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歷史中的“中朝”和外朝“是什麼意思?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歷史
  • 2022-09-12

古代歷史中的“中朝”和外朝“是什麼意思?匿名使用者 2013-09-14

朝的第二種含義是指機構或人員。《韓非子·孤憤》注中講得比較籠統:“外謂百官也,內謂君之左右也。”《漢書·劉輔傳》孟康注說得比較具體:“中朝,內朝也。大司馬、左右前後將軍、侍中、常侍、散騎、諸吏為中朝。丞相以上至六百石為外朝也。”他是就西漢時期、武帝以後 的情形而言,而且講得並不十分全面,如沒有講到尚書就是個明顯的缺陷。此後歷朝歷代,內朝的機構和組成人員迭經變化。第二種含義的內朝往往置於宮廷內,西漢中後期的尚書即是一例。第二種含義的內朝據說濫觴於西周時期,但畢竟正式出現於漢武帝時。互漢昭帝時,外戚霍光以大司馬、大將軍、領尚書事的身份主持內朝,內朝權力明顯增長,丞相田千秋、楊敞等人“徒唯唯而已”。可見,內朝已經凌駕於以宰相為首的外朝之上了。

漢武帝為加強皇權,削弱丞相權力,建立中朝制,即選用一批地位較低的內廷人員參與朝政。其中原屬少府,為皇帝掌管文書的尚書以及一些內廷人員,地位有較大提高。朝廷政務往往先與尚書、侍中、大將軍等近侍內廷“中朝”人員商議,然後告之以丞相為首的“外朝”官員。外朝官實際作用被削奪,地位下降,中朝官員受到重用。中朝制的建立既是皇權與相權矛盾的產物,也是內廷近臣權力膨脹的結果。漢成帝時,大司馬(武帝時由太尉改稱)、大司空(成帝時由御史大夫改稱)和丞相(哀帝時改稱大司徒)三公權力進一步削弱。尚書 權力擴大,尚書令為主管,設五曹。東漢時尚書權力進一步擴大,尚書機構稱臺,有令、僕射各 1人,尚書6人,分掌三公、吏、民、客、二千石及中都官等六曹,分割或取代了九卿部分職權。東漢至魏晉,中央政務逐步由三公向三省轉移,行政事務漸由九卿向六部過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