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求明朝末年的著名人物有哪些?主要是布政使、都督、總兵等有實權的,以...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歷史
  • 2022-07-31

明末,我是想說的是天啟和崇禎、永曆等,主要是戰爭有關,不僅是朝廷,還有闖王將領,滿族的,好的我馬上給分哈!!!不僅僅是人物,其實最主要的是人物事蹟,和農民軍和滿清關係!!!只答人我是不會給分的哈!!!!!

跪求明朝末年的著名人物有哪些?主要是布政使、都督、總兵等有實權的,以...sora_hana 2011-03-22

明末四大公子:冒闢疆、侯方域、方以智、陳貞慧,是和秦淮八豔同時代的風流人物:

冒闢疆

冒闢疆是明末著名的四大公子之一。當時,國事淆於上,清議激於下。冒闢疆與侯朝宗,方密之,陳貞慧並稱四大公子,都是締結復社的骨幹,他們欲擔負起天下的興亡,在南京由吳次尾起草了《留都防亂揭》。歷數閹黨餘孽阮大鋮之流的罪狀,嚇得佞臣不敢出門,後阮大鋮之流死灰復燃,復社受挫,冒闢疆險遭迫害。緊接著清兵南下,明王朝搖搖欲墜。大浪淘沙。吳次尾抗清殉國,方密之隱匿鄉間,侯朝宗則降清做官去了。飽經風霜的冒闢疆,作為一介書生,空懷報國之心,便信效生於亂世的阮籍,陶淵明,歸隱皋邑,更園為庵,嘯傲園林了。冒闢疆具有營造園林的高度才華,他善於學習,《遊冒氏水繪園記》中所述,冒闢疆的父親歷任吳楚,“闢疆不時省親,所過名山大川,往往按圖考記,留連不忍釋去,其故衡湘諸勝,雄覽博採,鹹得備於簡編”。而於浙江蘭亭,煙雨樓,西湖諸勝,他也加以研集。明亡他 “結廬鄉國”,追憶向之所歷者,乃構石為山,因川為池,殆臻樂阿洞壑之美於斯為最矣!

侯方域

侯方域與方以智、陳貞慧、冒闢疆合稱明覆社四公子,又與魏禧、汪琬合稱清初文章三大家。以其才氣而言,可與吳偉業、陳子龍、張溥相匹敵,但他盛年早逝(卒時僅37歲),又把自己留下的文章取名《壯悔堂文集》,這段經歷與錢謙益相仿。

侯方域,字朝宗,河南商丘人。世宦之家,其父侯恂,做過明朝戶部尚書。叔父侯恪,任國子祭酒。朝宗少年天賦異稟,讀書的速度與悟性都勝於同輩,行文奇特,落筆氣勢不凡,結尾則出人意外。崇禎五年,15歲的侯方域中了秀才,他讀書甚多,又博聞強記,少時即能辨忠奸,遂有“日後必為國家棟梁”之譽。並與當時俊才登高賦詩,激濁揚清,品評人物,並加入了復社,深得張溥等人的賞識。侯方域曾參加鄉試,因其文章鋒芒畢露,批評崇禎帝用人不當,主考官為私慾而不取。但侯方域落第後,文名更盛,又在媚秀樓結識李香君,引出一段美麗而悽慘的愛情故事。於是便有孔尚任據此而創作了《桃花扇》。朝宗聞李香君死,傷心至極,他大哭一場,隨父返回商丘。當時明亡清立,清政府為鞏固其政權,舉行會試。當時的漢族知識分子大都不予理睬,陳貞慧隱居不出,冒闢疆放意林泉,方以智出家為僧,楊文聰抗清殉國,陳子龍自沉明志,但侯方域卻耐不住寂寞,他自忖,以己之才決不在他人之下,便參加了順治八年的鄉試,他一心想“龍門三尺浪,平地一春雷”,儘管侯的文章見解不凡,但主考官妒忌其文名,故意降為副榜。侯方域得知後羞愧無比,他這次參加考試,又引起許多人非議,侯方域在種種打擊下,盛年而逝。他因後悔這段事乃將其室取名為,“壯悔堂”,他的好友方以智當年曾以“美才而豪,不耐寂寞”評點侯文,不想此論後來果然應驗。侯方域文承韓愈、歐陽修之氣韻,又聰捷而有悟性,可惜其生不逢時,不甘寂寞,又遭時人非議憂鬱而逝,其功過且留待後人評說。

方以智

方以智是桐城人,桐城(安徽)的方家十分有名,比如明清之時,有女文學家方維儀,有桐城派散文創始人方苞。查《辭海》文學分冊與歷史分冊,均未見方以智大名,再查《中國歷史人物辭典》,有方以智小傳,他是崇禎年間進士,通音韻之學,著有《通雅》四十卷,是個語文學家,還寫了《物理小識》十二卷,其書受西方思想影響。

方以智與冒闢疆(冒襄)、魏學濂並稱明末“三大才子”,又與陳貞慧、冒闢疆、侯方域合稱為“復社四公子”。以其生平所為,寫他和研究他的文章太少。我在此作一個簡介。

方生於萬曆三十九年,其祖父方大鎮官至大理寺少卿,父方孔火召官居湖北巡撫。方幼年讀“四書五經”,六歲讀文史,七歲能吟詩,九歲通平仄,十歲習劍藝。方以智從小接受了嚴格的國學古文訓練,其姑母方維儀學識淵博,文才出眾,品格高潔,有一種不怒自威的氣度,方以智後來志高而氣盛,乃受其影響。

方以智生活於明末清初之際,混亂的世道令其一生坎坷,他二十歲離開新婚妻子,雲遊天下,結交名士,指點江山,與南明宰相瞿式耜、明末東南文壇領袖錢謙益、復社才子沈士柱、陳子龍、夏允彝、李雯結為好友,後來又與黃宗羲、陳貞慧、吳應箕、魏學濂同氣相求。方以智文武全才,既以詩文議論朝政,又躍馬揮劍,演習兵陣。但當時朝政為楊嗣昌所把持,使方以智報國之志無以實現,其父入獄,仕途風急浪高,方以智本是一狂生,幾乎神經失常。明亡後,方以智去東華門為崇禎哭靈,被農民軍抓獲,打得遍體鱗傷,後亡命浙閩,寄情山水,以出家當和尚力辭清政府委任。清將領馬蛟麟以死相迫,方以智在生死關頭不為所動,氣節如此,令清將歎服而離去,方死後不刻清朝年號,以示讀書人氣節。

陳貞慧

明代萬曆四年(1604),陳貞慧出生於宜興高塍毫村,字定生,是東林黨中堅人物陳於廷的三兒子。他讀書勤奮,頗重氣節,善交天下士,與冒襄、侯方域、方以智為“明末四公子”。詩人陳子龍贈詩云::“此子乘青翰,飄然若有神”。陳貞慧是復社的重要成員,崇禎三年(1630)中副榜,他愛憎分明,嫉惡如仇。崇禎十一年(1638),他與貴池吳應箕和無錫顧子方等共同起草《留都防亂檄》,揭發閹黨阮大鉞的罪狀,阮一直懷恨在心,蓄意伺機報復。時值福王建都南京,阮大鉞任兵部尚書,專權於朝,於是誣陷陳貞慧叛逆之罪,令緹騎將他們逮捕,欲殺東林黨之後,吳應箕不幸瘐死於獄中。經多方奔波呼救,陳貞慧終被營救生還。

明代亡後,他隱居宜興鄉間,足跡不入城市達二十年之久,坐臥村中小樓,以書為伴,偶有知已相逢,乃舉杯痛飲,抒發其亡國之痛和滄桑之感。他倍贊其兄貞達被執不屈的精神,竟醉酒悲歌罵座,能殉甲申之難,可謂報國耀祖也死得其所,丹心光照千秋。

他那小樓上珍藏著《十三經》、《二十一史》,陳列著《樓山堂集》、《陳黃門遺詩》等古籍,朝夜破卷吟誦,寒暑訣讀不輟。有時拄杖漫步田間,思緒萬千,唏噓嘆息。每當文思躁動,那沉浮腦際的抗清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交織著真摯沉痛之感躍然紙上,盡露於散文筆端。他酒醉納悶時,沉默寡言,便要兒子維崧捧讀屈原的《卜居》,邊聽邊思,悲泣不已。他著有《皇明語林》、《雪吟集》、《交遊錄》、《山陽錄》、《秋園雜佩》、《書事七則》等傳世之作。

看來除了侯方域以外,其他幾人對清廷基本採取不合作態度,氣節上還是過得去的。

袁崇煥簡歷:(1584-1630年)平南人,明萬曆四十七年(1619)進士。崇禎帝即位後,於崇禎元年(1628年)四月被超擢為兵部尚書,督師薊遼兼管登、萊、天津軍務,委以抗清重任,並多次重創清軍,后皇太極施行反間計,被誣以“謀叛欺君”之罪,處以磔刑。

明末愛國名將袁崇煥活動年譜:

日期:萬曆四十七年(1619)

⊙二月 遼東經略楊鎬誓師遼陽, 率軍二十二萬,兵分四路,大舉攻清。

⊙ 三月 薩爾滸大戰楊鎬所部三路喪師,明軍慘敗。

⊙ 三月 袁崇煥中進士。授邵武知縣。

日期:天啟二年(1622)

⊙正月 袁崇煥朝覲在都,御史侯恂請破格用之,遂擢兵部職方主事。

⊙ 同年 袁崇煥單騎出閱關內外。還朝,具言關上形勢。遂超擢僉事,監關外軍。

⊙ 未幾,經略王在晉題袁崇煥為寧前兵備僉事。

⊙ 袁以王在晉議築重城八里鋪為非策,爭不得,奏記首輔葉向高。

⊙ 大學士孫承宗行邊,主袁崇煥議守寧遠。

日期:天啟三年(1623)

⊙九月 孫承宗決守寧遠。命滿桂偕崇煥往。依袁崇煥定製築寧遠城。次年完工。

日期:天啟四年(1624)

⊙九月後 偕大將馬世龍、王世欽率水陸馬步軍萬二千,東巡廣寧,謁北鎮祠,歷十三山,抵右屯,遂由水道泛三岔河而還。

⊙ 進兵備副使,再進右參政。

⊙ 崇煥東巡,請即復錦州、右屯諸城,承宗以為時未可,乃止。

⊙ 同年 遭父憂,奪情視事。

日期:天啟五年(1625)

⊙十二月 袁崇煥進按察使

日期:天啟六年(1626)

⊙正月 清兵圍寧遠。

⊙ 正月 崇煥刺血為書,激以忠義,為之下拜,將士鹹請效死。滿桂、袁崇煥固守。圍解。

⊙ 正月 清分兵數萬略覺華島,殺參將金冠等及軍民數萬。

⊙ 二月 袁崇煥為僉都御史,專理軍務,仍駐寧遠。

⊙ 三月 復設遼東巡撫,由袁崇煥升任,巡撫遼東、山海。

⊙ 三月 朝廷設各邊鎮監軍內臣。太監劉應坤鎮守山海關。崇煥抗疏諫,不納。敘功,加兵部右侍郎,賚銀幣,世廕錦衣千戶。

⊙ 其後 崇煥既解圍,與桂不協,請移之他鎮,乃召桂還。

⊙ 崇煥以之臣奏留桂,又與不協。中朝慮僨事,命遼東經略王之臣專督關內,關外由遼東巡撫袁崇煥指揮。

⊙ 其冬 袁崇煥偕應坤、用、率教巡歷錦州、大、小淩河,議大興屯田,漸復第所棄舊土。

⊙ 十月 袁崇煥遣使吊努爾哈赤,且以覘虛實。

⊙ 十一月 皇太極遣使報之,崇煥欲議和,以書附使者還報。

日期:天啟七年(1627)

⊙正月 皇太極再遣使,致書袁崇煥求和。

⊙ 正月 朝議召之臣還,罷經略不設,以關內外盡屬崇煥。

⊙ 四月 袁崇煥為議和之事上言,帝優旨報聞。

⊙ 五月 清兵圍錦州,攻寧遠。

⊙ 六月 錦州圍解。時稱寧、錦大捷。

⊙ 七月 袁崇煥乞休,朝廷允其歸,而以王之臣代為督師兼遼東巡撫,駐寧遠。

⊙ 八月 天啟帝崩於乾清宮,年二十三。遺詔以皇第五弟信王由檢嗣皇帝位。

⊙ 十一月 撤各邊鎮守內臣。魏忠賢縊死。免天啟時逮死諸臣贓,釋其家屬。

⊙ 十一月 任袁崇煥為右都御史,視兵部添注左侍郎事。

日期:崇禎元年(1628)

⊙四月 袁崇煥為兵部尚書,督師薊、遼。

⊙ 七月 崇禎帝召對廷臣及袁崇煥於平臺。

⊙ 七月 袁以“五年平遼”方略相對。

⊙ 寧遠兵變,巡撫都御史畢自肅自殺。

日期:崇禎二年(1629)

⊙閏四月 敘春秋兩防功,加太子太保,賜蟒衣、銀幣,錦衣千戶。

⊙ 六月 袁崇煥殺毛文龍於雙島。

⊙ 十月 清兵從西路進軍,入大安口。

⊙ 十一月 京師戒嚴。

⊙ 十一月 山海關總兵官趙率教戰沒於遵化。

⊙ 十一月 大清兵入遵化,巡撫都御史王元雅、推官何天球等死之。

⊙ 十一月 總兵官滿桂入援。

⊙ 十一月 袁崇煥入援,次薊州。宣、大、保定兵相繼入援。

⊙ 十一月 崇禎帝召袁崇煥等於平臺,大加慰勉,賜御饌和貂裘。 崇煥請入城休兵,不許。

⊙ 十一月 清兵薄德勝門,與滿桂五千兵激戰。袁崇煥以九千關寧軍與十餘萬清軍血戰廣渠門外,自上午八時至下午四時,清兵敗退十餘里。

⊙ 十二月 皇太極行反間計。崇禎帝再召袁崇煥於平臺,下錦衣衛獄。關寧軍聞訊譁然,總兵官祖大壽憤而領軍東出關,後被袁崇煥手書召回。

⊙ 十二月 崇禎帝遣中官趨滿桂出戰,桂及前總兵官孫祖壽俱戰歿。

⊙ 十二月 總兵官馬世龍總理援軍。

日期:崇禎三年(1630)

⊙正月 清兵克永平,副使鄭國昌、知府張鳳奇等死之。不久又克灤州。兵部右侍郎劉之綸敗沒於遵化。

⊙ 五月 馬世龍、祖大壽諸軍入灤州。清兵東歸,永平、遷安、遵化相繼復。

⊙ 八月十六日 袁崇煥被凌遲處死。

⊙ 八月 一佘姓家僕夜收其骸骨葬於廣渠門內廣東義園,並終身守墓不去。其子孫亦遵祖訓世代相繼守墓至今。

顧炎武—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學家、語言學家-開國儒師介紹

人物小結: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學家、語言學家,明清之際最傑出的學者和思想家之一,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明末清初著名的愛國主義學者,“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倡導者。

顧炎武簡介:

顧炎武(1613~1682)原名絳,字忠清。明亡後改名炎武,字寧人,亦自署蔣山傭,學者尊稱為亭林先生。漢族,南直隸(清改江南省)蘇州府崑山縣(今江蘇蘇州崑山)人,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學家、語言學家。顧炎武與黃宗羲、王夫之並稱為明末清初三大儒。

顧炎武-人物生平

早年求學

顧炎武生於明萬曆四十一年(1613),原為顧同應之子,曾祖顧章志,顧氏為江東望族,徐幹學顧炎武、徐秉義、徐元文三人是顧炎武的外甥。顧炎武過繼給去世的堂伯顧同吉為嗣,寡母是王逑之女,十六歲未婚守節,“晝則紡織,夜觀書至二更乃息”,獨力撫養顧炎武成人,教以岳飛、文天祥、方孝孺忠義之節。他14歲取得諸生資格後,便與同裡摯友歸莊共入復社。二人個性特立耿介,時人號為“歸奇顧怪”。顧炎武以“行己有恥”、“博學於文”為學問宗旨,屢試不中,“感四國之多虞,恥經生之寡術”,以為“八股之害,等於焚書;而敗壞人才,有盛於咸陽之郊”,故退而讀書,自27歲起,斷然棄絕科舉帖括之學,遍覽歷代史乘、郡縣誌書,以及文集、章奏之類,輯錄其中有關農田、水利、礦產、交通等記載,兼以地理沿革的材料,開始撰述《天下郡國利病書》和《肇域志》。崇禎十四年(1641)二月,祖父顧紹芾病故。崇禎十六年(1643)夏,以捐納成為國子監生。

南明抗清

清兵入關後,顧炎武暫居語濂經,由崑山縣令楊永言之薦,投入南明朝廷,任兵部司務,“須知六軍出,一掃定神州。”(《亭林詩集》一,《感事》)顧炎武把復仇的希望寄託在弘光小朝廷之上,他滿腔熱忱,“思有所建白”(吳映奎《顧亭林先生年譜》),撰成《軍制論》、《形勢論》、《田功論》、《錢法論》,即著名的“乙西四論”,為行朝出謀畫策,針對南京政權軍政廢弛及明末種種弊端,從軍事戰略、兵力來源和財政整頓等方面提出一系列建議。順治二年(1645)五月,顧炎武取道鎮江赴南京就職,尚未到達,南京即為清兵攻佔,弘光帝被俘,南明軍崩潰,清軍鐵騎又指向蘇、杭。其時,江南各地抗清義軍紛起。顧炎武和摯友歸莊、吳其沆(字同初,上海嘉定人)投筆從戎,參加了僉都御史王永柞為首的一支義軍。諸義軍合謀,擬先收復蘇州,再取杭州、南京及沿海,一時“戈矛連海外,文檄動江東”(《亭林詩集》一,《千里》);惜乎殘破之餘,實不敵氣焰正熾的八旗精銳,義軍攻進蘇州城即遇伏而潰,松江、嘉定亦相繼陷落。顧炎武潛回崑山,又與楊永言、歸莊等守城拒敵;不數日崑山失守,死難者多達4萬,吳其沆戰死,炎武生母何氏右臂被清兵砍斷,兩個弟弟被殺,炎武本人則因城破之前已往語濂徑而僥倖得免。9天后,常熟陷落,炎武嗣母王氏聞變,絕食殉國,臨終囑咐炎武,說:“我雖婦人,身受國恩,與國俱亡,義也。汝無為異國臣子,無負世世國恩,無忘先祖遺訓,則吾可以瞑於地下。”(《先妣王碩人行狀》) 安葬王氏後,這年閏六月,明宗室唐王朱聿鍵在福州稱帝,年號隆武。經大學士路振飛(字見白,號皓月,河北曲周人)推薦,隆武帝遙授炎武為兵部職方司主事;由於嗣母新喪,炎武二時難以赴任,只能“夢在行朝執戟班”(《詩集》一,《延平使至》)。當時,清松江提督與巡撫土國寶不和。前明兵科給事中陳子龍(字臥子,復社名士,松江人)、成安府推官顧鹹正(字端木,崑山人)、兵部主事楊延樞(字維斗,江蘇吳縣人)等暗中策動吳勝兆舉義反正,鹹正為炎武同宗長輩,陳子龍等都與炎武往來密切,這件事炎武也是參預了的。順治四年(1647)夏,事情敗露, “幾事一不中,反覆天地黑”;(《詩集》一,《哭陳太僕》),勝兆被解往南京斬首,清廷大肆搜捕同案諸人。子龍往投炎武,炎武當時已離家出亡;於是子龍逃入顧鹹正之子天遴、天逵家躲藏,不久三人即被逮,炎武多方營救,未能奏效。其間,炎武還往尋成正,“扁舟來勸君:行矣不再計”(《詩集》一,《哭顧推官》)、催促他及時出走,而鹹正不聽。結果,陳子龍乘差官不注意時投水自盡,楊延樞及顧氏父子先後遇害,受此案株連而死者40餘人。

在策動吳勝兆反正的同時,炎武還進行了其他一些活動。順治三年(1746),炎武本打算赴福建就職方司主事之任,大約將行之際,路振飛派人與他聯絡,要他聯絡“淮徐豪傑”。此後四五年中,炎武“東至海上,北至王家營(今屬江蘇淮陰),僕僕往來”(鄧之誠《清詩紀事》),奔走於各股抗清力量之間,“每從淮上歸,必詣洞庭(按即太湖)告振飛之子澤溥,或走海上,謀通訊息”,意圖糾合各地義軍伺機而動。 雖然弘光及閩浙沿海的隆武等南明政權先後瓦解,炎武親身參與的抗清活動也一再受挫,但是,炎武並未因此而頹喪。他以填海的精衛自比:“萬事有不平,爾何空自苦,長將一寸身,銜木到終古。我願平東海,身沉心不改,大海無平期,我心無絕時”(《詩集》一,《精衛》)。

家族風波

當崇禎末年,炎武嗣祖紹芾及兄長顧緗(字遐篆)先後去世,又逢吳中大旱,“一時喪荒賦徭猖集”(歸莊《送顧寧人北遊序》),炎武無奈,曾將祖產田800畝賤價典給崑山豪族葉方恆(字嵋初);其時,炎武的堂叔等人為爭奪遺產,又挑起家難,他們還與本來就蓄意侵吞炎武家產的葉氏內外勾結,炎武在崑山千墩的故唐和在常熟語濂徑的住所曾幾次被這夥人洗劫及縱火焚燒。到順治七年(1650),葉方恆又企圖加害顧炎武,炎武為了避禍,只得“稍稍去鬢毛,改容作商賈”(《詩集》二,《流轉》),離開崑山出走,更名為商人蔣山傭。此後五年中,他都在吳、會之間奔波往來。儘管遁跡商賈,炎武依然心存故國,時時關注著沿海一帶抗清鬥爭的進展情況,希望能有建功立業的機會。他在《流轉》詩中寫道:“……晨上北固樓,慨然涕如雨……浩然思中原,誓言向江滸。功名會有時,杖策追光武。”

率眾結社

當張名振(字候服,南京人)於順治十年(1653)九月在長江口大破清兵,進屯崇明(今屬上海),明年正月,又率“海艦數百”溯長江而上,直抵鎮江,並登金山遙祭孝陵(明太祖朱元璋陵,在今南京中華門外)之際,炎武為之歡忭鼓舞,他興奮地寫道:“東風吹江水,一夕向西流。金山忽動搖,塔鈴語不休。水軍十一萬,虎嘯臨皇州。鉅艦作大營,飛艫為前茅。黃旗亙長江,戰鼓出中洲……沉吟十年餘,不見旌旆浮,忽聞王旅來,先聲動燕幽。闔閭用子胥,鄢郢不足收。祖生奮擊揖,肯效南冠囚。願言告同袍,乘時莫淹留。”(《詩集》二,《金山》) 這一時期,顧炎武還同歸莊、陳忱(字遐心,浙江吳興人)、吳炎(字赤溟,江蘇吳江人)、潘檉章(字力田,吳江人)、王錫闡(字寅旭,吳江人)等共結驚隱詩社,表面上以“故國遺民”“優遊文酒”(汪曰楨《南潯縝志》),其實是以詩社為掩護,秘密進行抗清活動。炎武在淮安結識定交的摯友王略(字起田,淮安人)、萬壽祺(字年少,徐州人)也都是富有民族氣節的志士。

順治十一年(1654)春,顧炎武遷居南京神烈山南麓。神烈山即鐘山,三國時改名蔣山,明嘉靖中又一度改稱神烈山。三百年前,朱元璋攻克南京(當時名集慶),以此為根據地,東征西討,10餘年後在南京即帝位,建立了大明帝國。炎武“遍遊沿江一帶,以觀舊都畿輔之盛”(《神道表》),山川依然而人事全非,頗有不勝今昔之感。

牢獄之災

順治十二年(1655)春季,炎武回到家鄉崑山。原來,顧氏有世僕名陸恩,因見顧家日益沒落,炎武又久出不歸,於是背叛主人,投靠葉方恆,兩人且圖謀以“通海”(即與閩浙沿海的南明集團有聯絡)的罪名控告炎武,打算置之死地。炎武回崑山,秘密處決陸恩,而葉方恆又與陸之婿勾結,私下將炎武綁架關押,並迫脅炎武,令其自裁。一時“同人不平”,士林大譁。所幸炎武知友路澤博(字蘇生)與松江兵備使者有舊,代為說項,炎武一案才得以移交松江府審理,最後,以“殺有罪奴”的罪名結案。當事情危急之際,歸莊計無所出,只好向錢謙益求援。謙益字受之,號牧齋,常熟人,順治初曾任禮部右侍郎,是當時文壇領袖。錢氏聲言:“如果寧人是我門生,我就方便替他說話了。”歸莊不願失去錢氏這一奧援,雖然明知炎武不會同意,還是代炎武拜謙益為師。炎武知道後,急忙叫人去索迴歸莊代書的門生帖子,而謙益不與;便自寫告白一紙,宣告自己從未列於錢氏門牆,託人在通衢大道上四處張貼。謙益大為尷尬,解嘲道:“寧人忒性急了!”

十三年(1656)春,炎武出獄。儘管歸莊等同邑知名之士極力排解,而葉方恆到此時仍不甘心,竟派遣刺客跟蹤。仲夏,炎武返鐘山,行經南京太平門外時突遭刺客襲擊,“傷首墜驢”,幸而遇救得免;嗣後,葉方恆還指使歹徒數十人洗劫炎武之家,“盡其累世之傳以去”(歸莊《送顧寧人北遊序》)。這之前的幾年當中,炎武曾數次準備南下,赴福建參加沿海地區風起雲湧的抗清復明事業,但由於各種原因,最終都未能成行;至此,炎武決計北遊,以結納各地抗清志士,考察北中國山川形勢,徐圖復明大業。遠行避禍當然也是一個原因。

累拒仕清

順治十四年(1657)元旦,炎武晉謁孝陵。7年之間,炎武共六謁孝陵,以寄故國之思,然後返崑山,將家產盡行變賣,從此掉首故鄉,一去不歸。是年炎武45歲。順治十六年(1659),至山海關,憑弔古戰場,此後20多年間,炎武孑然一身,遊蹤不定,足跡遍及山東、河北、山西、河南,“往來曲折二三萬裡,所覽書又得萬餘卷”(《亭林佚文輯補·書楊彝萬壽棋(為顧寧人徵天下書籍啟)後》),結識了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晚年,始定居陝西華陰。康熙七年(1668),又因萊州黃培詩案入獄,得友人李因篤等營救出獄。康熙十年(1671),遊京師,住在外甥徐幹學家中,熊賜履設宴款待炎武,邀修《明史》,炎武拒絕說:“果有此舉,不為介之推逃,則為屈原之死矣!”。

康熙十七年(1678),康熙帝開博學鴻儒科,招致明朝遺民,顧炎武三度致書葉方藹,表示“耿耿此心,終始不變”,以死堅拒推薦,又說“七十老翁何所求?正欠一死!若必相逼,則以身殉之矣!”。康熙十八(1679)清廷開明史館,顧炎武以“願以一死謝公,最下則逃之世外”回拒熊賜履。康熙十九年(1680),顧炎武夫人死於崑山,他在妻子的靈位前痛哭祭拜,作詩云“貞姑馬鬣在江村,送汝黃泉六歲孫。地下相逢告父姥,遺民猶有一人存。”康熙二十一年(1682)正月初四在山西曲沃韓姓友人家,上馬時不慎失足,嘔吐不止,初九醜刻卒,享年七十。

顧炎武-學術思想

顧炎武被稱作是清朝“開國儒師”、“清學開山”始祖,是著名經學家、史地學家、音韻學家。他學識淵博,在經學、史學、音韻、小學、金石考古、方誌輿地以及詩文諸學上,都有較深造詣,建樹了承前啟後之功。他繼承明季學者的反理學思潮,不僅對陸王心學作了清算,而且在性與天道、理氣、道器、知行、天理人慾諸多範疇上,都顯示了與程朱理學迥異的為學旨趣。顧炎武為學以經世致用的鮮明旨趣,樸實歸納的考據方法,創闢路徑的探索精神,以及他在眾多學術領域的成就,宣告了晚明空疏學風的終結,開啟了一代樸實學風的先路,給予清代學者以極為有益的影響。顧炎武還提倡“利國富民”,並認為“善為國者,藏之於民”。他大膽懷疑君權,並提出了具有早期民主啟蒙思想色彩的“眾治”的主張。他所提出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一口號,意義和影響深遠,成為激勵中華民族奮進的精神力量。 他提倡經世致用,反對空談,注意廣求證據,提出“君子為學,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詩文而已,所謂雕蟲篆刻,亦何益哉?”錢穆稱其重實用而不尚空談,“能於政事諸端切實發揮其利弊,可謂內聖外王體用兼備之學”顧炎武強調做學問必須先立人格:“禮義廉恥,是謂四維”,提倡“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日知錄》卷十三《正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另著有《日知錄》、《肇域志》、《音學五書》、《亭林詩文集》等。

跪求明朝末年的著名人物有哪些?主要是布政使、都督、總兵等有實權的,以...四虎子愛國安牛逼 2011-03-22

孫承宗(1563—1638),字稚繩,號愷陽,漢族,北直隸保定高陽(今屬河北)人;明末最偉大的軍事戰略家、忠貞的愛國者,民族英雄;明光宗朱常洛、明熹宗朱由校的老師。

袁崇煥(1584年6月6日-1630年9月22日),字元素(《明史本傳》),一說字自如(《黃尊素說略》),漢族。生於萬曆十二年(1584年)四月二十八日。

吳三桂(1612年—1678年),字長伯。漢族,明末清初遼東錦州人,祖籍江蘇高郵市界首鎮六安村,身高約合現今1。73米,武舉出身,錦州總兵吳襄子,以戰功及父蔭授都指揮。明天啟末年曾帶二十餘名家丁救其父於四萬滿洲人之中,孝勇之舉遍聞天下,有“勇冠三軍、孝聞九邊”的美譽。曾在北京短暫逗留,遍識名公巨卿及文人雅士,吳偉業稱其為“白皙通侯最少年”。

洪承疇(1593~1665年),字彥演,號亨九。先仕明於松山之敗後降清,是明末叛臣之一,但也是清朝定鼎中原的重臣。出生於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九月二十二日,福建泉州府南安縣二十七都英山霞美鄉(今英都鎮良山村霞美)人。康熙四年(1665年)去世,享年73歲。贈少師,諡文襄,賜葬京師,立御碑。他的墓地在北京海淀區車道溝。 乾隆因洪承疇為叛明降清的人,列於貳臣甲等列入《清史·貳臣傳》。 洪承疇於崇禎年間,曾輯有《古今平定略》12冊。後人又輯有《洪承疇章奏文冊彙輯》及《經略紀要》24卷。

祖大壽,字復宇,明末清初寧遠(今遼寧興城)人,世代為遼東望祖大壽族,吳三桂舅。祖大壽、祖大樂、祖大弼三兄弟皆遼東將領。

跪求明朝末年的著名人物有哪些?主要是布政使、都督、總兵等有實權的,以...張義龍_陳瑩 2011-04-03

明朝後期的主要軍政方面的人才,安民,治理地方,治軍,這兩個人比我們大家都熟悉的那些比如洪承疇,袁崇煥強多了,只是名聲不顯而已。比如孫傳庭訓練的陝軍,其主力在孫傳庭被下獄前後投降李自成,成為李自成後來的主力。

孫傳庭

孫傳庭自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中進士至崇禎十六年(1643年)兵敗身亡的25年間,他由永城知縣,逐步升至兵部尚書,統領七省軍務,先後參與並主持了數十次對明末農民起義軍的鎮壓活動,深得明廷賞識。不論是在“四正六隅”的聯合圍剿中,還是在“汛守要隘”的單獨行動中,他都以其獨有的狡黠、多謀、果斷,使農民起義軍多次處境艱險,成為明廷手中一張不可多得的王牌。故此,《明史》有“傳庭死而明亡矣”的說法。

盧象升

明天啟二年(1622)進士,後任大名知府

崇禎二年(1629),後金軍入關,兵逼京師(今北京),他募兵萬人入衛

次年,進右參政,受命整治大名(今屬河北)、廣平(今河北永年)、順德(今河北邢臺)三府兵備,所部號稱“天雄軍”

六年起,參與鎮壓高迎祥、李自成等部農民起義軍

九年九月出任總督宣大、山西軍務,練兵御清

十一年冬,清軍三路大舉南攻,盧象升主張堅決抵禦,率諸將分道出擊,與清軍戰於慶都、真定(今河北望都、正定)等地。因握有兵權的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楊嗣昌一意主和,事事掣肘,使盧象升屢戰失利。但他誓死決戰,激勵將士奮殺。 是年十二月(1639年1月)在鉅鹿(今屬河北)同清軍激戰時陣亡。後追贈兵部尚書,諡忠肅。有《盧忠肅公集》。

朝議未有結論。盧象升率軍駐守昌平,與進犯清軍多次作戰,均取得勝利,他率領的二萬軍隊也死傷15000多人。楊嗣昌對盧象升戰勝清軍的訊息不但不報告崇禎,反而誣告盧象升按兵不動,並斷絕了他的給養。盧象升率領不到5000人的部隊在沒有糧草的情況下與清軍作戰,陷人了清軍重重包圍之中。激戰終日,力竭陣亡。

跪求明朝末年的著名人物有哪些?主要是布政使、都督、總兵等有實權的,以...雪絨花36 2011-03-22

三朝重臣張居正

張居正最終能“萬人之上,一人之下”,一是其才旺;二是有貴人拔擢;三是張居正隱忍之功深厚,韜晦之術純熟:他圓滑狡智,心中“達則兼濟天下”的紅旗不倒,行走卻可以做到彩旗飄飄;四是他運氣也不錯:或是天憐其才智,他總能在站隊的時候押對寶,在難以抉擇的時候竟然可以置身事外。

先說貴人拔擢,無疑非徐階莫屬。張居正自己也以為然:“不肖受知於老師也,天下莫不聞;老師以家國大事託於不肖也,天下亦莫不聞。”徐階搬倒嚴嵩(根源還是在於人主明世宗拋棄了嚴嵩,為人主所喜好可能是臣屬最終能昇天的鐵律)之後,張居正就乘上了飛向權力中樞的直升飛機,“階代嵩首輔,傾心委居正” 。1562年,嚴嵩勢力隳塗之時,張居正不過是右春坊右中允(春坊是負責太子奏請、啟箋及講讀之事務),監管國子監司業(國立大學副校長,其時校長稱祭酒,為後來的權人高拱)。1566年,長期齋蘸的明世宗死於丹藥。徐階就遺詔“引與共謀”。明穆宗元年,張居正與郭樸、高拱一起入閣。自此,張居正終於進入了權力中樞。不過幾年光景,他提階換補就告捷。

再說張居正的隱忍和韜晦。飽讀聖賢書的張居正自然是知道“文諫死”的道理,況且,前有楊繼盛血淋淋的前車之鑑。這讓張居正明白,要有所作為,必須等候明主出世。他也自然明白,他張居正生是朱老闆的人,死是朱老闆的鬼,“創業”是萬萬不可觸控的高壓線,還鄉做做員外心有不甘。“達”就是要等待而不是尋找一位明主,信任(信而不賴,我們以後就會發現,張居正是成也信賴,敗也信賴)他,重用他,他張居正必然感恩戴德,叩謝知遇之恩,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蒼天在上,褒貶沉浮人物,真是深不可測。

跪求明朝末年的著名人物有哪些?主要是布政使、都督、總兵等有實權的,以...垂憫之光 2011-03-23

明朝方面:李如松,袁崇煥,史可法,毛文龍,洪承疇,祖大壽,鄭成功,姜鑲

農民軍方面:李自成,張獻忠,孫可望,李定國,劉宗敏,田建秀,李過,高迎祥,高一功

滿清方面:努爾哈赤,皇太極,多鐸,多爾袞,阿濟格

至於生平事蹟我想百度百科上都會有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