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慶、道光、咸豐在做皇子時,是如何在眾皇子中脫穎而出當選上太子...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歷史
  • 2022-08-25

奕?和奕寧爭選太子時,道光看他們兩個實力相當拿不定主意,因為一點小插曲,使皇位轉向了奕寧。

那麼嘉慶、道光、咸豐這三個皇帝是如何在眾兄弟中獲勝,當上了皇帝。那麼多皇子,他們是如何被選上的?

嘉慶、道光、咸豐在做皇子時,是如何在眾皇子中脫穎而出當選上太子...富珍鐵詩蕊 2019-06-17

以下是小說上的,僅供你參考下!

歷史記載,當年道光皇帝斟選太子的時候,六阿哥奕?無論在武功才智,都在咸豐之上,最終咸豐得了皇位,卻是另有緣故。

當年道光皇帝選拔太子,在咸豐和奕?之間頗為搖擺,特意舉辦了一次南苑會獵,想看看諸皇子的表現。奕?的箭法在阿哥中是最好的,獵獲自然最多;咸豐自知武功不是六弟的對手,索性一箭沒發,空手而歸。

道光很是生氣,問他為何兩手空空就回來了,咸豐卻說:“父皇恕罪,兒臣以為眼前春回大地,萬物萌生之際,正是禽獸生息繁衍之期,兒臣實在是不忍心殺生,恐違上天的好生之德。”

這話說的道光連連點頭,心想是啊,春光明媚,萬物繁衍,飛禽走獸競相傳宗接代,朕怎麼忽略了這一層?還是四阿哥心地善良,用心良苦,這種品德實在是可嘉可慶,若是日後由他繼承皇位,他必定以仁慈治天下,天下百姓豈不樂哉!

後來道光病重,即將歸位,特招咸豐和奕?入對,藉以決定儲位。問到奕?的時候,對軍機大事、治國安邦回答的頭頭是道。咸豐自知不是對手,問到他的時候,啥也不說鼻涕眼淚的就是一通哭。最後整了句:“阿瑪,此時兒臣方寸已亂,實在無法慮及安國之事,恕兒無能,倘若阿瑪有什麼不測,兒願伴駕西行,永伴阿瑪身邊。”

當然,這些計謀不是出自咸豐本人,而是他的老師杜受田所授。

還有幾位我沒有找到!

那麼多皇子,他們是如何被選上的?

中國起碼在殷商時代就已經出現了立嫡立長的選立太子的法則。這些法則是在魯僖公九年(公元前651

年),齊、魯、鄭、許、宋、曹會同周公在葵丘結盟時正式確定下來的,並形成數千年遵循不變的祖制。

一是立嫡長子。二是重看政才。三是長久考慮,四是品行第一。五是排除外患。六是愛屋及烏。

給你個連結!上面該有你要的內容!

http://iask。sina。com。cn/b/10454591。html

嘉慶、道光、咸豐在做皇子時,是如何在眾皇子中脫穎而出當選上太子...[email protected] 推薦於2016-02-14

咸豐帝奕詝的母親鈕祜祿氏入宮是地位雖不高,但卻很得皇帝寵愛,連續鬥鏈晉封,道光十三年皇后佟佳氏去世,次年便立她為皇后,而此時,道光的前三個兒子(皇長子奕緯、皇次子奕綱、皇三子奕繼)均已早亡,因此,奕詝是實際上居於嫡長子的有利地位。但道光在10年後才立其為儲君,原因有兩個,一是因為他年齡尚幼,二是因為皇六子奕訢也頗受賞識,究竟立哪個為太子舉棋不定。到了立儲時候,實際上道光可選的兒子並不多,只有四、五、六子可選,而七、八、九子均在幼齡。皇五子奕誴因為不太得寵而出繼給了敦親王,從而失去了皇位繼承權;在道光二十年近兩年來去世後不久,奕訢的生母靜貴妃受命總攝六宮事務,並撫育奕詝,成為“準”皇后,使得奕訢的身份大大提高。這樣,奕訢就成為奕詝皇位的有力競爭者。

為了考察哪一個兒子更適合將來做皇帝,道光帝曾幾次有意測試。奕詝的文教武技雖不如奕訢,但靠他的師傅杜受田善於揣測皇帝的心意,設以罐子勝巧之計擊敗奕訢,使奕詝贏得皇位。但道光對奕訢仍很器重,所以才有在傳位詔書中即立太子又封親王的特殊安排。

從個人天賦而論,無論讀書習武還是思維患者,奕訢都較奕詝略勝一籌,這一點道光帝也很清楚。然而這卻使他在選擇儲君問題上增添了不少煩惱。按傳統的立嗣制度,應以奕詝為皇太子(雖說清代有立賢的傳統,但大多是在沒有嫡子的情況下進行選擇;而一旦有嫡子尤其是嫡長子的存在,其身份將是一個相當大的優勢),且道光對孝全成皇后的感情也很深,這就使道光在立嗣的問題上猶豫不決。

隨著奕詝、奕訢二人漸漸長大,道光的年齡也使得他必須正視立儲問題。於是二人主要是透過千方百計博得父皇的賞識來戰勝對手(總強於康熙年間諸皇子你死我活的奪嫡)。清代筆記中曾記有幾件較典型的事例。一次,道光帝外出行圍打獵,命二人隨駕前往,以檢驗其騎射功夫的高低。奕訢弓馬嫻熟,所獲獵物頗多,自然喜形於色,以為必獲父皇讚賞。奕詝自知在騎射方面不如六弟,臨行前向師傅杜受田問計,老謀深算的杜受田很關於制訂皇帝心思,也知道自己的學生難以取勝,便向他面授機宜說:“阿哥至圍場中但坐觀他人騎射,萬勿發一槍一矢,並當約束從人不得捕一生物。覆命時上問及,但對以時方春和、鳥獸孕育,不忍傷生命以幹天和,且不欲以弓馬一日之長與諸弟競爭也。阿哥以此對必能上契聖心。此一生榮枯關頭,當切勿忽也”。奕詝依計而行果然奏效,道光皇帝認為他“真有人君之度”。還有一次,皇帝派人到上書房傳二人“入對”,也就是讓他們陳述對一些歷史或現實問題的見解,實際上是一種考察。奕訢師傅卓秉恬知道自己學生無論是見識還是口才都佔優勢,所以告訴他皇上如果提出問題,當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即可穩操勝券。而杜受田仍重施故技,囑咐奕詝:“阿哥如條陳時政,知識萬不如六爺。惟有一策:皇上若自言老病,將不久於此位,阿哥惟伏地流涕,以表孺幕之誠而已”。結果儘管奕訢對答如流、侃侃而談,卻仍被伏地流涕、一言不發的奕詝在父皇心中得了個“仁孝”的好感。

無論奕詝是否真的用“以拙破巧”之計取勝,還是立嫡的想法最終在道光以目中佔上風,在交輝二十六年六月,奕詝終於被秘密立為儲君。道光三十年,皇帝在彌留之際,召集親信王公大臣至御前,命人將立儲詔書從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後取來,當眾拆看。而詔書中有兩項內容:一是“立皇四子奕詝為皇太子”,二是“皇六子奕訢封為親王”。自雍正創立密立儲君制度以來,這是第一次在傳位詔書中即立嗣君又封親王。由此可以看出道光對奕訢的不捨,也說明了道光皇帝似乎預料到奕訢在奕詝即位後或許會因為曾與之競爭皇位而受到不公正待遇,所以自己在世便將恩封皇子的最高爵位賞給他,同時也是暗示繼位新君,對待六弟應格外優厚。

==================================

至於嘉慶、道光二人如何被立為儲君?乾隆在位六十年間,最早囑意的儲君人選並非嘉慶。乾隆即位之初,就秘密立孝賢純皇后富察氏所生子永璉為太子,但這位儲君並無當皇帝的福分,在乾隆三年便夭折了,被追贈為端慧皇太子。此後他有意立孝賢后另一子永琮為太子,但尚未及實施,不到兩歲的永琮便於乾隆十二年夭亡。兩次痛失自己屬意的繼位之子後,使得乾隆不再急於立嗣。直到乾隆三十八年他64歲時,才密立皇十五子永琰為太子。而此時,不少皇子已先於他去世,活著的兒子只有六子永瑢、八子永璇、永十一子永瑆、十五子永琰、十七子永璘,其中永瑢出繼旁枝,失去皇位繼承權,永璘不成器,也被排除在外,剩下三子相比較,永璇、永瑆過於好文,性格也較偏狹,不是做皇帝的適合人選,惟一能選擇的也只有永琰。而到了乾隆六十年,為了兌現不超過康熙在位六十年的諾言,這一年公開立永琰為嗣,並於次年傳位。傳位之後,乾隆仍以“太上皇”的身份掌握實權,直到嘉慶四的正月去世時,嘉慶已做了三年皇帝,與諸兄弟之間的君臣名分早已成為定局,所以並沒有產生任何節外生枝的紛爭。

嘉慶四年四月,剛剛正式行使皇帝職權的顒琰按家法秘密立皇次子綿寧為皇太子。立儲時,只有綿寧一個成年皇子。他的生母喜塔臘氏在嘉慶為皇子時就是嫡福晉,並於嘉慶元年正月正式冊封為皇后,因此,立儲時,綿寧是名正言順的嫡長子(嘉慶長子已經夭折),也是清代第一個生母做過皇后的皇帝(前幾代皇帝的生母都是在其子即位後才尊為皇后的)。這種獨一無二的優勢使得其儲君的身份毫無懸念。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