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曆新政為何失敗 歐陽修害了范仲淹?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歷史
  • 2022-09-13

慶曆新政為何失敗 歐陽修害了范仲淹?羽川EE43NW 2013-11-10

作者:馬立誠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早已成為激勵志士仁人的千古名句。但范仲淹的主要事業並不是寫散文,而是北宋中期轟轟烈烈的慶曆新政。 總的來說,宋仁宗趙禎在1022年登基之後,還不算壞皇帝,可他的日子並不好過。內外交困的仁宗在巨大壓力下不得不考慮改革了,此際,他想起了范仲淹。 本來范仲淹還有動搖,也許仁宗求治心切,沒有充分考慮改革的艱難吧,但皇上的信任已達極致,臣子還有什麼可說的?幾天之後,他寫出了《答手詔條陳十事》上交仁宗。在這個奏摺中,范仲淹說出一個真理:“歷代之政,久皆有弊,弊而不救,禍亂必生。” 范仲淹這個奏摺在中國改革史上大大有名。仁宗接到范仲淹的報告,極為高興。經研究,除第七條軍事建議之外,其餘九條,補充細則,陸續下詔,全國執行。時人稱為“新政”,即後來所謂的“慶曆新政”。其重點是幹部制度改革,屬於政治體制改革範疇,是非常棘手的燙山芋。 宋代冗官太多,歷史有名。當官的路子五花八門,科舉考試當然最正宗,除此之外,還有“門蔭”、“納粟”等途徑。人人謀官,千軍萬馬擠獨木橋。 首先,宋代科舉取士名額出奇的多。就取士人數來看,是唐代的5倍,是元代的30倍,是明代的4倍,是清代的3。4倍,可謂空前絕後。官員數量當然大大增加。但是,科舉出身好歹要考一考,還算公正合理。更多的問題,出在“門蔭”制度上。 “門蔭”又稱“恩蔭”、“蔭補”,就是俗話說的“大樹底下好乘涼”、“朝中有人好做官”。皇帝宗室子弟以及外戚後裔封官封爵,是歷朝通例,且不細表。 除此之外,還有“納粟”,即買官。政府擴充軍備、疏浚河流乃至賑濟救災,富人出來交錢交糧,可以封個一官半職,慢慢成了制度,越來越多。 以上因素疊加起來,自然冗官太多,素質下降。時任諫官的歐陽修在湖北鍾祥調研時發現,當地第一把手王昌運又老又病,連走路都走不了,要兩個人攙扶著辦公。3年下來,州政荒蕪衰敗。替換他的劉依,也已經70多歲,耳聾眼花,連當朝宰相(總理)的名字都不知道。歐陽修給仁宗寫報告說:陛下想一想,這樣的幹部,能夠治理好地方嗎? 范仲淹對此深惡痛絕,他認為最關鍵的,首先是削弱“門蔭”集團。在遞交《答手詔陳十事》之後,他又主持起草《任子詔》等重要檔案下發,限制幹部子弟世襲當官。同時還打擊了“門蔭”的變種。就是一些大太監仗著大內威勢,違反規定,私自佔據首都一些地區和很多肥缺單位的一把手位子,頤指氣使,而且十幾年不讓位。范仲淹、富弼和韓琦商量改革,第一步是把這些地區領導人的任期定為三年,不得私自請求連任,任期超過三年的,請皇帝下詔罷免,另擇合格官員擔任。 同時,范仲淹派王鼎、楊紘、王綽三個能幹的官員明察暗訪各級各地官員,發現和提拔有才幹的官員,處分庸吏貪官。范仲淹撤職不合格的幹部毫不客氣,每看到據實調查的報告,他就大筆一揮,把貪腐官員的名字抹掉。富弼說:“一筆勾了他容易,可你知道不知道他全家都在哭!”范仲淹的回答成了歷史名言:“一家哭總比一個地區都哭要好!” 一旦動真格重新進行利益分配,稱范仲淹為聖人的就越來越少了,這就是人性。結果是相當一批大官僚、地方官和大太監暗中開始串通,組織力量策劃剷除范仲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