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境界》課文解析是什麼?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繪畫
  • 2022-12-28

《人生的境界》課文解析是什麼?小等愛教育 2022-04-11

本文旨在從人生境界的角度去論述哲學的任務。

馮友蘭先生認為,人類做事的意義本是客觀存在的,有功利的意義,有道德的意義,有天地的意義。但是人們覺解的程度是不同的,覺解了,就處於覺悟狀態;不覺解,就處於“無明狀態”。人生的意義各不相同,人生的境界也就各不相同,由低階到高階,可以劃分為四個等級: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最低的是自然境界。這種人並無覺解,或不甚覺解,他所做的事,對於他就沒有意義,或很少意義。往上是功利境界。這種人覺解到功利的意義,也就是利己的意義。這種人心目中只有他自己,他做事,完全出於利己的動機。再往上是道德境界。這種人心目中有社會整體,覺解到道德的意義,自覺地為社會的利益做事,是真正有道德的人,是賢人。

最高的是天地境界,也叫哲學境界。這種人心目中有宇宙這個更大的整體,覺解到宇宙的利益,自覺地為宇宙的利益做事,這樣,他就與宇宙同一,具有超道德價值,謂之聖人,達到了人作為人的最高成就。

前兩種境界是自然的產物,後兩種境界是精神的創造。哲學的任務就在於使人覺解,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幫助人達到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成為賢人、聖人。

馮友蘭先生認為,中國的哲學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世界未來的哲學要滿足人類對於超越人世的渴望,中國哲學可能有所貢獻。

《人生的境界》課文解析是什麼?

賞析

從全文看,作者是站在哲學高度來闡述人生境界的。作者博覽中外,從中國哲學傳統任務入手,著重闡述了中國哲學的傳統。作者認為,中國哲學的傳統的“任務不是增加關於實際的積極的知識,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作者認為,人生有四種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自然境界的人,不明確自己和自己所做的事的意義;功利境界的人,雖然明確自己所做的事的意義,但他們是從功利這一角度出發的。作者認為,這不是作為人的最高境界,具有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只是一種作為動物性的人存在於自然和社會中,因為其他動物也有這一特性。

作者認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才是真正的人生境界。有道德境境界的人,“瞭解社會的存在”,“這個社會是一個整體”,“他只是整體的一部分”。有天地境界的人,他心中不僅有整個社會,還有整個宇宙,他是宇宙的一員。

按我們現在的話說,有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的人,心裡不僅應裝著整個社會,還應裝著全世界,“他了解宇宙”,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為這個社會、這個世界作貢獻。作者認為,哲學的任務,就是提高人的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使人成為真正的人——成為賢人,成為聖人。

但是,作者並沒有把人生的最高境界玄化,而是結合現實指出,有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的人,在“覺悟狀態下做他所做的事”,他做的“都是平常人所做的事”。這樣,就使得這篇文章具有普通的意義:我們每個人不管你的職位如何,也不管你從事什麼工作,你都可以達到人生的最高境界,成為賢人、聖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