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有勞動需要知識的事例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歷史
  • 2022-07-03

誰有勞動需要知識的事例618748 2007-11-25

孔祥瑞

誰有勞動需要知識的事例shittongtong 2007-11-20

和諧社會需要知識型產業工人 ——記全國勞動模範孔祥瑞

〔 作者:吳靜 轉貼自:中國水運報 點選數:436 更新時間:2006-11-1 文章錄入:楊武 〕

“知識型產業工人”、“藍領專家”、“港口工人的座標”、“排障專家”……這是人們對天津港(集團)公司煤碼頭有限責任公司操作一隊隊長孔祥瑞的暱稱。作為天津港一位普通的工人技師,在34年的工作中,他敢於拿港口的洋裝置“開刀”,主持開展技術革新130多項,為天津港創造效益8400多萬元,兩次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兩次榮獲天津市特等勞動模範稱號。

10月18日,跟隨“中央新聞單位孔祥瑞先進事蹟採訪團”到天津港採訪時,記者在感嘆咱們產業工人強大創造力的同時,內心也充滿著疑惑:孔祥瑞畢竟只是一個初中生,沒有經過專業系統的進修與培訓,憑著幾十年的工作經驗,就敢去動人家“老外”處於國際先進水平的港口機械?是怎樣的知識水平與技術實力支撐著他的自信?

對於這個問題,孔祥瑞的回答樸實而有力:“咱們中國工人絕不能做洋機械的奴隸!國際上再先進的裝置在不同的地區環境中、不同的氣候條件下,也有不盡人意的地方。作為一個操作工人,也許沒有能力把進口的大裝置進行整體改造,但是可以結合工作實際,在一些小環節上解決問題,透過技術創新讓操作更便捷、更安全、能耗更小,也能為企業、為國家創造更大的效益,這同樣是創新。”

記者眼前的孔祥瑞,1.8米的大高個兒,黑裡透紅的國字臉,腰板挺得直直的,微卷的黑髮,給他北方鐵漢的剛毅形象平添了幾分儒雅。他睿智的談吐,充分展示出我國新時期知識型產業工人的過人智慧。

然而,面對鮮花和榮譽,他常謙虛地說:“我不是發明家,也不是工程師,我只是一名普通的碼頭工人。”

把知識用“活”

實踐,是我們一線工人的崗位優勢;實踐中學習,是我們工人成才的基本途徑。邊幹邊學,勤于思考,學以致用,就能把“死”知識變成“活”知識。 ——孔祥瑞

“可以沒有文憑,不可以沒有知識”,這是孔祥瑞十分欣賞的一句話。上世紀80年代,只有初中文憑的孔祥瑞考上了職工大學,但由於工作忙等原因沒能在課堂裡安坐下來,直到2005年才讀完大專函授課程。然而,多年來,他把工作崗位當成課堂,靠著勤奮學習儲備的知識,靠著長期實踐積累的經驗,把門機的“脾氣秉性”吃了個透,成長為工人中的專家。不過,孔祥瑞愛主動鑽研技術,除了自身勤奮與受師傅金貴林影響外,其主要原因還是給工作中遇到的棘手問題逼出來的。

改革開放後,天津港的貨物吞吐量明顯增加,港口裝置跟不上生產發展的需要,壓船成為港口的家常便飯,最多時有100多條大船壓港。

當時,有著一個“大抓鬥”的門機是天津港港口裝卸的主要裝置,孔祥瑞所在的門機隊就是天津港裝卸的“主角”。作為值班隊長,孔祥瑞整天最擔心的事就是門機出毛病。可是,往往越怕就越來事兒。

一個星期天的早晨,正趕上裝一艘巨輪,就在這節骨眼上,一臺門機壞了。當時的通訊和交通都非常不便利,找到維修工並趕到港口施工現場,在路上就用了3個多小時,結果折騰半天也沒修好,又得回去找高手來修,又整整花了8個小時,港口的生產受到了相當大的損失。

“這8個小時,急得我跳海的心都有。”這件事對好強的孔祥瑞觸動很大,他痛下決心要把維修技術拿下。俗話說,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孔祥瑞把全隊所有門機的基本效能和技術引數,都死記硬背下來,做到爛熟於心,然後再到生產實踐中理論聯絡實際。專業維修工來了,對他們的技術能學多少就學多少,不懂的就打破砂鍋地問。

除此之外,孔祥瑞還有一招,每天做裝置執行狀況的記錄,對當班時發生的所有故障現象和維修過程,都一一記錄下來。這個習慣,一直堅持到今天。幾十年來,孔祥瑞結合工作需要,自學了力學、機械原理、液壓、電工學、材料學等方面的知識。時間久了,學的知識系統了,工作上也就得心應手了。

雖然孔祥瑞的身份只是工人技師,但他憑著這樣一種執著的鑽研精神和創新意識,在1999到2000年帶領隊裡的骨幹攻克了門機中心受電器發生短路的技術難題,這項創新成果於2003年獲得了國家發明專利。

孔祥瑞清楚地記得,1999年7月1日那個酷熱難耐的下午,剛剛參加完局裡業務培訓的孔祥瑞,突然接到隊裡電話:1號門機滑環燒了!

他立即從幾十公里以外趕到現場,見1號門機無力地垂著頭,機房內還冒著縷縷青煙,那是因為滑環內大股電纜由於旋轉齒輪鬆脫而斷裂,造成電路短路起火。原本在烈日下曬了一天的機房已經格外悶熱,再遭此“劫”,更成了“烤箱”。孔祥瑞第一個鑽進機房。隨後,張勇健等5名技術骨幹也跟著進了這個攝氏50多度的“大悶罐”。

查線、糾偏、更換滑環……汗水,流進眼眶,滴進嘴角,修復一步步進行,機房內的空氣卻越來越渾濁。為防止出現意外,孔祥瑞下令:兩人一組,分組出去換氣!而他自己卻堅持一直留在機房裡。那天,他們6個人整整喝了5箱礦泉水,卻沒有一個人想去廁所。水,全部從汗裡蒸發了。

第二天凌晨2點,故障才得以排除。在清晨的陽光下,港口的門機又恢復了作業,孔祥瑞的心卻像湧動的海潮一樣難以平靜:此前門機中心受電器短路曾多次引起停機,再不能讓它經常發生故障,再不能讓港口生產反覆停頓,讓弟兄們汗水白白流淌,讓國家的大把美金白白流失!

抱著一定要徹底解決問題的決心,他帶領隊裡的技術骨幹成立了攻關小組,仔細翻閱資料,深入分析研究,終於查找出門機設計上的三大缺陷:一是同心度不夠;二是結構不合理;三是受電器高度過高。針對故障原因,他們重新設計改造方案。經過3個月的探索攻關,一舉完成了對門機中心受電器的技術改造。這項效益巨大的革新,投入的資金僅有2000元。隨後,他們的革新方案被生產廠家所採用。2000年,由孔祥瑞、金學智、康建橋撰寫的論文《M16-33型門機中心受電器的技術改造》發表在《天津港口》雜誌上。2003年,該項發明被國家智慧財產權局授予實用新型發明專利。

用聰明才智來體現工人階級的力量

作為當代產業工人,不僅要靠自己的汗水來建設國家,更要靠科學技術創造財富,用聰明才智來體現工人階級的力量。 ——孔祥瑞

孔祥瑞的創新和發明,按他自己的話說:“都是小藥治大病。”他的想法很實在:“幹了這份工作,就得對國家負責,對企業負責,保證完成生產任務,保證裝置的完好率。如果沒有這個前提,許多發明和創新我可能根本想不到,當然也更做不到。”

事實的確如此,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孔祥瑞的發明非常簡單實用,往往是投入少,成效大。有時就是這裡多開一個打潤滑油的口子,那裡新增一根觀察軸承偏離的鐵針。可就是這些“小藥”,幫助“洋機器”解決了大問題,給企業創造了可觀的效益。比如,以孔祥瑞名字命名的“門機主令器星形操作法”就是這樣“出爐”的。

2001年,天津港吞吐量衝擊億噸,孔祥瑞所在的六公司裝卸作業以煤炭為主,他們的18臺門機是天津港當時的生產主力。本來已經“超負荷”執行的六公司,承擔的作業量又增加了30%,達到2500萬噸以上。裝置還是這些裝置,人還是這些人,可任務增加了這麼大一塊,作為固機隊隊長,孔祥瑞深感肩上擔子的分量。

那陣子,孔祥瑞吃不好、睡不香。每天上班就在門機前琢磨,下班了滿腦子也都是門機在轉,門機抓鬥作業的第一個動作到最後一個動作,在他眼前不停地“過電影”,稍有疑惑,他就馬上跑到門機前實地考察。工友們知道,孔隊是在為“小馬拉大車”想辦法。

有一天,孔祥瑞乾脆爬上船,近距離觀察門機抓鬥的動作,他發現門機抓鬥放料時,起升動作有個短暫的停滯。他用秒錶一掐,16秒左右。能不能把這個作業空當利用起來,提高工作效率呢?

經過反覆觀察,孔祥瑞發現門機的“大抓鬥”在放料時,縱向鬥瓣先開啟,橫向鬥瓣再開啟,一前一後,抓鬥的起升動作會出現10多秒鐘的停滯。這個不易被人發現的作業空擋,在孔祥瑞看來,無異於發現了“新大陸”。為爭搶這寶貴的十幾秒鐘,孔祥瑞鉚足了勁兒。憑藉對門機的熟悉,他與工友們將門機動作控制系統“解剖”,把抓鬥起升、閉合控制點合二為一,讓抓鬥的四片鬥瓣同時開合,並將門機的控制器手柄的“指揮”移動軌跡由“十”字形豐富成“星”形,讓抓鬥的開啟和提升的兩個動作由過去的兩個指令分開完成,變成由一個指令同時完成,並在一週之內完成了所有的門機的改造。

實踐證明,孔祥瑞透過技術創新發明的“門機主令器星形操作法”,縮短了作業時間,提高了生產效率,令門機的每一次“抓放”作業節省時間15.8秒。不要小看這十幾秒時間,平均算下來,使六公司的每臺門機每天多幹480噸。一年下來,18臺門機增產300多萬噸,當年就為公司創效1600萬元。那一年,孔祥瑞所在的固機隊先後8次重新整理生產紀錄,創造了公司年吞吐量2717萬噸的優異成績,為天津港實現億噸大港目標做出了突出貢獻。

2002年,該操作法被天津市總工會以孔祥瑞的名字命名,成為天津市職工十大優秀操作法之一。

操作工人不能當先進裝置的奴隸

我們在生產一線,天天和裝置打交道,最能看出毛病,咱雖然是操作工人,但不能當先進裝置的奴隸,要善於針對它的缺陷進行革新改造,(使它)在我們手裡實現消化、吸收、再創新。 ——孔祥瑞

2003年12月,孔祥瑞告別了工作了20年的六公司,被調到煤碼頭公司一隊任黨支部書記、隊長。這是一個新的工作崗位。上任第一天,公司經理指著從美、法、日等國進口的長龍一樣的自動化聯動傳輸裝置說:“8億元人民幣的裝置,交給你了,維護好了,它幹起活來是個巨人,維護不好,一根電線斷了它比死人還難弄。”

與過去孔祥瑞熟練駕馭的機械化單機——門機相比,這套進口的自動化聯運傳輸裝置完全由電腦自動化控制,管理、操作、維護的科技含量跨越了一大步。而且,這套裝置哪個部位都很昂貴,換個部件動不動就得幾十萬。面對嚴峻的考驗和挑戰,孔祥瑞不敢掉以輕心,已到不惑之年的他又給自己定了個調子:“在碼頭上幹一天,就不能讓人家說不行,不想讓新的裝置淘汰,就得不斷學習。”

其實,如何保證對進口裝置的消化、吸收、改進與完善,使其在生產實踐中發揮出最大的效用,不僅是擺在孔祥瑞眼前的一道考題,也是所有引進裝置的企業都要解決的共同問題。

孔祥瑞用了一年的時間,跟這套裝置“建立感情”。為了把“洋機器”變成了“自己人”,他摸索出一套切合實際又行之有效的辦法和經驗,保證裝置更好地運轉,並親手製定了保養標準和規定,建立了專人專機保養制度,寫出了《安全生產十必須》。與此同時,孔祥瑞又開始了對“洋裝置”的技術改革,提出了“三必改”原則,即:影響生產的必改、存在隱患的必改、不便檢查維修的必改。全隊員工廣泛參加了技術創新活動,先後發現了火車掛鉤、耐磨襯板等部件存在的大小缺陷30多處,都組織力量進行了革新改造。

天津港接卸自動化裝置程式十分先進,從天津港運出的煤炭,由火車專列運進港口,再透過翻車機將煤炭從列車上翻到地槽內的皮帶上,然後輸運到港口堆場,由堆料機在堆場上堆放整齊;當船舶需裝煤時,由取料機從港口堆場上取出煤炭,再透過皮帶將煤炭傳送到船上。

接卸自動化裝置中的翻車機承擔接卸到達列車的任務,每列車54節,翻車機每摘鉤一次,翻倒出2節車廂原煤(120噸)。過去,列車摘鉤是透過一個相互垂直的槓桿,帶動液壓軸完成的。由於垂直槓桿為一次壓膜成型鋼件,使用扭曲的應力集中,容易損壞變形,經常摘不了鉤,造成每月停機十幾至二十幾次,其維修也費時費力,直接影響卸車效率。

孔祥瑞透過研究力學原理,找出“緩衝槓桿自身承受應力,簡化維修更換程式”兩個突破點,把過去的一根“直”槓桿改成活動的三節,不僅緩衝了槓桿承受應力,延長了摘鉤槓桿使用壽命,且拆裝靈活,便於維修更換,使維修更換一次槓桿的時間由原來的3小時縮短至15分鐘。

此項技術改造自2004年1月開始,用了2個月時間,每套槓桿花了400元,共計4套,不到2000元就解決了大問題。自應用以來,節省卸車時間達1800小時,多接卸列車65700節,多接卸原煤320萬噸,又為港口創造了上千萬的經濟效益。翻車機摘鉤槓桿的改造成功,進一步增強了孔祥瑞進一步改造、完善進口裝置的信心。

位於港口煤碼頭的4個高達二三十米的皮帶轉接塔是煤炭由港到船運輸環節中的重要設施之一。在這裡,大塊的煤炭被皮帶以極高的速度轉送到塔頂上,然後分運到塔下的裝船皮帶上。轉接塔擋板上的耐磨板由於受到煤塊的高速衝擊,極易受損,經常需要大範圍更換。過去,換一塊耐磨板,一般要用近30分鐘,影響生產不說,倘若破損的耐磨板從二十米的高空落入煤中極有可能割裂塔下的傳輸皮帶,或是混進煤炭中引起貨主索賠,其後果將十分嚴重。同時,工人們在二十米高的塔壁內高空作業更換耐磨板,操作時間長,危險性大。

對裝置問題極其敏感的孔祥瑞意識到這是一個必須排除的隱患。他透過檢視轉接塔擋板結構圖和對耐磨板現有抗壓抗熱效能進行試驗,發現耐磨板的原設計沒有考慮大塊煤作業,抗衝擊力熱摩擦的指標僅為每平方釐米50焦耳,而大塊煤作業衝擊力產生熱摩擦平均為每平方釐米80焦耳,超過了耐磨板的承受能力,所以耐磨板的壽命較短。

他決定從耐磨板的製造工藝和原材料上下手,透過對各種可用材料進行試驗,確定在原耐磨板上加裝15釐米厚的鐵製的網格。網格用阿道斯板做成——就象老百姓冰箱裡凍冰塊的一格格的盒子,作業時,網格記憶體儲的積煤,阻隔了後面的大塊煤對母板的衝擊力,減少了熱摩擦。經過測算,改造後的耐磨板每平方釐米所承受的衝擊力熱摩擦值由每平方釐米80焦耳降低至40焦耳。

自2005年4月1日改造後至今,幾座轉接塔在大塊煤作業中無一例擋板網格損壞發生,實現了耐磨板“零更換”。僅此一項,每月又為天津港可節約材料費3600元,節約轉接塔停工維修時間9小時,且避免了維修工高空作業,保障了人身安全。

沒有完美的個人 只有完美的團隊

我周圍有一批技術能手,他們不僅是我生產和技術上的‘師傅’,還是我進行裝置改造時的依靠。很多時候,我發現問題,提出思路,他們集思廣益,幫我不斷完善,最後大家各展所長、共同實施完成。

沒有完美的個人,只有完美的團隊。我戴的大紅花,是由無數個小紅花組成的。 ——孔祥瑞

孔祥瑞的難能可貴之處還在於他的團隊意識和集體主義精神。他在技術上取得的每一個突破,都與自己的團隊交流合作;他在工作上體悟的每一點心得,總要向自己的團隊傳遞教授,變成大家共同的知識,共同的本領。

2005年冬天,孔祥瑞和隊友們在現場巡查時,猛然發現取料機的6000V走行電纜已經翻出電纜滾筒的幫槽,就要從4米的高處掉下來。大家馬上採取措施,控制了這一險情。後來發現,由於北方天氣寒冷,電纜線上裹了一層冰,導致電纜的旋轉直徑增大了,滾筒裡裝不下了。顯然,這是生產商沒有考慮到寒冷氣候環境造成的設計缺陷。這種電纜一旦拉壞,漏電將威脅工人生命安全,電纜中的通訊電纜細如髮絲,更換起來十分麻煩。而且更換一條電纜得80萬元,整條作業線要停工一週到十天。

孔祥瑞帶著幾位副隊長召開“諸葛亮會”共同分析,最後拿出了改造方案:在滾筒的上方加裝擋板,控制電纜盤起時超高;再在滾筒電纜槽的兩壁各加裝一個限位開關,當電纜捲起的體積過大時,自動停車,以避免電纜的損壞。目前,孔祥瑞和他的“戰友們”,又在研究在適合的部位給電纜安裝刮冰板,以徹底杜絕類似事故的發生。

去年的一個週六,在公司值班的孔祥瑞發現堆取料機旋轉系統制動器不對勁。當天風力達六七級以上,旋轉制動器失靈意味著長55米、自重140餘噸的堆取料機大臂有在空中畫圈的危險。在他的主持下,立即更換了制動器。制動器故障是以前從沒出現過的問題。孔祥瑞把拆下的制動器搬回車間,開啟以後,發現起制動作用的摩擦塊由原來的22mm磨的僅剩10mm左右,已無法起到抱死制動的作用。在掌握了螺絲和壓簧的調節方法後,孔祥瑞對制動器的失靈和維修已瞭然於胸。週一一上班,他就把副隊長和全體維修電工集合起來,組織大家進行現場分析和技能培訓,在介紹了原理和親自示範之後,他讓大家挨個兒調節壓簧與摩擦塊的間距,直到熟練掌握。

他就是這樣遇到問題不放過,與大家及時分享自己的技術心得,不斷提高全隊的操作水平和維修技能。同時,他還把自己記日誌的習慣培養成全隊技術骨幹的習慣,變為“工作法”,讓團隊整體受益。在他的帶動和培育之下,這些年,他的團隊出了不少人才,其中,市部級勞模2人,7人走上了領導崗位,還有多人成了全國和市級技術能手。

“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樣子!”在即將結束採訪時,孔祥瑞辦公室掛著的一句格言,給記者留下了深刻印象。這也許就是孔祥瑞和他的夥伴們最真實的寫照。國家需要高階的技術與管理人才,更需要一大批像孔祥瑞這樣充滿智慧與激情的新時期產業工人,他們是支撐我們和諧社會與民族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堅強脊樑。

爭做知識型產業工人

本報評論員

工人階級是國家的主人翁,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這種主人翁地位是與工人階級推動世界文明進步聯絡在一起的。當今,經濟全球化高速發展,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經濟結構調整加快,產業知識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新裝置、新知識在各行各業廣泛運用。新時期的產業工人必須迎接這種挑戰,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勇於學習新知識,刻苦鑽研,掌握新技能,做好本職工作,進一步鞏固和發展主人翁地位。

孔祥瑞是當代產業工人的優秀代表,是開拓創新、崗位成才的突出典型。他愛崗敬業,不僅自己大膽進行技術創新,練就了高強本領,還帶出了一支優秀團隊,在平凡的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貢獻。他是一名普通的港口工人,卻被人們譽為“藍領專家”;僅有初中文憑,卻以技術創新為企業創造出實實在在的價值。工人雖然不是科學家,但可以成為能工巧匠。以孔祥瑞、許振超等為代表的知識型產業工人是科學家在勞動崗位上的延伸。從他們身上,我們看到了知識型產業工人的時代作為,看到了蘊藏在他們身上的創新能力和偉大創造精神。

當前,交通發展進入一個新的戰略機遇時期,站在新的歷史起點,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服務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創新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交通行業,實現交通事業的新跨越,尤其需要像孔祥瑞這樣的知識型產業工人。只有培養出一批像孔祥瑞這樣的知識型產業工人,認真學習新知識,刻苦鑽研新技術,掌握新技能,不斷創新,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才能推動交通事業不斷向前發展。

我們要以孔祥瑞為學習榜樣,學習他愛崗敬業的奉獻精神,紮紮實實、埋頭苦幹,不斷提高工作質量和工作效率;學習他刻苦鑽研的進取精神,勤奮好學、追求新知,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和能力;學習他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追求卓越、勇攀高峰,不斷創造新的工作業績,爭做知識型產業工人,為交通事業的發展建功立業。各級交通部門應把開展向孔祥瑞學習同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結合起來,從各自的實際出發,對開展學習活動作出具體安排,明確學習的主要內容、形式和具體要求,務求取得實實在在的效果。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