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拼音是何時出現的?古人沒有拼音怎樣識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歷史
  • 2023-01-09

漢語拼音是何時出現的?古人沒有拼音怎樣識qunceljm 2017-08-14

漢語拼音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漢字“拉丁化”方案,於1955年—1957年文字改革時被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漢語拼音方案委員會研究制定。

該拼音方案主要用於漢語普通話讀音的標註,作為漢字的一種普通話音標。1958年2月11日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批准公佈該方案。1982年,成為國際標準ISO7098(中文羅馬字母拼寫法)。

目前大部分海外華人地區如新加坡在漢語教學中採用漢語拼音。

在中國古代,由於沒有拼音字母,所以古人要認識漢字、讀出漢字,只好用漢字來注音。這樣便先後產生了一些不同的注音方式。

首先是直音法。直音法盛於漢代。這一點在許慎編撰的《說文解字》中表現的尤為突出。《說文解字》中對漢字的讀音常常說“讀若某”或者“某聲”,就是這種情況。例如《說文》中的“材,才聲”,意思是說“材”這個字的讀音應該讀成“才”。 後代的經學家把這種方法說成“音某”,也是同一個意思。比如唐代陸德明編寫的《經典釋文》有“拾,音十”。直音法雖然簡單易懂,但是它有很大的侷限性。有時候會出現某個漢字沒有同音字的情況,比如“丟”字,我們找不到同音字來注直音;有時候這個字雖然有直音,但是那些注直音的漢字比被注音的字更難懂、難讀,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用生僻字注常用字,這是違反學習原則的。

另一種注音法和直音法很相似,那就是用同音不同調的字來注音。例如“刀”字,《康熙字典》注“到平聲”。“刀”是平聲字,“到”是去聲字,單用“到”來對“刀”字注音是不準確的,因此必須法“到”字的聲調改變了,才能得到“刀”字的讀音。同樣的,這種注音法雖然比直音法有所進步,但是由於需要改變聲調,然後才能讀出字音,所以不是很方便。

還有一種注音法,就是我們熟知的反切法,又稱反音、切。反切法自東漢到清末長達一千六百多年的時間裡,一直對漢字標音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

漢語拼音是何時出現的?古人沒有拼音怎樣識公考路上的人 2017-08-14

1,現在中國大陸使用的漢語拼音是1955-57年研製,1958年頒佈的。如今已經成為聯合國規定的用拉丁字母轉寫漢語的國際標準。但是歷史上用其它字母標記漢語讀音的嘗試遠不止這一種。1918年民國教育部頒佈過注音字母,就是現在臺灣還在使用的“老拼音”,現在大陸出版的字典詞典上還能看到漢語拼音方案和注音字母的對照表。再往前,還有多種外國人發明的拼音方案,比如韋氏拼音等。如果對此有興趣,可以參看《漢語拼音經典方案選評》(劉振平,2013)。

2,古代沒有拼音,但有著類似拼音的思路。我們自上古開始一直沒有“聲”、“韻”的概念,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我們之前很長時間並沒有意識到一個音節可以分成子音和母音等部分,一直是以音節為單位整體教整體學的。後來隨著東漢佛教傳入,梵文經典進入中原。梵文是一種拼音文字,子音母音分得很清楚,人們受梵文的啟發,覺得漢語似乎也可以這樣分開,於是才有了聲韻分開的意識。與此相對應,中國古代以書面形式記錄漢字讀音,主要有直音法和反切法兩種方法。直音法就是用同音字注音,打比方說就像是“箱,讀如香。”這樣寫法時,“讀如”兩個字後面的那個字就是用來注音的。一般都是用一個簡單字為複雜字注音,但如果你連那個簡單的也不認識,那就沒啥辦法了。在這種方法之下,還是有大量的字需要口傳的,因為一方面你要知道一系列的簡單字,另一方面是有些複雜字同音字幾乎沒有,直音法也注不出來。在有了聲韻分開的意識之後,古人發明了反切法,即用兩個字注一個音,常寫作像是“誇,苦瓜切。”其中最後一個“切”字與讀音沒有關係,它表示前面的兩個字是反切注音用的。前面的“苦瓜”兩個字,前一個字叫反切上字,後一個叫反切下字。取上字的聲母 k,取下字的韻母和聲調 ua1,合起來就是“誇”的讀音。這樣的注音方法還是必須要口傳一些簡單字,但是它至少解決了同音字很少的難字的注音問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