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卡西烏分裂的背景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寵物
  • 2022-03-22

阿卡西烏分裂的背景影428pfkw 2016-06-02

羅馬大公教會和東正教會的分裂,是羅馬帝國東西分裂之後多個世紀以來摩擦的結果。彼此之間在文化和語言上的隔膜和政治上的對抗,使羅馬和君士坦丁堡的分歧不僅僅限於宗教問題上。即使在諾曼人入侵、雙方同在受外敵威脅的情況下,1054年東西方教會在君士坦丁堡召開的調停會議,仍然演變成一場亙相控訴指責的大會,羅馬教宗在此下詔革除了東正教會的教籍。其實過往雙方在宗教信仰的問題上鮮有共識。例如在反影象爭辯(726-843年)之中,為了是否可以向影象敬拜,雙方已鬧得不和。在三位一體之神性的問題上,聖靈是由聖父“和子”而出(西方教會的觀點),還是由聖父“透過子’’而出(東方教會的觀點)等神學問題,成為在君士坦丁堡大主教阜丟斯(Photius)時期(864年)的劇烈爭論。至於最後的決裂,卻是政治因素多過神學爭議,特別是羅馬教會的權威受到挑戰。教宗宣稱自己的地位凌駕於其它的宗主教之上,而君士坦丁堡則認為羅馬與各宗主教是平等的。自第四世紀,君士坦丁大帝(Constantine the Great)遷都拜占庭(Byzantine,今土耳其伊斯坦堡),改名君士坦丁堡,此後逐漸形成東西羅馬帝國。476年西羅馬帝國皇帝被蠻族推翻,由羅馬主教出面講和,安定人心。羅馬主教長從此掌握政權,形成政教合一的龐大系統與組織。在六世紀到十一世紀的五百年間,東西方的文化差距越來越大,東方教會和羅馬大公教會落落寡歡。兩方教會各有許多特色,種族語言和政治文化均有不同。東方教會使用希臘語文,西方教會使用拉丁語文。而《尼西亞信經》版本、儀式、聖餐餅、教義,以及在教堂裡使用影象的態度等不同,使爭執卻與日俱增,而且沒有獲得解決。 公元451年的迦克墩大公會議,早已規定基督的本性為二重,即有完全的神性,也有完全的人性。但這個決議,並沒有使得許多東方的信徒心服。反對這規定的人,就被稱為基督一性論者(Monophysites)。實際上,當時全埃及、亞比西尼亞與敘利亞的一部分,以及亞美尼亞的大部分,都擁護基督一性論,直到如今。544年東羅馬帝國皇帝查士丁尼(Justinian,527-565在位)頒諭,要迦克墩的定義遷就亞歷山大的解釋,使基督的人性變成在神性之下,雖然教宗維吉流斯(vigilius,538-555在位)一度反對,但差點被開除教籍而不了了之。

後來,又由君士坦丁堡主教長的努力,皇帝賀拉流斯在633年提出此教義問題的新解釋,即基督一志說,認為基督確實有一種“神而人”的意志或力量。但“力量”的說法不合聖經,以後的教宗又反對使用。直到680-681年君士坦丁四世(668-685在位)於君士坦丁堡召開第六次普世會議,確定基督有兩個意志,以討好羅馬,恢復統一。諷刺的是,此次會議竟把所謂無誤的教宗何挪留(Honorius)判為異端。 公元7世紀初期,貴格利一世已允許在教堂中使用圖繪和雕像,但堅持不得用為崇拜的物件。第八世紀時,影象敬拜成為禱告的物件,環繞一層矇昧而迷信的氣氛,這種情況頗為盛行,以致回教徒也嘲笑基督徒崇拜偶像。當初把影象帶進教堂,做為美觀和教誨文盲用途的人及相關辯論,令人徒嘆負負。公元726年,東羅馬帝國皇帝利奧三世為糾正其版圖內對影象的濫用,要求把影象高掛,使崇拜的人吻不到。但君士坦丁堡的主教長和及其支持者大為憤怒。不久,君士坦丁堡、希臘和敘利亞等地發生暴動,皇帝及其議會隨即下令把所有的像都從教會中摒棄,但在執行時極為殘忍,使得他所持理由遭受挫折。教皇貴格利三世公然指責皇帝,且對影象的使用,大加提倡。一場大論戰於焉展開,即為人們所稱“反對影象”的爭辯(Iconoc lastic Dispute)。

公元754年,君士坦丁五世在君士坦丁堡召開會議。他禁止崇拜影象,認為是“不合聖經”,係一種異教反基督教的行為,將帶領基督徒陷入試探。這個問題對教會極為嚴重。因為人們早已把影象當作偶像崇拜,在其面前燒香。遺憾的是,爭辯的雙方在整個基督教世界內,都訴諸武力,而逞狂暴和謾罵。繼承君士坦丁的利奧四世,其未亡人愛任恩(Irene)為君士坦丁六世的母親,在787年召開第二次尼西亞會議時,以其影響促成的決議,不但可以設定基督、聖母馬利亞、聖圖和天使等影象,還建議“向影象行禮和致敬意的崇拜”,並且“為尊敬它們,而獻香火與小燈”。這明顯與當年利奧三世的政策不同,是開倒車的做法。至於西方教會,影象的使用雖經教皇致力支援,但查理曼和法蘭克的牧師人員均堅決反對。公元794年在法蘭克福大會議時,特別作成反對的宣告。查理曼王朝書中宣佈:“唯有神才配受崇拜,聖徒僅可獲得尊敬,像決不可受崇拜。”公元800年查理曼在羅馬被教皇加冕為神聖羅馬帝國後,君士坦丁堡的主教長對羅馬的政治猜疑加重。第九世紀,君士坦丁堡的主教長阜丟斯(Photius,858~867、878~886兩次在任),拒絕羅馬教宗的主張,策動一個強大的計劃去把鄰近的眾斯拉夫國,贏到希臘式的基督教這邊。阜丟斯咎責羅馬公教在教義與實踐上均屬異端,尤其在補充一條古信條而不先行召開普世會議來討論,更為荒謬。不過教宗尼古拉一世(858~867年在位)卻是中古時代最能幹的教宗之一,他維持羅馬的聲譽,使得869年的君士坦丁堡大公會議暫時擱置有關的爭執。

阿卡西烏分裂的背景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