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石蓴的形態特徵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美食
  • 2022-12-24

孔石蓴的形態特徵懷念CK°卬獘9 2016-06-01

又名石被(《連江縣誌》),紙菜(《廣東新語》),海萵苣(《中國植物圖鑑》),海白菜(《中藥志》)。

為石蓴科植物石蓴或孔石蓴的葉狀體。

形態特徵:

石蓴,又名:菜石蓴。

藻體黃綠色,長10~30釐米,可達40釐米。體近似卵形,邊緣常略有波狀,或呈廣寬的葉片狀。體厚在45微米上下。生長在海灣內,中潮帶及低潮帶的岩石上或石沼中。 (石蓴科)Ulva pertusa

地方名:海波菜、海條、豬母菜。

形態特徵:藻體有卵形、橢圓形、圓形和技針形、葉片上有形狀、大小不一的孔,這些孔可使葉片分裂成不規則裂片。葉邊緣略有皺褶或呈波狀。葉基部有盤狀固著器,但無柄。株高10~40釐米。顏色碧綠,幹後濃綠色。 產地、產季:遼寧、河北、山東和江蘇省沿海均有分佈,長江口以南沿海雖也有生長,但逐漸稀少。孔石蓴全年均有,繁殖生長期主要在冬春季,春末夏初是採收盛期。

經濟價值:孔石蓴的化學成分很複雜,據北戴河產的孔石蓴幹品分析,含氯2。 10%、鉀5。21%、氯化鉀 8。20%、碘0。013%、灰分8。12%、可溶性鹽21。12%和多種維生素、麥角固醇,此外還含有醋酸、丙酸、丁酸、戌酸、十四酸、十六酸和亞麻酸、香芹酮、糠醛、苯甲醛、檸檬酸、首香醛、香草醛、桂皮醛、異香草醛、檸檬烯、洋棕木醚、對聚傘檬花素、枝葉素、丁子香酚、芳香醇、維生素B12。所以孔石蓴、石蓴是藥用海藻,在福建、廣東各地的中藥店內稱昆布。其性味鹹寒,能清熱解毒,軟堅散結,利水降壓,可治中暑、水腫、小便不利、頸部淋巴結腫,單純性甲狀性腫、瘡病和高血壓,亦可作菜吃。 藻體暗綠色,一般高10-12cm,也可達60cm。不規則二叉分裂。裂片似舌狀或線狀,邊緣不規則波狀或鈍齒狀。膜質,厚70-80μm。

分佈:生長在中潮帶及低潮帶和大幹潮線附近的岩石上。分佈遼寧、河北、山東、浙江至廣東海南島沿岸,江蘇等地沿海,長江以南的東海和南海沿岸也有生長,但由北向南逐漸稀少。

功能主治:

①《本草拾遺》:下水,利小便。

②《海藥本草》:主風秘不通,五鬲氣,並小便不利,臍下結氣,宜煮汁飲之。胡人多用治耳(“耳”一作“疳”)疾。

應用參考:

1。喉炎、頸淋巴結腫:石蓴、鐵釘菜、大青葉各15克,水煎服,1日2次。

2。瘡疔、癭瘤:石蓴、銅藻各30克,水煎服。

採集:冬、春二季採收。

性味:味甘,平,無毒。

做藥材時為乾燥葉狀體呈不規則的團狀物,質極鬆軟,甚薄,極易破碎。

產地:廣東、福建等地。

石蓴幹品每百克含水分11。5 克,蛋白質3。6 克,粗纖維6。69 克,還含有維生素、有機酸、礦物質、麥角固醇等成分。

石蓴性味甘鹹寒,具有軟堅散結、利水解毒等功效。用於喉炎、頸淋巴結腫、水腫、癭瘤等病症。《本草綱目拾遺》載“下水,利小便。”孕婦及脾胃虛寒和有溼滯者忌食用。

孔石蓴的形態特徵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