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動詞用得最好的中文作家身上學什麼?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寵物
  • 2022-07-08

從動詞用得最好的中文作家身上學什麼?

從動詞用得最好的中文作家身上學什麼?

從動詞用得最好的中文作家身上學什麼?

從動詞用得最好的中文作家身上學什麼?洛麗亞 2017-08-24

動詞用的最好的中文作家是誰?毋庸置疑,唯阿城。阿城是誰?莫言曾說他是個“想得明白也活得明白的人。”王朔說他是:“北京這地方每幾十年就要有一個人成精,這幾十年養成精的就是阿城。這個人,我是極其仰慕其人,若是下令,全國每人都必須追星,我就追阿城。”梁文道如果聽說你不知道阿城,就會非常惋惜地說:“你沒有聽過阿城講故事?哎呦,那真是太遺憾了!”

從動詞用得最好的中文作家身上學什麼?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阿城發表了震動中國文壇的“三王”——《棋王》《樹王》《孩子王》,當時凡是讀書人,嘴裡無不喊著阿城的名字。

隨後阿城寫了《遍地風流》,筋道的語言,奠定了他在漢語寫作屆的塔尖地位。在《威尼斯日記》《常識與通識》中,他坐談古今,對國外見聞信手拈來,淵博的知識和力透紙背的道理讓人無不歎服。

王朔讀了他發表在《收穫》的文章這樣說,“他講常識,句句都是斷根兒的道理。這個人對活著比對寫文章重視,幸虧如此,給我們留下了活著的空間。動詞是什麼呢、他的語言精當簡潔,迴歸質樸,常只有一兩字,卻勝過千言萬語。用好了絕不囉嗦,乾淨漂亮,力透紙背。

以《峽谷》為例,全文1300餘字,簡潔也簡單,無關情節,寫的也只是一種存在,一種狀態。用的動詞新穎、精準、有張力。一個“擠”字,一個“浮開”,擬人手法,人們常用動作,然而他卻別出新意,將施展動作者變為是光和氣。“燻”,“顫”是通感,整個環境的渲染和震動,一種非常陌生的使用感。“一世界都靜著,不要誰來多舌”,則把抽象的世界你擬化為人,世間萬物也擬化為人,用多舌來比喻響動。

阿城的語言就是這樣,短,但有力、有勁、有節奏,句短但義長,並不因為短小就失掉了內涵,反而可以營造一種更加生動的效果。104個字裡面,一共15個動詞,其中8個動詞寫得精妙。“肋骨一根根動著”,用一個“動”字,就把手伸到後背撓癢,肋骨在面板下面聳動的情形表現出來;新開封的煙填塞地非常緊密,要抽出其中一支,很費勁,而大家嚐嚐會倒著煙盒,藉助慣性將煙支凸顯出來,一般也是老煙桿兒才有的動作;“舔”字凸現出王一生在很久沒有抽菸時得到一根菸的珍視。“支”一方面顯得王一生的瘦,另一方面表現其重心壓在胳膊肘上吞雲吐霧;渾身“蕩”了一下,就是哆嗦、抽筋的一瞬間,活靈活現表現在眼前,讓人對這種舒爽的感覺會心一笑。再說說他文章中的節奏感。用阿城自己的話來說:“好文章不必好句子連著好句子一路下去,要有傻句子笨句子似乎不通的句子,之後而來的好句子才似乎不費力氣就好得不得了。”他的文字,直追古人,動詞有古意,短句用得好極了。如他自己所言,他文章中的標點符號,不是為了斷句,而是為了在節奏上起作用。

從動詞用得最好的中文作家身上學什麼?

阿城在一個訪談中就說過:“

標點符號在我的文字裡是節奏的作用,而不是語法的作用,當我把‘他站起來走過去說’改成‘他站起來,走過去,說’,節奏就出現了

節奏與速度是兩件事情;節奏是型別,譬如兩拍子、三拍子,所謂快慢指的是速度。我看任何一個藝術家,通常是去找他的節奏性;速度可以很快發現,但是節奏性比較難發現,每個人的節奏形態不一樣,有的人雖然是三拍子,但其中帶有切分音,這常是西方的方式,而中國語言是以四分之四拍為基本,所以我們的成語都是四字言。若我把四個字四個字拆解成三個字,一個字,接著又是四個字,文字本身,而非內容本身,就有意義和美感了,或說才刺激了我們的美感。 ”他的文風來自中國古典文學,尤其是明清小說。比如《紅樓夢》和《三言二拍》。

諸如傳統四大名著的語言特點,雖不事雕琢,大體上卻言簡韻深,而阿城的小說也一樣。在他的文字中看不到冗長、繁雜、錯亂,大都短小精悍,用逗號隔開,文白參半,表意精準。

這種從容平和敘述風格 ,不就是就是來自古代詩詞歌賦、話本小說的神韻嗎?另外,我國傳統詩文歷來講究“煉字”和“推敲”,古有杜甫“語不驚人死不休”,今有阿城“字句練達詩韻奏” ,寫人狀物惜墨如金,他不會把話說透, 僅著一個字或幾個詞就把自己感覺寫到極致,寫到形神畢肖,充滿了很大的想象空間和審美空間。

阿城的作品剛出來時,王蒙曾這樣說過:“我久沒見到這樣的文字、這樣的文體、這樣的敘述風格了,異於現時流行的各家筆墨 , 但又不生僻”,如今三十四年過後, 阿城小說的語言依然符合當下的審美,甚至高於當代的文字美感,現代已經沒有多少人能夠寫出這種充滿古典詩意的美感了。

從動詞用得最好的中文作家身上學什麼?

在這裡遇見美好的自己   微信公眾號【洛洛莉ya】 ID:luoshuxy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