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忌諷齊王納鄒忌我想對你說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歷史
  • 2022-09-11

鄒忌諷齊王納鄒忌我想對你說2017.05.26 回答

古人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即使君子,也難免有過,不同的是“過也,人皆見之,及其更也,人皆仰之”而已。古代帝王置諫官,自己有了錯誤,臣下可以進諫。帝王,自以 為是“天之子”,富有四海,臣服萬民,行為萬世師,言作萬世法,坐在高高的寶座上,俯視一切。能傾聽逆耳之言,採納美芹之獻的,歷史上並不多見。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論。也有少數聰明一點的,為了坐穩江山,籠絡人心,也能從諫如流。有聖君,有賢臣,使政治穩定,國泰民安,歷史上稱為太平盛世。像唐太宗與魏徵,就是一例。而最突出、最典型的,要數鄒忌與齊威王了。

諷諫帝王,是冒險的事。批“龍鱗”,逆“聖聽”,需要大勇與大智。多少忠臣義士,赤心耿耿,盡忠進諫,結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悲慘的故事,千古流傳。

因此,對這位勇於納諫的齊王,既佩服他的大智,也讚賞他的風度。這篇《鄒忌諷齊王納諫 》的文章,給我們樹立了一個寬大明智、精神高尚的形象,事隔幾千年,栩栩如在眼前。想當年,他聽了鄒忌的諷諫之後,立即下令群臣,遍及全國,面刺錯誤,指陳弊病,不僅言者無罪,反而重賞,這是何等氣度,何等磊落胸懷,千載之下,猶令人感奮不已!

事因難能,所以可貴。在同一本《古文釋義》裡,小時候也讀過《召公諫厲王止謗》這篇古文,至今還能背出其中的名句。拿這位厲王和齊威王一比,真可謂天淵之別了。齊威王下令求諫,周厲王卻以“能止謗”自喜,天下之人,滿腹不平,他要鉗住萬民之口,自己也捂緊耳朵。“防民之口,甚於防川”,“止謗”使得老百姓“道路以目”。三年之後,土壅而川決,這個特大暴君——人民之敵,被“流於彘”。

齊王與厲王,兩種對待諫謗的態度,得到的結果也截然相反。

歷史是一面鏡子。《鄒忌諷齊王納諫》《召公諫厲王止謗》這兩篇古文,我們對照著讀,大有可以借鑑之處。

追古思今,現在我們有些作負責工作的領導同志,在言行方面有明顯的缺點和錯誤,文過飾非,怕聽逆耳之言,一聽到正中要害的話,立即火冒三尺,像阿Q聽到別人說他頭上的瘡疤一樣。有的甚至對批評自己的同志,緝滬光疚叱狡癸挾含錨打擊報復,仗勢凌人,以冰棒對付熱情,什麼批評與自我批評的原則,全成為過耳東風。這樣做的結果如何呢?貽誤工作,傷害同志,最後,自己也難免於垮臺。

說到這裡,我們自然會想到“四人幫”的所作所為。他們當道之時,得意忘形,凌駕一切。江青一句屁話,成為“聖旨”,順我者昌,逆我者亡。以棒止謗,冤獄累累。人力無窮,天網恢恢,他們的滔天大罪,終於被清算。

諫難,納諫尤難。要得到成果,需要雙方合力。有敢直諫或諷諫的良臣,還要有能納諫的明君。鄒忌的譬喻再妙,辭令再巧,沒有齊威王善聽的耳朵,也是白費唇舌,枉運心機。

《鄒忌諷齊王納諫》這篇文章之所以動人,不僅由於它的意義,也還因為它那委婉而諷的進諫方法。這樣關係國家命運的大事,鄒忌並沒有板起面孔,擺出義正辭嚴的態度,反之,卻以與徐公比美、妻妾評議之閨房瑣事出之,如果遇到一個暴君,責以褻瀆之罪,也是責無旁貸的。這種構思,這樣筆法,與《觸龍說趙太后》如出一轍,而同樣奏效。這麼寫,生動親切,娓娓動聽,饒有情趣。這篇文章,用了大半篇幅作了譬喻的描繪,三個人物的情態和心理,真實透徹,入情入理,令人信服。譬喻止於“皆以美於徐公”,接下去,“今齊地方千里”來個陡轉,入了正題,由於妻妾、朋友的“私臣”,聯絡全國上下“莫不私王”,譬喻與正題扣得極緊。諫議的結果是“戰勝於朝廷”。

讀罷這篇絕妙佳作,掩卷沉思,忽發奇想。如果現在我們的某個部門或機關,也來個“懸賞納諫”,那該是“門庭若市”,批評、建議雪片飛來。最後的結果呢,也可以想知。準是改進了工作,提高了效率,像不乾淨的身子洗了清水澡,受到廣大群眾的鼓勵與表揚,對四化的進 展也起到了推動作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