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告訴我陳世美歷史上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歷史
  • 2021-11-06

誰能告訴我陳世美歷史上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JF耪銑105 2014-04-20

人物簡介 清代官員陳世美,據傳為戲劇《鍘美案》中陳世美的原型。 傳統戲劇中的陳世美,自報家門是“湖廣均州人氏”。據《均州志·進士篇》記載:“順治十二年,乙未科史大成榜,陳年穀,官貴州思石道兼按察司副使布政司參政。”又據《湖北歷史人物辭典》(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出版)記載:陳世美,清代官員。原名年穀,又名熟美,均州(即湖北均縣,現丹江口市)人,出身於仕官之家。清初遊學北京,順治八年(1651年)辛卯科進士。初任河北某地知縣,後因得康熙賞識,升為貴州分守思仁府兼石道按察使,兼布政使參政。 事蹟 在貴州為官時,同鄉同學來投,謀取官職,他多次接待,並勸以刻苦攻讀以求仕進。後因來投者日多,難於應付,乃囑總管家一律謝絕。家住均州城郊秦家坡的同窗胡夢蝶,昔日與他進京赴考時,曾以錢財相助,因遭總管家回絕,頓生報復之心,遂將社會上一些升官發財、忘恩負義而拋妻滅子之事,捏在一起,加在他身上,編成戲劇《秦香蓮》,在陝西、河南等地演出。相傳清末一河南劇團到均州演出此戲時,陳的一個後人看了,氣得當場吐血,陳世美第八代孫還組織家族眾人,當場砸了該劇團衣箱,並毆打演員死傷數人,演出被迫停止。 世人看法 一般地方和一般人看此戲並不把它當真,可是在丹江口市(原均州),陳姓居民一向認真對待此事,說這個戲冤枉了好人,因而憤憤不平,不許在均縣上演陳世美的戲。自1980年以來,湖北省民間文藝研究會全面開展民間文學蒐集整理工作,當地民眾為陳世美鳴冤叫屈,並逐漸用文字發表出來。關於陳世美的冤情便在海內外傳播開來,引起越來越多的民間文藝學者和有關部門的研究和重視。 世人疑問 丹江口市的童德倫老人為解開陳世美之謎,花費了數十年心血,他認為:陳世美在歷史上實確有其人,當地民間傳說和1992年在丹江口市發現的有關陳世美的碑文記載,陳世美都是為官清廉、剛直不阿、體察民情的清官。那些強加在他身上的所謂嫌貧愛富、殺妻滅子之事,乃系嫉賢妒能之輩所為。因此,均縣有“北門街不唱陳世美,秦家樓不唱秦香蓮”的俗話。 清代陳世美怎麼會被宋朝的包公鍘了呢?二百年來,《鍘美案》雖然在世上演唱,使陳世美臭名昭著,但從現在蒐集的大量素材來看,《鍘美案》確屬戲劇舞臺上的歷史“冤案”。 傳言 據傳,清朝某年正月十六,有一個戲班子演《秦香蓮抱琵琶》,看戲的人格外多,他們嫌戲文太短了,唱不到半天,不肯散去。掌班的沒辦法,只好在正戲前頭加個《陳州放糧》的短戲。 戲唱到中午,陳世美的家將韓琪受命追殺秦香蓮,又放走秦香蓮,韓琪自刎,秦香蓮拉著兒女倒在血泊中……又是到此煞戲了。看戲的不肯走,大家齊聲吼:“殺了陳世美!”磚頭瓦塊齊向戲臺上打來。掌班的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一樣,團團亂轉,不敢在前臺露頭,趕緊溜到後臺。這時,唱《陳州放糧》的“包公”還未下裝,他問:“臺下怎麼啦?出了什麼事?”掌班的一見“包公”,忽然靈機一動,計上心來,推著他說:“快,快到前臺接著往下唱。” “包公”說:“你急糊塗啦!我在宋朝,陳世美在清朝,相隔幾百年,咋能同臺唱戲?”“哎呀,事到這般時候,管他同朝不同朝呢!”掌班的說,“陳世美那麼大的駙馬官,誰敢殺他?只有你‘包黑子’鐵面無私可以把他鍘了,給老百姓出出氣,就算煞戲了。” 黑臉包公只得重新整衣,帶著王朝、馬漢、張龍、趙虎一班人馬上場了。唱到他將陳世美一鍘,臺下歡呼起來。從那以後,小戲《秦香蓮抱琵琶》就變成大戲《鍘美案》了。

誰能告訴我陳世美歷史上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手機使用者64122 2014-04-19

人物簡介 清代官員陳世美,據傳為戲劇《鍘美案》中陳世美的原型。 傳統戲劇中的陳世美,自報家門是“湖廣均州人氏”。據《均州志·進士篇》記載:“順治十二年,乙未科史大成榜,陳年穀,官貴州思石道兼按察司副使布政司參政。”又據《湖北歷史人物辭典》(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出版)記載:陳世美,清代官員。原名年穀,又名熟美,均州(即湖北均縣,現丹江口市)人,出身於仕官之家。清初遊學北京,順治八年(1651年)辛卯科進士。初任河北某地知縣,後因得康熙賞識,升為貴州分守思仁府兼石道按察使,兼布政使參政。 事蹟 在貴州為官時,同鄉同學來投,謀取官職,他多次接待,並勸以刻苦攻讀以求仕進。後因來投者日多,難於應付,乃囑總管家一律謝絕。家住均州城郊秦家坡的同窗胡夢蝶,昔日與他進京赴考時,曾以錢財相助,因遭總管家回絕,頓生報復之心,遂將社會上一些升官發財、忘恩負義而拋妻滅子之事,捏在一起,加在他身上,編成戲劇《秦香蓮》,在陝西、河南等地演出。相傳清末一河南劇團到均州演出此戲時,陳的一個後人看了,氣得當場吐血,陳世美第八代孫還組織家族眾人,當場砸了該劇團衣箱,並毆打演員死傷數人,演出被迫停止。 世人看法 一般地方和一般人看此戲並不把它當真,可是在丹江口市(原均州),陳姓居民一向認真對待此事,說這個戲冤枉了好人,因而憤憤不平,不許在均縣上演陳世美的戲。自1980年以來,湖北省民間文藝研究會全面開展民間文學蒐集整理工作,當地民眾為陳世美鳴冤叫屈,並逐漸用文字發表出來。關於陳世美的冤情便在海內外傳播開來,引起越來越多的民間文藝學者和有關部門的研究和重視。 世人疑問 丹江口市的童德倫老人為解開陳世美之謎,花費了數十年心血,他認為:陳世美在歷史上實確有其人,當地民間傳說和1992年在丹江口市發現的有關陳世美的碑文記載,陳世美都是為官清廉、剛直不阿、體察民情的清官。那些強加在他身上的所謂嫌貧愛富、殺妻滅子之事,乃系嫉賢妒能之輩所為。因此,均縣有“北門街不唱陳世美,秦家樓不唱秦香蓮”的俗話。 清代陳世美怎麼會被宋朝的包公鍘了呢?二百年來,《鍘美案》雖然在世上演唱,使陳世美臭名昭著,但從現在蒐集的大量素材來看,《鍘美案》確屬戲劇舞臺上的歷史“冤案”。 傳言 據傳,清朝某年正月十六,有一個戲班子演《秦香蓮抱琵琶》,看戲的人格外多,他們嫌戲文太短了,唱不到半天,不肯散去。掌班的沒辦法,只好在正戲前頭加個《陳州放糧》的短戲。 戲唱到中午,陳世美的家將韓琪受命追殺秦香蓮,又放走秦香蓮,韓琪自刎,秦香蓮拉著兒女倒在血泊中……又是到此煞戲了。看戲的不肯走,大家齊聲吼:“殺了陳世美!”磚頭瓦塊齊向戲臺上打來。掌班的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一樣,團團亂轉,不敢在前臺露頭,趕緊溜到後臺。這時,唱《陳州放糧》的“包公”還未下裝,他問:“臺下怎麼啦?出了什麼事?”掌班的一見“包公”,忽然靈機一動,計上心來,推著他說:“快,快到前臺接著往下唱。” “包公”說:“你急糊塗啦!我在宋朝,陳世美在清朝,相隔幾百年,咋能同臺唱戲?”“哎呀,事到這般時候,管他同朝不同朝呢!”掌班的說,“陳世美那麼大的駙馬官,誰敢殺他?只有你‘包黑子’鐵面無私可以把他鍘了,給老百姓出出氣,就算煞戲了。” 黑臉包公只得重新整衣,帶著王朝、馬漢、張龍、趙虎一班人馬上場了。唱到他將陳世美一鍘,臺下歡呼起來。從那以後,小戲《秦香蓮抱琵琶》就變成大戲《鍘美案》了。

誰能告訴我陳世美歷史上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修747 推薦於2016-04-18

陳世美不是負心郎 在後人的心目裡,陳世美是一個符號,他代表了天下所有薄倖負心的男人。 陳世美的形象是透過傳統戲曲《鍘美案》而廣為人知的。在該劇中,陳世美欺君罔上,拋父棄母,殺妻滅子,最終為正義的化身包拯所正法,永遠釘在了道德的恥辱柱上。 然而,真實的歷史卻是另外一番樣子。據《均州志·進士篇》和《湖北歷史人物辭典》記載:陳世美又名陳年穀、熟美,均州(即湖北均縣,現十堰丹江口市)人,出身於仕宦之家。清初遊學北京,順治八年(1651年)辛卯科進士。初任河北某地知縣,後因康熙帝賞識,升為貴州省分守思仁府兼石道按察使,兼布政使參政。在貴州為官時,同鄉同學來投,謀取官職,他多次接待,並勸以刻苦攻讀以求仕進。後因來投奔者眾多,陳世美難以應付,乃囑咐管家一律謝絕。有兩個家住均州城郊秦家坡計程車子,昔日與陳世美一同進京赴考時,曾以錢物助陳,沒想遭到了陳世美管家的回絕,頓生報復之念。遂將社會上一些升官發財、忘恩負義而拋棄妻兒之事,捏在一起,加在了陳世美的身上,編成戲曲《秦香蓮》,在陝西、河南等地演出。 相傳,清末時有劇團在均州演出此戲時,陳世美的第八代傳人組織家族眾人,砸了該劇團衣箱,並毆打演員,使演出被迫停止。據說,現在當地仍有“北門街不唱陳世美,秦家樓不唱秦香蓮”的俗話。 “奸臣”潘美委屈多 在傳統劇目“楊家將”中,潘美以大奸大惡的形象出現,他陷害忠良,賣國求榮,成為與南宋秦檜不相上下的奸之大者。 然而,歷史上的潘美卻不是這個樣子。 據《宋史》,潘美生於925年,卒於991年,是大宋王朝的開國名將。潘美行武出身,直接參與了擁立趙匡胤稱帝的陳橋兵變。在宋王朝建立後,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宋太祖杯酒釋兵權,解除了開國諸將的兵權。但有一個人例外,此人就是潘美,由此可見,趙匡胤對潘美信任到了何種程度。 其後,潘美南征北戰,為宋王朝立下了汗馬功勞。滅南漢、滅南唐,潘美皆為主力。 宋太宗雍熙三年(986年),遼軍以十餘萬兵力大舉入侵北宋,宋兵分東西兩路迎擊敵人。東路由名將曹彬統帥,西路以忠武軍節度使潘美為主、應路行營都部署楊業為副,又以西上閣門使、蔚州刺史王,軍器庫使、順州團練使劉文裕為護軍,與遼兵接戰於朔州。 在這幾人之中,王具有特殊的身份。他是隨軍護軍,有直接上書皇帝的特權,負有為朝廷提供軍情的責任,因此,他不是統帥的下屬,而是皇帝安插在邊關的耳目。統帥對他也不敢不敬三分。而楊業的身份也有些特殊。楊原為遼國盟邦北漢劉氏政權的大將,曾經受到北漢皇帝劉崇的寵信,後來才歸降大宋。雖然歸降以來也戰功赫赫,可他畢竟不是根正苗紅,受到蔑視和排擠也在情理之中。 很顯然,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北宋邊關幾位主要將領各懷心事。護軍王邀功心切,便令副帥楊業進軍,楊業明知出兵必敗但卻不敢違抗命令。一邊是副帥,一邊是皇帝派來的護軍,潘美自然只有裝聾作啞,事不關己,高高掛起,聽任楊業出戰。 後來發生的一切就和舞臺上的故事有點接近了,楊業戰敗被俘,絕食三日而亡。楊業生得平凡,死得偉大,這是一個出身貧寒的悲劇英雄。然而在他死後,楊業的人氣卻達到了最高點,成為民間謳歌的物件。而大宋王朝的開國元勳潘美卻陰差陽錯地被推上了被告席,成為陷害楊業的小人。 開封市裡至今還有兩湖,一清一濁,清者被人喚作楊家湖,濁者自然是潘家湖。你看,有時歷史就是這樣無情而又蠻不講理。 包拯未當宰相 傳統戲中,包公經常被稱為“包相爺”,其實包拯從來都沒有做過宰相。 在中國古代政治體制中,宰相制度居於核心地位,是聯結政治制度各部分的中心環節。從宰相制度的興廢看,其起源甚早,而且複雜多變。其演變大致可分為五個階段,即萌芽期、創立期、鼎盛期、調整期、衰落期。 宋朝處於宰相制度的調整期,正副宰相同設,多相併行,編制也不固定。很明顯,“多相併行”的目的在於分散相權。北宋前期,中書門下的長官為正宰相,亦稱“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副宰相稱“參知政事”。後來參知政事與正宰相基本無差別,使正宰相事權更為分散。宋太宗後,一相四參或二相二參是常事。但宰相初度無論怎樣調整,皇權與相權之間的矛盾都無法得到徹底解決。因此,在宋朝,在文武百官心目裡,宰相之職近於雞肋,食之無味且有些危險,棄之卻心有不甘。 包拯是北宋天聖五年(1027年)進士。宋景祐四年(1037年),任天長(今安徽天長)知縣,後調任端州(今廣東肇慶)知州。回京任監察御史裡行,又改監察御史。包拯曾七次上書彈奏江西轉運使王逵,並嚴厲批評宋廷的任官制度,朝野為之震動。 嘉祐元年(1056年)十二月,朝廷任包拯權知開封府。他用短短的一年多時間,把開封府治理得井井有條,贏得了百姓的愛戴和敬仰。宋嘉祐六年(1061年),他官至樞密副使,次年五月病逝,“京師吏民,莫不感傷”,嘆息之聲,大街小巷都可聽得到。 很顯然,包拯擔任過的最高行政職務是樞密副使,也就是樞密院的副長官。樞密院是管理軍國要政的最高國務機構之一,樞密使的權力與宰相相當。因此,雖然包拯沒有擔任過宰相職務,但其擔任的樞密副使也可稱為副宰相級別的官職,被後人稱為“包相爺”也不算太錯。

誰能告訴我陳世美歷史上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喜腦弓子 2019-01-30

有考證說陳世美是清代官員陳年穀,但是原小說出自明代,明顯是錯誤的考證。

誰能告訴我陳世美歷史上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網友4ec2c1e 2020-11-14

陳世美的形象最早出自明代小說《增像包龍圖判百家公案》陳世美在劇中是忘恩負義、拋妻棄子的反面人物,最後被包拯所斬。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