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海世博會的感人故事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寵物
  • 2022-08-01

今年上海世博會的感人故事匿名使用者2012.07.11 回答

在從挪威來上海的飛機上,趙冰和羅文都還沒有注意到對方。僅僅過了一天,在抵達上海的當晚,挪威館工作人員一起聚餐,這兩個鄰座的人不經意間擦出了愛情的火花,甚至大多數同事到現在還不知道此事。羅文很英俊,常常有女遊客搶著與他合影;趙冰很熱情,幾乎每個與她交談的人都會翹起微笑的嘴角。兩位講解員在挪威生活,在上海相遇,在挪威館的“大樹”下,他們的工作生活“甜蜜蜜”。

一見鍾情在上海

趙冰是個北京姑娘,雖然從小在挪威長大,但說起中文來格外字正腔圓。羅文則是土生土長的挪威人,雖然中文發音還有些“外國腔”,但他是中國文化的“粉絲”。

“我讀書的城市是羅文出生的地方,沒想到卻在上海相遇。”趙冰回憶起來到上海的第一天兩人相遇時的情景:羅文在她邊上坐下後,劈頭就是一句:“你在做什麼?”這讓她覺得對方很奇怪也不禮貌。但誰知兩人越聊越“有感覺”,相似的生活經歷以及對中文的喜愛,讓兩人話題不斷,沒過幾天兩人便走到了一塊兒。

說到這裡,羅文還從外套口袋裡掏出一本筆記,上面寫了不少漢語,其中不乏一些成語和俗語,比如“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等,這些都是趙冰教他的。每次趙冰說了一句他沒有聽過的中文句子,都會引起羅文極大的興趣。最經典的一句源於兩人的閒聊,羅文誇趙冰長得漂亮,趙冰便回了一句:“只是情人眼裡出西施吧。”這下羅文來了興致,從這句話的意思,到“西施”是誰,都被他研究了個遍。當記者問他“是否知道西施是誰”時,羅文相當自信地回答:“當然啦!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能不知道嗎?”

想和中文愛好者“切磋”

如果說趙冰的標準普通話來自於家庭環境,羅文的中文水平則完全歸功於他的語言天賦和對中國文化的熱愛。來上海前,羅文在奧斯陸的一家出版社工作,最近的一份活就是將一本中文書籍翻譯成挪威文,預計明年8月就會在挪威面市。不僅如此,他還會德語和葡萄牙語,“我把學習語言看作一種習慣、一種快樂,沒事兒就記記單詞。所以我來做講解員再好不過了,而每天各個國家的人來參觀,是練習外語的好機會。”

羅文說,和他有相似想法的講解員不在少數。他也遇見過其他國家館的工作人員,許多人都能講一口流利的中文,“每次遇到其他國家的‘中文愛好者’,我都覺得很激動,有機會還可以交流交流,就像切磋功夫一樣。”

“中國遊客很熱情”

熱情的趙冰並非從小性格外向,她曾經是一名內向的小女孩。“我從9歲開始長期待在挪威,可能是為了融入當地的環境,性格‘被迫’外向了起來。”很難想像,站在挪威館出口對每一位遊客微笑著說“謝謝參觀”的趙冰,曾經是不敢與人交流的女孩。雖然現在羅文和她開玩笑時,她還時常會臉紅,但幾乎每個第一次見到她的人都會被她的開朗所感染。

在趙冰的印象中,挪威人與中國人的性格不太一樣。在她看來,挪威人往往“外冷內熱”。“越往北面越是如此,有些地方的人甚至開一兩百公里的車,為的就是去朋友家喝杯咖啡。”這次回到中國,趙冰和同事們都覺得,中國的遊客相當熱情,而且十分有好奇心。“他們特別喜歡和外國人交流,也會問許多關於挪威和展館的問題。”有意思的是,趙冰還向遊客學了上海話,“阿拉是上海人”、“冷得來刮刮抖”等,都成了她最近的口頭禪。

講解員人人“有故事”

和羅文、趙冰這對“情侶檔”聊天真是一件十分快樂的事,但他們覺得,許多同事都非常有“故事”。比如一個名叫Esten的講解員是大家的“開心果”,精力似乎永遠用不完的他,總是能在大家疲勞時活躍氣氛。而他們的相同點便是喜歡中國,為此,挪威館的講解員們還組成了“語言搭檔”,互相學習中文、英文或者挪威文,羅文還特地寫了三國語言的講解詞,讓大家參考。果然,記者在走出挪威館之前,看到負責為遊客敲章的兩位工作人員也在“見縫插針”地互相“輔導”。

今年上海世博會的感人故事Abranton2012.07.11 回答

今年有上海世博會嗎?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