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飛來峰體現飛來峰高的詩句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歷史
  • 2022-11-20

登飛來峰體現飛來峰高的詩句金色盛典歷史 2022-07-11

1。 關於飛來峰詩句

關於飛來峰詩句 1。登飛來峰的詩句

登飛來峰 (宋)

王安石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登飛來峰(圖)

主旨

表達了不畏艱險、自信向上的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編輯本段註釋譯文

註釋

(1)選自《臨川先生文集》(中華書局1959年版)。飛來峰:即浙江紹興城外的寶林山。唐宋時其上有應天塔,俗稱塔山。古代傳說此山自琅琊郡東武縣(今山東諸城)飛來,故名。 (2)千尋:極言塔高。古以八尺為一尋,形容高聳。 (3)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鳳凰臺》“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句意。 (4)浮雲:暗喻奸佞的小人。漢陸賈《新語》:“邪臣蔽賢,猶浮雲之障白日也。”唐李白《登金陵鳳凰臺》:“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5)緣 :因為。 (6)眼:視線。 《登飛來峰》詩畫

(7)塔:鐵塔。 (8)最高層:最高處。又喻自己是皇帝身旁的最高決策層。 〔9〕雞鳴見日升:雞鳴時可以望見太陽昇起。

譯文

飛來峰頂有座高聳入雲的塔, 聽說雞鳴時分可以看見旭日升起。 不怕層層浮雲遮住我那遠眺的視野, 只因為我站在飛來峰頂,登高望遠心胸寬廣

2。登飛來峰的詩句是

登飛來峰

王安石 宋

飛來山上千尋塔, 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飛來峰上聳立著極高的寶塔,

我聽說雞叫時可以看見太陽昇起。

不怕會有浮雲遮住了遠望的視線,

只因為人已經站在山的最高峰。

【飛來峰】杭州西湖靈隱寺前靈鷲峰。傳說東晉時印度高僧慧理以為它象天竺國的靈鷲山,並說“不知何時飛來”,故而得名。

【千尋】古以八尺為一尋,形容高。

【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鳳凰臺》“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句意。

【浮雲】浮雲:暗喻奸佞的小人。漢陸賈《新語》:“邪臣蔽賢,猶浮雲之障白日也。”唐李白《登金陵鳳凰臺》:“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 緣 】因為。

【最高層】:比喻自己得到了皇帝的信任,有強的實力 。

3。詩名裡帶飛來峰字的詩詞有哪些

1、《登飛來峰》哲理詩

宋·王安石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飛來山 一作:飛來峰)不畏浮雲。

2、《飛來峰猿》

宋·釋文珦

恐山還欲去,著爾慰山靈。掛處頻分影,吟時不見形。鷲峰愁外遠,巴峽。

3、《題寶林寺禪者壁(山名飛來峰)》

唐·方幹

邃巖喬木夏藏寒,床下云溪枕上看。臺殿漸多山更重,卻令飛去即應難。

4、《飛來峰》

宋·董嗣杲

理公著腳五峰前,樹石蒼浮滴翠涎。因指何年飛到此,要棲中國悟來禪。

5、《飛來峰猿》

宋·顧逢

天竺如巴峽,畫圖無此奇。掛藤伸黑臂,剝果餒黃兒。孤影池中夜,三聲。

6、《飛來峰》

宋·胡仲弓

山染西湖水漾青,孤高長對冷泉亭。飛來何不飛將去,空與山僧作畫屏。

7、《登寶林飛來峰》

宋·黃庚

乘風飛步碧崔嵬,萬壑千巖入眼來。古甃直穿滄海破,浮圖高拂白雲開。

8、《陪曾宏父登冷泉亭望飛來峰》

宋·李處權

何年此峰獨飛來,群山讓秀中崔嵬。神刓天畫不可狀,仰視孤高摩斗魁。

9、《飛來峰》

宋·林景熙

何年移竺國,秀色發稜層。清極不知夏,虛中欲悟僧。樹幽嵐氣重,泉落。

10、《武林山十詠·飛來峰》

宋·梅詢

竺慧指此峰,飛來自靈鷲。猿鳥曾未知,煙嵐尚依舊。興亡謾千古,天地。

11、《五峰合澗詩·飛來峰》

宋·釋遵式

乾坤持中樞,動運非物圖。欝欝彼靈鷲,飄飄如飛鳧。層空累怪石,古木。

12、《游下竺飛來峰和存了侄韻》

宋·陽枋

嵯峨擅北高,幽靜還西竺。虎蹲石根奇,龍蟠藤蔓曲。面橫白水湖,背列。

13、《飛來峰》

宋·楊蟠

飛來天竺遠,山秀已含春。不遇名僧識,千年豈有神。

14、《飛來峰》

宋·張履信

飛來何處峰,木杪夜千尺。愁猿喚不應,月色同一白。

15、《登飛來峰》

宋·鄭清之

懸崖石路擘蒼苔,川竇巖扉處處開。信是拔山人有力,一峰搦碎總飛來。

16、《飛來峰》

宋·周麟之

西域嶄崱群玉峰,懸崖萬丈穿玲瓏。世人不識真鬼工,夜半躍起隨雷風。

17、《題飛來峰》

宋·朱繼芳

元是西天住,飛來莫去休。未憑仙佛國,好似帝王州。彼樹亦如寄,吾生。

18、《龍門飛來峰》

明·高啟

風吹峨眉雲,東依此山住。我來不敢登,只恐還飛去。

19、《飛來峰》

明·史鑑

久圖山澤遊,苦為風雨款。驚雷破重陰,及晨光已顯。逶迤入幽深,厲揭。

4。登飛來峰的詩意‘

1、詩意

聽說在飛來峰極高的塔上,雞鳴時分可看到旭日初昇。不怕浮雲會遮住我的視線,只因為如今我身在最高層。

2、原文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3、作者

宋代王安石

擴充套件資料

一、創作背景

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詩人王安石在浙江鄞縣知縣任滿回江西臨川故里時,途經杭州,寫下此詩。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時詩人只有三十歲,正值壯年,抱負不凡,正好借登飛來峰一抒胸臆,表達寬闊情懷,可看作實行新法的前奏。

二、賞析

的第一句,詩人用“千尋”這一誇張的詞語,借寫峰上古塔之高,寫出自己的立足點之高。詩的第二句,巧妙地虛寫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東昇的輝煌景象,表現了詩人朝氣蓬勃、胸懷改革大志、對前途充滿信心,成為全詩感情色彩的基調。

詩的後兩句承接前兩句寫景議論抒情,使詩歌既有生動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雲蔽日、邪臣蔽賢的憂慮,而詩人卻加上“不畏”二字。表現了詩人在政治上高瞻遠矚,不畏奸邪的勇氣和決心。

用詩歌闡述政治、學術見解,議論時事,評說歷史,這是宋詩中較為普遍的現象。該詩在描寫景物中,含有深刻的理趣。詩人沒有記敘登山的過程,也沒有細寫山中之景,而是一開始就把自己置於山上“千尋塔”的最高層,抒寫心中的感受。

全詩四句二十八字,包含的思想內容極其豐富,寓抽象義理於具體事物之中,作者的政治思想抱負和對前途充滿信心的神情狀態,都得到了充分反映。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登飛來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