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的化名是什麼?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歷史
  • 2022-09-01

李世民的化名是什麼?匿名使用者 2013-08-30

關於“李世民”這個鼎鼎大名的來歷,《舊唐書·本紀第二》記載:[[ 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諱世民,高祖第二子也 ……高祖之臨岐州,太宗時年四歲。有書生自言善相,謁高祖曰:“公貴人也,且有貴子。”見太宗,曰:“龍鳳之姿,天日之表,年將二十,必能濟世安民矣。”高祖懼其言洩,將殺之,忽失所在,因採“濟世安民”之義以為名焉。]]

《新唐書·本紀第二》文字內容差不多:[[ 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諱世民,高祖次子也。母曰太穆皇后竇氏。生而不驚。方四歲,有書生謁高祖曰:“公在相法,貴人也,然必有貴子。”及見太宗,曰:“龍鳳之姿,天日之表,其年幾冠,必能濟世安民。”書生巳辭去,高祖懼其語洩,使人追殺之,而不知其所往,因以為神。乃採其語,名之曰世民。]]

史書上對於唐太宗之父唐高祖李淵的字是有記載的,《新唐書·本紀第一》文:“高祖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諱淵,字叔德,姓李氏,隴西成紀人也”。但為什麼找不到關於李世民的字的記載呢?

個人猜想原因如下:

古人的“名”是由父母長輩給取的,自幼便有。而“字”,則是男子滿二十歲之後,舉行“及冠”之禮,表示已經是成年人了,可以取“字”。“字”,又稱“表字”,好像是根據幼時取名的原意,引申發揮,例如諸葛亮,字“孔明”;岳飛,字“鵬舉”;趙雲,字“子龍”(取“雲從龍”之意);杜甫,字“子美”(甫,即美男子)。名和字的使用場合不同:名,一般是供父母及尊長等叫喚的,而“字”,則是成年後供平輩朋友、同窗同學、同僚等稱呼的,被稱“字”者有被當作成年人來尊重之意(有點像從前日本人稱對方為某某君的意思)。

而唐太宗李世民,早在18歲(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便隨父太原興兵直取關中,一路上勢如破竹,短短几個月便佔領長安。李淵隨即立隋煬帝孫代王楊侑為帝,改元義寧,是為恭帝。恭帝進封李淵為唐王,以李建成為唐王世子;李世民為京兆尹,改封秦國公;封李元吉為齊國公。義寧二年(618)三月,隋煬帝在江都被宇文化及殺死。五月,李淵稱帝,改國號為唐,是為唐高祖,立李建成為皇太子,封李世民為秦王(兼尚書令),李元吉為齊王。李世民受封秦王的時候,還不到20歲。之後,李世民奉命東征西討,忙於統一全國的戰爭,是否有空閒回家舉行“及冠”之禮就不得而知了,即使舉行了及冠之禮,取了“字”,但是,對於文武百官和下屬黎民來說,怕是沒有任何機會來稱呼他的名和“字”了,因為在當時,其地位的尊貴只有李淵、李建成在其上,可謂二人之下,萬人之上。除了李淵、李建成可以稱呼其為“二郎”之外(《大唐創業起居注》原文有載),其他人只有稱其為“秦王殿下”的資格。所以,很可能秦王殿下沒有必要再取“字”,或者取了字沒有人能有資格用“字”來稱呼他,天長日久被人遺忘了。至於當了皇帝之後,皇帝的名字更是萬萬不可隨意稱呼,而禮法還要避諱。不過李世民在這方面還是比較開通,不怎麼追求虛榮。即位後,下詔說只要“世民”兩個字不連起來用在文字中,就不需要避諱:“令曰:“依禮,二名不偏諱。近代已來,兩字兼避,廢闕已多,率意而行,有違經典。其官號、人名、公私文籍,有‘世民’兩字不連續者,並不須諱。”(舊唐書·本紀第二)。古代三省六部制中的“六部”最早為“吏、民、禮、兵、刑、工”六個機構,其中“民部”在唐太宗時並沒有為了避諱李世民的“民”字而改稱,倒是到了唐高宗李治即位後,為了表示其孝心和尊崇,下令把“民部”改為“戶部”

而唐高祖李淵,在“及冠”取字的時候,還是一個普通地方官,被人稱呼了很多年,到他當皇帝的時候已經廣為人知,所以這個“叔德”這個字就流傳下來了。

經查閱史籍,大略的感覺是很多開國的皇帝(包括亂世後復國的皇帝)都有“字”流傳下來,例如漢高祖劉邦,字季(這個字似乎有點土,叫起來好像是“劉老四”的意思);漢光武帝劉秀,字文叔;魏文帝曹丕,字子桓;西晉武帝司馬炎,字安世。而較早被確立為皇位繼承人的儲君幾乎都查不到“字”的記載(《新唐書·本紀第三》中倒是記載了唐高宗李治的字“為善”,令人不解的是,李治被立為太子時才16歲,還沒到“及冠”之年,那麼對於未來的儲君,是否還有必要再取個“字”讓同輩的親友稱呼呢?)。

絕大多數皇帝的“字”沒有記載,到底是因為當初被立為皇太子不必取“字”了,還是居位尊崇沒有人有資格稱呼其“字”致使失傳?不得而知。

李世民的化名是什麼?匿名使用者 2013-08-30

唐太宗

李世民的化名是什麼?lba502884271 2022-05-05

唐太宗李世民崩駕後諡號“文皇帝”;廟號“太宗”;稱號“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年號“貞觀”(公元627年至公元649年);於626年發生玄武門事變後,在秋末迫李淵退位,自己登大極,以次年627年為貞觀元年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