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不造反會是什麼結果?

  • 作者:由 四川達州人 發表于 歷史
  • 2018-03-01

吳三桂不造反會是什麼結果?四川達州人2018-03-01 23:04:16

當然是這樣。

吳三桂不造反就得解散大部分軍隊。這些軍隊連帶家屬子女已定下是沿湖北,河南,河北一直到關外,逐步分散入籍安置。吳三桂帶剩下的千把人,到北京居住。

呵呵,那結果是。。。想反抗都是不可能。

吳三桂不造反會是什麼結果?史論縱橫2018-03-03 20:27:57

吳三桂如果不造反,一定會死的很悽慘。

吳三桂不造反會是什麼結果?

以吳三桂當時的處境,不是你想不想反的問題,而是遇到一個初生牛犢,血氣方剛,剛剛親政不久的康熙皇帝,他認為你要造反,所以必須削藩,就是康熙所說,三藩削也是反,不削也是反,不如早點削藩。康熙認定的事情,他一定會執行下去,以鰲拜為例,康熙認為鰲拜囂張跋扈,專權,結黨營私,就削了他的權,把他終身監禁起來,而康熙自己也承認,鰲拜並沒有謀逆之心,這樣的三朝元老,滿清肱股之臣都被康熙幹翻了,別說是漢人藩王吳三桂了。

用到你的時候,你是平西王吳三桂,用不到你的時候,你連狗屁都不是。

其實,吳三桂造反,相比不造反而言,造反的下場反而更好,簡直堪稱波瀾壯闊的後半生。

早年,熱播的電視劇《康熙王朝》和《鹿鼎記》裡面,康熙都是很順利的解決了三藩之亂,讓我誤認為三藩之亂就是一場鬧劇,其實真實的吳三桂並不是影視劇中展示的那麼不堪,恰恰相反,吳三桂其實很難對付,差一點就推翻了清朝統治!

吳三桂不造反會是什麼結果?

三藩之亂聲勢浩大,當時席捲長江以南地區,時間長達八年,期間,如果吳三桂用兵得當,有獲勝的可能,也有割據南方與清朝劃江而治的可能,給康熙打的一時也是無招架之力。吳三桂此時犯了嚴重的戰略失誤,一心想裂土雲南,即使佔半壁江山後卻只想和清劃江而治。

終究還是吳三桂歲數大了,73歲,稱帝后因病而死,如果此時的吳三桂不是73歲,而是37歲,那麼歷史很可能改寫,所謂成王敗寇,獲勝的吳三桂絕對不會是今日這般名聲。但是,即使是這樣,吳三桂並不是兵敗被俘,相比起那些反叛最後被平滅的人來說,吳三桂戎馬一生,幾經換主,亂世之中而無所懼,並且年老之時,還能起兵造反,簡直是老驥伏櫪,志在千里啊!

所以說,還得多看些一些歷史,才能知道的更多,關注:史論縱橫!帶你用歷史講道理!

吳三桂不造反會是什麼結果?唐軍122018-03-01 23:39:34

吳三桂不造反會是什麼結果?

後果依然逃不掉兔死狗亨局面。對於康熙朝的三藩之亂,以往我們有一種錯誤的認知,認為吳三桂早有謀反之心,是蓄意叛亂,並且還認為由於吳三桂降清,又叛清,漢族士大夫對他的人品有懷疑,所以不積極配合,所以導致三藩失敗了。下面,我們來用詳盡的史料澄清這個問題。

吳三桂不造反會是什麼結果?

三藩叛亂實際上是被清廷逼反的康熙帝親政後,認識到以吳三桂為代表的三藩集團,可能會變成唐代的藩鎮,形成尾大不掉之勢,所以以三藩、河務、漕運為三大事,書而懸於宮中柱上,表示日夜不忘這三件大事。三件大事之中,尤以三藩為第一急務。康熙十一年(1672年)十月,太皇太后(孝莊太后)以太宗皇太極時開疆拓土,甚重騎射,提醒康熙帝居安思危,訓練武備。《康熙王朝》裡說孝莊太后不主張撤藩,要把吳三桂拖死,等到吳三桂死了,再撤,其實是瞎說,太皇太后是積極鼓勵康熙撤藩的。第二年,正月,清廷在北京南苑舉行大規模閱兵,軍容嚴整,威震遐邇。清廷公然向三藩炫耀武力,使得三位藩王惴惴不安。三藩感覺自身難保,希望能夠告老還鄉。康熙十二年(1673年)二月,尚可喜以無法管教長子尚之信嗜殺不法之行,疏請撤藩,歸老遼東,並請以其子尚之信世襲王爵。康熙帝接到奏摺,吏部討論的結果是,藩王尚存,不準世襲王爵,意思是當你死了,位置才能傳給你兒子,並下令尚可喜全藩北撤。清廷此舉,更使吳三桂、耿精忠、尚可喜三人深感不安,吳三桂、耿精忠分別於7月3日、9日上書朝廷,請求撤藩。清廷再次就三藩問題展開討論,會議的結果是耿藩全撤,但對勢力最大的吳三桂則久議不決。兵部尚書明珠、戶部尚書米思翰、刑部尚書莫洛為首的少數人主張撤掉吳藩,而以大學士索額圖為首的多數人以撤則激反為由,主張仍由吳三桂鎮守雲南。康熙認為吳三桂,撤亦反,不撤亦反,不如先發制人,乃決策撤藩。撤藩令一下,吳三桂世守雲南的希望破滅,遂於當年11月21日殺害雲南巡撫朱國治等,自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以明年為周元年,恢復漢制,蓄髮易服,同時致書平南、靖南二藩以及貴州、湖南、陝西、四川的官員,相約共起。從事情的經過,我們可以看出,吳三桂絕對不是先挑釁的,而是清廷決心撤藩,激反吳三桂。再說吳三桂是1612年生人,1673年已經60多歲的人了!還想當皇帝?吳三桂只是想世守雲南,並不是想當皇帝!

吳三桂不造反會是什麼結果?

吳三桂不造反會是什麼結果?步武堂2018-03-04 21:33:32

吳三桂一生,造了兩次反,第一次是飲恨投清,第二次號稱“反清復明”。在中國歷史上,這麼個造反法兒的人,也就吳三桂了。

吳三桂其實挺有能耐的,他父親吳襄和舅舅祖大壽都是明朝著名的將領,並且是長期經營遼東。吳三桂十七歲中武舉人,二十歲拜參將,不到三十就已經是總兵級的將官了,這裡面除了借他爹他舅舅的光,他本人也絕不是“扶不起的阿斗”。

到了崇禎末年,大明朝在關外(山海關)就剩下吳三桂這一支能打仗的隊伍了,崇禎也就把寶都押在了吳三桂的頭上,封他為“平西伯”。當時李自成的軍隊已經到了北京“兵臨城下”了。

吳三桂接到“勤王”詔令,快到北京的時候,傳出來崇禎皇帝上吊的訊息,他立馬掉頭回了山海關,那個地方,進可攻退可守。

李自成進京之後,本來是想招降吳三桂,吳三桂當時有兩個選擇,要麼歸順李自成抗擊大清的多爾袞,要麼投降大清,攻擊李自成。

吳三桂分別給李自成和多爾袞都發出了友好的訊號——這就是個骨子裡首鼠兩端的人。但的確好使。

正在猶豫不決的時候,京城傳來的訊息讓他很生氣,甚至“怒髮衝冠”。

他的老爹及其吳家三十多口都被李自成扣押為人質,目的是逼他就範,更可恨的是,他的愛妾陳圓圓被李自成的手下劉宗敏給搶去了。

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和李自成徹底掰了。李自成也是惱羞成怒,認為這個吳三桂“出爾反爾”,便親率大軍殺向山海關。準備親手收拾這個背信棄義的傢伙。

沒成想,吳三桂不是一個人在戰鬥。他徹底投降了大清,在李自成和吳三桂絞殺之際,多爾袞從後面狠狠給了李自成一刀。

這一刀不僅僅把李自成砍回原型,還把大清朝砍進了紫禁城。

吳三桂和多爾袞一直把李自成打出北京打的徹底完了。

對李自成來講,真的是沒有金剛鑽,還攬了一個瓷器活,砸了。

在明朝和關外的大清掰腕子的節骨眼上,李自成插了一槓子 ,崇禎被兜頭一悶棍。

後來,清軍入關建立大清,一直不承認是取代了明朝,就是因為李自成這一悶棍。

吳三桂第一次投降,算是“為報私仇,助紂為虐”。

為此,大清朝給了他一個“平西王”,他也真的賣命,一直對明朝殘餘死纏爛打,直至打到緬甸,整滅了大明的最後一點火星兒才算罷了。

時隔不久,吳三桂“又反了”。這回是康熙給逼的。

在做了“平西王”之後,吳三桂在雲貴一帶幾乎是為所欲為,向朝廷要東西沒夠,把自己的勢力範圍搞的“水潑不進,針插不進”。康熙心裡很不舒服,為了防患於未然,決定“撤藩”。

康熙知道,吳三桂就是一個“養不熟的狼”。早晚要反,於是就先下手為強,強行撤藩。

果然,吳三桂反了,而且是高舉“反清復明”的大旗。滑稽不?

吳三桂是有些實力,造反之初還是所向披靡的,在一片大好形勢下,他又打起了“自立為皇帝”的主意。

當然,結果是“皇帝”也算當上了,造反也算完了。

在明朝方面,吳三桂是個“賣國賊”。在清朝方面他是個“反賊”,兩頭不落好,都是賊。

實際上,就李自成的本事,能不能搞好他那個“大新”真的不好說,即使吳三桂沒投降大清,估計李自成未必打的過多爾袞。

第二次也是一樣,造反不造反都是一個結局,造反算是轟轟烈烈的死,不造反可能是“一杯毒酒,感謝天恩”。

不過,這個“首鼠兩端”的人,兩次造反成全了兩個人,第一次,成全了多爾袞,也成全了大清。第二次,成全了康熙,藉著平“三藩之亂”,康熙算是把天下又打了一遍,成全了“聖祖”的名號。

這就是吳三桂。

吳三桂不造反會是什麼結果?笑嘗歷史百態2018-03-02 10:12:33

吳三桂造反不造反其實在,叛明投清那一刻就註定了,結果都是“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題主問“吳三桂不造反是什麼結果”在解答這個問題之前,如果瞭解“吳三桂為什麼會造反”相信題主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吳三桂不造反會是什麼結果?

吳三桂一直作為滿清重要的棋子,討伐李自成,攻打朱由榔一路走下來汗馬功勞無數,但是錯就錯在他是叛國賊,對於叛國賊來說,無論哪個朝代的皇帝都是不允許其身居高位的。

康熙帝親政後,認識到以吳三桂為代表的三藩集團,可能會變成唐代的藩鎮,形成尾大不掉之勢,所以以三藩、河務、漕運為三大事,書而懸於宮中柱上,表示日夜不忘這三件大事。三件大事之中,尤以三藩為第一急務。

那麼會有人問,三藩既然是康熙必定要解決的問題,吳三桂不反不就可以了麼?

答案是不可以。

其實滿清對於吳三桂問題在他自頭像之日起,就開始佈局,吳三桂為滿清南征北戰,滿清在這個時候彷彿忘記了吳三桂是叛國賊,有官給官,要權也給勸,要地就給地,讓吳三桂享盡了榮華,習慣了富貴。

康熙十二年,正月,清廷在北京南苑舉行大規模閱兵,軍容嚴整,威震遐邇。清廷公然向三藩炫耀武力,使得三位藩王惴惴不安。三藩感覺自身難保,希望能夠告老還鄉。

吳三桂不造反會是什麼結果?

吳三桂這一年試探性地寫了一封辭職信,朝廷中人沒人敢做決斷,但康熙非常果斷有魄力,直接下旨准奏。吳三桂做夢都沒想到自己試探性的舉動竟然弄假成真,又不甘心放棄手中的榮華富貴,只好倉促起事造反。

在整個佈局來看,康熙的觀點是:認為吳三桂,撤亦反,不撤亦反,不如先發制人,乃決策撤藩。

所以吳三桂無論反還是不反,下場就必然悽慘。

吳三桂不造反會是什麼結果?五味社2018-03-02 14:24:05

謝謝邀請。

根據暢讀文研院發現,順治封吳三桂鎮守雲南,政治上是出於國家穩定的需要,反清復明勢力尚在雲南邊陲活動。康熙即位後,國家相對趨於穩定,削藩也是出於國家穩定的政治需要。同時日本閉關鎖國禁止銅出口,清朝統治者為控制大清經濟命脈,必須將雲南“收回來”。

吳三桂不造反會是什麼結果?

雲南產銅,貴州產鉛,這兩種金屬是鑄造錢幣的重要原材料。明朝時期,銅主要從日本進口,但明末清初,日本閉關鎖國,雲南的銅對於大清來說顯得尤為重要,吳三桂鎮守的雲南處於大清的經濟生命線,一旦有變,大清的經濟命脈有可能被掐斷。

如果吳三桂沒有造反,接受康熙的削藩政策,他的結局是和部將家屬遷至山海關外,即為“徙藩”。

清兵入關之初,用了以漢制漢的手段,不得不懷柔三王。及三王勢力日大,清廷大為畏忌,在康熙十二年,聖祖突然下令徙藩,將平西平南靖南三王都遷往山海關外。吳三桂得旨大怒,便舉兵叛變,改服明室衣冠,一舉而攻下了雲南貴州湖南三省之地。

吳三桂遷往山海關外後,也許會和洪承疇的命運相似。洪承疇為清朝初年的國家穩定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最後僅授以三等輕車都尉世職,世襲四世。後入《貳臣傳》。

吳三桂不造反會是什麼結果?一點點歷史2018-03-02 09:05:09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從山海關一路打到雲南,親自入緬甸拿了南明末帝朱由榔的腦袋,吳三桂給滿清立下了蓋世奇功,被清廷封為異姓親王,也算是“功德圓滿”了,但是隨著天下初定,滿清如歷朝歷代一樣,開始清理開國功臣,吳三桂等人是首要目標。

吳三桂不造反會是什麼結果?

因為吳三桂等人本就是漢人,在加上割據一方,勢力非常大,天下初定之後吳三桂等人的利用價值已經很小,而在軍事上的鉅額支出已經成了清朝的累贅。對於清朝來說,吳三桂等三藩是必須解決的,主要看用哪種方式。吳三桂如果不反,最可能的是面臨下面兩種結果。

和平解決方式,

吳三桂主動交出兵權,清朝給予優厚待遇,吳三桂帶著一家人去關外養老去,成為籠中鳥。

耗時間,

吳三桂造反的時候已經年逾六旬,如果康熙不撤藩,清廷再熬幾年,等吳三桂西去,在北京的吳三桂之子吳應熊遙領藩王,這時撤藩已經易如反掌。

吳三桂不造反會是什麼結果?

吳三桂不造反會是什麼結果?浮生半閒2018-03-03 19:39:08

康熙帝決定撤藩是為了皇權統一,是為了皇權至高無尚不旁落,更是為了清廷江山統一,不至於四分五裂。

吳三桂因為朝廷撤藩而造反,不管他採取了什麼藉口,原因都是他為了留住自己權利的自私心理。如果如題主問的那樣吳三桂不造反會怎樣?兩種結果吧,一種朝廷念他從龍之功撤藩後讓他回老家養老,只要他安分守己,也可以給他一個富貴的晚年,含怡弄孫,享天倫之樂。前提是他交出兵權,解散家臣家將,並要自己的後輩遠離朝廷,不再做官,回家做個富家翁。還要做到從此後不和任何朝廷官員來往,斷絕之前所有的故交舊部,自己也要忘了自己之前的一切功勳戰績。大隱隱於朝中隱隱於市小隱隱於野,吳三桂不反就只有選擇小隱了。只是清朝廷能讓吳三桂有這種結局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另一種結果就是朝廷防他功高震主,既便允許他辭官歸隱還是不放心,要麼安排人挑出他把柄後置他於死地,並且還能找出一條條罪狀,堵住所有有“飛鳥盡良弓藏”想法的人的嘴。要麼派暗衛暗樁直接了結了他,給世人的解釋有許多:暴斃,病死,意外等等。

總之在帝王需要自己統治的皇權緊握己手時,任何的阻礙都是必須毫不猶豫剔除的。

吳三桂不造反會是什麼結果?天空之下一扁舟2018-03-06 12:42:23

吳三桂不造反就會變成一個任清廷拿捏的富家翁。而讓在雲南一手遮天的吳三桂心甘情願的放棄手中的軍權財權,到清廷的大本營作一個成天提心吊膽的閒散人員幾乎是不可能的。

吳三桂不造反會是什麼結果?

在雲南吳三桂掌握著軍權,同時可以自由的任命官員,除了名義上還屬於清廷管轄,在事實上就是一個獨立國家的國王,掌握著雲南的一切,這樣的人是不會輕易的放棄手中的權利結束清廷削蕃的要求的。就和一個在子公司當一把手的人,可以在子公司決定一切,突然有一天總公司要把他調回去做個閒職,等於又要受人管,手中還沒權,誰願意呢?不造反的吳三桂將會失去一切,僅僅剩下自己和那麼點錢,一段時間後可能連命都會不保。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