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從另一個角度看世界?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攝影
  • 2022-06-30

如何從另一個角度看世界?職心眼兒 2016-12-02

如何從另一個角度看世界?

細心的你有沒有發現,如果將每天接觸到的人進行分類,無外乎以下兩種:一種人無論做什麼都在連聲抱怨,彷彿一切事情都是被逼無奈,事出有因;而另外一種人卻總是一副神清氣爽的狀態,幹什麼都帶勁兒,彷彿從來沒有過煩惱,並且前者的數量會遠遠超過後者。其實,誰不想每天快快樂樂地生活,“沒有煩惱,沒有那憂傷~”但,他們真的是沒有情緒,不知憂傷嗎?非也,他們只是換了一種角度來看世界罷了。

這時,估計你該問了,什麼叫“換一種角度”?世界不是360度無死角地擺在眼前的嗎?如何“換角度”?這裡我推薦大家去找一本書來閱讀下:史蒂芬·柯維(沒錯,就是那個超級暢銷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的作者)最後寫作的一本著作《第3選擇》,柯維在書中說“如果你能理解並按照書中的原則生活,那麼你將不僅能克服自己的問題,還能夠為自己創造一個超乎想象的美好未來。”而這個原則就是“第3選擇”。

如何從另一個角度看世界?

什麼時候需要“第3選擇”?

當你對自己的處境不爽的時候,當你覺得自己遭到不公平待遇的時候,當你想採取極端措施“快刀斬亂麻”的時候……總之,無論是在日常生活中還是苦逼職場上,一旦你感覺到各方壓力迎面撲來,“呼吸困難”的時候,不妨且慢行動,讓我們換一種思路,來試一試“第3種選擇”—要解決最棘手的問題,就必須要徹底改變思路!

什麼是“第3選擇”?

從原始社會開始,我們的祖先就習慣了用原始腦的快速反應來解決各方的挑戰:不是“打”就是“跑”。這一習慣延續到今日仍是我們大部分人面對問題的基本解決方式:不是“我的”就是“你的”,非此即彼。雖然我們常說把人單純分為好人和壞人是不成熟的,但請你捫心自問下:在真實的內心中,你是否還是按照這個方式將周圍人進行分類了呢?這,就是思維定式。那麼我們的“第3選擇”正是在這種定式上,另闢蹊徑,找到“既是你的也是我的”的方法,從而將矛盾化解,將壓力釋放。

如何從另一個角度看世界?

如何達成“第3選擇”?

實現第3選擇其實很簡單,只需要完成一個詞“協同”。有沒有很熟悉?尤其近些年來,“協同”的出鏡率越來越高,也沒發現它有什麼特殊能力呀。其實,我們平時談到的“協同”往往是在“從上往下”灌輸精神的時候出現。而領導口中的“協同”本身就已經變了味道,日久天長就使我們有了一種本能的“免疫”,因而與其真正的含義擦肩而過了。

你見到過大雁南飛的情景麼?你仔細觀察過雪花的結構麼?有沒有發現,這些現象的效果都遠遠超出了一隻大雁或者一滴水珠的能力,這,也就是真正意義上的“協同”了。即:整體效能會超過部分之和。

下面我們來看看,要達到“協同”的狀態,具體需要怎麼做。

正如標題所說,需要的是4個簡單的思維步驟。這裡,先來澄清一個常識:無論你是習慣原始腦還是思考腦,所有的行動都是從認知出發,產生相應的行動,而導致最終的結果。今天,既然我們要改變原有結果,自然就要從認知入手了。

1、我看到自己

這是完成認知的第一步,需要我們能客觀評價思維模式對自身行為的影響作用。也許你能說出你的職業,年齡,生活狀態,但你能夠明瞭自己的意識是如何支配行動的嗎?而你做出的行動會導致什麼結果嗎?一旦你能“真正”地看到自己,那麼你身上的壓力,別人對你的期望,以及做事的真正動機就會一目瞭然了。而唯有不停的追問自己這幾個問題,將自我審視訓練成為一種習慣,我們的第一步才算勝利地完成了。

如何從另一個角度看世界?

2、我看到你

第二步就是按照審視自己的模式將他人看清,不僅要看到對方的年齡、性別、職業,還要將對方作為一個特殊的個體所具備的特性、能力與天賦盡全力地瞭解清楚。而“彼此尊敬”是達成協同的首要前提。

如何從另一個角度看世界?

3、我找到你

這一步要求我們勇於找到衝突點,而不是採取原始社會慣有的迴避或自衛。

如何從另一個角度看世界?

第3選擇要求雙方具有深層次的安全感,而正是因為有了前面兩步驟打下的基礎,才能讓我們成功地摒棄掉敵對和防禦心理,真正地做到敞開心扉去了解彼此,接受這個世界。

4、我和你協同

如何從另一個角度看世界?

終於到了達成一致的階段,經過前面三個步驟不斷地尋找磨合,我們發現瞭解決問題的“第3選擇”,順利地成為了換一種角度審視世界的“樂觀人”。一般來說,要達到“協同”,我們需要經過4個階段:

如何從另一個角度看世界?

舉一個最小的例子,當航班被宣佈延誤,你會做出什麼樣的反應呢?感嘆不走運,然後不知所措地呆在機場?還是和自己說:“正好有時間在周圍轉轉,在緊湊的日程中,多出來這麼一段空閒時間,還真挺不錯的。”而後者就是有效地與“航班延遲”達成了“協同”,實現了換一種角度看世界的目的,有沒有很舒暢的感覺?

如何從另一個角度看世界?

如果有一天你發現,自己對原來執著堅持的觀點與爭執已經不再感興趣了,那麼恭喜你,已經成功找到了觀察世界的新視角了。而這種新的選擇不是妥協,不是對抗,是將我們和世界的關係變成了合作,從此終止了你死我活的“戰爭場面”。如果你在生活中時常會感覺到自己被困在一處,無法跳出原有思維慣式的時候,那麼不妨從今天起試下文章中的幾個思維步驟,相信我,你真的可以就此展開一段美好的未來。

如需轉載請聯絡作者授權

如何從另一個角度看世界?miao一朵4fe068 2017-03-30

很多時候,我們看待世界的角度,都是認真專注的,用自己的認知去理解這個世界,可能很少有人會想到用走神時的精神狀態去看待這個世界,看待自己。

走神的意思很簡單,精神分散,注意力不集中。表現這種現象的詞語,在博大精深的漢語裡其實有很多:跑神、愣神、發呆、發愣、發怔,還有句方言叫溜號兒,現在年輕人都說的文雅,稱呼自己思想漫無目的這種神遊狀態叫放空。無論怎麼叫法,很多時候走神都被扣上消極的帽子,上學的時候老師說你走神是注意力不集中不好好學習,上班以後領導說你放空是工作怠慢沒有好好努力。

走神真的是件壞事嗎?

如果是的話,那可就慘了,因為個人感覺自打出生以來最認真的事情就是走神了。還好,最近讀的這本書為走神正名了。

如何從另一個角度看世界?

邁克爾·C·科爾巴里斯所著的《走神的藝術與科學》,妙趣橫生地從記憶、時間、思想、故事、夢境和幻覺多個認知角度來講述走神時的精神意識。書中有關生物學和心理學的知識不再晦澀難懂,更不乏哲理性的句子,引人思考。

在《走神的藝術與科學》一書的開篇,作者就為“走神”正名。其實,我們的生理結構決定了大腦總是在集中精力和走神兩種狀態間來回轉換。走神是一種放鬆的精神狀態,可以讓大腦休息,讓我們在精力高度集中之後有一些緩衝,而且,可以給我們沉悶的生活帶來一絲樂趣。書中後文也透過專家的實驗和理論證實了:走神得當會有更高的創造力和適應能力。無論是物理、化學、天文、地理這種自然科學還是繪畫、文學、雕塑、影視創作等等人文領域,有的時候靈光一現的那一刻就是思想在漫步時來臨的。

從走神的角度來對人的精神意識作探討,需要從生物角度先了解大腦的構造,因為《走神的藝術與科學》一書中很多地方都應用到生物和醫學的研究和理論實驗。

關於書中的大腦構成,生物角度來看,有幾個方面需要讀者先了解,個人看了這本書之後又回頭去搜集關於大腦的部分醫學知識,才明白作者的文意。這裡從書中常見的關於大腦的幾個名詞簡要說明一下:左腦和右腦;海馬體;胼胝體;額葉、頂葉、顳葉、枕葉。

如何從另一個角度看世界?

左腦和右腦

左腦和右腦是大腦的兩個半球分割槽,一般醫學上認為,大腦左半球以語言機能為主,在邏輯推理、數學計算等方面起著主要作用,而右半球大腦是以空間影象知覺機能為主,在音樂和藝術能力等方面起著特殊作用。

在書中,關於左右腦的研究,作者用詼諧的文筆講述了左右腦科學領域和藝術領域的研究各個階段。從最開始的錯誤觀念“右腦從屬於左腦”,到特性分化的“左腦是人道和文明的資源庫,而右腦是我們本質的原始性和野性”,再到後面獲得諾貝爾醫學獎的斯佩裡經過試驗證實的“左右腦互為補充,左腦主導邏輯和理智,右腦主導本能、情緒和創造力”,打破左右腦功能的二元論。可以看出,在人類探索自己的思考來源——大腦時,也是歷經波折的,好在人的大腦目前看是無限的,還可以讓研究繼續深入下去。不論是心理精神領域還是生物醫學方面,這是一項永遠都值得研究的一題。

海馬體

海馬體是位於大腦顳葉內壁上的一個結構體,是大腦中樞神經系統的一部分,狀似海馬,故而稱之為海馬體,一般認為它是大腦中負責記憶和學習的。書中用實際案例來講述海馬體的機能,透過遺忘症的兩個經典案例,他們大腦中的海馬體處受過傷害,所以都得了讓人匪夷所思的遺忘症。

“當人們精神上漫步於過去和未來的時候,在整個體系中心引領方向的就是海馬體。”海馬體受傷的病人,雖然似乎迷失在時間裡,但是對於自己不曾參與的不同時間發生的事件,他們仍然能記憶清楚,例如他們不知道自己現在是幾歲,但是他們知道戴安娜王妃是哪年去世的。所以這些案例似乎印證了海馬體的職責是處理關於個人時間的私事記錄、檢索和個人的計劃,其他發生的無關自己的事件,是由大腦其他區域記憶的。

額葉、頂葉、顳葉、枕葉

大腦其實比我們想象的博大,它集中了約140個神經細胞,總的大腦皮層面積可達2200-2600平方釐米,大腦皮層上有著許許多多的溝裂,使得我們的腦袋不用長得巨大也能裝下大腦。這些溝裂把大腦皮層分為:額葉、頂葉、顳葉、枕葉。生物學上認為:在功能上,每葉都有特定的中樞,額葉——運動中樞,頂葉——一般感覺中樞,顳葉——聽覺中樞,枕葉——視覺中樞。

《走神的藝術與科學》中提到一項科學實驗,讓受試者回憶生命中的100個時間,然後重新編排事件中的人物、器具和場所,讓這些參與者們根據重新的安排設想未來情況。根據核磁共振的追蹤,這項實驗證實了這些參與者的大腦被啟用的區域在很大程度上與預設模式網路基本一致。(預設網路概念:研究發現走神時大腦的活躍區域比精神專注時的活躍區域更為廣泛,這種在靜息狀態下大腦的活躍區域成為“預設網路”,簡單來說就是走神時候大腦不自覺活躍的區域。)這部分割槽域可以稱之為——精神漫遊網路,包括前額葉、顳葉和頂葉。從書中所言可知,大腦的額葉、頂葉、顳葉、枕葉分割槽並非獨立執行的,很多時候,設想、回憶等等精神動作都是需要大腦幾個區域共同執行產生的。

胼胝體

胼胝體位於大腦半球縱裂的底部,連線左右兩側大腦半球的橫向神經纖維束,是大腦半球中最大的連合纖維。醫學上認為:兩側大腦皮層的功能是相關的,兩半球之間的連合纖維(胼胝體算一種)對完成雙側的運動、一般感覺和視覺的協調功能有重要作用。

可能是因為胼胝體有連線左右腦的橋樑功能,所以很多人就想當然的認為:如果連線左右腦的胼胝體越大,那麼這個人的大腦就更強大更富有創造力。但是,研究的結果卻並非如此:更具有創造力的人,都有較小的胼胝體。也許,更多的創造力靠的並不是跳出固有思維模式,而是可以使用兩個盒子一起來思考。這樣的讓人吃驚的真相,在《走神的藝術與科學》中比比皆是,重新整理讀者們原本的固有思維模式。

如何從另一個角度看世界?

關於大腦的這些真相併不是書中的全部內容,其實書中關於走神的精神意識研究,在大腦科學常識基礎上的認知角度探討,更是十分有趣。書中從生活的方方面面來講走神的藝術與科學:記憶、時間、思想、故事、夢境和幻覺等等。個人分享一下有關精神遊走的時間和夢境這兩章的讀後看法。

時間

在走神的時候,人的思想有可能遊走於過去,也可能漫步於未來。多數情況下,人們對未來的思考要多於對過往的回憶。過去和未來之間有著天然的延續,時間總是無情地向前邁進,即將發生的未來轉瞬就成為回不去的昨天。精神上穿越過去和眺望未來的這種漫遊能力,讓人們有了時間的觀念。

對於過去,無論是暢想穿越到清朝演一出步步驚心,還是穿越到父母年輕時候和他們一起乘風破浪,都是對於自己已知的事物和場景進行描繪的。對於未來,像阿凡達那樣到外太空去採礦,亦或者像星際穿越裡面的縱橫時空實現人類的救贖,在我們腦海裡對未來的構建,其基礎也是已知的知識和記憶。所以,精神漫遊的時間跨度無論多大,都是由現實知識和記憶來構建的。

關於時間的界限,生與死,不同信仰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很多宗教相信精神(靈魂)可以穿越時間,即超脫生死。但無論對於精神是否永存,相信來世或者相信輪迴說法的教派與無神論的部分觀念是相同的,就是精神的時間之旅在現世是存在的。

無意識的思想漫遊——走神,能夠幫助人更快地適應生活中發生的一切,也許剛才發呆時回想到的過去窘境讓人對眼下的困難有了克服的信心,也或許放空時對一件事的設想讓人對即將發生的障礙有了心理準備。

對於如何看待時間,個人十分喜歡作者的這一番話:“我們人類似乎總是沉迷於時間。時間設定中的事件在我們有意識的生命中尤為重要。我們追憶過往,為既得的或者想象中的勝利感到榮耀,也為過去的錯誤心存懊悔。我們想象著一片光明的未來、陽光下的假日或是潛在的災難。我們受制於鐘錶、日曆、日程、預約和週年紀念——還有稅金。我們對時間的衡量方法不勝列舉,從納秒直至萬古。我們應該聽從佛祖的建議,努力在當下活得純粹。”

夢境

白天放空時常會被人說成是白日夢,那麼夜晚睡眠中的夢境,就是大腦名副其實地在漫無邊際遨遊,就如同作者認為的:夢是神遊,是精神溜號的另一種形式。

夢境發生在睡眠不同階段,能被做夢者記住的機率就不同。研究發現,睡眠一般分為兩種階段:快速眼動睡眠(REM)和非快速眼動睡眠(NREM),人在睡眠中這兩種狀態是不間斷轉換的。在快速眼動睡眠(REM)狀態下的人們大部分時間都在做夢,而非快速眼動睡眠(NREM)在實驗監測中做夢的頻率大幅減少。所以,就有了“在NREM階段人腦中的想法是以思想的方式而不是以夢境的方式存在的。”也就是說,非快速眼動睡眠(NREM)幫助人思考和加深記憶。對於快速眼動睡眠(REM)的研究結果非常豐富,都驗證了充足的REM睡眠能夠顯著提高被測試者的創造力,所以會有那句著名的話:我們要學會做夢。

從生物學角度,REM睡眠階段並不是只有產生夢境的功效,這一階段在調節體溫方面也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像人類這樣恆溫動物的溫控系統就是完全依賴於足夠的REM睡眠。不足的REM睡眠會導致新陳代謝和體溫調節的紊亂,從而導致病變發生。

所以綜合上面的科學觀點來說,無論你是想要強健的體魄去準備運動比賽,還是想要創造力飽滿的充沛精力去參加考試,都需要注意保持睡眠。

睡眠產生的夢境,可以被看做是浪費了的思想漫遊,因為我們幾乎想不起來做過什麼夢,彷彿夢並沒有為我們的清醒時光提供任何的精神養料,但它實實在在地激活了我們的潛意識世界,為我們日後的精神漫遊開拓了新的領地。正如作者所言——“創造力的源泉很大程度上可能存在於無處不在的大腦網路,我們的思想漫遊得越遠,我們越有可能找到新的東西。”

當我們放空的時候,其實我們的大腦正在進行更深一步的探索,為自己的創造力在勤奮地開疆擴土。如此看來,放空,從來就不是空空如也。用走神的角度去看待這個世界,可能會有不一樣的收穫哦!

如何從另一個角度看世界?供物銷皮 2017-03-27

換個角度看世界——換個角度看問題——從身邊小事做起

如何從另一個角度看世界?

這邊看幾個小故事:

換個角度看孩子

有一位

母親喜歡帶著5歲的女兒逛商店,可女兒卻總是不願意去,母親覺得很奇怪,商店裡琳琅滿目五顏六色的東西那麼多,一般小孩都巴不得呢,自己的女兒為什麼不喜歡呢?。。。。。直到有一次,孩子的鞋帶開了,母親蹲下身子為孩子繫鞋帶,突然看到一種從未見過的可怕景象:眼前晃動著的全是腿和胳膊! 於是,抱起孩子,快步走出商店。此後,即使一定要帶孩子去商店,她會把孩子扛在肩上或抱在懷裡。

幸好

鞋帶鬆了,不然小女孩還不知要受多少恐怖呢!遇到脾氣暴的家長,可能還會施以暴力,所以很多時候,正常的事情不正常了,嘗試去深入瞭解,從中找出問題並解決,小孩生性天真浪漫,不願意一定是哪裡有問題或者不舒服了。

很多

時候我們會說小孩不聽話,那有沒想過孩子生性是單純的,他不聽話是因為自己錯怪他了還是我們因為對他的關心不夠?

         換個角度看孩子,你會發現孩子如出生時那般可愛。

如何從另一個角度看世界?

2.換個角度看生活,從日子中跳出來看問題

有一對要租房子的夫妻,倆人拖著疲累的身軀挨家挨戶的找房子看,但總沒有幾個中意的。到了下午,奇蹟出現了,倆個人共同看上一間他們都滿意的房子,急著想付訂金,把房子訂下來!(因為這房子太好了!客廳像客廳!廁所像廁所!他們不喜歡那種客廳像廁所般太雜亂的房子;也不想要一個廁所像客廳般豪華的房子!)

房東出現了,是位老先生,這老先生說:『租房子,我只有一個限制,那就是我不租給有小孩子的家庭。』這對夫妻面面相覷。

老公:“可是你看我們旁邊的小孩是什麼?”

老婆搶著說:“是裝飾品!”

老公:“老婆!你呆了嗎?為了租房子竟然把小孩當做假的!”

老婆:“嗚~我真的很喜歡這房子,被這拖油瓶給害了啦!”

倆人正沮喪的要離去時,只見小孩又回頭按電鈴,叮咚!

白髮老伯來開門!老伯笑著說:“啥事啊?裝飾品~呵呵呵!”

小孩:“阿伯,我要租房子!”

老伯說:“租房子?我不租給有小孩子的家庭哦!”

小孩:“我知道!我只有爸爸媽媽沒有小孩子啊!你可以把房子租給我!”

老伯:“哈哈!真是聰明,好的,就租給你啦!”

真是當局者迷,局外者清啊!

換個角度看生活,時常讓自己從日子中跳出來看問題,不要被一些所謂的條件或限制所牽絆。學會逆向思維,多維度思考,長此以往,自己的思維也就打開了。

如何從另一個角度看世界?

如何從另一個角度看世界?27504651a 2016-12-02

首先,我對你的提問存在一點疑惑。

你問的是“如何從另一個角度看世界”,在我的理解中,應該首先說明你自己認為的看世界的角度是什麼,然後希望別人給你補充一些其他的角度。但是在問題中你並沒有闡述你的觀點,這著實給回答者提出了很大的挑戰。

因此,在我並不瞭解你的觀點的前提下,只能自行揣測你想要的答案,僅供你參考。

世界是客觀存在的,但每個人眼中的世界卻迥然不同。世界就像一面鏡子,我們眼中呈現的它的樣子,往往是個人內心折射出的映像。

生而為人,生活環境和成長曆程決定了我們看待世界的角度。

生長在偏遠山區的孩子,眼中的世界被侷限在層巒疊嶂的大山之中。而生活富足的孩子腦中盤桓的可能是迪士尼樂園和環球旅行;生活在雞零狗碎的不幸福家庭中的人內心會充滿陰鬱、不快、怯懦,他們眼中的世界似乎永遠不夠溫情和陽光。而在無憂無慮、輕鬆開明的環境中浸潤出來的人,總是透露出樂觀、無畏、自信的神態。還有那些病入膏肓的人和身心健康的人,未接受太多教育和充滿求知慾的人,年輕人和老人等等等等,每個人在自己的生活中逐漸形成了獨特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

這似乎是條單行線,想要認識更多的世界,卻無法任性的隨意改變自己的生活軌道,那麼又如何從其他的角度去了解呢?在這裡可以提供幾個思考的角度。

比如,嘗試從人的角度轉變為動物的角度,會發現世界可以如此單純。

動物的世界裡雖然是弱肉強食,但沒有勾心鬥角,甚至天性中對待自己的孩子、對待自然、對待人類都天然存有信任和友善。

比如,嘗試從時間的角度看世界,會發現過好自己這一生最為重要。

常常患得患失嗎?會勉強自己做不快樂的事嗎?會和親人斤斤計較嗎?又何必呢。人在時間長河中無非滄海一粟,短短一生何不好好珍惜,努力讓自己、讓身邊的人更快樂,努力為這個社會留下一絲痕跡。

比如,嘗試站在別人的生活角度看世界,會發現每個人命運迥異,保持本心最重要。

去醫院轉轉,在生老病死麵前,自己仍然健康的活著,多好;去工地轉轉,那麼多人揮汗如雨,在溫飽線上奮鬥,自己無需承受這份辛苦,多好;去山區轉轉,與土地世代相伴,城市的生活彷彿是另一種世界,而我們可以享受社會的各種福利,多好。。。

無論生來註定何種命運,每個人都有他要過的自己的生活,不必觀望、攀比,保持本心,過好自己的人生就好。

看待世界的角度有很多,全面的瞭解世界,無非想讓我們更好的過這一生。那麼我們有何途徑去體驗這豐富多彩的世界呢?

最直接的方式,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閱人無數

不要侷限自己的思維,不要束縛自己的雙腳,不要封閉自己的心。經歷的越多,自己觀察世界、對待世界的角度越全面,自己也就可以生活的更隨心、更幸福

人生寶貴,盡情去感受世界、享受生活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