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鞏固政權採取了哪些措施?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歷史
  • 2022-10-08

漢武帝鞏固政權採取了哪些措施?創訊有一志大7056 2005-11-12

漢武帝名叫劉徹,是漢朝開國皇帝漢高祖劉邦的曾孫。公元前141年在他父親漢景帝死後,便由他做了皇帝,那時他還只有十六歲。從那一年起到公元前87年他死時止,他總共做了五十四年皇帝,佔了整個西漢王朝四分之一的時間。

漢武帝是一個雄才大略的封建君主,也是我國曆史上的一個傑出政治家。他所實行的許多政策和措施,對於以後歷史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領導農民大起義,推翻了秦朝以後,緊接著就是楚(項羽)、漢(劉邦)相爭的局面。在戰爭中人民死亡很多,生產事業也遭受到了嚴重的破壞,到處滿目荒涼。劉邦起自民間,參加過農民起義,他看到並且親自參加了推翻秦朝殘暴統治的農民大起義,因此,在他打敗項羽做了皇帝以後,便不能不向人民作些讓步,以此來恢復經濟和穩固西漢帝國的統治基礎。他命令軍隊復員,並對復員計程車兵儘先給以土地,讓他們回到鄉里從事生產;對於在戰爭中逃亡的人,把原有的田宅發還給他們,因而造成了一個小農經濟佔優勢的社會。同時他又減輕人民的租稅和徭役負擔:農田每年抽稅十五分之一,生育子女的可以免除徭役二年,並且還釋放了一部分奴隸。以後的漢文帝曾經免收天下農田租稅十二年;漢景帝又把稅率由十五分之一減低到三十分之一。這樣,農民的生活比以前安定了,負擔比以前要減輕了,他們的生產熱情因而大大地提高,農業生產也因而大大地發展起來。歷史上稱這一段時間叫“文景之治”。

從漢高帝至漢武帝即位的五六十年間,社會經濟欣欣向榮。由於經濟的發展,漢朝的國庫更加充實了,當時朝廷裡的錢積累很多,串錢的繩子都爛斷了,以至於無法計算;糧食在倉庫裡放不下,堆到露天地上,任憑它腐爛。這些都是農民辛勤勞動所創造的巨大財富,也是漢朝初年封建統治者從廣大農民身上搜刮的血汗。

漢武帝就是在社會經濟相當發展、國力充實的情況下,繼漢景帝之後當了皇帝的。他雄才大略,而當時社會經濟的繁榮局面,又給了他施展雄才大略的物質條件。

二、加強中央集權,鞏固漢帝國的統一

漢武帝做了許多對以後歷史發展有重大影響的事情,首先是加強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鞏固漢帝國的統一和發展。

秦始皇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建立中央集權大帝國的人,但是,秦始皇所建立的中央集權政治,基礎並不鞏固。因此,秦朝滅亡以後,項羽便曾一度恢復分封制,劉邦在他和項羽爭奪帝位的時候,為了爭取有實力的人擁護,對於一些有功的將領和一些有很大實力的地方貴族,也封他們為王。各個王在藩國裡,有很大的獨立性,他們直接控制著人民和土地,這對中央政府有很大的威脅。劉邦在做了皇帝以後,就採取種種辦法來消滅這些異姓王,同時,他因為自己新朝廷的實力不能到達全國各地,又認為自己本家的子弟是可靠的,因此就分封了許多同姓子弟為王,把他們分封到各地去,以加強漢朝廷對各地區的統治,起初也的確沒有發生什麼重大問題。

但過了幾十年以後,情形不同了。幾十年的休養生息,漢中央政府的力量強大起來了,各地藩王的勢力也比以前大得多了,他們各自發展勢力,擁地自雄,這就使中央和各藩國的矛盾尖銳了起來。公元前154年,漢景帝採納晁錯的建議,實行了“削藩”。於是吳、楚、趙、膠西、膠東、吉川和濟南七個藩國,便以誅晁錯的名義,實行叛亂,這就是著名的“七國之亂”。七國之亂子定以後,藩國官吏由朝廷任用,藩王只徵收租稅,因而沒有實際的政治權力了,這當然加強了中央集權政治。但是,封建割據的殘餘勢力當時並沒有消滅,並且在三十稅一的政策下,商人和地主大量兼併農氏的土地,各地都出現了大大小小的豪強勢力。在這以外,朝廷內部對採取什麼樣的國策,也有不同的主張,中央集權的制度也還沒有完備地建立起來。這一切都是漢武帝所必須解決的問題。

漢武帝十六歲時便登上了皇帝的寶座,那時候他還不能親自掌握政權。代漢武帝掌握大權的是他祖母竇太后,她任用自己的侄兒竇嬰做丞相。竇太后崇尚道家思想,主張清靜無為,實際上是一個保守現狀的守舊派。竇嬰卻不同,他是儒家集團裡的人物,他想利用儒家學說來作統治工具,改變舊政。因此,他們姑侄之間一開始就有了矛盾。不久竇太后竟一怒而免除了竇嬰丞相的職務。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竇太后死去,這以後,漢武帝才解除了施展政治抱負的障礙。

在這一年做丞相的是另一個外戚田蚡。田蚡是漢武帝母親王太后的同母弟。他雖也傾向儒家學說,但他因為得到王太后的支援,有些專權,朝廷中的百官也都依附他。這自然也要和漢武帝發生矛盾。有一天,田蚡向漢武帝奏事,並推薦了一大批官員。漢武帝不高興地問他說;“你準備任用的官員都提完了麼?我也打算用幾個人呢!”這表示漢武帝不讓丞相多管事,田蚡沒有辦法,只好少管。從此,漢武帝親自掌握大權了。

漢武帝為了把一切大權都掌握到自己的手裡,使自己的政治抱負能夠順利地實現,在打擊田蚡以後,甚至不願意丞相做他的助手了。丞相本來在行政上總理一切,地位很高。這時候漢武帝就把原來在他身邊拿拿文書的尚書或中書(用士人稱尚書,用宦官稱中書,職務一樣)的地位,加強起來,終至於使丞相成為有名無實的職位。漢武帝以後的漢朝的歷代皇帝,直到東漢,“中書”或“尚書”都是中央發號司令的機構。

在把國家大權完全掌握到自己的手裡以後,漢武帝就決定進一步來加強中央集權制度,首先他要更加徹底地解決藩國問題。漢武帝採取了主父僵建議的“推思”辦法,命令藩王們不能把封地僅僅傳授給繼承王位的長子,而必須劃出一部分來分封其他子弟做侯國,並且規定這些侯國不再受藩王的管領,而直接由各地的郡來管轄。這樣一來,藩國的土地越分越小,小的只有三五個縣,大的也不過十幾個縣,勢力越來越弱,自然也就無法跟中央對抗了。

在這同時,漢武帝還用種種的藉口來剝奪侯國封君的爵位。漢武帝每年八月會諸侯於廟中,諸侯必須出金助祭,如果金的成色被認為是不好的,就要奪爵,因這被奪爵的有一百多人。據另外一個統計,漢朝初年因功封侯的有一百四十三人;到漢武帝太初年間(公元前104—101年)就只剩下了五人。經漢武帝自己封候的有七十五人,而其中六十八人後來被剝奪了爵位。因推思法而封侯的各藩王子弟一百七十五人,在漢武帝手裡失侯的也有一百十三人。

為了同樣的目的,漢武帝又加強了原有的監察制度。漢朝初年,中央政府雖然因沿用秦朝的制度設有御史大夫,但廢除了負責監察地方的監御史。漢武帝則把監察制度大大加以擴充,並建立了“州刺史”制度,設定了一個司隸校尉和十三個州刺史,對各郡國進行嚴密的監督:除了地方豪強和郡太守是否遵守中央法令,是否互相勾結稱霸逞強等等,是州刺史應該監察的以外,州刺史還有直接行使“治斷冤獄”的司法權。

這樣,沒有被廢的王侯既只是“衣租食稅”,地方豪強的行為也受到嚴密的監督,秦始皇開始建立起來的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到漢武帝這時候才算鞏固了。

漢武帝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政治,還建立了一套選用官吏的制度。漢武帝以前,中央政府的大官,多是功臣或功臣於弟,一般官吏大都由郎官出身。郎官是侍衛皇帝左右的小官,人數很多,如果不是出身官家或有中等以上財產的人,是很難做到即官的。這樣,官吏的來源很狹隘,不能適應中央集權制度下官僚機構擴大的要求。當時,新興的地主階級的力量更加強大了,他們迫切要求政治上的地位。漢武帝為了取得地主階級的支援,又採用了所謂“破格用人”的政策,把地主階級知識分子大量提拔起來,充當中央和地方的官吏,從而加強自己的統治力量。

漢武帝還把以前實行過但沒有被重視的“察選”制度,大大地加以擴大和發展:命令各級官吏保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聽候甄別試用。著名的學者董仲舒和公孫弘,就是經過“賢良”的策試(考試)而被重用的、後來漢武帝又採納了董仲舒的建議,命令郡國每年舉孝(孝涕的人)廉(廉潔的官吏)各一人。對於那些具有一定條件而又不肯“出仕”的人,則由政府來“徵召”。被徵召的人由漢武帝親自召見,被認為合用的,就授給官職。漢武帝還用“公車上書”的辦法,使官吏人民都可以上奏章給皇帝建議國事,意見合他的要求的,就根據上書的人的特長授給官職。像東方朔、主父偃、朱買臣等著名漢臣,都是由於上書言事而被重用的。

漢武帝還設立“大學”,透過學校來選拔官僚。關於這一點,我們在下面一節裡再談。

這樣,漢武帝就把秦以前已經開端,奉始皇曾經加以發展的官僚制度大大加強了。用從“民間”(實際上是地主階級中間)選拔出來的官僚來代替享有世襲特權的貴族,這就是官僚制度的特色。這制度在以後二千年的封建社會里,一直被歷代的封建統治者所沿用著。

漢武帝鞏固政權採取了哪些措施?植金琴7883 2005-11-12

1。鼓勵推薦人才,中用人才。2,頒佈“推恩令”,進一步削弱王國勢力。3。取消地方鹽鐵經營權,改為中央專賣;取消地方鑄幣權,改為中央統一鑄造發行五株錢,增加國家收入。4。“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把儒家學說作為封建統治的正統思想。

如果你是答辯歷史試題就應該答出理由才會得到全分

漢武帝鞏固政權採取了哪些措施?匿名使用者 2005-11-12

經濟上,延續文景的農業等經濟政策,鹽鐵專營增加收入

政治上,削弱諸侯王的力量,加強對地方的監督

軍事上,發動對少數民族的戰爭

文化上,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但是漢武帝的作為和秦始皇相差無幾,只是因為文景之治積累的雄厚國力才沒有發生農民戰爭,但後期又出現了“宣仁中興”,一切才恢復到正常,西漢得以延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