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黎民百姓是什麼意思?來源?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歷史
  • 2022-09-09

古代的黎民百姓是什麼意思?來源?匿名2016.10.26 回答

戰國以前的時代,“百姓”是指有姓之人。“姓”這個字,分開來就是“女”、“生”,什麼樣的女人生的(或者在一個什麼地方生的)兒子,就得了一個相應的姓。相傳黃帝的母親是住在姬水邊上的,所以黃帝就姓姬;舜的母親是住在姚虛的地方,所以舜就姓姚了,那時候,子並不跟著父親姓,比如黃帝,就給他的後代分別賜了12個不同的姓。所以那時候有姓的就都是王公貴族,“百姓”也就是“百官”。一般的平民,不知道他的老祖宗的媽媽在哪裡住的,老祖宗又無權無勢,夠不上稱“百姓”,只能說是“黎民”,或者被稱為“庶民”。 到戰國時代以後,在貴族和奴隸之間出現了一個既不是貴族(可能祖上是貴族後來沒落了)也不是奴隸(可能祖上是奴隸,後來被主子給放生了)的一個階級,他們的人數慢慢地比貴族和奴隸還多了起來。所以,“百姓”們來,因為他們也有姓,所以“百姓”和“黎民”或“庶民”就變成一回事了,書上就有了“黎民百姓”的詞語

幾千年前,在黃河流域集中著幾個勢力較大的部落,有黃帝族、炎帝族、夷族和九黎族等。他們之間經過多年的征戰,最後形成了以黃帝、炎帝族的部落聯盟,共同戰勝了九黎族。其中黃、炎、夷三個部落的聯盟,是由大約100個氏族構成的,因此統稱“百姓”,而在戰爭中抓到的九黎族俘虜就稱作“黎民”。百姓與黎民,意味著奴隸主與奴隸的區別。

到了西周奴隸制時期,百姓成為貴族的通稱。這時的黎民(也稱庶民)包括自由民、農奴、奴隸,與百姓形成了互相對立的兩大階級。

到了春秋末期,隨著宗族世襲制的破壞,土地私有制的出現,百姓的地位逐漸降低,他們中的大部分人最後也降到黎民的行列中來。因此,後來就將黎民與百姓統一稱謂了。

古代的黎民百姓是什麼意思?來源?彼岸流年2021.12.02 回答

那都是導演根據需要編排的,故事和如今社會基本一樣,有窮人更有富人,你不見杜甫寫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麼?任何年代都有達官顯貴地痞流氓,當然更有僅能餬口的農民和流浪街頭的孤寡老幼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