節棍是三節短木棍,蹭有鐵環相連線,攜帶方便,舞動時可長可短,可伸可縮,出入難防,棍法靈活多變,有一定實用價值。大梢子棍是一根長棍和一根短棍中間用鐵環連結起來,《武經總要》中提到的宋代“鐵鏈夾棒”與其形近。手梢子棍是一種較為短小的梢子棍,多為雙手各執持一棍演練。

近百年來,各武術派別創造不同型別的棍術套路很多,數目難以確切統計。各派雖各有異同,但練用起來,都離不開劈、崩、纏、繞、點、撥、攔、封、撩、掃等棍法。其形式有單人練、集體練等。各家棍術雖有不同,但在要求上仍有共同性。例如:“練棍要手臂圓熟,身棍合一,力透棍尖,風聲呼呼”。舞棍要勇猛,快速,有力。雙手執棍,開合,旋轉要圓熟自如,拳諺說:“槍扎一條線,棍打一大片”。棍譜說:“棍起空靈多變化”。

棍術就其內容特點不同,又可分為兩類:

(1)側重技擊性棍法,大都採用二人對劈的基本功夫,也有帶護具進行互相劈,打,攔,刺等訓練,雖然棍法不多,但實戰性較強。

(2)側重藝術性棍法,大都 發展難度動作,講究姿勢優美,是一種不求實用的“武舞”棍法,此乃古人所指“滿片花草”。小說《水滸傳》中的九紋龍史進,舞棍“使得風車兒似轉”,就屬於這類“武舞”棍法,兩類棍法都有很高的體育價值。舞棍時要求手、眼、身、法、步協調合一,有利於提高身體的力量、速度、耐力,增減勇敢頑強的精神。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