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資治通鑑》,學管理智慧(公元前310年)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攝影
  • 2023-01-08

讀《資治通鑑》,學管理智慧(公元前310年)剛陽文化 2022-07-09

張儀 連橫政策失敗,這邊秦國新君對他又不好,朝中政敵又多,他開始給自 己找脫身之計,對 秦王 說:“如今東方各國局勢有變,我看正是大王您可以多得割 地的好時機!我聽說齊王最憎恨我,我到哪國,他一定就會攻打哪國。我願意到魏國 首都大梁去,齊國一定會伐梁。齊、梁兩國打得難解難分之際,大王您正可以乘機 伐韓,入三川,挾天子,收取天下地圖戶籍,這才是帝王之業啊!”

秦王 同意了。 張儀 到大梁, 齊王 果然伐梁。 梁王 害怕了。 張儀 說:“大王不必 擔心!我有辦法讓齊國撤軍。”於是派手下人去楚國,找楚國借使者,出使齊國,因 為他不敢自己派使者入齊,一是怕被人斬了,二是他的話齊王也不信,所以借楚國 人去說話。那楚使忽悠 齊王 說:“大王您可是中了 張儀 的圈套,幫了 張儀 大忙! 秦王 更加看重他了!” 齊王 問:“為何?”楚使說:“ 張儀 離開秦國,本身就是他和 秦王 商量好的計謀,就是想讓您和梁國交戰,然後秦國可以乘機佔領三川。而今您果然 攻打梁國,這是讓您國力疲憊,又背上攻擊盟邦的惡名,而 張儀 在秦王心目中分量 更重了!”齊王一聽,覺得上當,撤兵回國,不打了。 張儀 在魏國做宰相,一年後去 世,得以善終。

張儀 和 蘇秦 都以縱橫之術遊說諸侯,取得富貴,天下游士爭相仿效,又有魏國 人 公孫衍 ,號犀首,也以遊說顯赫其名。還有 蘇代 、 蘇厲 、 樓緩 之徒,紛紛云云, 都以詭詐巧辯互爭高下,不可勝紀,其中 張儀 、 蘇秦 、 公孫衍 是最有名的。

有人講:“ 公孫衍 、 張儀 豈不是大丈夫嗎?他們一發怒,天下諸侯都恐懼;他 們一安居,則天下刀兵都停息。” 孟子 說:“他們算什麼大丈夫!君子立天下之正 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則天下人民得幸福;不得志則自己獨善其身,富貴不能 淫,威武不能屈,這才是大丈夫!”

揚雄 在《法言》中說:有人問:“ 張儀 、 蘇秦 學習 鬼谷子 捭闔之術,推行縱橫 之說,分別安定中國各十幾年,是這樣嗎?”我說:“他們都是詭詐之人,聖人對 他們深惡痛絕。”那人又問:“讀孔子的書,行 蘇秦 、 張儀 之事,如何呢?”我說:“這就好像聽起來是鳳凰美妙的鳴叫聲,卻長著一身兇禽的羽毛。”“那孔子 的得意門生 子貢 ,不也做過這樣縱橫捭闔的事嗎?”“ 子貢 的動機是為魯國避免禍 亂, 蘇秦 、 張儀 的動機是為自己遊說富貴。”又有人說:“ 蘇秦 、 張儀 才能超卓, 所以不走尋常路吧?”我說:“古代的帝王察明奸佞,斥其遠離,不也是任才使能 嗎?只是你所說的才,和我說的才不是一回事吧!”

【華杉講透】

子貢縱橫捭闔的故事,記載於《史記·仲尼弟子列傳》。

齊國田常欲作亂於齊,就想先出兵伐魯。子貢出使,先到齊國說服了 田常,使之放棄伐魯而伐吳。子貢又到吳國,說服吳國救魯伐齊。但吳王 怕伐齊時越國在背後攻吳。於是子貢又到越國,說服越國軍隊隨吳伐齊。 之後,子貢又到晉國說明吳國戰勝齊國後必然加兵於晉,讓晉國必須作好 戰爭準備。後來,吳國出兵伐齊,大敗齊軍。晉國又出兵大敗吳軍。越王 趁吳軍在北方大敗,從背後伐吳,終於把吳國滅掉而北上爭霸。子貢一 出,存魯、亂齊、破吳、強晉而霸越。子貢一使,使勢相破,十年之中, 五國各有變。

子貢的傳奇,確實不是為了自己富貴,因為他本來就是大富豪,子貢 善於做生意,是儒商始祖,他周遊列國的外交活動,完全是為了救自己的 祖國。但是,為救魯國,興動四國刀兵,把禍水引向別國,也不能算是君 子之行。

孟子的戰略只有一個,就是行仁政王道,不是去與別國爭霸,而是把 自己的國家搞好。誠意正心,熱愛人民,自己修道保法,上下齊心,就不 用擔心別人打進來。百姓人人滿意,則近悅遠來,能吸引天下人才和移 民,國家自然一天比一天強大。如此,如果別國也搞得好,那天下人民都 好,大家相安無事。如果別國君王暴虐,自作孽,不可活,那就伐其國, 救其民,統一天下。所以在齊國可不可以伐燕這個問題上,孟子就是這個 態度,燕國人民高興,就取;燕國人民不高興,就不取。

孟子的戰略,也不是他的發明,而是有先例,有“王道仁政戰略原 型”,就是商湯和周文王,他們都是這麼得的天下。商湯開始征伐的時 候,往東邊打,西邊國家的人民就不高興,說怎麼打他們,不先打我們 呀?往西邊打,東邊國家的人民又不高興。各國統治者,渾蛋太多,好人 太少,所以有一個好人,全天下都願意讓他統治,簞食壺漿以迎王師,孟 子說王天下易如反掌,就是這個道理。

商湯是怎麼行王道仁政的呢,具體政策不說,就說兩個小故事:一件 事是商湯蓋房子,挖地基,挖出一具無名屍骨,商湯很隆重很有尊嚴地把 他安葬了。大家就說:“商湯對死人都那麼好!何況對活人!”商湯看見一 個人張網捕鳥,四面張網,商湯就要求他撤去三面,留一面就行了,不要 一網打盡,不要竭澤而漁。大家就說:“商湯對鳥獸都那麼好!何況對 人!”

周文王的故事,那要從他的爺爺周太王說起。周太王,就是古公亶 父,是周族部落君長。在位期間薰育和戎狄進攻周族,想要奪取財物,亶 父就給了他們。後又來攻,要取得周族的土地和人口。民眾非常憤怒,想 要抵抗。古公說道:“民眾擁立君主,是為了讓君主為民眾謀利。如今戎 狄來攻,是為了我的土地和臣民,而臣民歸我還是歸他,又有什麼區別 呢?你們要為我而戰,要殺死很多人的父子,透過這種辦法讓我當國君, 我不忍心做。”於是亶父帶著家人和親隨離開了豳,渡過漆水和沮水,經 過樑山,到岐山之下安頓了下來。豳地的人全都扶老攜弱,復歸古公到岐 下。其他國家的人聽說古公仁德,也多歸附。於是古公改革戎狄的風俗, 營造城郭房舍,讓人們分別居住,並設定五官,各司其責。人民安居樂 業,都歌頌周太王的功德。

這樣一代代積德集義,到了周文王臨終時,已經三分天下有其二,但 是周文王並沒有攻取商朝,因為他覺得時機未到,自己的德積得還不夠, 紂王的孽造得也還不夠。等到周武王一代,商紂實在是作死,武王才伐 紂,一舉而得天下。

孟子的王道仁政戰略,在戰國時代成不成立呢?可以說完全成立。他 和梁惠王、齊宣王都有很深入的交流,說得也很清楚,這兩位君王呢,也 都有雄厚的實力,至少遠遠超過商湯和周文王起家的資本,商湯起家是七 十里,文王是一百里,而魏國是一千里,齊國兩千裡。前面齊王問孟 子:“諸侯各國蠢蠢欲動,要攻打齊國,怎麼辦?”孟子說:“我只聽說 過以七十里土地的小國行仁政而得天下的,就是商湯的事蹟;還沒聽說過 地方千里的大國還害怕別人攻伐的。”你怕什麼呢?各國君王,都是渾 蛋,只要你對人民好,人民會誓死保衛祖國,誰也打不進來,別國人民還 全都盼著加入我國。道理就這麼簡單!

但是,孟子的話,魏王、齊王都聽不懂。為什麼呢?因為他們都鼠目 寸光,只看得到眼前的爭奪,看不到萬世的利益。所以,各國君王,就被 蘇秦、張儀之流玩弄於股掌之上,隨便甩個臭魚餌給他,他馬上就咬鉤 子。正如《中庸》裡說:“人皆曰予知,驅而納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 知闢也。”人們都說,我知道!我知道!但別人把他往羅網陷阱裡趕,他也 不知道躲避!

戰國各國君王不懂得走大道,到處找坑,哪裡有火坑,他就往哪兒 跳。後世注書的人,懂得的也少,也跟著說儒家“迂腐”,孟子說的也沒 用了。這又應了孔子的話:“誰能出不由戶,何莫由斯道也?”誰能不經 過屋門就出去呢?為什麼這平坦通達的大道沒人走呢?這屋裡的人從哪兒 出去的?都走到哪條道上去了呢?大道又平又直,就在門口,出門就是, 但就是沒人走,都要另闢蹊徑。

除了戰略思想上的區別,孟子與蘇秦、張儀還有價值觀上的區別,就 是孟子說的,君子處世,是為了救天下蒼生,不是“修得屠龍術,貨與帝 王家”,去換取自己的富貴。所以孟子的價值觀,是用之則行,舍之則藏 ——我只有一條道路,你願意走,就走;你不願意走,我走,不要你的富 貴。蘇秦、張儀就不同了,他是來求富貴的,一切看“客戶需求”,你喜 歡什麼,我都有,隨時可以隨需而變。

隨需而變的典型,就是商鞅了。《史記》記載,商鞅第一次見秦孝 公,講帝道,孝公實在是聽不進去,打瞌睡。第二次再見,講王道,還是 沒精神,對推薦人景監也非常不滿意了:搞什麼腐儒來浪費我時間!商鞅 要求談第三次,這次講霸道,秦孝公聽得有點味道了,但是還不到位。第 四次,再講強國之術,這回聽興奮了,兩人促膝談了幾天都不厭倦。

景監問商鞅:“你跟大王談了什麼啊?幾次差距這麼大?”商鞅說, 開始講帝王之道,商湯文王的故事,大王一聽成就那大業要幾代人時間, 說太慢了,他不能等,要稱王稱帝,就在自己身上實現,哪能等一百年後 成就呢!所以後來講到強國之術,大王才感興趣了。

這就是商鞅,他沒有價值觀,是一個開戰略商店的,什麼貨都有!

秦孝公嫌王道太慢,他的強國之道快不快呢?我們比較一下,從周太 王到周武王,一共四代人得天下,保有天下八百年。從秦孝公到秦始皇 呢,一共七代,一百多年得天下,保有天下十四年,就斷子絕孫了。

王道一點也不慢,沒有什麼比滴水穿石更快、更持久,但是人們不 懂!

子曰:“誰能出不由戶,何莫由斯道也?”難道大家都不是從大門出 來的嗎?門前就是大道,為什麼大道上沒人走呢?

Top