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十個有關春節的來歷,十個菜名的故事。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美食
  • 2021-10-28

求十個有關春節的來歷,十個菜名的故事。網友9511656 2019-09-08

中國人民過春節已有4千多年的歷史

春節那麼“年”究竟是怎麼樣來的呢?民間主要有兩種說法:一種說的是,古時候,有一種叫做“年”的兇猛怪獸,每到臘月三十,便竄村挨戶,覓食人肉,殘害生靈。有一個臘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個村莊,適逢兩個牧童在比賽牛鞭子。“年”忽聞半空中響起了啪啪的鞭聲,嚇得望風而逃。它竄到另一個村莊,又迎頭望到了一家門口曬著件大紅衣裳,它不知其為何物,嚇得趕緊掉頭逃跑。後來它又來到了一個村莊,朝一戶人家門裡一瞧,只見裡面燈火輝煌,刺得它頭昏眼花,只好又夾著尾巴溜了。人們由此摸準了“年”有怕響,怕紅,怕光的弱點,便想到許多抵禦它的方法,如放鞭炮,於是逐漸演化成今天過年的風俗。

松鼠桂魚的前身是松鼠魚。清代《調鼎集》中有記載為:取鮪魚肚皮,去骨,拖蛋黃炸黃,作松鼠式。油、醬油燒”。鯚魚,即鱖魚,也叫“鯚花魚,南方人多稱其為桂魚,取蟾宮折掛之意。春節期間必須要吃的幾道菜,道道讓你滿口留香。

餛飩:新年吃餛飩取其開初之意。傳說盤古氏開天闢地,使“氣之輕清上浮者為天,氣之重濁下凝者為地”,結束了混沌狀態,才有了宇宙四方。另外就是取“餛飩”與“渾囤”的諧音,寓意年景大豐收,糧食滿囤。

一年一度的春節馬上就要到了,您是不是又在為春節吃什麼而發愁呢?今天小編就為大家分享幾道春節必吃的特色菜品,用它們招待親戚朋友,不僅寓意好,營養好,顏值高,而且上檔次,有品位,招待客人倍有面子。

求十個有關春節的來歷,十個菜名的故事。

求十個有關春節的來歷,十個菜名的故事。兜裡沒錢怎麼活 推薦於2016-12-01

首先春節的來歷並沒有十種那麼多。

中國農曆年的歲首稱為春節。是中國人民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也象徵團結、興旺,對未來寄託新的希望的佳節。據記載,中國人民過春節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關於春節的起源有很多說法。

相關來歷中國曆代元旦的日期並不一致:夏朝用孟春的元月為正月,商朝用臘月(十二月)為正月。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以十月為正月,漢朝初期沿用秦歷。公元前104年(元封六年),經司馬遷等人提議,漢武帝下令改定曆法。春節公元前104年,天文學家落下閎、鄧平等人制訂了《太初曆》,將原來以十月為歲首改為以孟春正月為歲首,後人在此基本上逐漸完善為我們當今使用的陰曆(即農曆),落下閎也被稱為“春節老人”。此後中國一直沿用夏曆(陰曆,又稱農曆)紀年,直到清朝末年,長達2080年。春節不同時代有不同名稱。在先秦時叫“上日”、“元日”、“改歲”、“獻歲”等;到了兩漢時期,又被叫為“三朝”、“歲旦”、“正旦”、“正日”;魏晉南北朝時稱為“元辰”、“元日”、“元首”、 “歲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則稱為“元旦”、“元 ”、“歲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現代民間習慣上把過春節又叫做過年。其實,年和春節的起源是很不相同的。

春節那麼“年”究竟是怎麼樣來的呢?民間主要有兩種說法:一種說的是,古時候,有一種叫做“年”的兇猛怪獸,每到臘月三十,便竄村挨戶,覓食人肉,殘害生靈。有一個臘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個村莊,適逢兩個牧童在比賽牛鞭子。“年”忽聞半空中響起了啪啪的鞭聲,嚇得望風而逃。它竄到另一個村莊,又迎頭望到了一家門口曬著件大紅衣裳,它不知其為何物,嚇得趕緊掉頭逃跑。後來它又來到了一個村莊,朝一戶人家門裡一瞧,只見裡面燈火輝煌,刺得它頭昏眼花,只好又夾著尾巴溜了。人們由此摸準了“年”有怕響,怕紅,怕光的弱點,便想到許多抵禦它的方法,如放鞭炮,於是逐漸演化成今天過年的風俗。

另一種說法是,我國古代的字書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由於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年”便被引申為歲名了。

十種菜名的來歷:

雜燴菜的由來:

河南人遇到逢年過節或是家中來客,總愛做一大鍋雜燴菜來招待客人。雜燴菜就是把白菜、粉條、白豆腐、油炸豆腐、肉丸子等放在一起,再加上姜、蔥、香菜以及其它佐料熬成一大鍋。吃時,一人一碗,或配蒸饃,或配白米飯,既簡單方便,又經濟實惠,這種就餐形式在河南一帶由來已久。其實這道菜最初的名字不叫雜燴菜,而是叫做“炸檜菜”。關於它,至今民間還流傳著這麼一段有趣的傳說呢!相傳南宋時期,金兵屢屢南犯,趙宋王朝搖搖欲墜。當時朝廷內部分作兩派,一派主和,一派主戰。身為兵部侍郎的朱敦儒因主張抗金,被奸相秦檜在高宗面前奏了一本,丟了官職。他回到河南老家以後,對朝廷心灰意冷,不再過問政事,常常約上三五個好友飲酒作詩,打發時光。這一年,時逢朱敦儒六十壽辰,便邀集了一些親朋舊友前來小聚。不料這時突然從京城臨安傳來訊息說,抗金元帥岳飛因接連打敗金兀朮,惹惱了被金國收買的奸相秦檜,秦檜遂與其妻王氏密謀,以“莫須有”的罪名將岳飛殺害於風波亭。一時間,國仇家恨交織在一起,朱敦儒哪裡還有心情飲酒歡聚?但客人既已前來赴宴,又怎能讓他們空著肚子回去。於是朱便吩咐家廚:“今日不飲酒,也無需擺那些盤碟,只把備好的蔬菜熬在一起,一人一碗,配上蒸饃端來即是。”想來這些親朋舊友都是些養尊處優的人,平日裡吃慣了山珍海味,喝順了美酒佳釀,如今這一碗碗粗製的熬菜哪裡咽得下去!朱敦儒見大家遲遲不動筷子,便夾起碗中一個丸子說:“如今奸臣當道,殘害忠良。嶽元帥一生精忠報國,竟然慘死在‘莫須有’的罪名下。我恨不能砍下秦檜的頭顱下油鍋…”,他的話還沒說完,一位客人便忽地站了起來,義憤填膺地說:“大人,這碗熬菜中的丸子就是秦檜的頭,油炸豆腐就是秦檜的肉,粉條就是秦檜的腸子。來,我們大家一起把秦檜這廝吃下去,替我們的嶽元帥報仇!”於是,滿座客人一齊響應,紛紛拿起筷子,頃刻之間就把一碗碗熬菜吃了個精光。菜吃完了,有人問:“該給這道菜起個啥名字呢?”朱敦儒想了想說:“就叫‘炸檜菜’吧!”很快,這件事傳入了民間。人們出於對秦檜的憤恨,紛紛做起“炸檜菜”吃。後來,因為這道菜是將各種雜七雜八的菜燴在一起做成的,所以,人們就將它叫做“雜燴菜”了。

毛血旺歷史典故:

重慶城西沙坪壩有一古鎮,名磁器口。磁器口水碼頭歷來是嘉陵江下游重要的物資集散地,重慶城的通邑大埠,南來北往的船隻都泊這裡,水碼頭舟楫如林,熱鬧非凡,街市店鋪興旺,商賈雲集,古鎮磁器口由此而佔盡了一江的靈氣。

毛血旺的由來:

70年前,沙坪壩磁器口古鎮水碼頭有一王姓屠夫每天把賣肉剩下的雜碎,以低價處理。王的媳婦張氏覺得可惜,於是當街賣起雜碎湯的小攤,用豬頭肉、豬骨入老薑、花椒、料酒用小火煨制,加豌豆熬成湯,加入豬肺葉、肥腸,味道特別好。在一個偶然機會,張氏在雜碎湯裡直接放入鮮生豬血旺,發現血旺越煮越嫩,味道更鮮。這道菜是將生血旺現燙現吃,遂取名毛血旺。 “毛”是重慶方言,就是粗糙,馬虎的意思。

宮保雞丁的菜名來歷

“宮保雞丁”是一道譽滿中外的四川名菜,早在清末就聞名全國,被 眾多食客稱為“國菜”,我想對喜歡川菜的食客,是熟悉不過的菜餚。沿街路過一些靠辣味攬客的餐館,店堂外的廣告牌上有時也可見“宮保雞丁”的菜名,只是有的寫成了“宮爆雞丁”,望文生義,似乎以雞肉作主料爆炒而成,殊不知背離了菜名所蘊涵的歷史。

關於“宮保雞丁”的來歷,我想知道的人不多,包括那些把它納入其選單招攬食客的餐館老闆。說起“宮保雞丁”,不得不道出一段耐人尋味的典故。

熟悉晚清歷史的人,對丁葆楨(生前封“太子少保”,尊稱為丁宮保)其人,應該不陌生,其智斬慈禧寵臣安德海的膽量和氣魄一直被後人傳為佳話。話說,當年丁葆楨由山東調任四川巡撫,時直都江堰水患,新官上任三把火,遂前往視察。由於耽誤了吃中午飯的時間,不得不在道上一家小餐館進餐,不巧哪天剛好很多菜樣已賣完,無菜可炒。眾人飢腸轆轆,等不急去別的餐館,就用雞肉等幾種原料,快炒之。丁葆楨吃著覺得味道鮮美,很是滿意,“宮保雞丁”由此大出其名。

“宮保雞丁”成名的說法還有幾種,如丁葆楨微服私訪,得民間烹菜之法、便讓家廚仿製,名之“宮保雞丁”,不過我獨信前一種。都江堰水患,丁葆楨治理之功不下李冰父子,“宮保雞丁”成名,應該皆因人們為了銘記丁葆楨的不朽功勳。

夫妻肺片的來歷:

以牛肉為主料,配以肺、心、舌等製作而成。是四川成都人人皆知的美食。

早在清朝末年,成都街頭巷尾便有許多挑擔、提籃叫賣涼拌肺片的小販。用牛雜碎邊角料特別是牛肺成本低,經精加工、滷煮後,切成片,佐以醬油、紅油、辣椒、花椒麵、芝麻面等拌食,風味別緻,價廉物美,特別受到拉黃包車、腳伕和窮苦學生們的喜食。20世紀30年代在四川成都有一對擺小攤的夫婦,男叫郭朝華,女叫張田政,因製作的涼拌肺片精細講究,顏色金紅髮亮,麻辣鮮香,風味獨特,加之他夫婦倆配合默契、和諧,一個製作,一個出售,小生意做得紅紅火火,一時顧客雲集,供不應求。有那常來品嚐他們夫妻製作肺片的頑皮學生,用紙條寫上“夫妻肺片”字樣,悄悄貼在他夫妻倆的背上或小擔上,也有人大聲吃喝,“夫妻肺片,夫妻肺片……”。一天,有位客商品嚐過郭氏夫妻製作的肺片,讚歎不已,送上一個金字牌匾,上書“夫妻肺片”四個大字。從此“夫妻肺片”這一小吃更有名了。

為了適應顧客的口味和要求,夫妻二人在用料和製作方法上不斷改進,並逐步使用牛肉、羊雜代替牛肺。雖然菜中沒有牛肺了,但人們依然喜歡用夫妻肺片這個名字來稱這道菜,所以一直沿用至今。

回鍋肉:

四川名菜,又稱熬鍋肉,傳說這道菜是從前四川人初一、十五打牙祭(改善生活)的當家菜。當時做法多是先白煮,再爆炒。

相傳清末時成都有位姓凌的翰林,因宦途失意退隱家居,潛心研究烹飪。他將原煮後炒的回鍋肉改為先將豬肉去腥碼味,以隔水容器密封的方法蒸熟後再煎炒成菜。因為旱蒸至熟,減少了可溶性蛋白質的損失,保持了肉質的濃郁鮮香,原味不失,色澤紅亮。自此,名噪錦城的旱蒸回鍋肉便流傳開來。

紅燒獅子頭:

屬揚州名菜。傳說,它的“遠祖”是南北朝《食經》上所記載的“跳丸炙”。史書記載,當年隋煬帝帶著嬪妃隨從,乘著龍舟和千艘船隻沿大運河南下,楊廣特別對揚州萬松山、金錢墩、象牙林、葵花崗四大名景十分留戀,特命御廚以此四景為題,做成四道菜,分別是松鼠桂魚、金錢蝦餅、象牙雞條和葵花斬肉,由此帶入宮中,得以在官宦權貴宴請賓客時流傳開來,奉為珍品。

而此葵花斬肉,便是獅子頭的前身。唐朝時期,郇國公宴客,高興之際,只見葵花斬肉這道菜,那巨大的肉糰子做成的葵花心精美絕倫,有如“雄獅之頭”,所以更名為“獅子頭”。一呼百諾,從此,揚州就添了“獅子頭”這道名菜,紅燒,清蒸,膾炙人口。

螞蟻上樹:

元代劇作家關漢卿筆下的人物竇娥,為了照顧生病的婆婆,因為窮只能在屠夫手中賒一小塊肉,竇娥將肉切成肉糜炒粉絲,婆婆眼花誤以為是螞蟻,嘗一口後大讚,乾脆起名叫“螞蟻上樹”。

佛跳牆:

佛跳牆原來叫福壽全。光緒年間,福州一官員宴請上司,叫自己媳婦親自主廚,用紹興酒罈裝雞、鴨、羊肉、豬肚、鴿蛋及海產品等10多種原、輔料,煨制而成,取名福壽全。後來,有個廚師將這個做法進行改進,大受歡迎,其中一秀才當即漫聲道:“壇啟葷香飄四鄰,佛聞棄禪跳牆來”。

叫花雞:

傳說有一個叫花子,沿途討飯流落到常熟縣。偶然得來一隻雞,到虞山腳下,將雞殺死後去掉內臟,帶毛塗上黃泥、柴草,把塗好的雞置火中煨烤,待泥幹雞熟,剝去泥殼,雞毛也隨泥殼脫去,露出了的雞肉。約100多年以前,常熟縣城有個菜館根據該傳說,精工效法創制此雞。(現代家庭用面裹,入烤箱)

東坡肉:

蘇軾任徐州知州時,黃河決口,蘇軾身先士卒,和全城百姓築堤保城。徐州人民殺豬宰羊,上府慰勞,蘇軾推辭不掉,便指點家人燒成紅燒肉回贈給老百姓,百姓食後,都覺得肥而不膩、酥香味美,便稱之為“回贈肉”。蘇軾貶謫黃州時,作有煮肉歌,人們開始競相仿製,並戲稱為“東坡肉”。

魚香肉絲的來歷。

相傳很久以前在四川有一戶生意人家,他們家裡的人很喜歡吃魚,對調味也很講究,所以他們在燒魚的時候都要放一些蔥、姜、蒜、酒、醋、醬油等去腥增味的調料。有一次晚上這個家中的女主人在炒另一隻菜的時候,她為了不使配料浪費,她把上次燒魚時用剩的配料都放在這款菜中炒和,當時她還以為這款菜可能味不是很好吃,可能家中的男人回來後不好交待,她正在發呆之際,她的老公做生意回家了。這個老公不知是肚飢之故還是感覺這碗菜的特別,而他還沒等開飯就用手抓起就往嘴中咽,還沒等一分鐘,他迫不及待地問老婆此菜是用何做的,她剛在結結巴巴時,她意外地發現其老公連連稱讚其菜之味,她老公見她沒回答,又問了一句“怎麼好吃是用什麼做得”,就這樣老婆才一五一十地給他講了一遍。而這款菜是用燒魚的配料來炒和其它菜餚,才會其味無窮,所以取名為魚香炒,而得此名。後來這款菜經過了四川人若干年的改進,現已早早列入四川菜譜,如魚香豬肝、魚香肉絲、魚香茄子和魚香三絲等。如今因此菜風味獨特,使各地的人們所歡迎而風靡全國。再略敘述川菜。中國是烹飪王國,而在八大菜系中的川菜又居首位,在烹飪界有“食在四川”之說。在川菜中的各種味型就有五十多種,如:麻辣味、紅油味、怪味、醋椒味、甜酸味、香辣味和魚香味等等。川菜的菜譜據不完全統計就有一千多種,它們的宴席也有多種多樣,如:上馬宴、下馬宴、家宴、田席、遊宴、獵宴和船宴等等。可以說四川是講究飲食的歷史傳統。

過橋米線:

此名源於民間傳說,說的是清朝建水一帶有一舉人,正趕上科舉考試臨近,在家院後一小竹樓裡攻讀。其妻每天給他送飯,因離家較遠,還要過一個橋,等到把飯送去,都已涼了。一日中午其妻為他熬了一碗濃油雞湯,準備送過去,突感身體不適,睡著了,醒來時,日已偏西,一摸湯竟還熱乎乎的,從此受到啟發,創制了“過橋米線”,使其夫免受冷餐之若,勤奮讀書,最後取得功名,“過橋米線”也便流傳下來,連郭沫若的《茶花》裡都曾提到過。

“三不沾”與“鴨糊塗”

“三不粘”與“鴨糊塗”是傳承很久的佳作,許多名廚以能精巧製作而自居。其一清一濁的風格,充分表白了中國烹好的烹製技巧和五味調和的至理妙趣。

“三不粘”是北京風味甜食,尤以北京同和居最有名。製法是將蛋黃、水、糖混和勻,入煉淨的勺內,用慢火烹製,先不停撥轉、不停炒動,繼爾水乾後,又不停摜壓、不停拍打,使其油亮不粘,其是處處潔淨,一絲不粘。吃後不粘盤、不粘牙、不粘條羹,故名“三不粘”。

“鴨糊塗”的製作更有其獨到之處。《隨園食單》介紹其製法:“用肥鴨煮八分熟,冷定去骨,拆成不方不圓之塊,下原湯內煨,加鹽三錢、酒半斤。捶碎山藥,同下鍋作纖。臨偎爛時再加薑末、香米、蔥花,如要濃湯,加放紛纖。”這樣做出的鴨舌,不方不圓,若明若暗,似羹非羹,似湯非湯,的確“糊塗”。此菜全在調和滋味、均衡濃淡,使混雜之物,味道分明、條理,而不是一味真“糊塗”。

“三不粘”作法上講究精細成形,成餚後要似荷花出淤泥而不染,不牽不掛、明明白白;而“鴨糊塗”則一味混沌,昏天黑地,糊里糊塗為止。不粘也並非全不相沾,不但要和味而且要成形;糊塗也並非一片糊塗,因其料多而不雜、味濃而不亂才不斷得以傳承。如此能就清趨濁,清爽者能清而不寡,濃厚者能濃而不亂,於大快朵頤之後體驗到五味調和的至理。

求十個有關春節的來歷,十個菜名的故事。guoleimarry 推薦於2018-05-16

春節的來歷(一)

傳說,很多很多年以前,在山青水秀的定陽山下,有個不太大的村莊。村頭山坡上,有間小石屋,住著一個名叫萬年的青年。他家境貧寒,以打柴挖藥為生。那時節令很亂,弄得莊稼人無法種田。萬年是個有心計的青年,想把節令定準,可是,不知從哪裡下手。

一天,萬年上山打柴,坐在樹下歇息,樹影的移動啟發了他,他就制了一個日晷,測日影計算一天的長短。可是,天有云陰霧雨,影響測記。他就想再做一件記時器具,好彌補日晷的不足。那天,他上山挖藥,來到泉邊喝水,崖上的泉水有節奏地滴答滴答地響著,引起了他的注意。他望著泉水出了神。思索了一陣,回到家裡,畫了畫,試了試,做成了五層漏壺。從此,他測日影,望漏水,勤勤奮奮。慢慢的,他發現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天時的長短就會從頭重複一遍。最短的一天在冬至。

那時的天子叫祖乙。節令失常,使他很著急。就召集百官。朝議節令失常之困。節令官叫阿衡,不知道日月執行的規律,就說是人們作事不慎,得罪了天神。只有虔誠跪祭,才能得到上神的寬恕。祖乙就齋素沐浴。領百官去天壇祭祀,並傳諭全國,設臺祭天。

但祭來祭去,不見收效,時令照舊很亂;各地的老百姓為了修建祭臺又得服役,又得出捐,真是膽汁拌黃連。苦中加苦。萬年忍不住了。就帶著他的日晷和漏壺會見天子。

萬年見了天子,說了冬至點,講了日月執行週期。祖乙聽罷,心中大喜,即令大興土木,在天壇前修建日月閣,築上日晷臺,造上漏壺亭。又撥了十二個童子服侍萬年。萬年讓六個童子守日晷,六個童子守漏壺,精心記錄,按時報告。

一天,祖乙讓阿衡去日月閣詢問制歷情況,萬年指著草歷說:“日出日落三百六,週而復始從頭來。草木枯榮分四時,一歲月有十二圓。”阿衡一聽,深覺是理,心中卻不安起來。他暗想:要是萬年把節令定準,天子心喜,重用萬年,誰還聽我阿衡的?阿衡想啊想啊,一心想把萬年除掉。

那天阿衡打聽出一個善射的利客,就派人請到家裡,擺上酒筵,說明原由,許以重禮。刺客答應當夜就去行刺。天交二鼓,刺客趁酒興離開了阿衡,向日月閣奔去。怎奈天壇周圍,日月閣下,有衛士嚴守,刺客不能近前,就拉弓搭箭向日月閣上正觀星象的萬年射去。誰知刺客喝酒過多,眼睛發昏,飛箭只射中萬年的胳膊。萬年哎呀一聲倒在地上,眾童子急呼拿賊。衛士們聽到喊聲,一齊出動,捉住刺客,扭見天子。

祖乙問明實情,傳令將阿衡收了監,又立印出宮登上日月閣看望萬年。萬年非常感動,指著申星說:“申星追上了蠶百星,星象復原,夜交子時,舊歲已完,時又始春,望天子定個節吧。”

祖乙說:“春為歲首,就叫春節吧。愛卿入閣,三載不出,披肝瀝膽,以月圓為準製出太陰曆,真是功高德重。如今愛卿被奸佞暗算,且隨我到宮中調養吧。”

萬年說:“太陰曆雖然草創,但還不十分準確,歲尾還剩有點滴時辰。如不把這歲末尾時潤進去,日月如梭,過來過去又會錯歷。臣負眾生所望,深受天子之恩,願碎心日月閣,細心推算,把草歷定準。”

就這樣,萬年在日月閣中,仔細觀察草木麥菽的榮枯,精心推算,把歲末尾時積日成月潤了進去。那年五月,祖乙到天壇行祭,祭罷天神,又登上日月閣,把祭神的五月鮮桃賜給萬年。萬年獻上太陰曆,祖乙望著日夜操勞的萬年,眉也白了,須也白了,深受感動,就把太陰曆定名為萬年曆,還封萬年為日月壽星。因此,後來人們也把春節稱做年,每每過年之時屋裡掛上壽星圖,象徵新歲添壽,也是對功高德重的萬年寄以懷念之情。

春節的來歷(二)

在陝西關中一帶民間,流傳著有關春節的神奇傳說。

傳說,玉皇大帝為了治理人間,就派天宮的彌勒佛下凡。這事被如來佛知道了,心想,我算佛主哩,為啥不讓我去呢?於是,就找玉皇大帝論理,玉帝聽了,無言可對,只好說:“商量商量再說吧。”借商量的空子,玉帝便想了個解圍的方兒。

他請來彌勒佛和如來佛,將兩盆花放在二佛面前,說:“這兩盆花你二位各務一盆,誰的花先開,誰就下凡去管理人間。”如來佛心眼多,點子稠,知道玉帝一定偏向彌勒佛,因為他猜到玉帝怕出口之言難收,才以務花為藉口來行此事。面前這兩盆花,恐怕玉帝已暗地作了安排,於是也想出個小計來。他借彌勒佛合目謝恩的機會,悄悄地把兩盆花換了個位置。第二天,如來佛的花就開了,因此彌勒佛只管了一天人間,這天就是正月初一。傳說彌勒佛心善,這天他讓人們吃好穿好睡好,因而正月初一人們就歡歡喜喜,興高彩烈的過了一天。後來,人們為了紀念彌勒佛,就把這初春之時,二佛交接的時刻稱做“春節”。有人說,因為當初如來佛因偷換花盆留下了瞎瞎現象,直到現在,人間還有小偷小摸的事哩。

春節的來歷(三)

在福建省民間,流傳著過年的美妙傳說。

相傳遠古時候,有一種兇惡的怪獸,身子龐大,頭上長著像牛角一般的觸角;眼睛圓滾滾的。活似兩盞燈籠。一張血盆大嘴、一口可以吞食一個人。這種怪獸的名字叫做“年”。

年住在山洞裡,它是山中霸王。老虎、獅子、黑熊一看到它,便嚇得逃命;山羊、猴子、野兔聽到它的吼叫,便癱倒在地。年在山上捕食動物,吃飽便呼嚕嚕地躺在洞裡睡大覺。每當嚴寒將盡、新春快來的時候,年便跑下山來,進村吃人。因此,人類也非常害怕它,小孩子哭了,只要媽媽說一聲“年來了”,孩子就嚇得不敢哭出聲了。

卻說那時候,有兩個放牛的孩子,一個叫阿山,個叫阿水,他倆是好夥伴,膽子都很大,常常趕著牛群上山吃草。家裡的人對他倆說:“孩子,山上有年,去不得呀!”

“不怕!”阿山和阿水有心計,說:“我們背上弓和箭,年要是來了,就爬到樹上射死它!”

話雖這麼說,他倆上山幾次,幸喜都沒有碰到年。轉眼到了臘月三十日,天色黃昏。阿山和阿水趕著牛群回家。真怪,牛兒驚慌得哞哞叫,擠成一團。這是咋回事呢?

“呔,快走!”阿山和阿水揮起牛鞭,啪啪地抽打了幾下。忽然聽到“嘎哇”地一聲怪叫,一隻怪物嚇得朝村前路上跑去。

阿山道:“阿水,你看,是一隻年跑了!”

“真怪,年是兇獸,怎麼看到我們反而害怕得逃走了。”阿水覺得挺奇怪。

“嗯,”阿山果斷地說,“我們追過去看看。”

兩個小牧童真夠大膽,他倆不斷地揮動牛鞭催牛快走。牛鞭聲劈哩啪啦地響,年逃竄得更快了。“哦,是哩!”阿山猛悟過來,“原來年害怕牛鞭聲!”

阿山和阿水趕著牛群進村,遠遠看到年竄到吳公公家門。吳公公家門前曬了一件大紅衣裳,年嚇得扭轉頭,朝村後頭跑去。

那邊也有一個村子。此時,夜幕降臨了,年一見家家戶戶的視窗明亮亮地閃著燈光,刺得它頭昏眼花,又扭轉頭跑了。這時,阿山和阿水已經把牛群趕進棚裡,又追過去。他倆故意把鞭子甩得啪啪響,年驚恐地怪叫著,跑上山了。

阿山和阿水把這一切看得清清楚楚,回到村裡,他們對鄉親們說;“原來年怕響、怕紅、怕火。咱們知道它的弱點,往後可以抵禦它了。”

鄉親們聽了,很快就想出一個好辦法。大家在村前燃起篝火,阿山和阿水投入一根根竹子,火堆裡發出“劈劈啪啪”的爆裂聲。幾隻年跑下山。看到篝火,聽到響聲,果然又往回跑了。就這樣,一夜過去了,鄉親們平安無事。第二天正月初一,鄉親們拿出紅柑、花生米等好吃的東西一道吃,互相祝賀:“恭喜!”

從此,人們便把正月初一叫做“過年”。每當到了這一天,家家戶戶貼紅春聯,燃放鞭炮,點紅蠟燭,穿紅衣服,以“紅”為吉利的象徵。據說這些風俗都是當年抵禦“年”的辦法逐漸演化過來的。

春節的來歷(四)

在河北省邯鄲一帶民間,流傳著關於過春節的神話故事。

過春節,俗稱過年,是人們重視的民間傳統節日。人們過春節貼對聯,橫聯往往寫著“行夏之時”四個字。中國的農曆,是從夏朝開始的,所以又叫夏曆。

傳說,夏王治世,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人們豐衣足食,安居樂業,日子過得可好哩!可是後來,不知過了多少年,也不知到了哪個朝代,世上亂起來了。天有時候旱,有時候澇,有時颳大風,有時下大雨。人有的窮了,有的富了,有的成了財主,有的成了奴隸。

那時期,村裡有戶財主,家裡僱著幾個覓漢(即長工)。一天,吃過晚飯,人們祭灶神。小覓漢見了,便悄悄地跪在灶王爺跟前禱告說:“灶王灶王顯顯靈,天陰了不要晴,黑了不要明;大小給個病,可別要了命。”不想,這話剛好叫財主聽到了。等小覓漢走後,財主也跪在灶王跟前禱告說:“灶王灶王顯顯靈,天陰了就暗,黑了就明;要病叫他閒時病,忙時不誤做營生。”

當時,灶王爺正在打瞌睡。沒有聽清楚;迷迷糊糊記得 “陰、晴、雨、風、病、痛……”幾個字,便牢牢記在心上。

說話間,一年過去了,臘月二十三的晚上,各路神仙都要上天,朝見玉皇大帝,灶王爺當然也去了。他比誰去得都早,因為他心裡一直惦記著財主和小覓漢禱告的事。見過玉帝,二話沒說便奏道:“玉帝陛下,小神有一事申奏,眼下人間陰陽錯亂,風雨成災,人們無法生存,應該趕快派一位大神前去治理……”

玉帝聽了,不禁大吃一驚:“此話當真?”“當真。”“不假?”“不假。”於是,玉皇大帝連忙降下一道御旨:要派一位大神當職,去管理民間的衣食住行。御旨一下,各位神仙都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誰也不肯接旨。

這時候。忽聽南天門外,一聲吆喝:“諸神退後,這差事我幹啦!”抬頭看時,只見是一位光頭頂,胖乎乎,腆著個大肚子,眯縫著一雙眼,笑哈哈的尊神——彌勒佛。這彌勒佛心胸寬,度量大,整天在南天門外觀賞風景,也覺得無聊,正想給人們辦點好事,便自動擔當了這一重任。

卻說這彌勒佛來到人間,第一件事就是讓人們過一個痛快年,吃好的,穿好的,不幹活。於是,人們便遵照他的意願,逢集上會辦年貨,實打實地忙開了。彌勒佛還具體規定: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蒸饅頭;二十七,買東西;二十八,把豬殺;二十九,打黃酒;三十,吃扁食…………。同時,要把各路神仙都請到,香箔紙錁,準備齊全。到了初一,也就是新年的頭一天,家家都要起五更,放鞭炮,穿戴整齊,相互祝賀,盡情吃喝玩樂。同時,還要走親訪友,上墳祭祖……

這樣一來,人間真的太平無事了。玉皇大帝撥開雲頭,俯視人間,一片歡樂景象,心裡自然高興。這樣又過了幾天,到了初五,天剛矇矇亮,忽然傳來一陣吵吵聲。原來是姜太公的老婆(人們稱她為髒神,專管茅房,糞土),正在跟大肚子彌勒佛吵架呢。

原來,大年三十,人們請神時,把髒神給忘了。她氣不過,便找彌勒佛鬧事。彌勒佛滿臉堆笑,就是不答腔。這髒神氣得捶胸頓足,七竅生煙。眼看事情要鬧大了,彌勒佛才開口說:“這樣吧!今天是初五,讓人們再為你放幾個炮,包一次餃子,破費一次吧!”——這就是“破五”的來歷。

不想,這幾聲炮傳到天宮,玉皇大帝正在那裡下棋,聽到炮響,以為人間又出了什麼事。便派財神到人間察看。財神是天上主管金銀財寶的神。他來到人間一看,到處都是香箔紙錁,高興得就忘了回去了。

玉皇大帝又派倉官下凡、倉官是專管倉庫的神。他看到家家戶戶堆滿了饅頭供香,也不願迴天了。

玉帝又派了幾位神仙下凡,仍然沒有迴音。說著時間已經過去半個月了,玉皇大帝的棋也下完了。他忽然想起派下去的幾位神仙都沒有回來,便親自到人間察看。當他看到人們穿得新嶄嶄的;吃著大米白麵加肉菜,啥活也不幹,心裡十分生氣,便召來彌勒佛喝道:“我叫你掌管民間諸事,誰叫你儘讓人們吃好的,穿好的,不於活?”彌勒佛笑嘻嘻地說:“陛下息怒,你要我管人們的吃穿住行,可並沒有叫我讓人們幹活呀!”一句話,說得玉帝閉口無言。玉帝一想,也對,既然已經這麼辦了,那一年也只能有此一次,開春以後就要下地幹活。所以,從那以後便留下了舊例,一年有一次春節。

打那以後,彌勒佛再不能回南天門了。直到今天,在一些寺院裡,還留著他的塑像。人們說,這事不能全怪彌勒佛,他畢竟是想給人們辦好事。所以,人們照常為他上香。

•熬年守歲

守歲,就是在舊年的最後一天夜裡不睡覺,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來的習俗,也叫除夕守歲,俗名“熬年”。探究這個習俗的來歷,在民間流傳著一個有趣的故事:

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它的形貌猙獰,生性兇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後來,人們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竄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嘗一次口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後,等到雞鳴破曉,它們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準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們便把這可怕的一夜視為關口來煞,稱作“年關”,並且想出了一整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一天晚上,每家每戶都提前做好晚飯,熄火淨灶,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後門都封住,躲在屋裡吃“年夜飯”,由於這頓晚餐具有兇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平安地度過這一夜,吃過晚飯後,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閒聊壯膽。就逐漸形成了除夕熬年守歲的習慣。

守歲習俗興起於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歲的詩文。“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人們點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 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風俗被人們流傳至今。

貼春聯和門神

據說貼春聯的習俗,大約始於一千多年前的後蜀時期,這是有史為證的。此外根據《玉燭寶典》,《燕京歲時記》等著作記載,春聯的原始形式就是人們所說的“桃符”。

在中國古代神話中,相傳有一個鬼域的世界,當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蓋三千里的大桃樹,樹梢上有一隻金雞。每當清晨金雞長鳴的時候,夜晚出去遊蕩的鬼魂必趕回鬼域。鬼域的大門坐落在桃樹的東北,門邊站著兩個神人,名叫神荼、鬱壘。如果鬼魂在夜間幹了傷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鬱壘就會立即發現並將它捉住,用芒葦做的繩子把它捆起來,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懼神荼、鬱壘。於是民間就用桃木刻成他們的模樣,放在自家門口,以避邪防害。後來,人們乾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鬱壘的名字,認為這樣做同樣可以鎮邪去惡。這種桃木板後來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們便開始在桃木板上寫對聯,一則不失桃木鎮邪的意義,二則表達自己美好心願,三則裝飾門戶,以求美觀。又在象徵喜氣吉祥的紅紙上寫對聯,新春之際貼在門窗兩邊,用以表達人們祈求來年福運的美好心願。

為了祈求一家的福壽康寧,一些地方的人們還保留著貼門神的習慣。據說,大門上貼上兩位門神,一切妖魔鬼怪都會望而生畏。在民間,門神是正氣和武力的象徵,古人認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稟性和不凡的本領。他們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們的天性和責任,人們所仰慕的捉鬼天師鍾馗,即是此種奇形怪相。所以民間的門神永遠都怒目圓睜,相貌猙獰,手裡拿著各種傳統的武器,隨時準備同敢於上門來的鬼魅戰鬥。由於我國民居的大門,通常都是兩扇對開,所以門神總是成雙成對。

唐朝以後,除了以往的神荼、鬱壘二將以外,人們又把秦叔寶和尉遲恭兩位唐代武將當作門神。相傳,唐太宗生病,聽見門外鬼魅呼號,徹夜不得安寧。於是他讓這兩位將軍手持武器立於門旁鎮守,第二天夜裡就再也沒有鬼魅搔擾了。其後,唐太宗讓人把這兩位將軍的形象畫下來貼在門上,這一習俗開始在民間廣為流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