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戶縣的社會生活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歷史
  • 2022-09-06

西安戶縣的社會生活聯盟巨猩1Qf79 2016-06-04

秦渡古鎮秦渡鎮俗稱秦鎮,有“豐京盛地”之稱,為千年古鎮。它居於灃河西岸,文化底蘊濃厚,民俗民風淳樸,交通便捷,商賈雲集。秦渡鎮是古樸的,它有著古色古香的鎮落、深厚的歷史文化傳說以及精美的民間藝術;秦渡鎮又是現代的,它積極建立一個以灃河自然風景區和秦渡新城區為依託的“北方第一水鄉”,努力打造一個集商貿、旅遊、文化、飲食業為一體的新型城市。

據傳後秦姚興皇帝及文武百官由京城長安赴草堂寺聽鳩摩羅什講經,為往來方便,遂在灃水設立渡口,秦渡之名即源於此。 秦渡鎮古謂之“豐京勝地”,舊有二宮(當陽宮、連城宮)、五門、九樓(以藥王樓最雄偉)、十三堡等遺址。80年代後,雖有較大發展,而古街門店猶存。“文武盛地”美名源自於秦渡。中國人的文武治世思想的啟蒙和實踐源自於秦渡。周文王遷豐以後,以文治思想立國,贏得天下民心,為武力推翻商王朝創造了必要的條件。他昌明言,納賢才,重用姜尚等人,後在武王姬發的率領下,武力推翻了商王朝,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分封治的王朝——周王朝。姜子牙打鬼封神的故事發生在秦渡,這是三千多年前,歷史上第一次對一場戰爭的總結和審判。文武治世思想為中國封建制的王朝模式奠定了基礎,推動了人類文明社會的進步。文武治世思想是中國人政治思想的一大發明,文武之道作為中國人的一種謀略,數千年來已經滲透到東方文化的各個方面。(內容來源《戶縣文史大觀》)

祖庵鎮位於戶縣西部,距縣城12。6 公里,距西安50公里,東臨玉蟬鄉,南抵蔣村鎮,西以白馬河為界與周至接壤,北接甘河鎮,居關中平原腹地。祖庵古鎮歷史悠久。據史料記載,祖庵曾是夏王啟伐有扈氏“大戰於甘”的地方。古鎮坐落於甘水中上游,上古時稱“甘野”。據文獻記載:夏禹死後,其子啟繼王位。這種廢“禪位”而父傳子的王位繼承方式,引起了爭奪王位的激烈鬥爭。同姓邦國有扈氏起兵反對。公元前2086年,夏王啟率領軍隊沿雒(洛)陽西大道西進,越崤山,濱黃河,經桃林,過華山北麓抵達有扈氏國,雙方大戰於甘。有扈氏敗,淪為“牧豎”(即放牧奴隸)。又《尚書甘誓》雲:“甘,地名,有扈氏國之南郊也。啟與有扈大戰於甘之野”。《周至縣志》“甘野圖”注:“甘在戶縣西南。而戶即古扈”。《夏書》大戰於甘即此,“甘野在縣東50裡,即古有扈氏國之南郊。夏啟立,有扈不服,大戰於甘,召六鄉、作甘誓。今邑中甘谷水出處,曰甘河,即其地。”甘峪口望仙坪古有夏王廟。古鎮商代為郝國。郝國系商之諸侯國。據《陝西地理沿革》記載:“商帝乙之弟期封於郝,即今之祖庵鎮轄之郝村”。今郝村存有一古石樁,刻有“古郝國”字樣。又有廟碑記載:“今之郝村即古號為郝國是也”。晉、唐年間,古鎮歸戶縣管轄;宋大觀元年(1107)設定終南縣,轄於終南縣;元至元八年(1271)撤銷終南縣建置,劃歸周至縣轄直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的1958年,周、戶兩縣以白馬河劃界,古鎮重歸戶縣管轄。

經查閱史料和民間訪問,祖庵地區有許多村名、地名與重陽宮有關。

據周至縣志記載:元代前,因劉、蔣二姓居於此地,故名劉蔣村。後因其地處甘河兩支流間,且為商品交易之集市,曾改名為雙溪鎮。到金、元時期,道教全真派祖師王重陽在此結庵傳教,王重陽仙蛻後,其高徒馬丹陽在其師結庵修道處築一廣庭,為環居之所。始稱“劉蔣庵”,並題額“祖庭心死”。自此亦稱“祖庭”、“祖堂”,四方尊稱祖庵。祖庵之名由此而來。後遂改雙溪鎮為祖庵鎮,迄今逾八百餘年。(內容來源《戶縣文史大觀》)

鑿齒村曾名卓日村。位於戶縣大王鎮鎮區東南2。5公里,分為四個行政村(鑿齒東村、鑿齒西村、鑿齒南村、鑿齒北村)。鑿齒東村分為2個村民小組,人口410人,耕地580畝。鑿齒西村分為7個村民小組,人口1017人,耕,1357畝。鑿齒南村分為7個村民小組,人口1420人,耕地1530畝。鑿齒北村分為3個村民小組,人口390人,耕地420畝。全村以農業,建築材料,運輸業為主,南北七號路穿村而過,交通便利。

相傳五代十六國時,前秦國王苻堅南下攻晉,陷襄陽,其時習鑿齒在家閒居,苻堅素慕他的才學與名望,曾派車馬將他請去,遺贈頗多。不久,他假稱腳有病,仍電襄陽。著有《漢晉春秋》五十四卷。該書上起東漢光武帝劉秀,下迄西晉,記了近三百年的史事。習鑿齒在長安不久,便以病請回。晚年曾被朝廷徵以國史職事,但未及赴任,就去世了。傳言習鑿齒埋葬於此,村子隨得名鑿齒村。後村民把鑿齒”訛傳“卓日”,名:卓日村,簡稱卓村。卓村按地理方向分為:卓南村、卓西村、卓東村、卓北村。今為了弘揚傳承文化,又改回鑿齒村。分為:鑿齒東村、鑿齒西村、鑿齒南村、鑿齒北村。

定舟村位於戶縣縣城正北方,直線距離10公里,東與大王鎮龍臺坊相接,西與元村同界,南同小王店接壤北與渭水之中為界,與興平所轄隔河相望。村面積約2平方公里,總人口約5100人。定舟村,原名定周村。有相當多的實物可以佐證。明弘治十一年(公元1498年),呈王村(今什王村)重修勝光寺,鑄鐘一架。該村有數位香客參與,鐘面記載本村為“定周村”。清康熙年間(戶縣誌),雍正年間(戶縣誌)皆記載本村為定周村。清光緒末年刊印的戶縣地圖亦云“定周村”。古代兵書《六韜》在第四篇<<大禮>>中有這樣一段對話:“文王問太公:君臣亡禮如何?太公曰:為上惟臨,為下惟沉。臨而無遠,沉而無隱。為上惟周,為下惟定,周則天也,定則地也,或天或地,大禮乃成。”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戶縣誌)始記載本村為定舟村。(內容來源《戶縣定舟村文史資料》) 辣子疙瘩 辣子疙瘩為縣城人姬常娃之父創於清朝末年,在姬常娃經營期間出名,已有百年曆史。用料為大肉、桂圓、八角、花椒、小香、生薑等。疙瘩,是由“形如偃月,天下通食”的扁食演變而來,肉塊均勻,肉色鮮紅,酥而不膿,肥而不膩;湯汁濃郁噴香,酸辣適口,開胃生津,禦寒發汗,食之使人輕鬆愉快。當時流傳著這樣一首歌謠:“辣子疙瘩出了巷,街頭街尾到處香,爭先恐後去排坐,只怕遲了不見湯”反映了群眾爭先恐後品嚐的場面。沒吃過大肉辣子疙瘩的人,會對這名字覺得費解,其實大肉、辣子、疙瘩,是並列關係,突出的就是這三樣東西。

擺湯麵 距今70年曆史,由縣城人單吉慶麵館以農村臊子面為基礎改進而成。工藝獨特,調料精良,為縣域群眾所喜食。擺湯麵乃戶縣傳統名吃,獲中華名小吃譽稱,擺湯麵的麵條與一般面不同,講究一些的都用手擀的鹼面(既和麵時水裡加鹽和鹼面),擀出的麵條薄、筋、光不易煮斷;吃法也與一般面吃法不同,一碗上好的臊子湯,湯中配有黃花、木耳、油豆腐丁、西紅柿、蒜苗、韭菜、蔥花、肉丁(用醬油、醋、鹽、大料、蔥姜、肥瘦肉盤好的臊子肉),一碗溫湯麵條,吃時挑一筷頭面條放入臊子湯中,來回擺動,讓其充分沾上調味汁子,喜慶宴席、團體用餐,節日待客中間擱一盛有溫水的面盆,每人面前一碗臊子湯,將麵條挑入湯碗中,如此往復,席間香氣四溢,主賓謙讓,親親熱熱、和和美美、溫馨融融,別有一番情趣。其特點:面薄筋光,油汪湯煎,酸香適口,素有薄如紙,細如線,下到鍋裡蓮花轉,撈到碗裡象條線,吃到嘴裡光又綿。戶地民間有樸素而又形象的歌謠形容擺湯麵:“下到鍋裡蓮花轉,撈到碗裡疊絲線,吃到口裡嚼不斷,嚥到肚裡香半年”

秦渡鎮米麵皮 秦鎮米麵皮聞名遐邇,關中地區有句俗話,“乾州鍋盔,岐山面,秦鎮的皮子繞長安”。一過灃河大橋,號稱“百年老字號”的秦鎮米麵皮店沿著馬路兩側一家挨一家,即便是冬季也不時有食客光顧,秦鎮米麵皮的特點是四個字: 筋 、 薄 、 細 、 軟 。麵皮本身,色白如雪,光潤如脂,頁薄如紙。噴香的油潑辣子,五香料醋,觀其狀:條條米皮白生生,朵朵菠菜綠盈盈,個個豆芽黃愣愣 。而秦鎮米皮的由來也有著美麗的傳說,相傳秦始皇在位時,有一年大旱,秦鎮稻田多出稗秕,農人無法完成糧食進貢任務。當地一位叫李十二的農民,將打下的稻米用水拌溼,碾成米粉,和成糊狀蒸熟,切成條狀,製成了最早的米皮上貢,始皇帝大喜,欽定秦鎮米皮為朝廷貢品。後來,每年正月二十三,秦鎮家家戶戶蒸米皮,紀念李十二。秦鎮米皮製作的習俗與技藝由此世代相傳,成了陝西地方一道歷史知名小吃。以大米粉加水成糊狀,攤於甑篦蒸熟,切條加佐料而食。用料講究,製作精細,皮條晶瑩如玉,光滑如脂;調上辣子油,紅似瑪瑙。口感柔而筋,辣味濃而香,色味俱佳。建國前後,秦渡鎮南街尚家、單家,西街楊家,北街薛家為有名。80年代以後,發展至200餘家,遍佈縣域城鄉,進而擴充套件至省內外大中城市。(見《戶縣誌》249頁) 黃 酒 唐代大詩人杜甫在《城西陂泛舟》中有“不有小舟能蕩漿,百壺那送酒如泉”,在《與鄠縣源大少府宴渼陂》中有“無計回船下,空愁避酒難”等詩句。所謂“酒如泉”、“避酒難”的酒,即指戶縣的黃酒。清末民初,曾任戶縣知縣、知事的謬延福有“鄠酒名唐代,白傅(白居易)詩中收,烹鷀煮佳釀,聊以作報酬”的詩句。

戶縣黃酒系糯米釀成。酒麴用碎麥加調料、香料以及烏藥等20多種藥材製成。釀成之酒,不獨濃郁醇香,且有健脾胃、補血、活血、順氣等多種功效,故常被引入藥用。釀製時,蒸米的火候,水分的多少,曲的用量都十分講究。諸料調和均勻後,入甕(缸)密封,一月左右,須開啟2~3次,捺下酒面結成的蓋子。待酒香四溢時即可取用。也有封存達半年甚至幾年的,稱封缸酒,其味尤烈。經酒床、酒薕濾過的酒稱清酒,清酒再加新醅濾過稱雙酒,其味特別濃郁。(見《戶縣誌》250頁)

龍窩酒 清末至民國初年,澇店的燒酒遠近聞名,其中清光緒年間開業的龍窩燒酒坊(俗稱燒坊)影響較大。創始人為龍窩村費老四,其子費佐亮經營時達到鼎盛,遂改稱永茂盛。民國十八年(1929)前後,銷路擴充套件至周至、咸陽、西安等地。並在秦渡鎮設分號燒酒銷售,日銷量達千斤左右。時永茂盛有大房15間,釀酒窖七個,從業40餘人。民國二十二年(1933)前後,龍窩酒在西安有較大市場,因其酒味醇香,色澤清亮,綿甜可口,餘味悠長,可與西鳳酒媲美,時有“東龍西鳳”之譽。龍窩酒前後經營80餘年,1952年歇業。70年代曾在其原址建立戶縣龍窩酒廠,1995年破產拍賣,組建民營西安壎酒坊酒業有限公司。民國六年(1917)圪塔頭人史鎮垚(俗稱史老三,曾任永茂盛經理,後任戶縣商會會長),在澇店開設同生積燒房,並在秦渡鎮設德泰源分號。其實力與龍窩燒房相當。到戶縣解放時有大房35間,釀酒窖10餘個,從業40餘人,並開有油坊、染坊等。民國二十八年(1939)呂家堡呂秉文、呂秉鈞、呂天時三兄弟在澇店開設廣成祥燒房,僅作坊佔地六畝,門面房13間,從業20餘人。呂氏兄弟熱心公益,受到鄉里稱讚。(見《戶縣誌》214頁)

西安戶縣的社會生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