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劍:宋範浚《香溪集》版本源流考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歷史
  • 2022-10-08

張劍:宋範浚《香溪集》版本源流考名成教育17 2022-07-12

宋範浚《香溪集》版本源流考

範浚(1102——1151年),字茂明, 世稱香溪先生, 婺州蘭溪(今浙江蘭溪)人。他是兩宋之交一位獨特的儒者和文學家 ,《宋元學案》視其學“別為一家”,明代王禕稱其文自成一家之言(《王忠文集 》卷五《宋景濂文集序》)。 他為世人留下了二十二卷的《香溪集》, 朱熹取其“ 心箴”入所纂 《孟子集註》,範浚由是知名。《香溪集 》的版本流傳本來並不複雜, 但由於序跋多少不一(這種結果有時是由書估拔高版刻年代以漁利而造成的), 反而使簡單的問題複雜起來。

一。 幾種知名書目對“香溪集”版本的著錄

《四庫全書總目》卷一五八雲:《香溪集 》二十二卷,為其門人高栴所編, 其侄端臣刊之,前有紹興三十一年陳巖肖序, 後有元吳師道跋, 稱朱子取其“心箴”注“孟子”, 而其集金履祥時已不傳, 後從應氏得其前七卷,又從其族孫俊家得殘本, 佚前五卷, 合之遂為完書。跋又稱端臣《蒙齋集》未及刊, 先刊其與浚唱酬諸詩附見焉。此本無端臣詩, 蓋又佚矣。

《增訂四庫簡明目錄標註》雲:《香溪集》二十二卷,宋範浚撰, 其門人高栴編,有近時刊本,韓有元刊本。元至順中裔孫元禱刊本。明蘭溪令唐韶重刊本,《續錄》:顧鶴逸藏元刊本《香溪先生範賢良文集》,二十二卷, 十二行二十二字,書名佔雙行, 有紹興三十一年陳巖肖序,有愛日精廬藏印,傅沅叔藏前集六卷,天一閣書, 行款與元本同, 宋諱闕筆,當是翻宋本。明嘉靖刊本,《金華叢書》本。

《鐵琴銅劍樓藏書目錄》雲:

《香溪先生範賢良文集》二十二卷, 元刊本。宋範浚撰,門人高栴編,同郡陳巖肖序,從子端臣刻於紹興三十一年,元至順壬申吳禮部師道得其本,屬範俊刻之。此本吳序已佚,舊為席氏藏書。《範香溪先生文集》二十二卷, 明刊本。此明萬曆間蘭溪令唐尚虞刻本,後附公從子端臣端杲遺文一卷, 有章楓山、胡應麟序。按: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續編影印本。《藏園訂補郘亭知見傳本書目》雲:《香溪集》二十二卷,宋範俊撰。範浚,字明, 婺之蘭江人。刊本:近時刊本。元刊本, 其族裔孫元禱刊, 吳師道序在至順辛未, 後為張金吾藏。又有蘭溪令唐尚虞己亥刊,有章懋序, 蓋至正十九年或永樂七年, 並翻宋本。紹興三十一年猶子元卿先刊其詩賦論議雜著為二十二卷, 見同郡鄭巖肖序, 蓋即今本。序又述元卿語,謂叔父平昔為文至多, 欲悉出與世而力有未辦, 則此集其要略也。補:清光緒九年胡鳳丹輯刻《金華叢書》本。補:《香溪範賢良文集》二十二卷,宋範浚撰,明初黑口本,十二行二十二字, 黑口, 四周單闌。有紹興三十一年陳巖肖序。本書標題大字,佔雙行,題門人高栴編。張金吾愛日精廬舊藏,即莫氏著錄者,今在顧君麐處,號為元刊本。明刊本, 行款同上, 改為左右雙闌, 亦有陳巖肖序,此本亦稱元刊, 實天順、成化間翻本。鈐汪啟淑藏印。餘亦有殘帙, 存卷一至六, 天一閣佚出之書。補:《範香溪先生文集》二十二卷, 宋範浚撰;附《範蒙齋先生遺文》一卷,宋範端臣撰;《範楊溪先生遺文》一卷, 宋範端杲撰。清刊本, 十行二十字, 白口, 四周雙闌。前陳巖肖、吳師道、章懋、胡應麟序。此本已收入《四部叢刊續編》,誤定為明萬曆刊本。

綜上可知: (1)四庫館臣認為有宋本和元本,宋本佚, 《四庫全書》本系出元本。(2)邵懿辰認為有元至順中裔孫元禱刊本( 韓氏藏本 );明蘭溪令唐韶重刊本;邵章《續錄》認為有顧鶴逸藏元刊本、傅增湘藏天一閣佚出元刊殘本、明嘉靖本及清《金華叢書》本。(3)瞿鏞認為有範俊刻元刊本;明萬曆間蘭溪令唐尚虞刻本,《四部叢刊續編》收人。(4)莫友芝認為有範元禱刊元刊本(張金吾藏本);蘭溪令唐尚虞成化十五年己亥刊本;至正十九年或永樂七年刊本,以上並翻宋本。傅增湘認為有光緒九年胡鳳丹輯刻《金華叢書》本;明初本(即莫友芝所云張金吾藏元刊本);明天順、成化間翻元本(即邵章《續錄》所云傅增湘藏元殘本); 清刊本(即收人《四部叢刊續編》被誤定為明萬曆刊本者)。

二、《香溪集》實際的版本系統

據筆者大量檢閱各種存世的《香溪集》發現其版本系統僅有兩種:

一種是宋紹興本系統,即高栴(zhān)所編,範端臣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所刊本,此本元時已罕見,大約元至順壬申(132年)範氏後裔元□以兩殘宋本拼合重刊,由吳師道作序;明成化十五年(1479年)蘭溪縣令唐韶又據元刊翻刻,命章懋序之,上述書目所謂顧鶴逸藏、張金吾藏、傅增湘藏元刊本實皆此本,傅增湘所謂明初本和天順間翻元本、邵章所謂嘉靖本亦是此本。此本多避宋諱,如“敬”字多缺末筆或作“欽”字,且版式古雅,有的版本抽去章懋序,遂使人誤為元翻宋刊本或明初翻元本。文淵閣《四庫全書)本亦從此本出;胡鳳丹光緒元年《金華叢書》本《香溪集》亦據成化本而刻;商務印書館《叢書整合初編》本又據《金華叢書》本排印而成。

一種是清乾隆本系統。此本系乾隆七年壬戌(1742年)範友松、範文煥率族人捐貲刻成。民國丁丑(1937年)年續修《香溪範氏宗譜》(今藏蘭溪縣範氏族人處)中載各族人具體捐銀數目甚詳,卷一《重梓香溪文集碑記》更兼及歷代刻《香溪集》之情況:

閱千聖而同揆者,傳心之學;歷萬古面不磨者,闡道之。我祖香溪先生為宋大儒,學承洙泗,道倡東南,立德立官,並垂不朽。遺書二十有二卷,始輯於宋之紹興辛巳,續刻於元之至(正)[順]壬申,三易於明之成化己亥,越今五百有餘歲矣,未嘗失墜。豈非以聖賢成書,名言精理,所以紹往開來,天地啟之,鬼神護之,而子若孫世世守之弗替者哉!今漫漶矣,魯魚是懼。裔孫友松、文炭等倡梓損貲,合族欣躍,選梨擇鋟,鳩工於肆月望,告竣於十一月朔,板成三百三十有七,經費一百六十有零。道學真傳,祖宗典物,於是為不朽矣,而一族之眾,勉盡仁孝,以為繼述之善者,且藉我祖不朽之集而並以不朽也。爰壽其名於石。時乾隆壬戌仲冬日,二十世孫宗灝撰。

此集國家圖書館有藏,有乾隆八年彭啟豐序、紹興三十一年陳巖肖敘、至順壬申吳師道序、成化十五年章懋序、萬曆十三年胡應麟序;後附蒙齋、楊溪遺文各一卷。此本編排行款與明成化本有較大不同,成化本半葉十二行,行二十二字,黑口,順次依宋本原貌,古賦(卷一)、詩(卷二至卷四)、雜著(卷五、卷六,《心箴》在卷五第十一篇)、論(卷七至卷九)、書總論(卷十)、進策(卷十一至十五)、記(卷十六、十七)、書(卷十八、十九)、啟(卷二十)、傳(卷二十一)、墓誌(卷二十二);乾隆七年本半葉十行二十字,白口,卷首有嘉靖帝《頒刻心箴制章》及《御注心箴》,順次則以《心箴》為卷一開篇,詩賦挪至卷七至卷十,其他篇目位置與成化本也多有不同,此本避諱不很嚴格,如“玄”末筆缺,“歷”寫作“暦”,而“燁”字不避,因此當被人抽去乾隆八年彭啟豐序後,便被鐵琴銅劍樓誤做明萬曆本收藏了。《四部叢刊續編》據此收錄,商務印書館姜殿揚還做了一篇頗為粗疏的跋,尤為誤導讀者:

浚,《宋史》無傳,《蘭溪縣誌·範浚傳》載:朱子兩造其廬,皆不遇,錄書屏《心箴》以去,注入《孟子集傳》。明嘉靖初,御注《心箴》與程子四箴注並頒天下學宮,蓋一代大也。集為其侄蒙齋所輯,初刻於紹興辛巳,陳巖肖為之序。再刻於元至順壬申,吳師道為之序;吳序謂得斷簡七卷,與其族孫俊家藏殘本合,裔孫元□率族人共梓之,皆家刻也。此萬曆重開弘治蘭溪令唐尚虞刻本,有同邑章懋序、童品撰《香溪範先生傳》。按《縣誌·官師表》縣令欄,唐韶,弘治十二年任;宦跡門,唐韶字尚虞;鄉賢傳,章品初從童姓,與章懋齊名,弘治丙戌進士,筮仕後奏覆宗姓,此題童品,蓋猶未第時所作也。胡應麟序不言刻者為誰,餘嘗別見乾隆四年印本,板刻若一,已有“裔孫某校梓”名氏一行,此尚無之,疑書亦家刻。其板自明入清,世守未失,此其明時初印也。後附蒙齋、楊溪兩遺文,皆先生猶子,為《四庫》本所無。《蒙齋遺文》為至順本增入,見師道序,此多《楊溪遺文》,又明代新附矣。明時自《御注心箴》頒佈天下,是集之傳寖廣,惟所見他元明本板印,無一清朗,書貴家刻,此類是也。卷十五《節費》篇闕文三段,前明傳本已然,無從校補矣。吳縣姜殿揚。

姜氏之誤至少有三:一言此本系“萬曆重開弘治蘭溪令唐尚虞刻本”,實《四部叢刊》本與唐韶(尚虞)刻本(即成化本)行款、順次不同,非同一版本系統甚明,《四部叢刊》本實系清乾隆七年範氏家刻本;一言唐韶弘治十二年任蘭溪令,實唐韶任蘭溪令的時間在成化十二年;一言“別見乾隆四年印本,板刻若一,據《光緒乙未香溪範氏宗譜》,並不存在乾隆四年本,姜氏既謂乾隆四年本與《四部叢刊》本“板刻若一”,當亦系乾隆七年本無疑。諸家書目中,惟傅增湘言此是清刊本,惜未能言所依據。此版因系後刻,文字清晰兼又被誤做明萬曆本,因此《全宋詩》、《全宋文》均據此為底本。實此本錯謬頗見,不足據也。如成化本《苦寒行》“願得大裘一萬里”,此本誤“大”為“火”;成化本《代賀詹中丞啟》“一臺肅振於紀綱”,此本誤“臺”為“堂”;成化本《月令論》“大合百縣之秩芻”,此本誤“秩”為“牧”;成化本《君牙冏命呂刑論》“凡百家傳記有異論”,此本誤“異”為“議”;成化本《五代論》“彼其洞胸流腸”,此本誤“腸”為“觴”;成化本《廟謨上》“昔唐元萬頃草檄責高麗”,此本誤“頃”為“填”;成化本《封建》“迄唐諸儒,言封建眾矣”,此本誤“封建”為“建封”;成化本《徐忠壯傳》“蓋患虜鴟跱寰甸”,此本誤“患”為“忠”,不一而足。

以上考證可知,明成化本系翻元本,元本又系拼合宋本而成,因此明成化本應是研究存世《香溪集》的最早版本。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