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求】所有有關孔子的故事!!!所有的!!!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歷史
  • 2022-05-03

【跪求】所有有關孔子的故事!!!所有的!!!牛奶豬頭 2011-06-08

武漢城區新洲,歷史悠久,人傑地靈,風景秀麗。曾發掘出距今二千萬年前的“中華橄欖木化石”早在唐虞盛世即有先民聚落點。公元前1027年,周武王伐紂,分封驂乘曹俠於邾,是古邾子國,至今已逾三千年。春秋末年,新洲稱邾國,隸屬七國中的大國楚。

春秋末期,諸侯爭霸,強者稱雄,西周時期的一千八百個諸侯國被兼併成十幾個。民眾苦於戰火,疲於奔命,民不聊生西周遺制日趨瓦解,用孔子的話來說:華夏大地“禮崩樂壞”。

一代大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志存高遠,欲恢復周“禮”,推行“仁”政,拯民於水火。他博學多才,精通禮、樂、射、御、書、數六藝,刪、審《詩》、《書》、《禮》、《樂》,撰《春秋》,作《易大傳》;首創私學,有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人;他在魯國作大司寇攝行相事,推行仁政,政績卓著。使魯國秩序井然,民富國安,夜不閉戶,“四方皆則之”。博於夫子名聲,楚昭王使使奉比禮聘孔丘,以朝夕問道於孔子,使楚國國富民強,稱霸天下。孔子自陳蔡適楚,在新洲盤恆度留數日,留下了許多名傳千古的故事和動人傳說,給這片神奇的土地注入了厚重的文人底蘊,使博大精深的荊楚文化更顯深沉、凝重。

1、磨咀磐對問項橐

昔仲尼,師項橐;

古聖賢,尚好學。

司馬遷《史記》有云:“孔子居陳三歲,會晉、楚爭強,更伐陳。”公元前489年,楚、吳兩國陳兵陳國,兩軍對峙、劍拔弩張,大有一觸即發之勢,負函(今河南信陽)成為前線。居於負函的孔子師徒不得不告別於對他們禮遇有加、勤於問政的楚大夫葉公,接受楚昭王之聘,準備前往楚國都城郢都。

金秋十月,丹桂飄香,麥浪翻滾,稻穀金黃。孔子帶著子路、子貢、顏回等高足,沿大別山經邾國準備前往郢都。他們乘著馬車,賓士在古棧道上。沿途風光,飽覽無餘:農夫在田間荷鋤勞作,牧童在山間牧牛牧羊。一條條河流彎延曲折,清澈見底;一行行樹林綠蔭遮日,一片片竹林隨風搖曳;一座座村莊緊密相連,阡陌交通,雞犬之聲相間,間或聽到悠揚的笛聲在空中迴盪。天黑了,他們便寄居在附近的村莊,或者找村民瞭解當時的歷史掌故、風俗人情,蒐集民歌、民謠,或者舉辦講壇,探討宣講高深的“仁、義、禮、智、信”之道。有時也在某個村落駐足二、三天以採風。

一天,伴隨著陣陣蹄聲,漫漫塵煙,他們來到了新洲道觀河南面的舊街境內。只見大崎山似美女橫臥於藍天白雲之下,風高林茂;沙河漪瀾清清流水潺潺;獅子巖如猛獅踞伏,氣吞日月。這裡山色迷濛,湖光瀲豔,鳥語花香,好一片人間仙境。走出街南不遠,車伕突然勒住韁繩,馬兒長嘯一聲,車子停下了。

孔子問道:“何故停車?”

車伕答道:“前面有一群小孩擋道,夫子。”

“讓他們讓道。”

“小孩,你們見馬車來了,為什麼還不讓道?”子貢跳下車,沒好氣地說。

“憑什麼要我們讓道,你們不能走其它的道嗎?“一個似乎是領頭的小孩答道。

子貢怒目圓睜地吼道:“你知道這是誰的車嗎?告訴你,這是孔夫子的車!”

聽到子貢與小孩發生爭執,孔子無奈只得親自下車瞧個究竟。見到儀表堂堂、儒衫飄逸\舉止優雅的一位長者,小孩們毫無懼色,不以為然,繼續用石塊壘築他們的“城池”。

孔子撫摸著一個俊俏的小男孩的頭,和顏悅色地說:“小公子,請你們將石塊搬開,讓我們過去行嗎?”

小孩仰望著孔子說:“我們正在築城,恕難從命。”

“那好,我出一個問題,如果你答不出來,你就給我們讓道。”孔子思忖,要以“禮”服人,對小孩一視同仁。

“你出吧,”這個小孩心想,我是東周守藏史老子的高足,你還能難倒我?

“你聽好了,”孔子問:“父母與夫妻熟親?”

“夫妻親。”小孩答道。

“不對,父母親。沒有父母哪有後代!”

“夫妻親,沒有夫妻,哪有父母!”

他們各執一理,誰也說服不了誰。“父母親”、“夫妻親”反覆了二遍。

子曰:父母者,衣食也。父母從小撫育兒女,衣食住行、吃喝拉撤、教育成人、傳道授業,那樣不操心!父母當然親。

項橐還之以顏色:夫妻也,恩恩愛愛,男耕女織,同眠共枕,相濡以沫,愛意綿長,白頭偕老,永不分離。一日夫妻還白日恩呢!當然夫妻親。

……。

孔子想,我孔丘名聞天下,稱聖華夏,今天還說服不了一個小孩,“是可忍,熟不可忍!”轉念一想,“君子無所爭”,我氣度如海,有容乃大,不與小孩一般見識。便拿掉大儒的身價,搭躬施禮道:“神童在上,老夫有禮了。我們有要事在身,萬望高抬貴手,給我們借道。”

小孩理直氣壯地說:“請問先生,自古以來,是城應讓車,還是車應讓城?”

子路說:“你這是什麼城池,只是小孩的遊戲!”

“就是城池!”

韁持了一會兒。小孩自知理虧,便問道:“你們有什麼要事嗎?”

“周遊列國,傳道授業啊。”孔子說。

“傳道授業就得有一套本事和才學,那您知道一些什麼呀?”

孔子答道:“不是老夫誇口,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什麼事我都略知一、二。”

小孩說:“天文地理無所不知。那我問您,您有多少根眉毛?”

孔子說道:“眉毛本人又看不見,怎麼能知道有多少根呢?”

小孩靈機一動,接著問:“嫌看不風,天上的星星能看見,您說有多少顆?”

“天上的星星浩如煙海、多如牛毛,怎麼數得過來呢?”孔子為難地說。

小孩笑道:“啊,您又嫌多,那太陽只有一個,早晨像冰盤,晌午賽玉環,什麼時候離我們近?什麼時候離我們遠?”

孔子想了半天,喃喃地說:“這個,這個……還真不知道。你乃神童,惟楚有才!還望多多指教。”

小孩說:“指教不敢,我現在正忙著呢,咱們後會有期。”

這時弟子們都在嚷道:“師傅,咱們走吧!”孔子只得朝小孩躬躬首:“後會有期!”心裡想著,這些知識還真沒好好研究過呢!隨即令車伕調轉車頭,繞道而行。

不料,行進約一公里後,因剛才轉彎過急,車軲轆折斷了。孔子無奈,讓子路到前邊的村莊去借一把斧子修理。

子路急步來到前邊的村莊,見一位中年婦女正在屋裡織布。子路恭敬地說:“大嬸,請向你借一件東西。”那女子還未等子路把話說完,已轉身從裡屋拿出一把鋥亮的斧子,“給你!”子路驚呀不已,她怎麼知道這是要借用斧子!婦人微笑著說道:“你不是要借一個“東西”嗎?‘東’是東方甲乙木,‘西’是西方庚辛金,斧柄是木做的,斧子是鐵做的,‘金’乃鐵也。你是要借斧子吧!”子路拿著斧子跑回停車處,並將剛才的事情訴與孔子。

孔子聽後,慨嘆不已。剛才遇一聰穎孩童,現又遇一村婦,不僅樂於助人,還十分聰敏。不禁贊曰:楚乃藏龍臥虎之地也!

那個難倒孔聖人的小孩乃是項橐。《戰國策•秦策》雲:“甘羅曰:項橐七歲為孔子師。”俗文學作品《孔子項橐相問語》流傳神州大地,也在很早的時候就傳到了日本、朝鮮、越南、俄羅斯等國。《三字經》中亦載:“昔仲尼,師項橐;古聖賢,尚好學。”

因之,孔子與項橐對問系千古美談。因湖北鄂東方言言某人喜歡巧舌爭辯為磨嘴皮子 故將孔項對問之地命名為磨嘴磐將孔子繞道修車的地方稱為回車埠,以紀其事。

2、孔子使子路問津

問津遺蹟今尤在,

鐫得豐碑立古岑。

約一個小時後,馬車修好了。帶著“惟楚有才,楚地藏龍臥虎” 的喟嘆,孔子師徒一行繼續往舊街的東南方向馳行。約走了3公里,前邊一條山谷河流擋住了去道。河流水深岸闊,不知津口在哪兒。孔子一行躊躇岸邊,忽見河的上游有兩名身材高大頎碩的男子正在田間並頭而耕,便叫子路去問渡口之處。

子路來到那兩人的身旁,恭敬地揖揖手,問道:“先生,請問這條河流的渡口在何處?”

一農夫答非所問,反問道:“車上坐著的執轡的人是誰呀?”

“是孔丘。”

“是魯國的孔丘嗎?”

“是。”

“那麼,他應該知道渡口在何處。”

另一農夫又問道:“你又是誰呢?”

“我是子路。”

“是孔丘的徒弟?”

“是。”

農夫說:“你看,天下哪兒都是一樣的動盪不安,誰可以改變它呢?你與其跟著這種避人之人四處奔波,不如跟著我們這種避世之人還更安逸自在。”

子路不僅未問到津口,反而還遭一番奚落、教訓,沮喪地回告孔子。孔子聽說後,悵然長嘆。說道:“人是應該有社會責任的,怎麼能夠隱居山林,置天下的黎民蒼生於不顧,而終日與鳥獸為伍呢?如果天下太平的話,那也用不著我孔丘四處奔波了。”

這兩位在田間耕作的農夫便是當時有名的隱者長沮和桀溺。人各有志,儒家一直主張入世,匡時濟世,“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而隱者認為天下大亂,已無可救藥,只能自保。因為孔子曾在此地使子路問津於長沮與桀溺,人們便將那條擋住孔子去路的河流稱作孔子河。在河流的兩旁,長沮、桀溺耕種過的那片呈梯形的田壟,一邊稱之為長沮衝,一邊稱之不桀溺畈。

《論語》、《史記》對子路問津均有記載。

《論語•微子》載:“長沮、桀溺耦而耕,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焉。”

《史記》載:“長沮、桀溺耦而耕,孔子以為隱者,使子路問津焉。”並進行了一番對話:“桀溺曰:‘悠悠者天下皆是也,而誰與易之?且與其從辟人之士,豈若從辟世之士哉!’?而不輟。子路以告孔子,孔子憮然曰:‘鳥獸不可與同群。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據錢穆《論語新解》注:“長沮、桀溺兩隱者,姓名不傳。沮,沮洳。溺,淖溺。以其在水邊,故取以名之。桀,健義,亦高大義。一人頎然而長,一人高大而健。”

孔子是否在新洲使子路問津於長沮、桀溺,眾說不一。河南新蔡城南二十餘里的關津,亦傳說是當年子路問津處;羅山縣有子路村,拓城縣、葉縣亦傳說有子路問津處,山東魚臺亦有此說。子路到底在何處問津,無史籍記載。《史記》記載孔子自葉返蔡,見沮、溺耦耕使子路問津,其在葉在蔡,還是在新洲,也未詳細道明。《聖賢冢墓記》載:“黃城山即沮溺所耕處,下有東流,子路所問津處也。”明萬曆《黃州府志》雲:“按史記孔子自蔡如葉,注云,葉有黃城山……古志載,縣以北十里有永安城,為楚所築,楚因當都之矣。今淋山河(今團風縣地,與孔子河村南北毗鄰)正當官道,亦有黃山。”清光緒《問津院志》雲:“黃山,在孔子河北,一名黃山鋪,一名黃林墅。”按府志之說,葉有黃城山,而孔子河這個地方也有叫黃山的地名。黃城山、黃山僅一字之差,也許是後來簡稱之,且附近又有楚城,本地又是官道,孔子由此到楚似在情理之中。明《統一志》、清《湖廣通志》均載:“相傳孔子自陳蔡適楚,至此問津。”

據史料記載,約於西漢文帝十六年(前164年)至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間,邑人在孔子山旁挖掘出“孔子使子路問津處” 石碑,淮南王劉安為紀其事,遂在當地建亭立碑,修孔子廟,以供人祭祀,並徵召學士在廟內講學著書。石碑仍在,雖經年曆月,字跡依昭然,明代進士、書院主持人蕭繼忠有詩云:“霧暗秦碑澀,雲生漢殿荒。”由此推斷,問津碑為秦時所立。原碑不知毀於何時,現僅存明人書寫的同文碑一塊。

3。 渡河落水山間曬

一時風欺竹,

連江雨送秋。

魚遊浪影沉,

曬書佚事留。

長沮、桀溺雖歸隱山林,但並不閉目塞聽,他們知道:魯哀公曾問過孔子:“魯國之亂,源於季氏,大家都明白,然而,為何越明白越亂呢?”請孔子指點“迷津”。 孔子當時答道,“因為你只是明白一國、一人,而不明白天下。”可見孔子是知而不迷。長沮的話中隱語:孔子既知魯之“迷津”, 也必知楚之“迷津”, 故不以渡口相告。孔子一行只好找別人打聽。他們來到渡口,見有一老翁在擺渡。子路說:“船伕,請將我們渡過河。”

“行,請駕好馬車,都上船。”船伕用竹杆吃力地撐著,馬兒在水中隨著木船過河,馬兒會游泳。

船到河心,突然大風驟起,木船在波濤中顛簸搖晃,船兒忽高忽低,象一個醉漢似地立不穩,一船人都失去了重心。整船人和馬車經不住這種顛簸,伴著風吹浪湧,船一歪,就翻落到河中。孔子師徒等人眾都成了落湯雞,掉入水中,衣服全溼透了。人落水問題還不太嚴重,這時的南方還不冷。可惜了我的那些書,孔子喊道:“快救我那些書!”

民間有諺:孔夫子搬家??全是書。孔子一生髮奮好學,樂以忘優,不知老之將至。走到哪兒都攜帶著很多書。

古時的書,其實都是一些竹簡上刻或書寫的篆字,東漢蔡倫發明造紙,北宋畢昇發明活字印刷都在其以後許多年。

在眾人的一番折騰下,馬車被推上了岸,書也被撈上來了。但是,那些書全被水浸溼了。孔子心中焦急,四處張望,欲找一個曬書之所。還是顏回年輕,眼尖,“瞧!對岸有一座山丘。”那座山有300多米高,四面無倚,獨凸而立,頂部平坦潔淨,足有二畝見方。孔子憋皺的眉頭舒展了,此時秋高氣爽,陽光直照山頭,很好曬書。弟子們很快將被打溼的書搬到山頂,鋪開晾曬起來。周邊也沒有什麼人,子路、子貢、顏回也不顧斯文,脫掉長衫,擰乾晾曬。

經歷了剛才的一番折騰,孔子站在山頂,俯瞰潺潺流水,不禁仰天長嘆道:“美哉水,洋洋乎!可惜的是這兒沒有橋,此處要是有一座橋就好了,過往行人就不會如我等受涉水之苦了!”

隨後,孔子師徒落坐於兩丈多長的長石上,稍事休息,以等書曬乾。子路回想起近段的行程,種種不幸,不禁發起牢騷,口裡唸叨:在宋國的一棵大樹下習禮時,宋司馬桓魑欲殺師傅;在於野被陳蔡大夫圍困三日,粒米未進,很多人都餓病了;上午在舊街讓項橐毛孩戲弄,下午又人車落水,真是不幸,可謂“風刀劍樹嚴相逼”。

孔子寬解道:“天降大任於我等,實現周禮,天下歸仁,任重而道遠。忍飢挨餓,受苦受難,在所難免。我們必須堅韌弘毅,矢志不移,死而後已。”

孔子師徒當年曬書的山就在今問津書院的後邊,山勢平坦,有茂林修竹,茵茵莊稼,被稱之為曬書山。孔子當年坐過的那塊長石被稱為“坐石”,周邊還有後來他們駐足講學時供研墨行文之用的墨池、硯石。墨池即離坐石不遠處的小溪,溪邊石黝如墨,故名墨池。臨池石刻上刻有“墨池” 兩字,儘管年代久遠,仍依稀可辨。池邊一石,形如硯臺,如天作之合。每遇天氣變化,即有“墨水” 浸出,池水久旱不涸。

4.千年一嘆孔嘆橋

氣節如山,千秋仰止宮橋近;

文章似海,百代淵源俎豆磬。

公元前489年,孔子站在孔子河岸邊,望水興嘆,說此處若有一座橋就好了。孔子後來被稱之為聖人,但聖人不是神仙,孔子也不信神。“敬鬼神而遠之”(《論語。雍也》),“未知生,焉知死?”(《論語。先進》)孔子不言“亂、力、鬼、神” 即是證明,神可以點石成金(當然,神是不存在的)。就當時的生產力水平而言,建一座象樣的橋是不容易的。

孔子河發源於大別山東南支的五雲山 是一條綿長十多公里的山間小河 周邊山崗林立 林茂竹密 松濤陣陣 鳥語聲聲 田壟縱橫 村莊聚落。她流經清清沙河、舉水,匯入萬里長江,奔向無涯大海。千百萬年來,流水潺潺,不捨晝夜,從上古流過春秋,又從春秋流到如今。她因為曾留下孔子的足跡,因孔子發出過千年一嘆,而更加令人神奇嚮往,而承載著更加深厚的文化底蘊。

一千八百多年後,孔子的夙願,以及世世代代一河兩岸民眾的期盼變成了現實。明萬曆年間,孔子及儒學思想的崇拜者、歸安進士、黃岡知縣茅瑞徵遂孔聖人之願,在此修築了一座大橋,並命名為孔嘆橋。茅瑞徵是一位較有作為的知縣,縣誌稱他“於水利、郵傳備極經畫,有大功於民”。

茅瑞徵及孔子河周邊的民眾慷慨捐資,請來最好的工匠準備動工,促成此義舉。四百年前,鋼筋、水泥等建築材料還未發明,從哪兒去弄上好的建築材料呢?這裡又發生了一個神奇的故事。

就在眾人躊躇之際,一位白髮飄飄、有仙風道骨的長者來到了村莊。他對村民指點迷津道:“要修成此橋,非用龍骨不可。”村民詫異,“從哪兒找龍骨呢?”只見他拿起羅盤依地而卦,隨即指著南方一塊長形壟崗說:“此地似龍形,必可得龍骨。”眾人依言,來到壟崗,掘地一瞧,果見一塊塊的青石,天然生成,堅硬碩長,每根長逾十米,重約萬斤。抬出地面後,一數,共十六根。

據當地的村民講,壟崗就是現在的麻石山,離此有十來裡遠。當時既沒有拖拉機,更無起重機,要將十米長、五噸重一根的石塊搬運到工地,並使其不受損,談何容易!修橋補路,行善積德,附近的年輕後生踴躍來到壟崗,個個虎背熊腰,身強力壯,都是乾重活的好手,一點數,正好有三十二人。

十六根石塊,三十二個壯漢,也是一種天緣的巧合,再多一個人則嫌擁擠,再少一人則嫌力量不足。說來也怪,其中有一根石頭,眾人使出渾身力氣怎麼也搬挪不動。這時,地仙又飄然而至,向眾人解釋道:“此乃龍脊,不可妄動。”眾人依言而行,留下龍骨,重新填埋好,將其餘的十五根抬走,而此橋的造型為四墩三孔,每孔上面鋪陳五根石樑,正好只需十五根。

大橋修築告竣,孔子之願遂矣。鄉民因此得益,再也不用涉足過河,再也不用擺渡了。至今,村民們還說,孔嘆橋託聖人之福、沾龍體之光,故持有神靈,失足和落水者很少,就是偶有人失水,也未見摔傷和溺死者。

如果你沿著當年孔子的足跡,來到孔嘆橋遊覽觀光,你會為400年前的工程而驚歎。

整座橋全為青石壘砌而成,塊塊青石,稜角分明,大而沉,穩而牢。長22。8米寬2。25米高2。52米。其造型為四墩三孔每孔之間鋪裝五根石樑一共十五根。令人稱奇的是這根根石樑每根都是一整塊碩長厚實修鑿整齊。以當時的科技水平和裝置搬運和起吊最令人不可思議也是一個謎。可以想象當時的工匠的智慧是很高的橋的質量是超凡的歷經幾百年承載過幾多人和物她依然巍然聳立。

傳說歸傳說,無神論者只相信科學。舊街本身建材資源豐富,有大理石廠。建設京九鐵路新洲段,石材都是就地取材。風水學中也有科學的成份,只是用古老的方法作過一些勘探罷了,外加一些神玄。就當時的搬運裝置而言,重達5000公斤的石塊,應是集眾人之力,並輔之以馬車、人力車之類的裝置而一塊塊搬運到工地。中華民族是文明古國,長城、故宮、都江堰等浩大工程都體現了先人的傑出智慧,孔嘆橋也是其中一例。

5、之乎也者之字山

一望穹窿氣象殊,轍環曾此暫馳驅。

蒼松夜撼蛟龍影,怪石朝蹲虎豹軀。

氣壓東山堪小魯,靈通泰岱可觀吳。

登臨不盡中秋興,到處春風是舞雩。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仁者靜,仁者壽”(《論語•雍也》)。仁者愛人,“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其出發點和歸宿,也是他一生為之奮鬥的理想。他在推行其學說和思想的同時,也十分熱愛大自然,寄情山水。立志以仁,寄情以山,怡情以水,要象高山那樣崇高偉岸,象水那樣悠然安詳,洗滌著世間的汙濁。孔子在新洲度留期間,就曾多次流連於山水之間,思考著匡時濟世的偉業,欣賞著風光無限的美景。

一天早晨七、八點鐘,孔子師徒來到曬書山散步,他們一邊哼著美妙的韶樂,一邊欣賞著周邊的景緻:近看孔子河流水潺潺,白浪直掛。秀麗的村姑在河邊揮舞著木杵,有節奏的搗衣聲和著嘩嘩的流水聲,彷彿在演奏著一曲動人的樂聲;四濺的水花,在陽光的照射下象晶螢惕透的珍珠自天而降。遠看阡陌人家,雞犬之聲相聞,吹煙四起,直入雲霄。往東邊的山脈一瞧,只見青翠的山巒自北向南,綿延千里,透著一種靈氣,恰似一個“之” 字,美中不足的是,缺少上面的一“點”。

孔子唸叨:“之、乎、也、者、矣、焉、哉,缺點不為之,缺之不成文。”就地掬起一捧泥土扔向那個山頭,只見那捧泥土飛向空中,越變越大,飄落在那座山頂上,形成了之字的一點。子路等人驚叫道,“這下就似一個完整的之字了。”

之字山的傳說,美妙而神奇。漢字是象形文字,大自然又鬼斧神工,山形地勢,似牛、似馬,象文、象字,充滿著美感。親臨其境,登高眺望,揣摩揣摩,你就會頓悟之字山的奧妙與神奇。

十月上旬的一天上午,孔子在孔子河畔的孔子山講經臺上講學,聽者有五、六十人,眾學子正聽得入迷。孔子吟道:

伐木丁丁,

鳥鳴嚶嚶。

出自幽谷,

遷於喬木;

嚶其鳴矣,

求其友聲。

……。

突然,一輛馬車馳來,從車上下來兩名信使,他們徑直來到孔子面前。孔子見官差來到,便停止了講學。官差帶來了葉公的信函。孔子拿著閱讀,函雲:

孔夫子敬啟:吾國國君不幸於昨日崩歿,楚國政局有變,前昭王聘書不便踐約,深祈海涵。特遣使以告,並順送旅資五千,萬望笑納。

夫子高深學問,道德文章,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仰之彌高,鑽之彌堅,吾輩將永遠尊崇。

後會有期,他日定當覲見拜教。

即頌時祺!

楚人沈諸梁頓首

楚昭王二十七年十月八日

其實,楚國的失約,昭王逝世是原因之一,主要是楚令尹子西嫉賢妒能,從中作梗之故。讀罷葉公的信函,孔子深感悲痛和惋惜。他一直視楚昭王為明君,泱泱楚國,若能有楚昭王推行仁政,以拯救亂世的民眾,將是天之大幸。為了謁見楚昭王,他們師徒長途跋涉,歷盡艱辛,在陳國居住了四年。未曾想,郢都未至,知遇之君卻已仙逝,已成故人。

未久,孔子師徒結束了在新洲的旅程,辭別楚國,來到了衛國,在衛國又居住了三年,為衛出公參政。

6。 千年杏壇名書院

同心同德又同堂,此日杏壇如現在;

變魯變齊今變楚,當年車轍不曾回。

孔子走了,帶著壯志未酬的遺憾,帶著對博大精深的楚文化的崇敬,帶著對這片靈秀的土地的深情眷戀走了。

但是,孔子河、孔子山、孔子村尤在!問津書院、問津碑、曬書山尤在!顏子巷、長沮衝、桀溺畈尤在!講經臺、墨池、硯石尤在!

孔子的精神永在!孔子的學說永存!

“教同化雨綿綿遠,泉似文瀾汨汨來。”這裡的山山水水、花花木木都在深情地訴說:一位偉大的文化巨人曾光臨過我們,曾與我們朝夕相處。

人們留住了孔子。孔子的思想,世世代代地潛移默化著這裡的人們,滋潤著這裡的每一寸土地。他們將孔子當年的露天講臺升格為氣勢恢宏、蔚為壯觀的書院,並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敘寫著傳儒重道的歷史,一直寫到今天,也許還會永遠寫下去。

約西漢文帝十六年(前164年)至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邑人在新洲孔子山傍掘出秦隸“孔子使子路問津處”石碑。劉邦之孫,淮南王劉安為紀其事,遂在問津碑發掘處建亭立碑,建孔子廟,以供人祭祀,並徵召學士在廟內講學著書。淮南王立都六安,邾縣為其屬地。其時,漢武帝採納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學成為維護國家政權的理論學說。

東晉成帝鹹康二年至四年(公元336年??338年),時任豫州刺史毛寶,曾在此拜謁孔子廟,撥款修葺。

唐武宗會昌二年至四年(公元842年??844年),時任黃州刺史(新洲為黃州府治)、著名詩人杜牧擴建孔子廟。取唐玄宗封孔子“大成至聖文宣王”之意,更屆名為“文宣廟”,並在此開壇講學。

南宋荊湖制置使孟珙增修孔子廟,大思想家、理學之集大成者朱熹(公元1130年??1200年)來此講學,傳道授業,答疑解惑,並題詩贈孔子山廟學。詩云:“蒼顏已非十年前,把鏡回看一悵然。履薄臨深諒無幾,且將餘日付殘編。”朱子此時已年近七十,有時不我待之感。

元初,江西廬陵名儒、南宋末時湖廣儒學提舉龍仁夫,拒元不仕,效仿長沮、桀溺歸隱孔子山中,在此首創問津書院(時人稱“孔子山廟學”或“龍仁夫書院”),築室講學。平生以重道為已任,博學多聞,所撰《周易集傳》18卷,見解獨到。卒年90餘歲,葬於陽邏華山。後學頗推崇其氣節,多有讚頌。其墓旁及問津書院分別建有祠堂,立有牌位,每年都要憑弔、奉祀。

元未,陳友諒起義軍攻佔新洲城,並稱帝於邾城。朱元璋進攻新洲,打敗陳友諒。孔廟、書院慘遭兵燹,毀於戰火。後經地方官吏和儒士多次修復,但規模大不如從前。

明朝,尚書耿定向、御史舒山、湖廣巡撫熊尚文等高官鼎力相助,兩次大規模復建書院,孔子廟與學宮合建,並在河南商城湯池建問津書院分院。熊尚文還題寫了“問津書院”四字。“一時鄂城、漢上、衡山、耒陽以及京都之首善、江右之澹祠、無錫之東林,互相章明,而問津之盛遂擅天下。”明代南昌大儒朱試曾說:“澹祠、問津,彼此相望,大張正學,俾江楚儼然鄒魯,誠確論也。”

明未崇禎八年,書院又毀於戰亂。清代,康熙初年再度復修並擴建。清咸豐初年,太平天國軍與曾國藩的湘軍大戰新洲,書院三度兵燹,同治、光緒年間又數次復修並予擴建。清代康熙、嘉慶兩皇帝御賜問津書院“萬世師表”、“聖集大成”金匾,更使其聲播海內,名噪一時。湖廣提學使蔣永修撰千餘言,作“重修問津書院碑記”。

民國初年,著名書法家、孫中山總統府官員張翼珍為問津書院重修題寫“問津書院”石匾。其後,作為小學、初中、幹訓場所存在了幾十年。“霧暗秦碑澀,雲生漢殿荒。空餘耦耕地,今古共棲皇。”秦時明月依舊,漢唐繁華無駐。十年“文革” 尤如十年夢魘,歷朝歷代官府和文人墨客打造的楚天學府已是滿目瘡痍。她由一個腰纏萬貫的富翁,變成了一個家徒四壁的窮漢。供奉千年的孔子、朱子塑像被推倒,康熙嘉慶御匾被搶,碑刻成了農家庭院的墊腳石,孔嘆橋面蓋了房,典籍散失,禮器無存,千年古樹橫遭砍伐。實在令人痛首扼惋!僅存的佈滿青苔的大成殿、空空如也的仲子祠、朱子祠,以及大成殿內外半石半木的高高支柱,臺階前雕刻有?

【跪求】所有有關孔子的故事!!!所有的!!!3335339 2011-06-08

有一個孔子與竹子有關的故事,春秋時代的孔子駕牛車周遊列國,走在山西省平順縣的一個小村莊的路上時,一個三、四歲的小孩在路上用土圍了一座城池擋住了孔子的行程,孔子讓小孩讓路,小孩子問孔子:您見過城池給車讓路嗎?孔子只好驅車繞城而過,這個村後來就叫北耽車。孔子繼續前行,在路上修城池的小孩子追趕上牛車問孔子:松樹為什麼耐寒,冬天也青翠碧綠?孔子回答:松樹心實、油大,所以耐寒,冬天也青翠碧綠。小孩子又問:竹子無油、心空,怎麼在冬天也青翠碧綠?孔子答不上來。小孩子問:樹上的柿子見過吧,青時是澀的不能吃,紅了怎麼就慢慢不澀能吃了呢?孔子回答說:太陽曬得多了,柿子紅了就不澀了。小孩子再問:胡蘿蔔吃過吧,為什麼埋在土裡的是紅色的,而露在外面太陽曬著頂部是青色的呢?孔子回答不上來,只好結束山西之遊,回車山東,這個村莊後就叫回車村。

【跪求】所有有關孔子的故事!!!所有的!!!zyg669 2011-06-09

輸入“孔子+故事”一搜索就有,免跪免禮,坐下來好好看吧!

【跪求】所有有關孔子的故事!!!所有的!!!手機使用者0d75c 2011-06-09

春秋時代的孔子駕牛車周遊列國,走在山西省平順縣的一個小村莊的路上時,一個三、四歲的小孩在路上用土圍了一座城池擋住了孔子的行程,孔子讓小孩讓路,小孩子問孔子:您見過城池給車讓路嗎?孔子只好驅車繞城而過,這個村後來就叫北耽車。孔子繼續前行,在路上修城池的小孩子追趕上牛車問孔子:松樹為什麼耐寒,冬天也青翠碧綠?孔子回答:松樹心實、油大,所以耐寒,冬天也青翠碧綠。小孩子又問:竹子無油、心空,怎麼在冬天也青翠碧綠?孔子答不上來。小孩子問:樹上的柿子見過吧,青時是澀的不能吃,紅了怎麼就慢慢不澀能吃了呢?孔子回答說:太陽曬得多了,柿子紅了就不澀了。小孩子再問:胡蘿蔔吃過吧,為什麼埋在土裡的是紅色的,而露在外面太陽曬著頂部是青色的呢?孔子回答不上來,只好結束山西之遊,回車山東,這個村莊後就叫回車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